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讲义 西医学习中医试用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天津市中医医院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73
- 标注页数:63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6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讲义 西医学习中医试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第一篇 中医基本理论 1
导言 1
第一章 阴阳与五行 6
第一节 阴阳 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6
二、阴阳的具体运用 8
第二节 五行 12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2
二、五行的具体运用 14
小结 15
第二章 脏象 18
第一节 五脏 19
一、心(附心包络) 19
二、肝 22
三、脾 24
四、肺 25
五、肾(附女子胞) 28
第二节 六腑 32
一、胆 32
二、胃 33
三、小肠 33
四、大肠 34
五、膀胱 34
六、三焦 35
第三节 脏腑组织间的相互关系 37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37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40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1
小结 41
一、精(肾精) 44
第三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44
第一节 精 44
二、血 46
三、津液 47
第二节 气 49
一、元气 50
二、宗气 50
三、营气 51
四、卫气 51
第三节 神 53
小结 54
第四章 经络 55
第一节 经络的意义和作用 55
一、经络的意义 55
二、经络的内容 56
第二节 经络系统结构 57
三、经络的生理病理 57
一、十二经脉 58
二、奇经八脉 75
第三节 经络在临床上的应用 78
一、经络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78
二、经络在药物作用方面的应用 79
三、经络在针灸及新医疗法方面的应用 79
附:有关经络的现代研究材料简介 81
小结 85
第五章 病因 87
一、六淫 88
二、疫疠 96
三、七情 96
四、饮食不节 97
附:痰(饮) 98
五、劳倦 98
小结 100
第六章 诊法 101
第一节 问诊 101
一、问寒热 102
二、问汗 102
三、问饮食 103
四、问大、小便 103
五、问头身 104
六、问胸腹 104
七、问耳聋、耳鸣 105
八、问睡眠 105
九、问经带 105
第二节 望诊 106
一、一般情况 106
十、问小儿病 106
二、舌诊 108
三、望小儿指纹 113
第三节 闻诊 114
一、听声音 114
二、闻气味 115
第四节 切诊 115
一、切脉 116
二、触诊 123
小结 124
第七章 八纲辨证 125
一、表里 126
二、寒热 128
三、虚实 131
四、阴阳 133
小结 135
第八章 外感热性病辨证 137
第一节 伤寒六经辨证 137
一、六经病证治 138
1.太阳病 138
2.阳明病 139
3.少阳病 139
4.太阴病 140
5.少阴病 141
6.厥阴病 141
二、六经病传变 142
三、六经辨证的要点 144
第二节 温热病辨证 145
一、卫、气、营、血证治 146
1.卫分病 146
2.气分病 148
3.营分病 151
4.血分病 153
二、三焦证治 155
1.上焦病 155
2.中焦病 156
3.下焦病 157
小结 157
第九章 脏腑证治(附气血证治) 159
第一节 心与小肠 159
第二节 肝与胆 165
第三节 脾与胃 170
第四节 肺与大肠 180
第五节 肾与膀胱 187
第六节 气血证治 194
一、气的证治 195
二、血的证治 197
小结 199
附:脏腑用药规律 199
第十章 治疗法则 205
第一节 治疗特点 205
一、强调整体 205
二、重视内因 207
三、抓主要矛盾 208
四、灵活机动 210
第二节 治法的运用 212
一、汗法 212
二、吐法 213
三、下法 214
四、和法 215
五、温法 215
六、清法 216
七、消法 217
八、补法 218
九、八法配合运用 219
第三节 临床常用治疗方法 220
小结 226
第二篇 中药 229
总论 229
第一章 中药发展概况 229
第二章 中药的一般知识 231
第一节 命名 231
第二节 分类 232
第三节 采集 233
第四节 贮藏 234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236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236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237
第四章 中药的制剂 241
1.汤剂 241
2.丸剂 242
3.散剂 242
4.膏剂 243
第五章 药物的性能 244
第一节 四气五味 244
1.四气 244
2.五味 245
第二节 升降浮沉 247
第三节 归经 249
第六章 中药的用法 250
第一节 配伍 250
第二节 用药禁忌 252
第一章 解表药 254
各论 254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255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264
第二章 止咳化痰平喘药 273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273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277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285
第三章 清热药 292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293
第二节 清热解毒药 298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308
第四节 清热燥湿药 316
第四章 温里药(祛寒药) 323
第五章 祛风湿药 331
第六章 芳香化湿药 338
第一节 利尿药 342
第七章 利尿逐水药 342
第二节 逐水药 352
第八章 理气药 356
第九章 理血药 365
第一节 止血药 365
第二节 活血化瘀药 372
第十章 芳香开窍药 387
第十一章 安神药 390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390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392
第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396
第十三章 补养药 403
第一节 补气药 404
第二节 补血药 411
第三节 补阴药 415
第四节 助阳药 425
第十四章 固涩药 433
第十五章 消导药 445
第十六章 泻下药 449
第一节 润下药 449
第二节 攻下药 450
第十七章 驱虫药 453
第十八章 外用药 459
第三篇 方剂 465
第一章 概论 465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465
一、治疗原则 465
二、治疗方法 467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468
一、组成原则 468
二、组成变化 469
第三节 方剂的分类 471
第四节 剂型与用法 472
第二章 各论 474
临床常用方剂 474
第一节 解表剂 474
一、辛温解表 474
1.麻黄汤 474
附:三拗汤 华盖散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475
2.桂枝汤 475
附:桂枝加桂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476
3.大青龙汤 476
4.葱豉汤 477
二、辛凉解表 478
1.麻黄杏仁甘草石羔汤 478
2.银翘散 479
3.桑菊饮 480
三、理气解表 481
香苏散 481
四、化饮解表 482
小青龙汤 482
附:射干麻黄汤 483
五、益气解表 483
败毒散 484
附:参苏饮 484
第二节 泻下剂 485
一、寒下 485
1.大承气汤 485
附: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486
2.大陷胸汤 487
二、温下 488
3.十枣汤 488
三、润下 489
五仁丸 489
温脾汤 489
四、攻补兼施 490
黄龙汤 490
第三节 和解剂 491
一、和解少阳 491
1.小柴胡汤 492
2.蒿芩清胆汤 493
二、调和肝脾 494
1.四逆散 494
2.逍遥散 494
3.痛泻要方 495
三、调和肠胃 496
半夏泻心汤 496
达原饮 497
四、其他 497
第四节 表里双解剂 498
一、解表攻里 498
大柴胡汤 498
二、解表清里 499
葛根芩连汤 499
第五节 清热泻火剂 500
一、清气分热 500
1.白虎汤 501
附: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501
2.竹叶石羔汤 502
二、清营凉血 502
1.清营汤 503
2.犀角地黄汤 503
清瘟败毒饮 504
三、气血两清 504
四、泻火解毒 506
普济消毒饮 506
五、清脏腑热 506
1.导赤散 506
2.龙胆泻肝汤 508
3.左金丸 509
4.泻白散 510
5.清胃散 510
6.玉女煎 511
7.白头翁汤 512
六、清虚热 512
1.青蒿别甲汤 512
2.秦艽鳖甲散 513
一、祛暑解表 514
第六节 祛暑剂 514
附:清骨散 514
1.香薷散 515
附:新加香薷饮 黄连香薷饮 515
2.藿香正气散 515
二、清暑利湿 516
六一散 516
附:益元散 鸡苏散 碧玉散 517
三、清暑益气 517
清暑益气汤 518
第七节 开窍通关剂 518
一凉开 518
1.牛黄清心丸 519
附:安宫牛黄丸 519
2.紫雪丹 520
3.至宝丹 521
二、温开 522
苏合香丸 522
第八节 温里回阳剂 523
一、温中祛寒 523
1.理中丸 524
附:附子理中丸 连理汤 524
2.建中素 525
3.吴茱萸汤 526
二、回阳救逆 526
1.四逆汤 527
3.参附汤 528
附:芪附汤 术附汤 528
3.真武汤 528
4.四神丸 529
1.保和丸 530
第九节 消导化积剂 530
附:保和散 越鞠保和丸 531
2.枳术丸 532
附:曲麦枳术丸 橘半枳术丸 香砂枳术丸 533
第十节 补益剂 533
一、补气 533
1.四君子汤 534
附:导功散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534
2.参苓白术散 535
3.补中益气汤 536
4.玉屏风散 536
5.生脉散 537
二、补血 538
1.四物汤 538
2.当归补血汤 539
附:651 539
3.归脾汤 541
4.复脉汤 541
三、补阴 542
1.六味地黄丸 542
附:都气丸 知柏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543
麦味地黄丸 543
2.左归饮 544
附:左归丸 544
3.天王补心丹 544
4.甘麦大枣汤 545
5.酸枣仁汤 546
6.一贯煎 547
7.补肺阿胶汤 547
附:月华丸 548
四、补阳 548
1.肾气丸 549
附:济生肾气丸 550
2.右归饮 550
附:右归丸 五子衍宗丸 青娥丸 551
第十一节 重镇安神剂 551
1.安神丸 551
2.磁朱丸 552
第十二节 固涩剂 553
一、敛汗固表 553
牡蛎散 553
二、涩肠固脱 554
真人养脏汤 554
三、涩精止遗 555
1.金锁固精丸 555
2.缩泉丸 556
附:水陆二仙丹 556
3.桑螵蛸散 557
四、固崩止带 558
1.固经丸 558
2.固冲汤 559
第十三节 理气剂 559
一、行气 559
1.越鞠丸 560
2.半夏厚朴汤 561
3.瓜蒌薤白白酒汤 561
4.暖肝煎 562
5.良附丸 563
6.金铃子散 564
7.丹参饮 564
1.旋复代赭汤 565
二、降气 565
2.橘皮竹茹汤 566
附:济生橘皮竹茹汤 新加橘皮竹茹汤 567
3.丁香柿蒂汤 567
4.定喘汤 568
5.苏子降气汤 568
第十四节 理血剂 569
一、活血祛瘀 569
1.桃仁承气汤 570
2.桂枝茯苓丸 570
3.温经汤 571
4.生化汤 572
5.失笑散 573
6.通窍活血汤 574
附: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 575
7.补阳还五汤 575
8.复元活血汤 576
二、止血 577
1.十灰散 577
2.四生丸 578
3.小蓟饮子 579
4.槐花散 579
5.黄土汤 580
第十五节 治风剂 581
一、疏散外风 581
1.牵正散 581
2.独活寄生汤 582
附:三痹汤 583
3.玉真散 583
4.川芎茶调散 584
1.羚羊钩藤汤 585
二、平肝熄风 585
2.大定风珠 586
附:小定风珠 587
3.镇肝熄风汤 587
4.天麻钩藤饮 588
5.地黄饮子 589
第十六节 祛湿剂 590
一、燥湿化浊 590
1.平胃散 591
2.六和汤 592
二、清热利湿 592
1.三仁汤 593
附:藿朴夏苓汤 593
2.二妙散 594
附:三妙丸 594
4.八正散 595
3.茵陈蒿汤 595
附:栀子柏皮汤 茵陈四逆汤 595
附:石苇散 596
三、利水化湿 596
1.五苓散 596
附:四苓散 茵陈五苓散 胃苓汤 597
2.猪苓汤 598
3.五皮散 598
附:全生白术散 599
4.防己黄芪汤 600
附:防己茯苓汤 600
四、温化水湿 600
1.苓桂术甘汤 601
2.实脾饮 601
3.萆薢分清饮 602
第十七节 润燥剂 603
一、轻宣润燥 604
1.杏苏散 604
2.桑杏汤 605
3.清燥救肺汤 606
4.沙参麦门冬汤 607
二、甘寒滋润 608
1.百合固金汤 608
2.养阴清肺汤 609
3.麦门冬汤 610
4.增液汤 611
第十八节 祛痰剂 611
一、燥湿化痰 611
1.二陈汤 612
二、润燥化痰 613
附:温胆汤 导痰汤 涤痰汤 金水六君煎 613
贝母瓜蒌散 614
三、清热化痰 614
1.清气化痰丸 615
2.小陷胸汤 615
3.滚痰丸 616
四、祛寒化痰 617
冷哮丸 617
五、治风化痰 618
1.止嗽散 619
2.半夏白术天麻汤 620
六、其他: 620
三子养亲汤 620
乌梅丸 621
第十九节 驱虫剂 621
第二十节 痈疡剂 622
一、外疡 622
(一)阳证治法 623
1.仙方活命饮 623
2.妙金丹 624
3.犀黄丸 625
附:醒消丸 625
4.消瘰丸 626
5.透脓散 626
(二)阴证治法 627
1.阳和汤 627
二、内痈 628
1.苇茎汤 628
2.大黄牡丹皮汤 629
3.薏苡附子败酱散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