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
  • 王桂琴,强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8219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1

第一节 微生物学概论 1

一、微生物的概念及特点 1

二、微生物的分类 1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二节 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2

一、微生物学 2

二、医学微生物学 3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3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3

二、微生物学的实验时期 3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5

第一篇 细菌学 10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0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0

一、细菌的大小 10

二、细菌的形态 10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1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2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6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20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20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20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20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21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 21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21

三、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 22

四、细菌的生长繁殖 22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23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24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24

第四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26

一、培养基 26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27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27

第五节 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 28

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28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28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30

四、消毒灭菌的应用 32

五、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33

第六节 生物安全 34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34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34

第七节 细菌的分类 35

一、细菌的分类原则 35

二、细菌的命名法 36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8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38

一、细菌染色体 38

二、质粒 38

三、转座元件 39

第二节 噬菌体 40

一、噬菌体生物学性状 40

二、噬菌体与宿主细菌的相互关系 41

三、噬菌体的应用 42

第三节 细菌基因突变 43

一、基因突变规律 43

二、突变型细菌 44

第四节 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45

一、转导 45

二、接合 45

三、转化 46

四、溶原性转换 46

五、原生质体融合 47

第五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47

一、细菌学诊断 47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控制 47

三、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48

四、检测致癌物质 48

五、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48

第四章 细菌的耐药性 50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50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50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51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52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52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53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54

第五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56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56

一、正常菌群 56

二、机会致病菌 57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58

一、细菌的毒力 58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62

三、细菌侵入的门户 62

第三节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62

一、固有免疫 62

二、适应性免疫 65

三、抗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 66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67

一、感染源 68

二、感染的传播途径 68

三、感染的类型 69

第五节 医院感染 70

一、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及其特征 70

二、医院感染的类型 70

三、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原则 71

第六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73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73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原则 73

二、细菌学诊断 73

三、血清学诊断 75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76

一、细菌感染的预防 76

二、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78

第七章 球菌 80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80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80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83

第二节 链球菌属 84

一、A群链球菌 84

二、肺炎链球菌 87

三、其他医学相关链球菌 88

第三节 奈瑟菌属 90

一、脑膜炎奈瑟菌 90

二、淋病奈瑟菌 91

第八章 肠道杆菌 95

第一节 埃希菌属 96

一、生物学性状 96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96

三、微生物学检查 98

四、防治原则 99

第二节 志贺菌属 99

一、生物学性状 9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0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01

四、防治原则 102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02

一、生物学性状 102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0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05

四、防治原则 106

第四节 其他肠道杆菌 106

一、克雷伯菌属 106

二、变形杆菌属 106

三、肠杆菌属 107

四、沙雷菌属 107

五、枸橼酸杆菌属 107

六、摩根菌属 107

第九章 螺形菌 110

第一节 弧菌属 110

一、生物学性状 11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2

第二节 螺杆菌属 113

一、生物学性状 11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5

四、防治原则 115

第三节 弯曲菌属 116

一、生物学性状 1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6

四、防治原则 117

第十章 厌氧性细菌 119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119

一、破伤风梭菌 119

二、产气荚膜梭菌 121

三、肉毒梭菌 122

四、艰难梭菌 123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23

一、生物学性状 124

二、致病性 12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5

四、防治原则 125

第十一章 分枝杆菌属 127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27

一、生物学性状 127

二、致病性 128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130

四、微生物学检查 131

五、防治原则 132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32

一、生物学性状 13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3

四、防治原则 133

第三节 其他分枝杆菌 133

一、牛分枝杆菌 133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133

第十二章 动物源性细菌 136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36

一、生物学性状 13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7

四、防治原则 137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137

一、鼠疫耶尔森菌 138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139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139

一、炭疽芽胞杆菌 139

二、蜡样芽胞杆菌 141

第四节 柯克斯体属 141

第五节 巴通体属 141

一、汉赛巴通体 141

二、五日热巴通体 142

第十三章 其他致病细菌 144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144

一、生物学性状 14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6

四、防治原则 146

第二节 鲍特菌属 146

一、生物学性状 14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8

四、防治原则 148

第三节 军团菌属 148

一、生物学性状 14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9

四、防治原则 149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149

一、生物学性状 15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1

四、防治原则 151

第十四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53

第一节 放线菌 153

一、放线菌属 153

二、诺卡菌属 154

第二节 螺旋体 155

一、钩端螺旋体 155

二、梅毒螺旋体 157

三、伯氏疏螺旋体 160

四、回归热疏螺旋体 161

五、奋森疏螺旋体 161

第三节 衣原体 161

一、概述 161

二、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162

第四节 支原体 165

一、概述 165

二、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166

第五节 立克次体 168

一、生物学性状 16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0

三、微生物检查与防治原则 172

第二篇 病毒学 176

第十五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76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76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77

一、病毒的结构 177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178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178

一、病毒的增殖周期 178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182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182

一、基因突变 182

二、基因重组与重配 183

三、基因整合 183

四、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183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84

一、物理因素 184

二、化学因素 184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184

一、病毒的分类方法 184

二、亚病毒 185

第十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88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188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188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89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191

四、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192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192

一、固有免疫 192

二、适应性免疫 193

第十七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96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96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 196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96

三、病毒感染的常用检查方法 198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199

一、人工主动免疫 199

二、人工被动免疫 199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199

一、抗病毒化学制剂 200

二、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200

三、中草药 201

四、抗病毒的基因治疗 201

第十八章 呼吸道病毒 203

第一节 正黏病毒 203

一、生物学性状 20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6

四、防治原则 207

第二节 副黏病毒 207

一、麻疹病毒 207

二、腮腺炎病毒 209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 210

第三节 冠状病毒 211

一、生物学性状 21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2

四、防治原则 212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12

一、腺病毒 212

二、风疹病毒 213

第十九章 消化道病毒 216

第一节 肠道病毒 216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216

二、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218

三、新型肠道病毒 218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219

一、轮状病毒 219

二、杯状病毒 220

第二十章 肝炎病毒 222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22

一、生物学性状 22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4

四、防治原则 224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24

一、生物学性状 22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9

四、防治原则 230

第三节 丙型及其他肝炎病毒 231

一、丙型肝炎病毒 231

二、丁型肝炎病毒 232

三、戊型肝炎病毒 232

四、其他肝炎病毒 233

第二十一章 逆转录病毒 236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36

一、生物学性状 23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1

四、防治原则 241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242

一、生物学性状 24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43

四、防治原则 243

第二十二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245

第一节 虫媒病毒 245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46

二、登革病毒 247

三、森林脑炎病毒 248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249

一、汉坦病毒 249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251

三、埃博拉病毒 251

第二十三章 人类疱疹病毒 254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255

一、生物学性状 25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6

四、防治原则 257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57

一、生物学性状 25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8

四、防治原则 258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258

一、生物学性状 25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9

四、防治原则 259

第四节 EB病毒 260

一、生物学性状 2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1

四、防治原则 261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和朊粒 263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263

一、生物学性状 2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4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5

四、防治原则 265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266

一、生物学特性 26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7

四、防治原则 267

第三节 人类细小病毒B19 267

第四节 朊粒 268

一、生物学性状 26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8

四、防治原则 268

第三篇 真菌学 272

第二十五章 真菌学总论 272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272

一、形态与结构 272

二、繁殖 274

三、变异性与抵抗力 274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275

一、致病性 275

二、免疫性 275

第三节 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276

一、标本采集 276

二、病原学检查 276

三、血清学检查 276

四、核酸检测 276

五、防治原则 276

第二十六章 常见病原性真菌 278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278

一、皮肤癣菌 278

二、角层癣菌 279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279

一、白假丝酵母菌 280

二、新型隐球菌 281

三、曲霉菌 282

四、毛霉菌 283

五、肺孢子菌 283

参考文献 28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