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护理学基础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徐桂华,胡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3443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60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577页
- 主题词:中医学-护理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护理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1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2
二、近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9
三、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10
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13
一、整体观念 13
二、辨证施护 15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护理 16
一、中西医护理发展历程相似,目标一致 16
二、中西医护理理论基础相互补充 16
三、中西医护理理念相互渗透 17
四、中西医护理实践相互完善 18
五、中西医结合护理展望 18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2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20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2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2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2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33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33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3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38
四、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之间的联系 44
第三节 藏象学说 45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45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46
三、脏腑 47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73
一、精 74
二、气 75
三、血 79
四、津液 81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84
第五节 病因病机 88
一、病因 88
二、发病 101
三、病机 104
第六节 护治原则 112
一、预防为主 113
二、扶正祛邪 115
三、调整阴阳 116
四、护病求本 117
五、三因制宜 119
第三章 四诊 121
第一节 望诊 121
一、全身望诊 121
二、局部望诊 125
第二节 闻诊 137
一、听声音 137
二、嗅气味 139
第三节 问诊 140
一、问诊的内容 140
二、问现在症 141
第四节 切诊 148
一、脉诊 148
二、按诊 157
第四章 辨证 158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58
一、八纲基本证候 158
二、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 162
第二节 病性辨证 166
一、辨六淫证候 167
二、辨阴阳虚损证候 170
三、辨气血证候 171
四、辨津液证候 177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79
一、辨心与小肠病证候 179
二、辨肺与大肠病证候 182
三、辨肝与胆病证候 186
四、辨脾与胃病证候 190
五、辨肾与膀胱病证候 195
六、辨脏腑兼病证候 197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201
一、卫分证 202
二、气分证 202
三、营分证 203
四、血分证 203
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203
第五章 体质 205
第一节 中医体质概述 205
一、中医体质概念及其溯源 205
二、体质的构成 206
第二节 体质生理 206
一、体质的生理特点 206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207
第三节 体质病理 213
一、体质与发病 213
二、体质与疾病的演变 214
三、特禀体质 214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216
一、体质分类 216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216
第六章 方药基础知识 223
第一节 中药基础知识 223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223
二、中药的性能 224
三、中药的应用 225
四、常用中药及中药分类 227
第二节 方剂基础知识 250
一、方剂组成 250
二、方剂的分类 252
第七章 经络腧穴概要 261
第一节 经络总论 261
一、经络的概念 261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261
三、经络的作用 266
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67
第二节 腧穴总论 268
一、腧穴的概念 268
二、腧穴的分类 268
三、腧穴的作用 268
四、特定穴 269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274
第三节 经络腧穴各论 276
一、十四经脉及常用腧穴 276
二、经外奇穴 324
第四节 治疗概论 329
一、治疗原则 329
二、治疗作用 331
三、治疗穴位的选择 332
四、刺灸法的选择 333
第五节 常见病证的治疗取穴 333
一、内科常见病证的治疗取穴 333
二、妇儿科常见病证的治疗取穴 338
三、皮肤科、外科常见病证的治疗取穴 339
四、五官科常见病证的治疗取穴 340
第八章 推拿概要 342
第一节 推拿的作用原理 342
一、调整阴阳,补虚泻实 342
二、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342
三、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343
第二节 推拿介质 343
一、介质的种类及作用 343
二、介质的选择 344
第三节 推拿宜忌及注意事项 345
一、适应证 345
二、禁忌证 345
三、注意事项 345
第四节 常用推拿手法 346
一、一指禅推法 346
二、?法 347
三、按法 347
四、摩法 348
五、揉法 349
六、点法 350
七、推法 352
八、捏法 353
九、拿法 354
十、弹拨法 355
十一、擦法 355
十二、搓法 356
十三、拍法 357
十四、击法 357
十五、捻法 359
十六、摇法 360
十七、抹法 364
十八、抖法 364
第五节 常见病证推拿 365
一、落枕 365
二、头痛 366
三、失眠 367
四、便秘 368
五、胃脘痛 368
六、呃逆 369
第六节 小儿推拿 370
一、概述 370
二、常用手法 371
三、常用的特定穴 375
四、小儿常见病证推拿 388
第七节 足部推拿 392
一、足部推拿基本手法 393
二、足部反射区 396
三、足部推拿注意事项 401
四、常见病证的足部推拿取穴 402
第九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406
第一节 毫针刺法 406
一、概述 406
二、评估 411
三、用物准备 412
四、操作步骤 412
五、评价 412
六、注意事项 412
七、针刺意外的处理及预防 413
[附]电针法 416
第二节 皮肤针法 418
一、概述 418
二、评估 419
三、用物准备 419
四、操作步骤 419
五、评价 419
六、注意事项 420
第三节 放血疗法 420
一、概述 420
二、评估 422
三、用物准备 422
四、操作步骤 422
五、评价 422
六、注意事项 422
第四节 穴位注射法 423
一、概述 423
二、评估 424
三、用物准备 424
四、操作步骤 424
五、评价 425
六、注意事项 425
[附]自血疗法 426
第五节 灸法 428
一、概述 428
二、评估 433
三、用物准备 434
四、操作步骤 434
五、评价 434
六、注意事项 434
[附]其他灸法 435
第六节 拔罐法 437
一、概述 437
二、评估 441
三、用物准备 441
四、操作步骤 442
五、评价 442
六、注意事项 442
第七节 耳穴埋籽法 444
一、概述 444
二、评估 449
三、用物准备 449
四、操作步骤 450
五、评价 450
六、注意事项 450
[附]常见病耳穴埋籽取穴参考表 451
第八节 穴位按摩 452
一、概述 452
二、评估 453
三、用物准备 453
四、操作步骤 453
五、评价 453
六、注意事项 454
第九节 刮痧法 455
一、概述 455
二、评估 462
三、用物准备 462
四、操作步骤 463
五、评价 463
六、注意事项 463
[附]其他手法(扯痧、放痧、焠痧、拍痧) 464
第十节 熏洗法 465
一、概述 465
二、评估 466
三、用物准备 466
四、操作步骤 466
五、评价 466
六、注意事项 467
第十一节 敷贴法 468
一、概述 468
二、评估 468
三、用物准备 468
四、操作步骤 469
五、评价 469
六、注意事项 469
第十二节 湿敷法(溻渍法) 470
一、概述 470
二、评估 470
三、用物准备 471
四、操作步骤 471
五、评价 471
六、注意事项 471
[附]中药冷敷法 472
第十三节 热熨法 473
一、概述 473
二、评估 474
三、用物准备 474
四、操作步骤 474
五、评价 475
六、注意事项 475
[附]坎离砂熨法、葱熨法和盐熨法 476
第十四节 换药法 476
一、概述 476
二、评估 478
三、用物准备 478
四、操作步骤 478
五、评价 479
六、注意事项 479
第十五节 中药超声雾化吸入法 480
一、概述 480
二、评估 481
三、用物准备 481
四、操作步骤 481
五、评价 481
六、注意事项 482
第十六节 中药保留灌肠法 483
一、概述 483
二、评估 483
三、用物准备 483
四、操作步骤 483
五、评价 484
六、注意事项 484
第十七节 中药离子导入法 485
一、概述 485
二、评估 486
三、用物准备 486
四、操作步骤 486
五、评价 486
六、注意事项 486
第十八节 蜡疗法 487
一、概述 487
二、评估 488
三、用物准备 489
四、操作步骤 489
五、评价 489
六、注意事项 489
第十章 一般护理 491
第一节 病情观察 491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 491
二、病情观察的原则 491
三、病情观察的方法 493
四、病情观察的内容 493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 494
一、生活起居护理的原则 495
二、生活起居护理的方法 496
第三节 情志护理 500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501
二、情志护理的原则 501
三、情志护理的方法 502
四、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505
第四节 饮食护理 507
一、食物的性能 507
二、饮食调养的原则 508
三、饮食调养的基本要求 509
四、饮食禁忌 511
[附一]常用食物性味、功效、应用简表 512
[附二]常用食疗方应用举例 518
第五节 用药护理 521
一、中药汤剂煎煮法 521
二、中药内服法 523
三、中药外用法 525
四、中药其他用药法 526
第十一章 辨证施护 527
第一节 八纲辨证施护 527
一、表里辨证施护 527
二、寒热辨证施护 530
三、虚实辨证施护 533
四、阴阳辨证施护 535
第二节 脏腑辨证施护 537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施护 537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施护 539
三、肝与胆病辨证施护 542
四、脾与胃病辨证施护 54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施护 547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施护 549
一、卫分证辨证施护 550
二、气分证辨证施护 552
三、营分证辨证施护 554
四、血分证辨证施护 556
主要参考书目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