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
  • 李继明,杜倢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2106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62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93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医基础 3

第1章 诊脉入门 3

一、《南雅堂医书》平辨脉法歌诀 3

(一)平脉法 3

(二)辨脉法 5

二、《珍珠囊》脉法诸歌 7

(一)诊脉至捷歌 7

(二)妊娠脉歌 7

(三)小儿脉歌 7

(四)《玉函经》注解 7

(五)生死歌诀 8

(六)诊杂病生死歌诀 11

(七)诊暴病歌 11

(八)形证相反歌 12

(九)诊四时病五行相克歌诀 12

(十)伤寒决生死脉歌 12

(十一)阳毒阴毒歌 12

(十二)诸杂病生死歌 12

(十三)察色观病生死歌 13

(十四)五脏察色候歌诀 14

(十五)难产生死歌 14

(十六)新产生死歌 15

(十七)妊娠伤寒歌 15

(十八)产后伤寒歌 15

三、《医宗金鉴》四言脉诀 15

附:订正《素问·脉要精微论》一则 22

四、梦觉道人《三指禅》辑要 23

(一)脉学源流 23

(二)定脉部位 23

(三)寸尺解 23

(四)六部脉解 23

(五)定至数 24

(六)二十七脉名目 24

(七)缓 24

(八)有胃气生 24

(九)脉贵有神 24

(十)读缓字法 24

(十一)四时平脉 25

(十二)浮沉迟数四大纲 25

(十三)对待总论 26

(十四)奇经八脉 28

五、金溪龚信《脉诀》 28

(一)脉学大要 28

(二)脉体捷法 32

(三)诸脉相类 33

(四)止脉 34

(五)分人迎气口脉诀 34

(六)内因脉 34

(七)外因脉 34

(八)不内不外因脉 34

(九)死绝脉 34

(十)动止脉 35

(十一)诸脉宜忌类 35

第2章 辨舌入门 36

一、江笔花《望舌色》 36

二、方耕霞《舌苔歌诀》 36

三、吴坤安《察舌辨证歌》 37

四、张诞先《伤寒舌鉴》 42

(一)白苔舌总论 42

(二)黄苔舌总论 47

(三)黑苔舌总论 51

(四)灰色舌总论 54

(五)红色舌总论 56

(六)紫色舌总论 61

(七)霉酱色舌苔总论 64

(八)蓝色舌苔总论 64

(九)妊娠伤寒舌总论 65

第3章 药性入门 67

一、青囊药性赋 67

(一)诸品药性阴阳论 67

(二)寒性类 67

(三)热性类 68

(四)温性类 68

(五)平性类 68

(六)药性赋 69

(七)诸品药性赋 69

(八)引经药报使歌 74

(九)六陈歌 75

(十)十八反歌 75

(十一)十九畏歌 75

(十二)妊娠禁服歌 75

(十三)药相主治五脏法 75

(十四)用药身梢论 75

(十五)用丸散论 76

二、药性歌括 76

三、分类药性 87

(一)补气药性 87

(二)下气药性 87

(三)破气药性 87

(四)补血药性 87

(五)止血药性 87

(六)破血药性 87

(七)健脾强胃药性 87

(八)温脾暖胃药性 87

(九)调脾开胃药性 87

(十)补肺虚嗽药性 87

(十一)泻肺实嗽药性 88

(十二)治诸咳嗽药性 88

(十三)诸喘急药性 88

(十四)退诸火热药性 88

(十五)退虚热药性 88

(十六)退劳热骨蒸药性 88

(十七)发汗药性 88

(十八)止汗药性 88

(十九)消食药性 88

(二十)宽中药性 88

(二十一)散膨消痞药性 88

(二十二)止渴药性 88

(二十三)解郁药性 88

(二十四)通大便药性 88

(二十五)利小便药性 88

(二十六)消水肿药性 89

(二十七)止呕吐及吐酸药性 89

(二十八)止泄泻药性 89

(二十九)治痢疾药性 89

(三十)治疟疾药性 89

(三十一)辟瘟消胀药性 89

(三十二)治头痛药性 89

(三十三)治头风药性 89

(三十四)治头眩药性 89

(三十五)治脑痛药性 89

(三十六)治心痛药性 89

(三十七)治腰痛药性 89

(三十八)治胁痛药性 89

(三十九)治膝痛药性 90

(四十)治咽喉肿痛及声音不出药性 90

(四十一)治眼目不明及肿痛药性 90

(四十二)治身体风痛药性 90

(四十三)治齿牙疼痛药性 90

(四十四)治耳聋药性 90

(四十五)去风药性 90

(四十六)去寒药性 90

(四十七)去湿药性 90

(四十八)补肾益精药性 90

(四十九)兴壮元阳药性 90

(五十)滋补真阴药性 90

(五十一)正心定聪药性 91

(五十二)强筋壮骨药性 91

(五十三)治梦泄遗精药性 91

(五十四)补益虚损药性 91

(五十五)破积块药性 91

(五十六)理伤损药性 91

(五十七)治痈疮止痛排脓消肿药性 91

(五十八)治乳痈药性 91

(五十九)治黄疸药性 91

(六十)治心烦难眠药性 91

(六十一)治肠风下血药性 91

(六十二)治淋病尿血药性 91

(六十三)治吐血药性 91

(六十四)通经水药性 91

(六十五)调经水药性 91

(六十六)安胎药性 92

(六十七)治产后血迷药性 92

(六十八)治产后气血诸病药性 92

(六十九)治血崩药性 92

(七十)治带下药性 92

(七十一)治腹中诸虫药性 92

(七十二)治堕胎药性 92

(七十三)治霍乱转筋及祛烦暑药性 92

(七十四)治辟岚瘴药性诗 92

(七十五)肠风酒痔药性歌 92

(七十六)药性治中有制诀 92

(七十七)膨胀忌服 93

(七十八)用药凡例 93

四、本经便读 93

(一)《神农本草经·上品》 93

(二)《神农本草经·中品》 96

(三)《神农本草经·下品》 99

五、名医别录 100

(一)梁·陶弘景《名医别录》 100

(二)唐·苏恭《唐本草》 102

(三)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102

(四)唐·甄权《药性本草》 103

(五)蜀·韩保升《蜀本草》 103

(六)宋·马志《开宝本草》 103

(七)宋·苏颂《图经本草》 104

(八)宋·掌禹锡《嘉祐本草》 104

(九)宋·大明《日华子诸家本草》 104

(十)元·朱震亨《本草补遗》 104

(十一)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04

第4章 汤头入门 105

一、徐灵胎方剂论 105

(一)方药离合论 105

(二)古方加减论 105

(三)方剂古今论 105

(四)古今方剂大小论 106

(五)煎药法论 106

(六)服药法论 106

二、方耕霞新辑汤头歌诀 107

(一)表散之剂 107

1.人参败毒散 107

2.杏苏散 107

3.银翘散 107

4.桑菊饮 107

5.防风解毒汤 108

6.竹叶柳蒡汤 108

7.普剂消毒饮 108

8.甘露消毒饮 108

9.麻黄汤 108

10.桂枝汤 109

11.大青龙汤 109

12.小青龙汤 109

13.葛根汤 109

14.九味羌活汤 109

15.小续命汤 110

16.再造散 110

17.五积散 110

18.羌活胜湿汤 110

19.三物香薷饮 110

20.川芎茶调散 111

21.金沸草散 111

22.苍耳散 111

23.清震汤 111

24.香苏饮 111

25.牛蒡豆豉汤 112

(二)攻里之剂 112

1.大小承气汤 112

2.调胃承气汤 112

3.大小陷胸汤 112

4.增液承气汤 112

5.大柴胡汤 113

6.凉膈散 113

7.蜜煎导 113

8.木香槟榔丸 113

9.枳实导滞丸 113

10.疏凿饮子 114

11.舟车丸 114

12.滚痰丸 114

13.实脾饮 114

14.清气化痰方 114

15.枳实消痞丸 115

16.八正散 115

17.五苓散 115

18.茵陈蒿汤 115

19.龙胆泻肝汤 115

20.导赤散 115

21.泻黄散 116

22.泻白散 116

23.泻青丸 116

24.葶苈大枣汤 116

25.洁古芍药汤 116

26.附子泻心汤 116

27.半夏泻心汤 117

28.润肠丸 117

29.通幽汤 117

30.万氏牛黄丸 117

31.至宝丹 117

32.紫雪丹 117

33.太乙玉枢丹 118

34.苏合香丸 118

35.活络丹 118

(三)和解之剂 118

1.小柴胡汤 118

2.黄连汤 118

3.逍遥散 119

4.藿香正气汤 119

5.六和汤 119

6.平胃汤 119

7.保和丸 119

8.越鞠丸 120

9.四磨饮 120

10.苏子降气汤 120

11.旋覆代赭汤 120

12.橘皮竹茹汤 120

13.丁香柿蒂汤 120

14.二陈汤 121

15.半夏天麻白术汤 121

16.三子养亲汤 121

17.定喘白果汤 121

18.五皮饮 121

19.清脾饮 122

20.绝疟七宝饮 122

21.何人饮 122

22.鳖甲饮子 122

23.达原饮 122

24.橘核丸 122

25.中满分消汤 123

26.韭汁牛乳饮 123

27.瓜蒌薤白汤 123

28.栀子豆豉汤 123

29.黄土汤 123

30.脚气鸡鸣散 123

31.顺风匀气散 124

32.独活寄生汤 124

33.奔豚汤 124

34.痛泻要方 124

35.清暑益气汤 124

36.三仁汤 124

(四)寒凉之剂 125

1.白虎汤 125

2.竹叶石膏汤 125

3.犀角(代)地黄汤 125

4.六一散 125

5.葛根芩连汤 125

6.消斑青黛饮 126

7.化斑汤 126

8.清宫汤 126

9.冬地三黄汤 126

10.玉女煎 126

11.清瘟败毒饮 126

12.神犀丹 127

13.甘露饮 127

14.沙参麦冬饮 127

15.杏仁滑石汤 127

16.清燥救肺汤 127

17.清胃散 127

18.当归六黄汤 127

19.秦艽白术汤 128

20.滋燥养营汤 128

21.左金丸 128

22.补肺阿胶汤 128

23.千金苇茎汤 129

24.猪肾荠苨汤 129

25.消渴方 129

26.小蓟饮子 129

27.清心莲子饮 129

28.白头翁汤 129

29.黄连阿胶汤 129

30.清骨散 130

(五)温热之剂 130

1.理中汤 130

2.真武汤 130

3.四逆汤 130

4.白通汤 130

5.吴茱萸汤 130

6.四神丸 131

7.苓桂术甘汤 131

8.芪附汤 131

9.天台乌药散 131

10.回阳救急汤 131

11.大顺散 131

12.来复丹 132

13.黑锡丹 132

14.半硫丸 132

15.浆水散 132

(六)补益之剂 133

1.四君子汤 133

2.四物汤 133

3.小建中汤 133

4.补中益气汤 133

5.归脾汤 134

6.参苓白术散 134

7.养心汤 134

8.人参养营汤 134

9.金匮肾气汤 134

10.炙甘草汤 135

11.生脉散 135

12.地黄饮子 135

13.右归饮 135

14.当归补血汤 135

15.七宝美髯丹 135

16.天王补心丹 136

17.紫菀汤 136

18.黄氏鳖甲散 136

19.妙香散 136

20.黑地黄丸 136

21.虎潜丸 137

22.通关滋肾丸 137

23.河车大造丸 137

24.斑龙丸 137

(七)固涩之剂 137

1.金锁固精丸 137

2.真人养脏汤 138

3.茯菟丹 138

4.桑螵蛸散 138

5.诃子散 138

6.桃花汤 138

7.柏子仁丸 138

8.阳虚自汗牡蛎粉 138

9.猪肚丸 139

10.萆薢分清饮 139

(八)因证之剂 139

1.瓜蒂散 139

2.稀涎散 139

3.鸟梅丸 139

4.化虫丸 140

5.集效丸 140

6.葛花解酲汤 140

7.烧裈散 140

8.妊娠六合汤 140

9.达生散 141

10.交加饮子 141

11.清魂散 141

12.黑神散 141

13.羚羊角散 141

14.牡丹皮散 141

15.天仙藤散 142

16.白术散 142

17.竹叶汤 142

18.紫菀良方 142

19.失笑散 142

20.如圣汤 142

21.生化汤 142

22.保产无忧散 143

23.参术饮 143

24.升阳举经汤 143

25.真人活命饮 143

26.托里十补汤 143

27.痴狗咬灵方 143

28.锡类散 144

第二篇 经典理论 147

第5章 内经入门《灵》、《素》辑要 147

一、道生 147

二、望色 151

三、闻声 153

四、察问 153

五、切脉 154

六、经络 159

七、病机 165

八、审治 193

九、生死 196

十、杂论 197

第6章 金匮入门 198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 198

(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198

(二)痉湿暍病脉证 199

(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200

(四)疟病脉证并治 201

(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201

(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201

(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202

(八)奔豚气病脉证治 202

(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 203

(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203

(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204

(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205

(十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 206

(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 206

(十五)黄疸病脉证并治 208

(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209

(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209

(十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211

(十九)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 211

(二十)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211

(二十一)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212

(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212

二、陈修园《金匮方歌括》 213

(一)痉湿暍病方 213

瓜蒌桂枝汤 213

葛根汤 213

大承气汤 213

麻黄加术汤 214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14

防己黄芪汤 214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214

白虎加人参汤 214

瓜蒂汤 214

(二)百合狐惑阴阳毒方 214

百合知母汤 214

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214

百合鸡子黄汤 214

百合地黄汤 214

百合洗方 215

瓜蒌牡蛎散 215

百合滑石散 215

甘草泻心汤 215

苦参汤 215

雄黄熏法 215

赤小豆当归散 215

升麻鳖甲散 215

升麻鳖甲汤去蜀椒雄黄 215

(三)疟病方 215

鳖甲煎丸 215

白虎加桂枝汤 216

蜀漆散 216

附外台秘要三方(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柴胡桂姜汤) 216

(四)中风历节方 216

侯氏黑散 216

风引汤 216

防己黄芪汤 216

头风摩散 216

桂枝芍药知母汤 217

乌头汤 217

矾石汤 217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术附汤、崔氏八味肾气丸、千金越婢加术汤) 217

(五)血痹虚劳方 217

黄芪五物汤 217

桂枝龙骨牡蛎汤 218

天雄散 218

小建中汤 218

黄芪建中汤 218

八味肾气丸 218

薯蓣丸 218

酸枣仁汤 218

大黄?虫丸 218

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肘后獭肝散) 218

(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方 219

甘草干姜汤 219

射干麻黄汤 219

皂荚丸 219

厚朴麻黄汤 219

泽漆汤 219

麦冬汤 219

葶苈大枣泻肺汤 219

桔梗汤 219

越婢加半夏汤 219

小青龙加石膏汤 219

附方(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220

(七)奔豚方 220

奔豚汤 220

桂枝加桂汤 220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20

(八)胸痹心痛短气方 220

瓜蒌薤白白酒汤 220

瓜蒌薤白半夏汤 220

枳实瓜蒌薤白桂枝汤 221

人参汤 221

茯苓杏仁甘草汤 221

橘皮枳实生姜汤 221

薏苡附子散 221

桂枝生姜枳实汤 221

乌头赤石脂丸 221

附方(九痛丸) 221

(九)腹满寒疝宿食方 221

附子粳米汤 221

厚朴七物汤 221

大柴胡汤 222

厚朴三物汤 222

大承气汤 222

大建中汤 222

大黄附子汤 222

赤丸方 222

大乌头煎 222

当归生姜羊肉汤 222

乌头桂枝汤 222

附方(外台乌头汤、外台柴胡桂枝汤、外台走马汤) 222

大承气汤 223

瓜蒌散 223

(十)五脏风寒积聚方 223

旋覆花汤 223

麻仁丸 223

甘姜苓术汤 223

(十一)痰饮咳嗽方 223

苓桂术甘汤 223

肾气丸 223

甘遂半夏汤 223

十枣汤 223

大青龙汤 223

小青龙汤 223

木防己汤 223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224

泽泻汤 224

厚朴大黄汤 224

葶苈大枣泻肺汤 224

小半夏汤 224

己椒苈黄丸 224

小半夏加茯苓汤 224

五苓散 224

附方(外台茯苓饮) 224

桂苓五味甘草汤 224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224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 224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225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225

(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225

肾气丸 225

五苓散 225

文蛤散 225

瓜蒌瞿麦丸 225

蒲灰散 225

滑石白鱼散 225

茯苓戎盐汤 225

白虎加人参汤 225

猪苓汤 225

(十三)水气病方 225

越婢加术汤 225

防己黄芪汤 225

越婢汤 225

防己茯苓汤 226

甘草麻黄汤 226

麻黄附子汤 226

杏子汤 226

蒲灰散 226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226

桂枝加黄芪汤 226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226

枳术汤 226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 226

(十四)黄疸病方 226

茵陈蒿汤 226

硝石矾石散 226

栀子大黄汤 227

桂枝加黄芪汤 227

猪膏发煎 227

茵陈五苓散 227

大黄硝石汤 227

小半夏汤 227

小柴胡汤 227

小建中汤 227

附方(瓜蒂散、千金麻黄醇酒汤) 227

(十五)惊悸吐衄下血方 227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227

半夏麻黄丸 227

柏叶汤 227

黄土汤 227

赤小豆散 228

泻心汤 228

(十六)呕吐哕下利方 228

吴茱萸汤 228

半夏泻心汤 228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28

小半夏汤 228

猪苓散 228

四逆汤 228

小柴胡汤 228

大半夏汤 228

大黄甘草汤 228

茯苓泽泻汤 228

文蛤汤 228

半夏干姜散 228

生姜半夏汤 229

橘皮汤 229

橘皮竹茹汤 229

四逆汤 229

桂枝汤 229

大承气汤 229

小承气汤 229

桃花汤 229

白头翁汤 229

栀子豉汤 229

通脉四逆汤 229

紫参汤 229

诃黎勒散 229

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外台黄芩汤) 229

(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230

薏苡附子败酱散 230

大黄牡丹汤 230

王不留行散 231

排脓散 230

排脓汤 230

黄连粉 230

(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蝣蛔虫方 230

藜芦甘草汤 230

鸡屎白散 230

蜘蛛散 230

甘草粉蜜汤 230

乌梅丸 231

(十九)妇人妊娠病方 231

桂枝汤 231

桂枝茯苓丸 231

附子汤 231

胶艾汤 231

当归芍药散 231

干姜人参半夏丸 231

当归贝母苦参丸 231

葵子茯苓散 231

当归散 231

白术散 231

(二十)妇人产后方 232

小柴胡汤 232

大承气汤 232

当归生姜羊肉汤 232

枳实芍药散 232

下瘀血汤 232

竹叶汤 232

竹皮大丸 232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232

附方(千金三物三黄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232

(二十一)妇人杂病方 233

小柴胡汤 233

半夏厚朴汤 233

甘麦大枣汤 233

小青龙汤 233

泻心汤 233

温经汤 233

土瓜根散 233

旋覆花汤 233

胶姜汤 233

大黄甘遂汤 233

抵当汤 233

矾石丸 233

红蓝花酒 234

当归芍药散 234

小建中汤 234

肾气丸 234

蛇床子散 234

狼牙汤 234

膏发煎 234

小儿疳虫蚀齿方 234

第7章 伤寒入门 235

一、张仲景《伤寒论》 235

(一)辨太阳病脉证篇 235

(二)辨阳明病脉证篇 242

(三)辨少阳病脉证篇 245

(四)辨太阴病脉证篇 245

(五)辨少阴病脉证篇 246

(六)辨厥阴病脉证篇 247

(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249

(八)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 249

二、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250

(一)太阳方 250

桂枝汤 250

桂枝加葛根汤 250

桂枝加附子汤 250

桂枝去芍药汤 250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50

桂枝麻黄各半汤 250

桂枝二麻黄一汤 250

白虎加人参汤 250

桂枝二越婢一汤 25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51

甘草干姜汤 251

芍药甘草汤 251

调胃承气汤 251

四逆汤 251

葛根汤 251

葛根加半夏汤 251

葛根黄芩黄连汤 251

麻黄汤 251

大青龙汤 251

小青龙汤 252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252

干姜附子汤 252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25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52

桂枝甘草汤 25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52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25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53

芍药甘草附子汤 253

茯苓四逆汤 253

五苓散 253

茯苓甘草汤 253

栀子豉汤 253

栀子甘草豉汤 253

栀子生姜豉汤 253

栀子厚朴汤 253

栀子干姜汤 253

真武汤 253

小柴胡汤 254

小建中汤 254

大柴胡汤 254

柴胡加芒硝汤 254

桃核承气汤 25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54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255

桂枝加桂汤 255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55

抵当汤 255

抵当丸 255

大陷胸丸 255

大陷胸汤 255

小陷胸汤 255

文蛤散 255

白散 255

柴胡桂枝汤 256

柴胡桂枝干姜汤 256

半夏泻心汤 256

十枣汤 256

大黄黄连泻心汤 256

附子泻心汤 256

生姜泻心汤 256

甘草泻心汤 256

赤石脂禹余粮汤 256

旋覆代赭汤 256

桂枝人参汤 257

瓜蒂散 257

黄芩汤 257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57

黄连汤 257

桂枝附子汤 257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257

甘草附子汤 257

白虎汤 257

炙甘草汤 258

(二)阳明方 258

大承气汤 258

小承气汤 258

猪苓汤 258

蜜煎导方 258

猪胆汁方 258

茵陈蒿汤 258

麻子仁丸 258

栀子柏皮汤 258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258

(三)少阳方 259

小柴胡汤方 259

(四)太阴方 259

桂枝加芍药汤 259

桂枝加大黄汤 259

(五)少阴方 259

麻黄细辛附子汤 259

麻黄附子甘草汤 259

黄连阿胶汤 259

附子汤 259

桃花汤 259

吴茱萸汤 259

猪肤汤 259

甘草汤 260

桔梗汤 260

苦酒汤 260

半夏散及汤 260

白通汤 260

白通加猪胆汁汤 260

通脉四逆汤 260

四逆散 260

(六)厥阴方 261

乌梅丸 261

当归四逆汤 261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261

麻黄升麻汤 261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261

白头翁汤 261

(七)霍乱方 261

四逆加人参汤 261

理中丸 26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262

(八)阴阳易差后劳复方 262

枳实栀子豉汤 262

牡蛎泽泻散 262

竹叶石膏汤 262

第8章 温病入门 263

一、吴鞠通《温病条辨》 263

(一)《原病篇》 263

(二)《上焦篇》辑要 264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264

暑温 267

伏暑 268

湿温、寒湿 268

温疟 269

秋燥 270

(三)《中焦篇》 271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271

暑温、伏暑 274

寒湿 274

湿温(疟痢疸痹附) 276

秋燥 281

(四)《下焦篇》 282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282

暑温、伏暑 285

寒湿 285

湿温 287

秋燥 289

二、江左寄瓢子《温热赘言》 289

(一)温热病大意 289

(二)风温证条例 290

三、薛生白《湿热条辨》 290

四、叶天士《温热论》 293

第三篇 临床各科 299

第9章 妇科入门 299

《傅青主女科证治》 299

(一)带下 299

白带 299

青带 299

黄带 300

黑带 300

赤带 300

(二)血崩 301

血崩昏暗 301

年老血崩 301

少妇血崩 301

交感出血 302

郁结血崩 302

闪跌血崩 302

血海太热血崩 302

(三)调经 303

经水先期 303

经水后期 303

经水先后无定期 304

经水数月一行 304

年老经水复行 304

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 304

经水未来腹先痛 305

行经后少腹疼痛 305

经前腹痛吐血 305

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 306

经水过多 306

经前泄水 306

经前大便下血 306

年未老经水断 307

(四)种子 307

身瘦不孕 307

胸满不思食不孕 308

下部冰冷不受孕 308

胸满食少不孕 308

少腹急迫不孕 309

嫉妒不孕 309

肥胖不孕 309

骨蒸夜热不孕 310

腰酸腹胀不孕 310

便涩腹胀足水肿不孕 310

(五)妊娠 311

恶阻 311

水肿 311

少腹痛 312

口干咽痛 312

吐泻腹痛 312

子悬胁痛 313

跌损 313

小便下血病名胎漏 313

子鸣 314

腰腹疼痛渴汗躁狂 314

中恶 314

多怒堕胎 314

(六)小产 315

行房小产 315

闪跌小产 315

大便干结小产 315

畏寒腹痛小产 316

大怒小产 316

附:杂证 316

第10章 产科入门 322

一、亟斋居士《大生要旨》 322

(一)临产 322

(二)宜忌 325

(三)试痛 325

(四)验案 325

(五)保胎 326

(六)饮食 326

(七)小产 327

(八)产后 327

(九)胎死腹中 328

(十)胞衣不下 328

(十一)乳少 329

(十二)格言 329

(十三)方药 329

(十四)胎前经验方 331

(十五)临产方 332

(十六)产后方 333

二、《傅青主治产论》 334

(一)难产 334

血虚难产 334

交骨不开难产 335

足手先下难产 335

气逆难产 336

子死产门难产 336

子死腹中难产 336

(二)正产 337

胞衣不下 337

气虚血晕 337

血晕不语 338

败血攻心晕狂 338

肠下 338

(三)产后 339

产后少腹痛 339

产后气喘 339

恶寒身颤 339

恶心呕吐 340

血崩 340

手伤胞胎淋漓不止 340

四肢水肿 341

肉线出 341

肝痿 341

气血两虚乳汁不下 342

郁结乳汁不通 342

三、《傅青主女科·产后编》 342

产后总论 342

正产 343

伤产 343

调产 343

催生 343

冻产 343

热产 343

横产 343

盘肠产 343

难产 344

死产 344

下胞 344

断脐 344

新产治法 344

产后用药十误 344

产后寒热 345

胎前患伤寒、疫证、疟疾、堕胎等证 345

血块 345

血晕 346

厥证 346

血崩 347

气短似喘 347

妄言妄见 348

伤食 348

忿怒 348

类疟 349

类伤寒二阳证 349

类伤寒三阴证 349

类中风 350

类痉 350

出汗 350

盗汗 351

口渴兼小便不利 351

遗尿 351

误破尿胞 351

患淋 351

便数 352

泻 352

完谷不化 352

痢 352

霍乱 353

呕逆不食 353

咳嗽 354

水肿 354

流注 354

膨胀 354

怔忡惊悸 355

骨蒸 355

心痛 355

腹痛 356

小腹痛 356

虚劳 356

遍身疼痛 356

腰痛 356

胁痛 356

阴痛 357

恶露 357

乳痈 357

风甚 357

不语 358

难产神效方 358

第11章 幼科入门 359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359

(一)四诊总括 359

察色 359

听声 359

审病 360

切脉 360

虎口三关部位脉纹图 360

虎口三关部位脉纹形色 362

(二)初生门 362

(三)惊风门 367

(四)痫证门 369

(五)疳证门 370

(六)吐证门 374

(七)泻证门 375

(八)感冒门 376

(九)瘟疫门 377

(十)暑证门 378

(十一)霍乱门 378

(十二)痢疾门 379

(十三)疟疾门 379

(十四)咳嗽门 379

(十五)喘证门 380

(十六)痰证门 381

(十七)疝证门 381

(十八)淋证门 382

(十九)头痛门 383

(二十)腹痛门 383

(二十一)黄疸门 384

(二十二)水肿门 384

(二十三)腹胀门 385

(二十四)发热门 385

(二十五)积滞门 386

(二十六)癖疾门 386

(二十七)汗证门 386

(二十八)失血门 387

(二十九)杂证门 388

第12章 外科入门 390

一、南丰李梴《外科证治诗》 390

(一)痈疽总论 390

(二)脑颈部 395

(三)手部 399

(四)胸腹部 399

(五)背腰部 402

(六)臀腿部 403

(七)足膝部 407

(八)遍身部 409

二、南丰李梴《外科药方赋》 416

第13章 疔科入门 439

《金匮过玉书》治疔法 439

总论治法 439

辨证 440

忌用升药说 441

疔不可用药线说 441

药忌酒说 441

头面后项手指生疔便捷治法(附:治火眼) 441

疔与痈疽治法异同 442

外科须明脉理 442

钉脑疔 442

印堂疔 442

鼻疔 443

迎香疔(附:迎香毒) 443

耳疔(疔头黑色、又名黑疔) 443

颧疔 443

腮疔 443

龙泉疔 虎须疔 443

反唇疔 锁口疔 承浆疔 444

牙疔 444

穿牙疔(附:穿牙毒及小儿走马牙疳) 444

舌疔 444

喉疔(附:喉证治法) 444

蚂蝗疔(又名蚂蝗风) 445

松子疔 445

正对口疔(附:痈疽治法) 445

偏对口疔(附:痈疽治法) 445

十指疔 446

蛇头疔、天蛇毒、水蛇头疔 446

蛇眼疔 446

蛇背疔 446

蛇腹疔(又名鱼肚疔,初起宜灸虎口穴) 446

蛇节疔(又名蛀节疔,初起宜灸虎口穴) 446

鳅肚疔 447

断指疔 447

僵节蛀疔 447

手丫疔 447

虎口疔(名合谷疔,附:虎口毒) 447

托盘疔(附:手心毒,穿掌毒) 447

手背疔、手槽疔 447

肉龟疔(俗名脚发背) 447

乌茄疔 448

冷疔 448

脱骨疔 448

火焰疔 448

紫靥疔 448

黄鼓疔 449

白刃疔 449

黑靥疔 449

羊毛疔(又名羊毛痧) 449

羊毛疔瘤 449

心经疔 449

火疔(附:一切痧证治法) 450

血疔 450

黑疔 450

鱼眼疔 450

鱼脐疔 450

七星赶月疔、护场疔、三十六疔 450

刀臁疔 451

红丝疔 451

对疔 451

水疔 451

葡萄疔 451

暗疔 451

内疔 452

痘疔治法 452

看疔秘法 452

卷簾疔 452

火珠疔 452

忘汲疔 452

豢虎疔 452

燕窝疔 452

注命疔 453

透肠疔 453

骊龙疔 453

赤斑疔 453

痘证回毒方(兼治疔肿) 453

拔毒膏 453

痘疔溃烂方 453

牛粪散 453

蒜灸方 453

第14章 伤科入门 454

一、《正骨心法要旨》 454

(一)外治手法 454

(二)器具总论 455

(三)经义 456

(四)十不治证 457

(五)头面部 457

(六)胸背部 462

(七)四肢部 465

(八)内治杂证法 468

(九)附:补遗方 473

二、金溪龚信《伤科证治》 473

(一)杖疮 473

(二)折伤 474

(三)金疮 476

(四)破伤风 477

(五)汤火伤 477

(六)虫兽伤 478

第15章 眼科入门 480

《眼科心法要诀》 480

(一)总论诸歌 480

目睛原始歌 480

五轮所属部位歌 480

五轮主五脏病歌 480

八廓部位歌 480

八廓所属歌 480

八廓主六腑命门包络病歌 481

内因为病歌 481

外因为病歌 481

不内外因为病歌 481

(二)内障总名歌 481

内障初患久变五风歌 481

五风初患有余歌 482

五风初患不足歌 482

黄风有余歌 482

黄风不足歌 482

绿风有余歌 482

绿风不足歌 482

黑风有余歌 482

黑风不足歌 482

乌风有余歌 483

乌风不足歌 483

青风有余歌 483

青风不足歌 483

圆翳歌 483

冰翳歌 483

滑翳歌 483

涩翳歌 484

浮翳歌 484

沉翳歌 484

横翳歌 484

散翳歌 485

偃月翳歌 485

白翳黄心歌 485

黑水凝翳歌 485

枣花翳歌 485

雷头风歌 486

惊振内障歌 486

瞳人干缺歌 486

雀目内障歌 486

高风内障歌 487

胎患内障歌 487

(三)外障总名歌 487

暴赤生翳歌 487

血灌瞳人歌 488

睑硬睛痛歌 488

赤膜下垂歌 488

黄膜上冲歌 488

蟹睛疼痛歌 488

旋螺尖起歌 489

胬肉攀睛歌 489

鸡冠蚬肉歌 489

神祟疼痛歌 489

突起睛高歌 489

漏睛脓出歌 490

鹘眼凝睛歌 490

倒睫拳毛歌 490

胞肉胶凝歌 490

两眦赤脉歌 490

花翳白陷歌 490

黑翳如珠歌 491

钉翳根深歌 491

风牵僻歌 491

冰瑕翳深歌 491

两睑黏睛歌 491

玉翳浮满歌 491

膜入水轮歌 492

逆顺生翳歌 492

风牵睑出歌 492

睑生风粟椒疮歌 492

混睛歌 492

被物撞破歌 492

撞刺生翳歌 493

痛如针刺歌 493

眼痒歌 493

冲风泪出歌 493

风赤疮痍歌 493

暴风客热歌 493

伤寒热病后患目歌 494

肝虚积热歌 494

因他患后生翳歌 494

脾生痰核歌 494

天行赤眼歌 494

小儿青盲歌 494

胎风赤烂歌 495

癍疮入眼歌 495

辘轳转关歌 495

小儿生赘歌 495

小儿疳眼歌 495

小儿通睛歌 495

眯目飞尘飞丝歌 496

(四)补遗 496

能远怯近歌 496

能近怯远歌 496

瞳神散大歌 496

瞳神缩小歌 496

干涩昏花歌 496

白眼痛歌 497

女子逆经歌 497

行经目痛歌 497

妊娠目病歌 497

产后病目歌 497

(五)附:外治方 498

焮肿膏方 498

紫金膏方 498

石燕丹方 498

摩风膏方 498

摩障灵光膏方 498

广大重明汤方 498

五胆膏方 498

第16章 喉科入门 499

一、陈若虚咽喉虚实论 499

二、喉科紫珍集指南赋 499

三、喉科指南赋方治歌括 502

(一)金锁匙 502

(二)清咽利膈汤 502

(三)通关散 503

(四)本药 503

(五)秘药 503

(六)荆防败毒散 503

(七)涂方凉膈散 504

(八)瀛洲学士汤 504

(九)三黄汤 504

(十)千金内托散 504

(十一)生肌散 504

(十二)金箍散 504

(十三)黄连泻心汤 505

(十四)二陈汤 505

(十五)补中益气汤 505

四、曹心怡喉痧正的 505

(一)喉痧源流总论 505

(二)论因 505

(三)论证 506

(四)论脉 506

(五)论治 506

(六)验舌 508

(七)申禁 508

(八)善后 508

(九)防先 508

(十)喉痧条治 508

(十一)喉痧备用各方 510

五、耐修子录白喉治法忌表择微 511

(一)洞主仙师前论 答耐修问 512

(二)洞主仙师后论 答乙医某生问 515

(三)白喉症治养阴忌表歌括 517

第17章 食鉴本草 519

食鉴本草 519

谷类 519

粳米 519

糯米 519

黍米 519

稷米 519

大麦 519

小麦 519

荞麦 519

芝麻 519

黑大豆 519

白扁豆 519

绿豆 519

赤小豆 519

菜类 519

蔓菁菜 519

菠菜 520

芥菜 520

苋菜 520

鹿角菜 520

芹菜 520

莼菜 520

紫菜 520

茭白 520

蕨 520

茄 520

葱 520

韭 520

薤 520

蒜 520

胡荽 520

葵菜 520

白萝卜 520

瓠子 520

笋 521

菌 521

生姜 521

瓜类 521

一切瓜 521

冬瓜 521

菜瓜 521

黄瓜 521

香瓜 521

丝瓜 521

西瓜 521

果类 521

一切果 521

莲子 521

藕 521

枣 521

梅子 522

樱桃 522

橘 522

柑 522

橙皮 522

桃 522

李 522

杏 522

枇杷 522

梨 522

石榴 522

栗 522

柿 522

白果 522

核桃仁 522

松子 522

圆眼 523

荔子 523

榧子 523

榛子 523

荸荠 523

菱 523

山药 523

味类 523

水 523

盐 523

酱 523

酒 523

醋 523

茶 523

白糖 523

红糖 523

饴糖 523

鸟类 524

一切禽鸟 524

鸡肉 524

鸭 524

鹅 524

兽类 524

一切走兽肉 524

猪 524

羊 524

牛 524

鳞类 524

一切鱼 524

鲤鱼 524

鲫鱼 524

白鱼 524

鲥鱼 524

鲟鱼 524

鳝鱼 524

鳗鱼 525

鲳鱼 525

河□ 525

甲类 525

鳖 525

蟹 525

蛤蜊 525

螺蛳 525

虫类 525

虾 525

海蜇 525

风类 525

葱粥 525

苍耳粥 525

煮黑鱼 525

羊脂粥 525

松精粉 525

黄牛脑髓酒 526

寒类 526

五合茶 526

干姜粥 526

吴萸粥 526

川椒茶 526

丁香熟水 526

肉桂酒 526

暑类 526

绿豆粥 526

桂浆 526

面粥 527

湿类 527

薏苡粥 527

郁李仁粥 527

赤小豆饮 527

紫苏粥 527

苍术酒 527

燥类 527

地黄粥 527

苏麻粥 527

人乳粥 527

甘蔗粥 527

小麦汤 527

甘豆汤 527

藕蜜膏 527

四汁膏 527

梨膏 527

蒸柿饼 528

气类 528

橘饼 528

木香酒 528

杏仁粥 528

血类 528

阿胶粥 528

桑耳粥 528

槐茶 528

马齿苋羹 528

柏茶 528

猪□片 528

羊肺、羊肝、羊肾 528

藕粉 528

藕节汤 528

归元仙酒 528

痰类 528

茯苓粥 528

竹沥粥 528

蒸梨 529

苏子酒 529

虚类 529

人乳 529

牛乳 529

人参粥 529

门冬粥 529

粟米粥 529

理脾糕 529

山药粥 529

芡实粥 529

莲子粥 529

茯苓粥 529

扁豆粥 529

苏蜜煎 529

姜橘汤 529

莲肉膏 529

豆麦粉 530

茯苓膏 530

清米汤 530

枸杞粥 530

胡桃粥 530

参归腰子 530

补肾腰子 530

猪肾酒 530

人参猪肚 530

鳗鱼羹 530

建莲肉 530

实类 530

开膈鱼 530

珍珠粉 530

附录 531

生产保全母子神方 531

产后必要芎归方 531

稀痘奇方 531

秘传肥儿丸 531

重刻大宗伯董玄宰先生秘传延寿丹方 531

何首乌 532

菟丝子 532

豨莶草 532

嫩桑叶 532

女贞实 532

忍冬花 532

川杜仲 532

雄牛膝 532

怀庆生地 532

加减法 533

第18章 药证宜忌 534

风证 534

类中风 534

感冒风寒 534

伤风热 534

霍乱 535

疰夏 535

湿证 535

脚气 535

燥证 536

火证 536

猝眩仆 536

猝心痛 536

目暴赤肿痛甚,见肝实条内 536

二便忽闭,以利小便为先 536

头面赤肿 536

忽大渴思冰水 536

口干舌苦 537

暴喑 537

暴注 537

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537

禁栗如丧神守 537

气逆冲上 537

瞤瘈瞀瘈 537

阳虚 537

阴虚 538

表虚 538

里虚 538

阳实 538

阴实 538

阳厥 539

阴厥 539

上肾下虚 539

心虚 539

癫□惊邪 539

心烦不得眠 539

怔忡 539

伏梁 540

三棱 540

肝虚 540

转筋 540

目昏目光短 540

目翳 540

亡血过多 540

偏头痛 541

目黑暗眩晕 541

肥气 541

脾虚 541

饮食劳倦伤脾 541

停饮 541

水肿 542

脾虚中满 542

噎膈 542

脾泄 542

健忘 542

倦怠嗜卧 542

痞气 543

肺虚 543

□喘 543

咳嗽 543

肺痿 543

龟胸 543

息贲 543

肾虚腰痛 544

骨乏无力 544

骨蒸潮热 544

传尸痨 544

五心烦热 544

梦遗泄精 544

小便短涩 544

溺有余沥 544

溺血血淋 545

伤精白浊 545

五淋 545

精塞水窍不通 545

齿浮 545

下消 545

善恐 545

阴窍漏气 545

疝 546

奔豚 546

命门虚 546

阴瘘 546

肾泄 546

小肠虚遗尿 546

胆虚 547

病后不得眠 547

胃虚 547

胃弱不纳食 547

胃虚呕吐 547

霍乱转筋属胃虚 547

繇于暑 547

繇于寒 547

绞肠痧 547

中恶 548

反胃 548

大肠虚 548

虚热便闭不通 548

虚热滑泄不禁 548

肠鸣脱肛 548

膀胱虚 549

小便不禁 549

遗尿 549

三焦虚 549

短气腹寒 549

心实 549

谵语 549

肝实 549

善怒 550

善叹息 550

发搐 550

目赤肿痛 550

脾实 550

虫胀 550

中消 550

湿热腹痛 551

肺热 551

喘急 551

声重 551

喉癣,肿胀,肺痈 551

吐脓血血痰,咳嗽嗽血 551

上消 551

命门实 552

强阳不倒 552

水窍涩痛 552

小肠实 552

小水不利及赤 552

胆实 552

口苦耳聋胁痛 552

鼻渊 552

胃实 553

谵语发狂 553

嘈杂吞酸 553

呕吐 553

大肠实 553

便硬闭 553

脏毒肠风下血 553

肠痈 553

膀胱实 554

癃闭 554

三焦实 554

喉痹 554

头面赤热 554

赤白游风 554

诸疟 554

寒多 555

汗多 555

无汗 555

疟母 555

诸痢 555

泄泻 555

诸疸 556

痰繇于热 556

痰繇于风寒 556

痰繇于湿 556

饮如涎而薄者 556

诸气 556

诸郁 556

关格 557

哕症 557

因痰水停膈而发者 557

吐血咯血鼻衄齿衄耳衄舌上出血 557

瘀血行后 557

如瘀血行后宜 558

头痛挟风寒者 558

头痛挟邪热者 558

头痛挟痰者 558

头痛阴虚者 558

盾棱骨痛 558

上下龈 558

胃脘痛 558

因寒者 559

因宿食者 559

因瘀血者 559

因血虚者 559

因虫者 559

因恼怒者 559

因痰饮者 559

腹痛因于寒 559

诸痛不可按 559

诸痛可按 560

痹 560

痿 560

交肠 560

鬼疰尸疰飞尸客忤 560

诸病应忌药总例 561

补气 561

温补 561

大热 561

破气 561

闭气 561

降气 561

破血 561

升提发散 561

辛温辛热发散 561

吐 561

下 561

降泄 561

利水 561

损津液 561

敛摄 561

固涩 561

消导 561

开窍 561

香燥 561

辛燥 561

辛热 561

湿润 561

滞腻 561

滑利 561

发湿 561

苦寒伤胃 562

补命门相火 562

补肾水苦寒 562

酸寒 562

咸寒 562

生冷 562

甘 562

咸 56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