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 王农银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924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55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

一、秦汉时期 2

二、晋隋唐时期 3

三、宋金元时期 4

四、明清时期 5

五、近代和现代 5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6

一、整体观念 6

二、辨证论治 10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12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12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13

第一章 阴阳五行 15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8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

第二节 五行学说 27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27

二、五行的特性 28

三、事物的五行推演和归类 29

四、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0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3

第二章 藏象 43

第一节 五脏 45

一、心 46

【附】心包络 49

二、肺 49

三、脾 53

四、肝 57

五、肾 61

【附】命门 66

第二节 六腑 68

一、胆 68

二、胃 69

三、小肠 70

四、大肠 71

五、膀胱 72

六、三焦 72

第三节 奇恒之腑 74

一、脑 74

二、髓 76

三、骨 76

四、脉 76

五、女子胞 77

【附】精室 78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7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78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84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85

第五节 脏腑与神志的关系 87

一、脏腑与神的关系 87

二、脏腑与志的关系 89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91

第一节 精 91

一、精的基本概念 91

二、精的生成 92

三、精的生理功能 93

第二节 气 94

一、气的基本概念 94

二、气的生成 96

三、气的生理功能 97

四、气的运动 99

五、气的分类与分布 102

第三节 血 107

一、血的基本概念 107

二、血的生成 108

三、血的循行 109

四、血的生理功能 111

第四节 津液 112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112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12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115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16

一、精与气的关系 116

二、精与血的关系 117

三、精与津液的关系 117

四、气与血的关系 118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 120

六、血与津液的关系 121

第四章 经络 123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124

一、经络的概念 124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24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126

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127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29

一、命名 129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 130

三、分布规律 130

四、流注次序 131

五、表里关系 131

六、循行路线 132

(一)手太阴肺经 132

(二)手阳明大肠经 132

(三)足阳明胃经 133

(四)足太阴脾经 135

(五)手少阴心经 136

(六)手太阳小肠经 136

(七)足太阳膀胱经 137

(八)足少阴肾经 138

(九)手厥阴心包经 140

(十)手少阳三焦经 140

(十一)足少阳胆经 141

(十二)足厥阴肝经 14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43

一、督脉 144

二、任脉 145

三、冲脉 146

四、带脉 148

五、阴跷脉、阳跷脉 149

六、阴维脉、阳维脉 150

第五章 体质 152

第一节 体质概述 153

一、体质的概念 153

二、体质的特点 154

三、体质的标志 154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155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55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57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159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160

一、说明病因的易感性 161

二、解释发病的倾向性 161

三、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 161

四、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与护理 162

五、指导养生 163

第六章 病因 164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65

一、六淫 165

二、疠气 172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73

一、七情内伤 173

二、饮食失宜 177

三、劳逸失度 179

第三节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181

一、痰饮 181

二、瘀血 182

三、结石 185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86

一、医过 186

二、药邪 187

三、外伤 188

第七章 发病原理 190

第一节 正邪与发病 190

一、正邪的基本概念 191

二、正邪在发病学中的作用 191

三、邪正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92

第二节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93

一、气候因素 193

二、地域因素 194

三、社会因素 195

四、体质因素 195

五、精神因素 196

六、环境因素 197

第八章 病机 199

第一节 疾病的病机 200

一、邪正盛衰 200

二、阴阳失调 202

三、气血失常 205

四、津液代谢失常 209

五、内生“五邪” 210

第二节 疾病的传变 214

一、病位的传变 214

二、寒热的转化 217

三、虚实的转化 217

第九章 养生、防治、康复原则 219

第一节 养生 220

一、养生的意义 220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221

第二节 预防 223

一、预防的意义 223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224

第三节 治则 225

一、扶正祛邪 226

二、治标治本 227

三、正治反治 228

四、调整阴阳 229

五、调理脏腑 231

六、调理气血 232

七、三因制宜 234

第四节 康复 235

一、康复的意义 235

二、康复的基本原则 236

主要参考文献 23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