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体内药物分析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体内药物分析
  • 邓远雄,李晓宇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4872414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437页
  • 主题词:体内-药物分析-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体内药物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体内药物分析的性质与意义 1

1.1.1 体内药物分析的性质 1

1.1.2 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 1

1.2 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与特点 3

1.2.1 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 3

1.2.2 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 4

1.3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及其新技术、新要求 5

1.3.1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 5

1.3.2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新要求与新技术 6

1.4 体内药物分析的任务 7

1.4.1 分析方法学研究 7

1.4.2 分析方法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7

1.5 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及研究热点 9

1.5.1 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 9

1.5.2 体内药物分析的研究热点 10

第2章 生物样品的种类、采集、储存与前处理 12

2.1 生物样品的种类、采集、制备与储存 12

2.1.1 常用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储存 12

2.1.2 生物样品的代表性 19

2.2 生物样品预处理 19

2.2.1 概述 19

2.2.2 常见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20

2.2.3 生物样品预处理新技术 28

2.2.4 在线样品预处理技术 31

第3章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40

3.1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选择依据 40

3.1.1 分析方法建立的前期准备 40

3.1.2 常用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 41

3.2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43

3.2.1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43

3.2.2 选择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43

3.2.2 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44

3.3 方法学确证的内容与要求 45

3.3.1 特异性 45

3.3.2 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 46

3.3.3 定量下限 49

3.3.4 精密度与准确度 49

3.3.5 样品稳定性 50

3.3.6 提取回收率 51

3.3.7 基质效应 52

3.3.8 稀释试验 53

3.3.9 残留效应 53

3.3.10 系统适应性 54

3.3.11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确证 54

3.3.12 质量控制 54

3.3.13 各国指导原则对方法学确证要求的区别 55

3.4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分析方法确证 57

3.4.1 对照品 58

3.4.2 特异性和选择性 58

3.4.3 标准曲线 58

3.4.4 精密度和准确度 59

3.4.5 稀释线性 59

3.4.6 稳定性 59

3.4.7 质量控制 59

第4章 高效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62

4.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类型与原理 62

4.1.1 液-固吸附色谱 62

4.1.2 液-液分配色谱 63

4.1.3 化学键合相色谱 63

4.1.4 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 64

4.2 高效液相色谱仪 67

4.2.1 贮液瓶 67

4.2.2 流动相脱气装置 68

4.2.3 高压输液泵 68

4.2.4 梯度洗脱装置 69

4.2.5 进样器 69

4.2.6 色谱柱 70

4.2.7 检测器 70

4.2.8 色谱数据处理系统 74

4.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74

4.3.1 样品的性质与色谱分离模式的选择 75

4.3.2 体内药物分析中内标化合物的选择 77

4.3.3 色谱柱的选择 77

4.3.4 流动相的选择 78

4.3.5 梯度洗脱的应用 78

4.3.6 检测器的选择 79

4.3.7 应用实例 80

4.4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83

4.4.1 超高效液相色谱的理论基础——Van Deemeter方程 83

4.4.2 超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 84

4.4.3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85

4.4.4 应用实例 86

4.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88

4.5.1 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89

4.5.2 质谱仪器的组成 89

4.5.3 液质联用方法的建立 95

4.5.4 应用实例 98

第5章 气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103

5.1 填充柱气相色谱 103

5.1.1 气-固色谱法 103

5.1.2 气-液色谱法 104

5.2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 107

5.2.1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107

5.2.2 毛细管色谱柱 107

5.2.3 毛细管色谱柱固定相 108

5.2.4 毛细管气相色谱的载气 108

5.2.5 进样系统 108

5.3 气相色谱常用检测器 111

5.3.1 热导检测器 111

5.3.2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113

5.3.3 电子捕获检测器 114

5.3.4 氮磷检测器 115

5.3.5 质谱检测器 116

5.4 顶空气相色谱法 118

5.4.1 顶空分析基本原理 118

5.4.2 顶空气相色谱的分类 118

5.5 气相色谱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20

5.5.1 建立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120

5.5.2 应用实例 123

第6章 毛细管电泳及其联用技术 126

6.1 毛细管电泳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26

6.1.1 毛细管电泳的沿革 126

6.1.2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127

6.1.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原理 128

6.2 毛细管电泳的仪器系统及分离条件的选择 130

6.2.1 毛细管电泳仪的基本结构 130

6.2.2 毛细管电泳进样及富集 131

6.2.3 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选择 133

6.3 毛细管电泳的联用技术 137

6.3.1 CE-MS联用中的接口技术 137

6.3.2 CE-MS联用的几种分离模式 140

6.4 毛细管电泳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41

第7章 免疫分析 147

7.1 免疫分析的分类及基本原理 147

7.1.1 免疫分析的类型 147

7.1.2 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 148

7.1.3 免疫分析反应的基本条件 149

7.1.4 免疫分析的反应特点 155

7.2 放射免疫分析 157

7.2.1 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 157

7.2.2 放射免疫分析的特点 157

7.2.3 放射免疫分析标记抗原的制备 158

7.2.4 游离标记和结合标记药物的分离技术 159

7.2.5 样品的测定 160

7.2.6 应用实例 161

7.3 酶免疫分析 162

7.3.1 基本原理 162

7.3.2 标记酶的选择 162

7.3.3 酶标药物的制备方法 163

7.3.4 均相酶免疫分析 163

7.3.5 非均相酶免疫分析 164

7.3.6 酶免疫分析的局限性和新进展 165

7.3.7 应用实例 166

7.4 荧光免疫分析 166

7.4.1 抗体的荧光素标记 166

7.4.2 底物标记荧光免疫分析 167

7.4.3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 168

7.4.4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169

7.4.5 荧光淬灭免疫分析 170

7.4.6 荧光增强免疫分析 170

7.4.7 现代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前进和展望 171

7.4.8 应用实例 171

第8章 成像技术 173

8.1 放射自显影技术 173

8.1.1 发展历史 173

8.1.2 放射自显影分类及相关技术 173

8.1.3 应用领域 176

8.1.4 应用实例 178

8.2 同位素示踪技术 180

8.2.1 发展历史 180

8.2.2 同位素示踪相关技术 180

8.2.3 应用领域或范围 184

8.2.4 应用实例 186

8.3 质谱成像技术 188

8.3.1 概况 188

8.3.2 质谱成像的原理和方法 188

8.3.3 质谱成像技术的应用 191

8.4 光谱成像技术 193

8.4.1 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 194

8.4.2 光谱成像技术的原理 194

8.4.3 光谱成像技术的分类 196

8.4.4 光谱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97

8.4.5 应用实例 198

8.4.6 现有医学成像光谱技术存在的问题 199

8.5 其他新技术 199

8.5.1 核磁共振成像 199

8.5.2 光学分子成像 200

8.5.3 量子点 201

第9章 手性药物分析研究 203

9.1 手性基本理论 203

9.1.1 手性及手性表示方法 203

9.1.2 手性药物 204

9.1.3 手性药物分析的内容、意义、方法 206

9.2 手性色谱法 207

9.2.1 色谱手性识别的三点作用模式 207

9.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208

9.2.3 液质联用 216

9.2.4 气相色谱法 218

9.2.5 手性毛细管电泳法和毛细管电色谱 221

9.2.6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224

9.3 手性光谱法 227

9.3.1 核磁共振法 227

9.3.2 旋光法 230

9.4 手性免疫分析法 231

第10章 中药的体内分析 233

10.1 概述 233

10.2 中药成分的体内分析 234

10.2.1 黄酮类成分的体内分析 234

10.2.2 生物碱类成分的体内药物分析 241

10.2.3 环烯醚萜类成分的体内药物分析 248

10.2.4 香豆素类成分的体内药物分析 255

10.3 体内药物分析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261

10.3.1 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研究 262

10.3.2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264

10.3.3 中药配伍研究 267

第11章 生物技术药物体内分析研究 273

11.1 生物技术药物概述 273

11.1.1 生物技术药物 273

11.1.2 生物技术药物的性质 274

11.1.3 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 275

11.1.4 生物技术药物的体内分析方法的特点 277

11.2 色谱分析法 278

11.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278

11.2.2 联用技术 281

11.2.3 应用实例 283

11.3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284

11.3.1 毛细管区带电泳 284

11.3.2 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 284

11.3.3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 285

11.3.4 毛细管凝胶电泳 285

11.3.5 亲和毛细管电泳 285

11.3.6 应用实例 286

11.4 生化分析法 288

11.4.1 同位素标记示踪法 288

11.4.2 免疫分析法 288

11.4.3 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分析法 291

11.4.4 应用实例 292

11.5 生物检定法 293

11.6 生物技术药物体内分析的发展趋势 294

第12章 新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97

12.1 新药非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298

12.1.1 新药非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98

12.1.2 新药非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内容 298

12.1.3 新的缓控释制剂的非临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302

12.1.4 应用实例 304

12.2 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 310

12.2.1 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0

12.2.2 临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0

12.2.3 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11

12.2.4 目标适应证患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313

12.2.5 特殊人群的药代动力学 314

12.2.6 群体药物动力学 315

12.2.7 应用实例 316

12.3 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 331

12.3.1 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331

12.3.2 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试验原则和方法 332

12.3.3 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 336

12.3.4 应用实例 338

第13章 治疗药物监测研究 348

13.1 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 348

13.1.1 药物治疗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348

13.1.2 与血药浓度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349

13.1.3 血药浓度的临床应用 352

13.2 治疗药物监测 353

13.2.1 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 353

13.2.2 治疗药物监测的范围 353

13.3 治疗药物监测的实施 355

13.3.1 TDM实施的临床指征 355

13.3.2 TDM实施的方法 355

13.3.3 常用分析方法 356

13.3.4 质量控制 359

13.4 血药浓度测定种类 362

13.4.1 游离型和结合型药物总浓度的测定 362

13.4.2 游离型药物浓度的测定 362

13.4.3 活性代谢产物浓度的测定 363

13.4.4 内源性活性化合物的测定 364

13.5 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监测 365

13.6 治疗药物监测研究的发展 368

13.6.1 治疗药物监测中分析技术的发展 368

13.6.2 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368

13.6.3 药物基因组学在治疗药物监测中的应用 368

13.6.4 中药治疗药物监测及个体化给药的发展 370

第14章 药物滥用检测 372

14.1 药物滥用概述 372

14.1.1 药物滥用及常见滥用药物 372

14.1.2 药物滥用危害 373

14.1.3 药物滥用检测方法 374

14.2 典型麻醉药品检测 375

14.2.1 阿片类 375

14.2.2 可卡因 379

14.2.3 大麻 382

14.3 典型精神药品检测 385

14.3.1 苯丙胺类 385

14.3.2 镇静催眠类药物 389

14.3.3 氯胺酮 392

第15章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397

15.1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概述 397

15.1.1 药物相互作用基本类型 397

15.1.2 开展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意义 398

15.2 药物代谢动力学相互作用 399

15.2.1 药物代谢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相关环节 399

15.2.2 Ⅰ相代谢酶与药物相互作用 400

15.2.3 Ⅱ相代谢酶与药物相互作用 404

15.2.4 转运体与药物相互作用 407

15.3 药效学相互作用 410

15.3.1 概述 410

15.3.2 药效学相互作用类型 410

15.4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技术方法 411

15.4.1 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技术方法 411

15.4.2 药效学相互作用研究技术方法 416

15.5 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及影响因素 417

15.5.1 体外数据对药物体内相互作用的预测 418

15.5.2 影响预测准确性的因素 42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