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经典选读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经典选读
  • 姜建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773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159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中医典籍-选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医经典选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 1

第一节 学术成就 1

一、《内经》的主要学术成就 1

二、《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 3

三、《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 4

四、温病学的主要学术成就 6

第二节 学习方法 7

一、注意文字文法特点 7

二、注意条文会通联系 8

三、注意联系临床实践 8

四、注意条文写作体例 8

绪论 9

一、作者与沿革 9

二、内容与体例 10

第一章 阴阳五行 1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2

第二节 五行学说 20

第二章 脏腑气血津液 27

第一节 脏腑 27

第二节 气血津液 37

第三章 病因病机 44

第一节 病因 44

第二节 发病与病机 48

第四章 病证 56

第一节 热病 56

第二节 厥病 58

第三节 痹病 61

第四节 疾病 65

第五节 痛病 68

第六节 咳嗽 72

第七节 肿胀与癥瘕 74

第八节 风病 80

第九节 瘅病 82

第五章 诊法 84

第一节 脉诊 84

第二节 望诊 88

第三节 问诊 89

第六章 论治 93

第一节 治则治法 93

第二节 论标与本 97

第七章 养生 100

第一节 养生通论 100

第二节 四时养生 102

绪论 107

一、作者与沿革 107

二、内容与体例 108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10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110

一、太阳病提纲 110

二、太阳病分类 111

三、辨病发阴阳 113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113

一、太阳中风证 113

(一)桂枝汤证 113

(二)桂枝汤禁例 116

二、太阳伤寒证 116

(一)麻黄汤证 116

(二)麻黄汤禁例 118

三、太阳病轻证 119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119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119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120

第三节 太阳病兼证 121

一、太阳中风兼证 121

(一)桂枝加葛根汤证 121

(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121

(三)桂枝加附子汤证 122

(四)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122

(五)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123

二、太阳伤寒兼证 123

(一)葛根汤证 123

(二)葛根汤及葛根加半夏汤证 124

(三)大青龙汤证 124

(四)小青龙汤证 125

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 126

一、变证治则 126

二、心阳虚证 127

(一)桂枝甘草汤证 127

(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127

(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128

(四)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128

(五)桂枝加桂汤证 129

三、脾阳虚证 129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29

(二)小建中汤证 130

(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130

四、肾阳虚证 131

(一)干姜附子汤证 131

(二)真武汤证 131

五、阴阳两虚证 132

(一)甘草干姜汤与芍药甘草汤证 132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133

(三)茯苓四逆汤证 133

(四)炙甘草汤证 133

六、热证 134

(一)栀子豉汤证 134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136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 136

(四)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137

(五)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137

七、上热下寒证 138

八、蓄水证 138

九、蓄血证 139

(一)桃核承气汤证 139

(二)抵当汤证 140

(三)抵当丸证 140

十、结胸证 141

(一)热实结胸证 141

1.大陷胸汤证 141

2.大陷胸丸证 142

3.小陷胸汤证 143

(二)寒实结胸证 143

(三)结胸证辨证 144

十一、痞证 144

(一)痞证的形成 144

(二)痞证的证治 145

1.半夏泻心汤证 145

2.生姜泻心汤证 145

3.甘草泻心汤证 146

4.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147

5.附子泻心汤证 147

(三)痞证的辨证 147

1.五苓散证 147

2.旋覆代赭汤证 148

3.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148

4.大柴胡汤证 148

5.桂枝人参汤证 149

第五节 太阳病类似证 149

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149

二、瓜蒂散证 150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52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152

一、阳明病提纲 152

二、阳明病分类 153

三、阳明病外证 153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153

一、阳明热证 153

(一)白虎汤证 153

(二)白虎加人参汤证 154

二、阳明实证 155

(一)承气汤证 155

1.调胃承气汤证 155

2.小承气汤证 155

3.大承气汤证 156

4.承气汤禁例 157

(二)麻子仁丸证 158

三、阳明中寒证 158

(一)吴茱萸汤证 158

(二)四逆汤证 159

第三节 阳明病兼证 159

一、兼表虚证 159

二、兼表实证 159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160

一、发黄证 160

(一)湿热发黄证 160

1.茵陈蒿汤证 160

2.栀子柏皮汤证 160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161

(二)寒湿发黄证 161

二、蓄水证 161

三、蓄血证 162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63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163

一、少阳病提纲 163

二、少阳病分类 164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164

一、小柴胡汤证 164

二、大柴胡汤证 166

第三节 少阳病兼证 167

一、柴胡桂枝汤证 167

二、柴胡加芒硝汤证 167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168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168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70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170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171

一、太阴病表证 171

二、太阴病里证 171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73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173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174

一、少阴病表证 174

二、少阴病里证 174

(一)少阴寒化证 174

1.四逆汤证 174

2.通脉四逆汤证 175

3.白通汤与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176

4.真武汤证 177

5.附子汤证 177

6.桃花汤证 177

(二)少阴热化证 178

1.黄连阿胶汤证 178

2.猪苓汤证 179

三、少阴咽痛证 179

四、少阴急下证 180

第三节 少阴病类似证 181

一、吴茱萸汤证 181

二、四逆散证 181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83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183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184

一、厥阴病寒证 184

二、厥阴病热证 185

三、厥热胜复证 186

第三节 厥阴病类似证 187

一、上热下寒证 187

二、厥证 189

三、下利证 192

四、呕哕证 192

绪论 195

一、作者与沿革 195

二、内容与体例 195

第一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97

第一节 发病及预防 197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197

二、病因分类,早期防治 198

第二节 病因病机 199

一、反常气候 199

二、病邪性质 200

第三节 辨证论治原则 200

一、表里同病 200

二、痼疾与卒病 201

三、审因论治 201

第二章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02

第一节 痉病 202

一、成因 202

二、临床表现 202

三、辨证论治 203

第二节 湿病 204

一、治疗大法 204

二、辨证论治 205

第三节 暍病 208

一、临床表现 208

二、证治举例 209

第三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210

第一节 百合病 210

一、病机与脉症 210

二、辨证论治 211

第二节 狐惑病 213

第三节 阴阳毒病 215

第四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17

第一节 中风 217

一、脉症表现 217

二、病机与辨证 217

第二节 历节病 218

一、病因病机 218

二、辨证论治 219

第五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22

第一节 血痹病 222

第二节 虚劳病 223

一、脉症 223

二、辨证论治 225

第六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230

第一节 肺痿 230

一、成因、脉症与鉴别 230

二、辨证论治 231

第二节 肺痈 231

一、成因、脉症与预后 231

二、辨证论治 232

第三节 咳嗽上气 233

一、证候及预后 233

二、辨证论治 234

第七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238

一、成因与主症 238

二、辨证论治 238

第八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240

第一节 胸痹 240

一、病因病机 240

二、辨证论治 240

第二节 心痛证治 243

一、寒饮气逆 243

二、阴寒痼结 244

第九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245

第一节 腹满 245

一、治疗大法 245

二、辨证论治 246

第二节 寒疝 249

一、成因与辨证 249

二、辨证论治 250

第三节 宿食 252

一、宿食成实 252

二、宿食偏上 252

第十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54

第一节 五脏病举要 254

一、肝着证治 254

二、脾约证治 254

三、肾著证治 255

第二节 积、聚、?气 255

第十一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57

第一节 痰饮的脉症 257

第二节 痰饮病治则 258

第三节 辨证论治 259

一、痰饮 259

二、悬饮 261

三、溢饮 261

四、支饮 262

第十二章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266

第一节 消渴 266

一、成因与主症 266

二、辨证论治 267

第二节 小便不利 267

第三节 淋病 269

第十三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71

第一节 病因病机 271

一、风邪袭表,肺郁水泛 271

二、脾运未复,气不化水 272

三、肺失通调,肾虚水泛 272

四、水热互结,气化不利 272

五、血病及水,水病及血 273

六、脏腑失调,停水外溢 273

第二节 分类与辨证 274

一、四水与黄汗 274

二、五脏水 275

第三节 治疗大法 275

一、利小便、发汗 275

二、攻下逐水 276

第四节 辨证论治 276

一、风水 276

二、皮水 277

三、正水与风水辨治 279

四、黄汗 279

五、气分病 280

第十四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282

第一节 成因与分类 282

一、湿郁发黄 282

二、火劫发黄 283

三、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 283

第二节 辨证论治 284

一、谷疸 284

二、酒疸 285

三、女劳疸 285

四、其他黄疸 286

五、黄疸兼证 287

第十五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288

第一节 惊悸 288

一、病因病机 288

二、辨证论治 288

第二节 吐衄下血 289

一、病因病机 289

二、脉症 290

三、辨证论治 290

第三节 瘀血 291

一、脉症 291

二、证治举要 292

第十六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293

第一节 呕吐 293

一、成因与脉症 293

二、辨证论治 294

第二节 哕逆证治 298

一、治疗大法 298

二、辨证论治 299

第三节 下利辨治 300

一、虚寒下利 300

二、实积下利 301

三、脓血下利 301

第十七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303

第一节 情志病 303

一、梅核气 303

二、脏躁 303

第二节 妇人病 304

一、崩漏 304

二、腹痛 305

三、转胞 306

四、经水不利 306

五、带下病 307

绪论 309

一、作者与沿革 309

二、内容与体例 310

第一章 《温热论》 311

第一节 温病大纲 311

第二节 邪在肺卫 312

第三节 邪陷营血 314

第四节 流连气分 315

第五节 邪留三焦 316

第六节 里结阳明 317

第七节 论湿 318

第八节 辨舌验齿 319

一、辨白苔 319

二、辨黄苔 320

三、辨黑苔 321

四、舌生芒刺 321

五、辨绛舌 322

六、辨紫舌 323

七、辨淡红舌 323

八、验齿 324

九、辨斑疹白? 324

第二章 《温病条辨》 327

第一节 温病大纲 327

第二节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 328

一、邪犯上焦 328

二、邪犯中焦 333

三、邪入营血 339

四、邪犯下焦 340

第三节 暑温 343

第四节 湿温 345

第五节 伏暑 347

第六节 秋燥 348

第七节 温毒 349

第八节 温病治禁 350

一、斑疹治禁 350

二、淡渗之禁 351

三、苦寒之禁 351

四、下后暴食之禁 352

五、白虎四禁 352

第九节 治病法论 353

第三章 《湿热病篇》 354

第一节 湿热病提纲 354

第二节 邪在卫表 356

第三节 邪在气分 357

一、邪在上焦 357

二、邪在中焦 357

三、邪在下焦 359

第四节 变证、类证 360

一、变证 360

二、类证 362

第五节 善后调理 366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368

附录二 教学大纲(试行) 36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