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匮要略文献考略 金匮要略现代研究丛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钱超尘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0440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92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7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金匮要略文献考略 金匮要略现代研究丛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张仲景事状及著作考 1
第一节 仲景见仲宣时地考 1
第二节 仲景任长沙太守考 4
第三节 撰写《伤寒杂病论》时地考 5
第四节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 6
第五节 《平脉》韵文成于西汉考 7
第六节 仲景著作散乱时间及叔和整理时间考 10
第七节 仲景著作考 16
一 考证遗文 必资史志 16
二 隋志著录 上溯晋簿 19
三 《张仲景方》 唐代犹存 25
四 《张仲景方》 析于五代 30
(一)《宋志》透露离析原因 31
(二)刻本印刷为离析提供了条件 31
(三)《崇文总目》可作离析的证明 37
五 《伤寒杂病》 存于《药方》 38
六 《金匮玉函》 《伤寒》古本 41
七 《金匮要略》 发现整理 45
八 《伤寒杂病》 结构探微 48
九 “可”与“不可” 成于叔和 50
(一)王叔和为魏太医令考 51
(二)王叔和名熙字叔和考 52
(三)“可”与“不可”成于叔和 53
第八节 仲景弟子考 56
第九节 建安时期兵燹灾疫民生考 57
第十节 附章太炎《张仲景事状考》《伤寒论单论本题辞》 69
附一 章太炎《张仲景事状考》 69
附二 章太炎《伤寒论单论论本题辞》 72
第二章 《金匮玉函经》的研究与考证 75
第一节 《金匮玉函经》流传史简考 75
附文二篇 83
一 《覆刻何本金匮玉函经题辞》 83
二 《金匮玉函经四考》 85
第二节 《证治总例》考 92
一 《证治总例》的撰写时代 92
二 《千金要方》引用《证治总例》 95
第三节 《辨痉湿暍第一》考 98
第四节 《辨脉第二》考 101
第五节 《玉函》“三阴三阳”考 106
一 《辨太阳病形证治上第三》考 106
二 《辨太阳病形证治下第四》考 107
三 《辨阳明病形证治第五》考 108
四 《辨少阳病形证治第六》考 109
五 《辨太阴病形证治第七》考 109
六 《辨少阴病形证治第八》考 109
七 《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考 109
八 《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考 109
九 《辨霍乱病形证治第十一》考 110
十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形证治第十二》考 110
十一 简短的结论 110
第六节 《玉函》“可”与“不可”考 112
一 《辨不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三》考 114
二 《辨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四》考 115
三 《辨不可吐病形证治第十五》考 115
四 《辨可吐病形证治第十六》考 115
五 《辨不可下病形证治第十七》考 116
六 《辨可下病形证治第十八》考 116
七 《辨发汗吐下后病形证治第十九》考 116
八 《辨可温病形证治第二十》考 117
九 《辨不可火病形证治第二十一》考 117
十 《辨可火病形证治第二十二》考 118
十一 《辨不可灸病形证治第二十三》考 118
十二 《辨可灸病形证治第二十四》考 118
十三 《辨不可刺病形证治第二十五》考 119
十四 《辨可刺病形证治第二十六》考 119
十五 《辨不可水病形证治第二十七》考 120
十六 《辨可水病形证治第二十八》考 120
十七 《论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二十九》考 120
十八 简短的结论 120
第三章 唐本《伤寒论》校注与考证 123
第一节 唐本《伤寒论》考证 123
一 唐本《伤寒伤》的概念与结构 123
二 唐本《伤寒论》流传史简考 130
三 《旧唐志》为何未载《千金翼方》 137
四 底本校本与校注方法 140
五 对一些问题的探讨 150
(一)关于太阳病状的探讨 150
(二)关于阳明病状的探讨 151
(三)关于少阳病状的探讨 152
(四)关于太阴病状的探讨 152
(五)关于少阴病状的探讨 152
(六)关于伤寒宜忌及发汗吐下后的探讨 152
(七)关于霍乱病状的探讨 155
(八)关于阴易病已后劳复的探讨 155
第二节 唐本《伤寒论》校注 155
伤寒上 155
一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 158
二 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 188
三 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 196
四 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 201
五 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 214
六 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 219
七 太阳病杂疗法第七 243
八 阳明病状第八 257
九 少阳病状第九 300
伤寒下 303
一 太阴病状第一 303
二 少阴病状第二 308
三 厥阴病状第三 328
四 伤寒宜忌第四 347
(一)忌发汗第一 347
(二)宜发汗第二 351
(三)忌吐第三 354
(四)宜吐第四 355
(五)忌下第五 357
(六)宜下第六 360
(七)宜温第七 364
(八)忌火第八 366
(九)宜火第九 367
(十)忌灸第十 367
(十一)宜灸第十一 369
(十二)忌刺第十二 370
(十三)宜刺第十三 371
(十四)忌水第十四 373
(十五)宜水第十五 373
五 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 375
六 霍乱病状第六 392
七 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 397
第三节 校后余语 402
第四章 宋本《伤寒论》研究与考证 408
第一节 北宋校定重要医籍的历史经验 408
第二节 宋本《伤寒论》流传史略 417
第三节 宋本《伤寒论》子目研究 428
一 子目删于何时 429
二 子目编于何时 431
三 “证”的概念与计算法 433
四 “法”的概念与397法的真实内容 440
第四节 厥利呕哕当独立成篇 453
第五节 宋本《伤寒论》词义解诂 456
痉 脸 祼 疽 在 ?咀 几几 郑声 抵当第六节 附《七录》序 470
第五章 高继冲本《伤寒论》校注与考证 477
第一节 高继冲本《伤寒论》考证 477
第二节 高继冲本《伤寒论》校注 488
一 伤寒叙论 488
二 辨伤寒脉候 499
三 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 510
四 辨太阳病形证 514
五 辨阳明病形证 520
六 辨少阳病形证 528
七 辨太阴病形证 529
八 辨少阴病形证 530
九 辨厥阴病形证 535
十 辨伤寒热病两感证候 538
十一 辨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 540
十二 辨可发汗形证 544
十三 辨不可发汗形证 546
十四 辨可吐形证 548
十五 辨不可吐形证 549
十六 辨可下形证 550
十七 辨不可下形证 553
十八 辨可灸形证 555
十九 辨不可灸形证 556
二十 辨可火形证 556
二一 辨不可火形证 556
二二 辨可水形证 558
二三 辨不可水形证 559
二四 辨可温形证 560
第三节 校后余语 562
第六章 敦煌《伤寒论》残卷校勘与考证 571
第一节 敦煌《伤寒论》残卷考证 571
一 敦煌《伤寒论》残卷的抄写年代 582
二 敦煌《伤寒论》残卷在学术上的重要意义 585
第二节 敦煌《伤寒论》残卷校勘 588
一 敦煌《伤寒论》残卷甲本(S202) 588
二 敦煌《伤寒论》残卷乙本(P3287) 615
三 敦煌《伤寒论》残卷丙本(P3287) 622
第七章 康治本康平本《伤寒论》的研究与考证 625
第一节 康治本康平本的概念 625
第二节 康治本康平本东传日本时间考 629
一 汉魏南北朝中日文化交流简史 629
二 日本遣隋使及隋文化的东传 634
三 日本遣唐使及唐文化的大规模东传 640
(一)派遣遣唐使的原因 641
(二)十九次遣唐使及其对唐文化的吸收 642
(三)传教大师最澄带回《康治》本 656
(四)弘法大师空海与《康平》本的东传 661
第三节 康治本的重要价值 667
第二节 康平本的重要价值 672
一 康平本的结构 672
二 《伤寒论序》考 674
三 《伤寒例》考 675
四 在校勘上的重要意义 678
附录:作者小传 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