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药理学 第3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家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9179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375页
- 文件大小:152MB
- 文件页数:2404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药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药理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 3
第1章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 3
1临床药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3
1.1什么是临床药理学 3
1.2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 3
1.3我国临床药理学发展简史 6
2临床药理学的任务 10
2.1新药临床试验与评价(Clinical Trial and Evaluation on New Drugs) 10
2.2上市药物再评价 12
2.3遗传药理学研究 13
2.4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13
2.5医疗与会诊 15
2.6教学与培训 16
2.7技术与咨询服务 17
3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相互关系 17
3.1药物治疗学的基本概念 17
3.2药物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19
3.3药物治疗学正在经历的革命 20
3.4临床药理学是药物治疗学的科学基础 21
3.5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相互关系 22
第2章药物制剂、给药途径和生物利用度的关系 26
1药物制剂 27
1.1常用制剂 27
1.2控释剂型 27
1.3透皮给药系统 30
1.4贮库制剂 31
1.5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of drug delivery system) 31
1.6纳米制剂(毫微米制剂,纳制剂,nano-preparations) 33
1.7前药 35
2给药途径(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36
2.1注射给药 36
2.2胃肠道给药 37
2.3舌下及颊黏膜吸收 37
2.4直肠及结肠给药 38
2.5.吸入给药 38
2.6透皮给药(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38
2.7其他给药途径 39
3.生物利用度与制剂关系 39
3.1生物利用度的概念 39
3.2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40
3.3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41
4制剂的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 of preparations) 42
4.1生物等效性试验 43
4.2需做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药物 44
4.3生物等效性及举例 44
第3章 药物吸收、体内分布和细胞膜屏障作用 49
1细胞膜与生物膜 49
1.1生物膜 50
1.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51
1.3药物跨膜转运 52
2药物的吸收 56
2.1口服给药的吸收 56
2.2肌内注射的吸收 59
2.3皮下注射的吸收 59
2.4直肠内给药的吸收 59
2.5肺部的药物吸收 59
2.6皮肤或黏膜搽贴药物的吸收 60
3药物的分布 61
3.1分布的情况 61
3.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62
3.3药物在组织的分布 67
3.4体内特殊屏障与药物的分布关系 70
3.5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物靶向分布的应用 73
第4章 药物的生物转化 79
1药物生物转化的部位及化学途径 80
1.1部位 80
1.2药物生物转化所涉及的反应通常可分为两大类 80
1.3药物代谢主要涉及的反应 81
1.4微粒体药物氧化反应类型举例 82
1.5其他的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83
2药物代谢酶 84
2.1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system,以下简称CYP) 86
2.2 UDP-葡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UGT) 92
2.3芳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N-acetyltransferase, NATs ) 93
2.4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 93
2.5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methyl transferase,TPMT) 94
2.6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 DPD ) 94
2.7药理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与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 94
3药物代谢的抑制 95
4药物代谢的诱导作用 97
5药物代谢的过程和结果 97
5.1直接转化而失去药理活性 97
5.2经代谢而产生具药理活性的药物 98
5.3药理活性经代谢转化而改变 98
6药物代谢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99
6.1药物代谢的种属差异性在新药临床研究中的意义 99
6.2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性在临床上的意义 101
6.3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01
6.4药物与内源性物质的结合反应 103
6.5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03
6.6年龄和性别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03
7药物相互作用对新药开发和制药工业的影响 104
第5章 药物的排泄 107
1药物的肾脏排泄 107
1.1肾小球的滤过 107
1.2肾小管的分泌 108
1.3肾小管的再吸收 108
2肾脏疾病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109
2.1对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109
2.2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109
2.3对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 110
2.4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10
2.5对肾脏排泄功能的影响 111
2.6 药物从肾脏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114
3肾脏病时药物的应用 114
3.1抗微生物药物 114
3.2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115
3.3降糖药 117
3.4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118
3.5抗凝药 118
3.6麻醉药 119
3.7抗风湿药和抗痛风药 119
3.8胃肠道药物 119
3.9别嘌呤醇 119
3.10抗肿瘤药和免疫抑制剂 119
4药物引起肾脏的不良反应 120
4.1非甾体抗炎药 120
4.2抗微生物药物 121
4.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22
4.4免疫抑制剂 123
4.5其他药物 123
4.6影响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药物 124
5肾功能不良时药物剂量的调整 124
5.1用计算图估计药物消除的参数 124
5.2病人的给药方案 125
5.3肾功能的估算 125
5.4一些药物的剂量特殊估算 126
5.5应用计算图的注意事项 126
6药物其他途径的排泄 126
6.1药物的胆汁排泄 126
6.2药物的粪便排泄 127
6.3药物的乳汁排泄 127
6.4药物的呼吸道排泄 128
6.5其他 129
第6章 药代动力学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132
1影响血药浓度的药代动力学因素 134
2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135
2.1药代动力学中的动力学过程 135
2.2房室模型 137
2.3药物的体内分布 138
2.4药物的消除 140
2.5药物的清除率 143
2.6药物吸收动力学 148
3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及实例 155
3.1一室模型 156
3.2二室模型 158
3.3三室模型 160
3.4尿药排泄量作药代动力学分析 160
4图解法求药代动力学参数 164
4.1主算图的运用原则 164
4.2肾衰副算图 166
4.3积蓄副算图 168
5药代动力学的非房室模型分析——统计矩 168
5.1统计矩的基本概念 168
5.2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169
6.非线性动力学 172
6.1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173
6.2非线性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的制定 175
7临床药代动力学中群体参数的计算 177
7.1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定义 178
7.2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178
7.3群体药代动力学估算所需的特殊数据 179
7.4群体药代动力学中的数据分析 180
8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 181
8.1静脉输注 181
8.2经静脉多次给药 183
8.3理论及实际的给药方案 184
8.4多次口服给药 185
8.5积累比 186
9临床药代动力学的实验设计 186
10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189
10.1生物利用度的概念 189
10.2生物等效性(BE)及其评价方法 191
10.3单剂给药的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191
10.4需要观察多次给药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194
10.5生物等效性评价的统计方法 195
11统计软件在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197
11.1药代动力学/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 198
11.2基于生理学的药代动力学(PBPK)和药效学(PD)软件 199
11.3临床药物监测软件 199
11.4其他临床药理应用软件 199
11.5 3P87/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 201
第7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 205
1绪论 205
2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任务 205
2.1为临床医师拟定给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205
2.2在新药研制和开发中,进行各期临床试验时均包含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206
2.3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206
2.4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207
2.5遗传药理学研究 207
2.6临床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 208
2.7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208
2.8新制剂的研制 208
3 化学药物及其制剂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要求 208
3.1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209
3.2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时伦理上的要求 210
3.3人体生物样品中药物浓度测定的方法学研究 211
3.4试验药品的要求 213
3.5单次给药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 213
3.6多次给药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 216
3.7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试验 217
3.8人体内药物代谢研究 218
3.9在药物目标适应证的病人中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 218
3.10人体内血药浓度和临床药理效应相关性研究 218
3.11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219
3.12新药的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220
3.13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 222
3.14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总结 223
第8章 特殊情况下的临床药代动力学 225
1肝肾清除率和血浆蛋白结合率 225
1.1肾清除率 225
1.2肝清除率 228
1.3血浆蛋白结合率 233
1.4心力衰竭患者的药代动力学改变 234
1.5给药方案设计示例 236
2内源性物质的转换动力学 237
3蛋白多肽类药物 238
4手性药物 239
4.1吸收 239
4.2分布 239
4.3代谢 239
4.4排泄 240
5药物代谢物 240
6透析 241
6.1腹膜透析 241
6.2血液滤过及透析 242
6.3全血灌流 242
7老年群体的给药 242
8肥胖患者的给药 243
9细胞色素P450与特殊情况 243
10转运体与特殊情况 244
11生理模型 245
11.1生理模型的特点 245
11.2生理模型示例 246
12 NONMEM程序与CLPK的群体参数 249
12.1关于NONMEM程序 249
12.2 NONMEM程序应用示例 250
13决策分析法 252
第9章 药效动力学基本理论及量效关系 256
1药效动力学概述 256
1.1药效动力学的含义 256
1.2药效动力学与临床药理学 256
2药物的作用与作用原理 256
2.1药物的基本作用 256
2.2影响药效的几种特殊因素 258
2.3药物作用的受体学说 259
2.4受体学说的临床意义 264
3量反应型量效关系 264
3.1量效曲线及受体结合曲线 265
3.2量反应型量效曲线的直线化计算参数 265
3.3量反应型量效关系的主要参数 267
3.4多条量效曲线的分析和对比 269
3.5量效关系的三维研究及系列线图 269
3.6竞争性拮抗剂及拮抗指数(pA2) 271
3.7非竞争性拮抗剂及减活指数(pD'2) 272
3.8量反应型量效关系的临床意义 272
4质反应型量效关系 273
4.1质反应型量效曲线及概率单位 273
4.2半数效量(ED50)及半数致死量(LD50) 274
4.3两种S型量效曲线的比较分析 276
4.4质反应型量效关系的临床意义 277
5时反应型量效关系 279
5.1时反应型量效关系的特殊性 279
5.2时反应型量效曲线及泛双曲线模型 279
5.3时反应型量效关系的临床意义 280
6药动药效联合模型 281
6.1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81
6.2药动学模型和药效学模型 282
6.3药动学药效学联合模型的四个属性 284
6.4研究实例 287
6.5应用领域与研究热点 291
7群体药效学研究 291
7.1群体药效学基本原理 291
7.2研究实例 292
7.3研究结果 293
第10章 遗传药理学与影响药物处置和药效的因素 298
1遗传药理学及其基因组学 299
1.1遗传药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299
1.2遗传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300
1.3遗传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300
1.4遗传因素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301
1.5遗传因素对药效学的影响 313
2生理、病理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 314
2.1年龄因素 314
2.2疾病因素 316
2.3药物因素 317
2.4后天环境因素 318
2.5时间节律因素 319
第11章 药物相互作用 322
1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322
1.1影响药物的吸收 322
1.2影响药物的分布 328
1.3影响药物的代谢 330
1.4影响药物的排泄 333
2药物在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335
2.1影响药物对突触传递的作用 335
2.2改变电解质平衡 337
2.3作用于同一生理系统或生化代谢系统 337
3药物在体外相互作用 338
3.1生物利用度的变动 339
3.2药物配伍禁忌 339
第12章 新药非临床药理、毒理学评价原则与研究方法 345
1新药非临床药理学评价 346
1.1药效学研究 346
1.2动物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研究 349
2新药非临床毒理学评价 350
2.1急性毒性试验 351
2.2长期毒性试验 351
2.3安全药理学 353
2.4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实验 357
2.5遗传毒性实验 358
2.6生殖毒性实验(Reproduction toxicity study) 360
2.7致癌试验(carcinogenesis tests) 362
2.8药物依赖性试验 362
第13章 新药临床药理评价与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 365
1新药临床药理评价与审批过程 365
1.1药品管理法与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365
1.2新药注册分类 365
1.3研究中的新药(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临床试验 367
1.4我国新药临床研究审批和新药临床研究程序 368
1.5我国新药生产审批程序 370
2《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 371
2.1什么是GCP,实施GCP的目的 371
2.2 GCP的产生及推行概况 371
2.3国际协调会议与ICH-GCP 372
2.4 WHO-GCP内容目录 375
2.5我国GCP内容目录 376
2.6 GCP的内容 376
2.7临床试验有关人员的职责 378
3.实施GCP所需的基本条件 381
3.1选择临床试验机构 381
3.2选择合格的临床试验研究者 382
3.3建立独立的伦理委员会 382
3.4制订临床试验方案(Ⅱ期临床试验方案) 384
3.5获得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386
3.6建立标准操作规程 387
3.7建立质量控制与管理系统 387
3.8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88
4各期临床试验设计与要求 389
4.1 Ⅰ期临床试验 389
4.2 Ⅱ期临床试验与Ⅲ期临床试验 398
4.3新药上市后临床试验 415
第14章 药品注册审批与管理 420
1 国内药品注册和管理 420
1.1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历史与发展 420
1.2药品注册申请内容 421
1.3注册分类及临床要求 421
1.4新药注册要求与审批 426
1.5进口药品的注册与审批 427
1.6临床申报及管理 429
1.7生产申报及管理 430
2国外的新药管理概况 442
2.1美国的新药管理 442
2.2日本的新药管理 447
2.3英国的新药管理 448
2.4加拿大的新药管理 448
2.5国际协调 449
2.6欧盟的新药审批 450
第15章 药物临床研究的监督管理 452
1药物临床研究监督管理 452
1.1药物临床研究监督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452
1.2药物临床研究的监督管理与药物临床研究的管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 453
1.3药物临床研究及其监督管理的社会性特点 454
2药物临床研究市场发展的概况 455
2.1我国药物临床研究市场的形成 455
2.2药物临床研究市场的特殊性 456
2.3我国药物临床研究市场的概况 456
2.4国际药物临床研究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 457
3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的管理 458
3.1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的概念、法律依据和由来 458
3.2怎样认识和理解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制度 459
3.3申请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462
3.4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相关工作的要点 463
4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管理 464
4.1实施和落实伦理委员会与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制度的基本思路 465
4.2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伦理委员会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提出指导性的管理原则 466
第16章 治疗药物监测 472
1治疗药物监测 472
2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内容 475
2.1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D) 475
2.2药效动力学 477
2.3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 478
3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方法 479
3.1药代动力学方法 479
3.2药效动力学方法 485
3.3药代/药效动力学方法(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 488
4 TDM实验室建立与流程 489
4.1工作内容 489
4.2 TDM的咨询服务 490
4.3 TDM流程 490
5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492
5.1稳态一点法 492
5.2血药浓度随访测定法 493
5.3诺模算图 493
5.4多点法 493
5.5群体药代动力学 493
第17章 生物样本中药物浓度的定量分析 497
1生物样本测定前的处理方法 497
1.1蛋白沉淀法 497
1.2液-液萃取法 498
1.3固相萃取法 498
1.4在线样品制备 501
2常用的体内药物定量分析方法 501
2.1气相色谱法 501
2.2高效液相色谱法 504
2.3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 508
2.4免疫测定法 513
2.5微生物测定法 515
3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评价 515
3.1方法的建立 515
3.2方法学确证 516
3.3分析方法的应用 518
第18章 药源性疾病 519
1药源性疾病的定义 519
1.1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危害 519
1.2药源性疾病与临床合理用药 520
2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520
2.1量效关系密切型 521
2.2量效关系不密切型药源性疾病 522
2.3长期用药致病型 523
2.4药后效应型(drug aftereffect) 524
3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525
3.1药物剂型 525
3.2药效学和药动学 526
3.3遗传因素 526
3.4妊娠与哺乳 526
3.5疾病 526
4主要的药源性疾病 527
4.1肝脏损害(liver injury) 527
4.2肾脏损害(kidney injury) 529
4.3心脏损害(cordiac injury) 530
4.4其他药源性疾病 531
5药物的相互作用 532
5.1化学药品 532
5.2中药(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532
5.3生物制品(biopharmaceutics ) 533
6中药及其提取物的药源性疾病 533
6.1 肾脏毒性 534
6.2肝脏毒性 534
6.3心脏毒性 535
6.4变态反应 535
7生物制品 535
7.1重组人骨髓细胞生长因子 535
7.2溶栓药 536
7.3 干扰素 536
7.4其他 536
8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监测 537
第19章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541
1宏观评价方法 542
1.1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ies) 542
1.2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543
1.3自发报告系统的评价方法 543
1.4处方事件监测(PEM) 544
1.5医院集中监测系统 545
1.6大型数据库和记录联接系统 546
2微观评价方法 546
2.1总体判断(global introspection) 547
2.2标准化评价(standardized assessment) 547
3 ADR计算机因果判断应用计算机作ADR因果判断 549
3.1计算机化评分法 549
3.2统计形式匹配(statistical pattern-matching) 550
3.3人工智能 550
4 WHO药物安全监测简史 551
4.1药物警戒的目的 552
4.2世界卫生组织质量保证和安全:药学组 553
4.3乌普萨拉监测中心 553
4.4国家药物警戒中心 554
5植物药和传统药物 555
6疫苗和生物药物 555
7结论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556
7.1主要的挑战 557
第20章临床药理咨询服务 562
1临床会诊和咨询 562
1.1药物治疗中的最适用量问题 564
1.2出现药物异常反应时的会诊 565
1.3对临床上已经公认的标准进行重新评价 565
1.4帮助说明临床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566
1.5监测药物选择和处方习惯 567
1.6确定或排除药物的不良反应 567
1.7重要器官功能低下时药物的选择和给药方案的咨询 570
1.8临床会诊举例 573
2为制药工业发展新药和临床试验提供咨询服务 574
3对药政管理及新药评价提供咨询 575
4临床前药理和临床研究相互关系的协调 576
5提供药物情报 576
5.1药物情报的来源 576
5.2有关临床实践的药物情报 577
5.3临床药理学在提供药物情报中的作用 577
6其他 577
第21章药物依赖性与药物滥用 580
1概述 580
1.1有关药物依赖性的科学概念 580
1.2具有依赖性特性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分类 581
2毒品形势 582
2.1毒品的非法种植、生产或制造和贩运 583
2.2药物滥用 585
3毒品问题的严重危害 589
3.1滥用毒品严重损害滥用者的健康 589
3.2注射滥用毒品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590
3.3毒品问题损害国民经济 591
3.4毒品问题破坏社会稳定 592
4毒品的国际管制 592
4.1国际禁毒公约 592
4.2国际禁毒机构 596
5国际禁毒战略及相关禁毒措施 599
5.1减少毒品的非法供应 599
5.2降低毒品的非法需求 600
5.3减少滥用毒品的危害 604
6国际禁毒活动 604
6.1“国际药物滥用管制战略” 604
6.2“控制贩毒与药物滥用宣言” 605
6.3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国际会议 605
6.4制订《1988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606
6.5“联合国大会第十七届特别会议” 606
6.6“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届特别会议” 607
第22章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循证基础及其临床药理 609
1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原理 609
1.1肠外与肠内营养概述 609
1.2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支持的基质 609
2肠外营养药物 611
2.1氨基酸类 611
2.2脂肪乳剂类 615
2.3碳水化合物类 618
3肠内营养制剂 618
3.1肠内营养制剂的分类 618
3.2氨基酸型 620
3.3短肽型 620
3.4整蛋白型 620
第23章 生物技术产品的临床药理 622
1生物技术产品发现和发展特点 622
1.1生物技术产品新进展 622
1.2生物技术产品是当今药物发展最活跃和最迅速的领域 626
1.3近年来生物技术产品发展的新特点 626
2生物技术产品的临床研究和药效学评价 633
2.1生物技术产品临床研究的艰巨性 634
2.2临床Ⅰ/Ⅱ期研究 635
2.3关键性或主要临床研究 635
3生物技术产品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评价 639
3.1生物技术产品临床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639
3.2生物技术产品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学 639
3.3临床药代动力学常用分析方法简介 640
3.4生物技术产品药代动力学性质的特点 643
3.5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一代新生物技术产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646
4生物技术产品的临床安全性问题 648
4.1超敏性反应 648
4.2与药理作用相关的严重或致死性不良反应 648
4.3与血源性产品传播病原体,尤其是病毒 649
4.4未确定原因的严重不良反应 649
5上市后再评价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 649
5.1抗类风湿关节炎新药Enbrel上市后的临床研究 649
5.2美国FDA关节炎咨询委员会对Remicade (infliximab)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再评价 650
5.3其他实例 650
第24章 妊娠期及哺乳期临床药理 653
1药物代谢与转运 653
1.1孕妇的药物代谢 653
1.2胎盘与药物转运 654
2药理特点 654
2.1胎儿药理特点 654
2.2新生儿药理特点 655
2.3哺乳期药理特点 656
3药物的不良影响及用药选择 657
3.1药物对胎儿及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657
3.2妊娠期用药原则 658
3.3孕妇用药选择 658
第25章 小儿临床药理 668
1概述 668
2小儿生长发育特点 669
2.1儿童年龄分期 669
2.2小儿生理特点及其对药物处置的影响 669
3小儿药代动力学特点 670
3.1吸收 670
3.2分布 671
3.3代谢 671
3.4排泄 672
4小儿药效动力学特点 672
4.1 概念 672
4.2受体的年龄依赖性 673
5小儿药物治疗学特点 673
5.1小儿用药原则 673
5.2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674
5.3不同年龄时期用药特点 675
6治疗药物监测 676
6.1治疗药物监测概念 676
6.2 TDM的临床意义 676
6.3抗痫药物血浓度测定方法学 677
6.4 TDM监测指征 678
6.5医生的参与意识 678
6.6 TDM新进展 679
7儿科常用药物 680
7.1抗感染药物 680
7.2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683
7.3呼吸系统药物 686
7.4消化系统药物 687
7.5循环系统药物 689
7.6血液系统及抗肿瘤药物 691
7.7 泌尿系统药物 692
7.8内分泌系统药物 693
7.9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 693
7.10营养性药物 694
7.11液体疗法 695
7.12抗寄生虫病药物 696
7.13急性中毒抢救 696
7.14急性传染病与预防接种 697
7.15 其他儿科用药 697
第26章 老年临床药理 699
1概述 699
2老年期药代动力学特点 700
2.1吸收 700
2.2分布 700
2.3代谢 700
2.4排泄 701
3老年期药效动力学特点 702
4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704
5老年人用药 705
5.1有效性和安全性 705
5.2剂量 705
5.3给药方案 705
5.4药物价格 705
5.5病人依从性 705
5.6用药原则 706
6老年人常用药物 706
6.1利尿药(diuretics) 706
6.2抗高血压药(antihypertensive drugs) 706
6.3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 drugs) 706
6.4抗凝血药(anticoagulant agents) 707
6.5抗帕金森病药(antiparkinsonian drugs) 707
6.6治疗神经变性疾病 707
6.7精神药物 707
6.8降血糖药(antidiabetics) 709
6.9抗炎药 709
6.10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 710
第27章 眼科药物临床药理 713
1概述 713
1.1引言 713
1.2眼科用药相关解剖生理 713
1.3眼科用药的给药途径 714
1.4眼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716
2眼科临床常用药物简介 719
2.1眼部抗感染药 719
2.2 睫状肌麻痹药物和散瞳药 727
2.3治疗青光眼药 729
2.4激素类和非激素类抗炎药 733
第28章 临床药物急性中毒 739
1概述 739
1.1诊治原则 739
1.2中毒情况判断 740
1.3病史和体检 741
1.4实验室检查 742
1.5处理原则 742
2临床药急性中毒和过量毒性副作用 745
2.1镇静、催眠剂 745
2.2正性肌力药物 750
2.3抗心律失常药物 751
2.4降压药 753
2.5影响神经系统的药物 754
2.6缓解支气管痉挛的药物 756
2.7抗组胺药物 757
2.8治疗溃疡病的药物 757
2.9退热镇痛剂 758
2.10抗生素 760
2.11磺胺类制剂(sulphonamides) 761
2.12口服降糖药 762
2.13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 763
2.14乙醇(Ethyl alcohol, Ethanol) 765
2.15社会性(致药物依赖性)药物 769
第29章 统计学在临床药理学的应用 778
1临床药理统计的基本要求 778
2临床药理的基础统计 779
2.1病例数估计 779
2.2临床试验的两对比组 783
3临床药理试验的非参数方法(non-parametric method) 786
3.1 Ridit分析(Ridit analysis) 786
3.2 Wilcoxon秩和检验(rank-sum test) 787
4临床药理试验的常用设计 788
4.1完全随机化设计(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788
4.2两周期交叉设计(two-period cross-over design) 789
4.3重复测量的裂区设计(split-plot design) 792
4.4临床试验的析因设计 794
4.5临床试验中的次组分析 797
4.6 Meta分析 799
4.7临床试验的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801
4.8中间分析(interim analysis) 803
4.9成组序贯试验(group sequential trial) 804
第30章 电子计算机在临床药理学的应用 810
1信息技术的概述 810
2计算机网络技术 811
3计算机的种类 812
4计算机的应用方式 812
5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815
5.1新药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816
5.2计算机辅助设计 816
6临床药理研究分期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817
6.1临床前药理阶段 817
6.2.临床药理研究Ⅰ期 818
6.3临床药理研究Ⅱ期 819
6.4临床药理研究Ⅲ期 820
7微型计算机的选择 821
各论 825
第31章 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825
1 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总论 825
1.1抗生素的发现、发展简史与研究进展 825
1.2抗菌药物的分类 830
1.3细菌耐药性 858
1.4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879
2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各论 891
2.1青霉素类抗生素 891
2.2头孢菌素类与头霉素类抗生素 932
2.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氧头孢烯类、单环类与青霉烯类抗生素 970
2.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与β-内酰胺抗生素的联合制剂 984
2.5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995
2.6大环内酯类与林可胺类抗生素 1014
2.7糖肽类抗生素与新型抗革兰阳性球菌抗菌药物 1024
2.8四环素类与氯霉素类抗生素 1038
2.9其他抗细菌抗生素 1043
2.10磺胺类与硝基呋喃类抗菌药 1047
2.11喹诺酮类抗菌药 1055
第32章 抗真菌药物 1094
1概述 1094
2.抗真菌药物分类 1094
3作用机制 1095
3.1对真菌细胞膜的损害作用 1095
3.2对真菌细胞壁的损害作用 1096
3.3对真菌核酸合成和功能的影响 1096
3.4其他作用机制 1097
3.5作用机制尚不明的药物 1097
4外用抗真菌药物 1097
4.1咪唑类药物(imidazole) 1097
4.2丙烯胺类 1098
4.3硫脲类 1099
4.4吗啉类(morpholines) 1099
4.5其他合成抗真菌药物 1099
4.6传统的抗真菌外用药 1101
5系统性抗真菌药物 1101
5.1抗真菌抗生素 1101
5.2合成药物 1107
5.3唑类药物(azoles) 1108
5.4丙烯胺类(Allylamine)药物 1114
5.5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 1115
第33章 治疗结核病的药物 1118
1概述 1118
2抗结核病药 1118
2.1第一线抗结核病药 1118
2.2第二线抗结核病药 1130
2.3其他抗结核药 1132
3抗结核病药物的应用原则 1133
3.1基本原则 1133
3.2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法(DOTS)策略 1134
3.3肺结核初治和复治化疗方案 1134
3.4 HIV阳性与结核病 1136
3.5 抗结核新药的研究 1137
第34章 治疗寄生虫病的药物 1141
1 概述 1141
2抗疟药(antimalar ials) 1141
3抗阿米巴病药物 1150
3.1清除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药物 1150
3.2清除肠腔内阿米巴原虫的药物 1151
4抗利什曼病药物 1152
5抗线虫感染的药物 1154
5.1抗肠道及组织内线虫感染药物 1154
5.2抗肠道内线虫感染的药物 1156
5.3抗丝虫感染的药物 1157
6抗吸虫感染的药物 1159
7抗绦虫感染的药物 1160
第35章抗病毒药物 1163
1概述 1163
2抗疱疹病毒类药 1164
2.1碘苷和三氟胸苷 1165
2.2环胞苷 1165
2.3阿糖腺苷和阿糖腺苷单磷酸 1166
2.4阿昔洛韦和缬阿昔洛韦 1167
2.5喷昔洛韦和泛昔洛韦 1170
2.6更昔洛韦和缬更昔洛韦 1172
2.7西多福韦 1174
2.8福米韦生 1175
2.9膦甲酸钠 1176
2.10酞丁安 1177
2.11 n-docosanol 1178
3抗流感病毒药物 1179
3.1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1180
3.2扎那米韦 1181
3.3奥司他韦 1181
3.4利巴韦林 1182
4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1185
4.1核苷类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抑制剂 1186
4.2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 1194
4.3 HIV蛋白酶抑制剂 1197
4.4 HIV整合酶抑制剂 1206
4.5融合蛋白抑制剂 1207
4.6 CCR5受体拮抗剂 1208
4.7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复方 1209
5.抗肝炎病毒药物 1210
5.1干扰素 1211
5.2化学药物 1214
第36章 抗肿瘤药物 1220
1总论 1220
1.1人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 1220
1.2肿瘤的内科治疗 1221
1.3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1221
1.4我国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发展 1223
1.5合理用药 1223
1.6发展趋势 1224
2各论 1225
2.1细胞毒类 1225
2.2激素类 1275
2.3生物反应调节剂 1285
2.4单克隆抗体 1294
2.5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1298
2.6辅助药 1305
第37章 治疗心血管病药物的合理应用 1308
1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1309
1.1药物治疗高血压的适应证 1309
1.2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方案 1310
1.3降血压药物的选择 1313
1.4降血压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1314
1.5高血压急症的治疗 1314
2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1315
2.1心律失常的用药决策 1315
2.2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注意事项 1315
2.3各种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1316
3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1320
3.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1320
3.2急性左心衰竭的治疗 1326
4冠心病的药物治疗 1326
4.1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 1327
4.2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1328
第38章 抗高血压药物 1340
1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 1340
2常用抗高血压药(降压药) 1341
2.1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1341
2.2常用药物 1341
3降压药物治疗的策略和药物选择 1392
第39章 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抗心绞痛药 1396
1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 1396
1.1冠脉供血、供氧障碍 1396
1.2心肌耗氧量增加 1396
1.3血管张力改变 1397
1.4心肌能量代谢改变 1397
1.5心肌缺血,供氧不足使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上升,引起细胞内Ca2+负荷过度 1397
2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 1398
2.1隐匿型冠心病 1398
2.2心绞痛冠心病 1398
2.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1398
2.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 1398
2.5猝死型冠心病 1398
3抗心肌缺血药-抗心绞痛药 1398
第40章 治疗心律失常药物 1421
1分类 1421
2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快钠通道抑制剂) 1422
3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1441
4 Ⅲ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1449
5Ⅳ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1455
6其他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1460
7结语 1466
第41章 治疗心功能不全药物 1469
1概述 1469
2强心药 1470
2.1强心苷类 1470
2.2强心双吡啶类 1481
2.3拟交感胺类药物 1481
3血管扩张药 1482
3.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 1483
3.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1484
3.3直接血管扩张药 1484
4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 1486
4.1作用机制 1486
4.2临床评价 1487
4.3适应证与禁忌证 1488
4.4用法与注意事项 1488
第42章 抗休克药物 1491
1概述 1491
2临床常用的抗休克药 1492
2.1扩血管药物 1492
2.2缩血管药物 1497
2.3非强心苷类强心剂 1500
2.4糖皮质激素制剂 1501
3研究中的抗休克药 1503
3.1内啡肽受体调整剂 1503
3.2抗介质类药物 1504
3.3其他 1506
4.常见类型休克的药物治疗选择 1507
4.1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1507
4.2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 1508
4.3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 1508
4.4过敏性休克的治疗 1509
4.5神经源性休克 1509
4.6休克时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和监测 1509
第43章 调血脂药物及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1510
1调血脂药物 1510
1.1调血脂药物作用的生化基础 1510
1.2血脂异常类型 1514
1.3常用调血脂药物 1515
1.4调血脂药物应用的原则 1533
2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1536
第44章 治疗各种血栓病的药物 1542
1概述 1542
2抗血小板药 1542
2.1血小板的结构、功能及病理生理学 1542
2.2抗血小板药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分类 1546
2.3各种抗血小板药物 1547
3抗凝血药 1558
3.1凝血系统及凝血机制 1558
3.2抗凝血药的作用和分类 1559
3.3肝素类药物 1560
3.4口服抗凝血药 1566
3.5水蛭素类 1570
3.6其他凝血酶抑制药 1573
4纤维蛋白溶解药 1573
4.1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1573
4.2各种纤维蛋白溶解药 1575
第45章治疗血液病的药物 1584
1概述 1584
2治疗贫血的药物 1585
3治疗白血病的药物 1594
3.1烷化剂 1595
3.2抗代谢药 1597
3.3抗肿瘤植物药 1599
3.4抗生素类抗白血病药 1601
3.5其他 1603
4止血药 1606
4.1促凝血药 1606
4.2纤溶抑制剂 1610
4.3主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物 1612
4.4其他 1612
第46章 治疗内分泌疾病的药物 1615
1下丘脑激素及有关药物 1615
2垂体激素及有关药物 1621
3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1628
4甲状旁腺素及降钙素 1632
5肾上腺皮质激素 1632
6皮质激素抑制剂 1640
第47章 降糖药 1646
第48章 避孕药及抗早孕药物 1677
1概述 1677
1.1生殖过程的神经内分泌调控 1677
1.2阻断或终止生育的途径 1678
2女用甾体激素避孕药 1681
2.1甾体激素避孕药的基本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 1682
2.2复方短效口服甾体避孕药 1687
2.3探亲甾体避孕药及低剂量纯孕激素口服避孕片 1702
2.4长效甾体口服避孕药 1703
2.5长效甾体避孕针 1705
2.6长效缓释避孕系统 1713
2.7含药阴道避孕环 1722
2.8透皮避孕系统Ortho EvraTM 1726
3 抗早孕药和事后避孕药 1727
3.1甾体类抗早孕药物 1727
3.2前列腺素 1736
3.3事后避孕药 1746
4男用避孕药及相关药物 1749
4.1甾体激素类男性避孕药 1749
4.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其类似物 1754
4.3棉酚 1756
5外用避孕药 1757
第49章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 1764
1平喘药 1764
1.1抗炎药(Antiinflammatory drugs) 1765
1.2支气管扩张药(Bronchodi-lator) 1778
2镇咳药(antitussive drugs) 1797
2.1中枢性镇咳药 1798
2.2外周性镇咳药 1801
3袪痰药 1803
3.1恶心性袪痰药 1803
3.2刺激性袪痰药 1804
3.3黏痰溶解药 1805
4呼吸兴奋药 1808
第50章 治疗溃疡病药和止吐药 1815
1治疗溃疡病药(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药物) 1815
1.1概述 1815
1.2抗酸剂 1816
1.3 H2受体拮抗剂 1817
1.4杀幽门螺杆菌药物 1830
1.5前列腺素衍生物 1832
1.6局部胃黏膜保护剂 1834
2止吐药 1835
2.1概述 1835
2.2抗胆碱能药 1836
2.3抗组胺药 1836
2.4吩噻嗪类药 1837
2.5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1837
2.6 5-羟色胺拮抗剂 1837
第51章 缓泻药、止泻药 1843
1缓泻剂 1843
1.1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 1843
1.2.刺激性泻药 1847
1.3膨胀性泻药 1850
1.4湿润性泻药和润滑剂 1851
1.5用于治疗便秘的促动力药 1852
1.6缓泻药的临床应用 1856
2止泻药 1856
2.1吸附剂(absorbants) 1857
2.2阿片类制剂(opiates and its analogues) 1859
2.3微生态制剂 1861
2.4其他止泻药 1866
第52章 治疗肝胆疾病的药物 1868
1概述 1868
1.1肝脏疾病及其治疗原则 1868
1.2胆道疾病及其治疗原则 1870
1.3肝胆疾病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1871
2治疗肝胆疾病药物 1872
第53章 利尿药 1885
1利尿药作用部位和分类 1885
2常用的利尿药 1887
2.1噻嗪类及有关的利尿药 1887
2.2袢利尿药 1891
2.3潴钾利尿药 1895
2.4碳酸酐酶抑制剂 1897
2.5渗透性利尿药—脱水药 1898
3利尿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900
3.1利尿药应用的适应证 1900
3.2利尿药抵抗(抗药性) 1900
3.3利尿药的合理选用 1901
第54章 镇静、催眠药物 1904
1概述 1904
2各类镇静、催眠药物 1908
2.1苯二氮?类 1908
2.2巴比妥类 1915
2.3非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 1917
第55章 麻醉性镇痛药 1922
1疼痛与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机制 1922
1.1疼痛的分类及病理生理 1922
1.2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机制 1923
2麻醉性镇痛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1924
2.1慢性癌性疼痛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的治疗原则 1925
2.2慢性非癌痛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的治疗原则 1926
2.3使用麻醉性镇痛药剂量调整与停药要点 1927
2.4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剂量转换 1927
2.5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1927
2.6戒断综合征的处理方法 1928
3镇痛药临床评价方法 1929
3.1疼痛强度、疼痛强度差、总疼痛强度差(主要评价指标) 1929
3.2疼痛缓解度(次要评价指标) 1930
4近二十余年来全球麻醉药品的医疗消耗趋势 1931
5麻醉性镇痛药 1940
5.1强阿片类镇痛药 1941
5.2弱阿片类镇痛药 1956
第56章 抗癫痫药物 1963
1概述 1963
1.1抗癫痫药的分类 1963
1.2抗癫痫药物的选择 1965
1.3药物治疗癫痫的注意事项 1965
1.4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 1966
2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 1967
2.1乙内酰脲类 1967
2.2巴比妥类 1970
2.3亚芪胺类 1973
2.4支链脂肪酸类 1976
2.5琥珀酰亚胺类 1978
2.6苯二氮?类 1979
2.7新抗癫痫药 1987
2.8其他抗癫痫药物 1996
第57章 麻醉药及肌松药 2003
1全身麻醉药 2003
1.1吸入全麻药 2003
1.2静脉全麻药 2009
2局部麻醉药 2016
2.1概述 2016
2.2常用局麻药 2020
3肌肉松弛药 2023
3.1概述 2023
3.2常用肌松药 2024
第58章 治疗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药物 2031
1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2031
1.1概论 2031
1.2抗PD药物 2032
2治疗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药物 2051
2.1治疗亨廷顿病的药物 2051
2.2治疗舞蹈症的药物 2051
2.3治疗生理性震颤和原发性震颤的药物 2051
2.4治疗肌紧张障碍的药物 2052
2.5治疗投掷状态的药物 2052
2.6治疗抽搐症的药物 2052
2.7治疗迟发性异动症的药物 2052
2.8治疗Wilson综合征(肝脑变性)的药物 2052
2.9治疗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的药物 2052
2.10治疗多系统变性的药物 2052
2.11治疗“不宁腿”( Restless leg)综合征的药物 2053
2.12治疗僵人综合征(Stiff person syndrom)的药物 2053
第59章 治疗精神障碍药物 2056
1抗精神病药物 2056
1.1概述 2056
1.2抗精神病药 2056
1.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2061
2抗抑郁药物 2062
2.1概述 2062
2.2抗抑郁药 2062
2.3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2066
2.4其他新型抗抑郁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 2067
3情感稳定剂 2068
4抗焦虑药物(antianxiety drugs) 2070
4.1概述 2070
4.2抗焦虑药 2071
4.3新型抗焦虑药物 2073
第60章 抗炎免疫药物 2076
1概述 2076
1.1抗炎免疫药物研究的理论基础 2076
1.2抗炎免疫药的分类与现状 2078
1.3抗炎免疫药临床应用中的时间药理学 2081
2临床常用的抗炎免疫药 2081
2.1非甾体抗炎免疫药 2081
2.2甾体抗炎免疫药 2095
2.3疾病调修药 2103
2.4生物制剂 2117
第61章 治疗皮肤病的药物 2125
1概述 2125
2经皮吸收 2125
2.1经皮吸收的基本概念 2125
2.2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 2126
2.3经皮吸收的临床意义 2127
3外用药的剂型与分类 2128
3.1外用药的剂型 2128
3.2外用药的分类 2129
4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 2130
5.局部免疫调节剂 2132
6维生素D3类衍生物 2135
7几种常用的内服药 2137
7.1抗组胺药 2137
7.2维A酸类药 2141
7.3光化学治疗药 2142
7.4其他 2143
第62章 放射性药物 2146
1概述 2146
2内分泌系统诊断治疗药 2148
2.1甲状腺诊断治疗药 2148
2.2肾上腺诊断治疗药 2151
3神经系统诊断药 2152
4心血管系统诊断药 2156
5消化系统诊断药 2159
6泌尿系统诊断药 2161
7呼吸系统诊断药 2163
8骨诊断药 2164
9 血液淋巴系统诊断治疗药 2165
10肿瘤诊断治疗药 2167
11药物-放射性药物相互作用 2170
第63章 影像诊断用药 2172
1合理用药 2173
2对比剂的分类 2173
2.1 X线阳性对比剂 2173
2.2 X线阴性对比剂 2173
2.3磁共振对比剂 2173
2.4超声对比剂 2173
第64章 解毒药 2191
1金属中毒解毒药 2191
2氰化物中毒解毒药 2196
2.1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 2196
2.2供硫剂 2199
2.3钴类化合物 2200
3有机磷酸酯中毒解毒药 2200
3.1抗胆碱药 2200
3.2胆碱酯酶重活化剂 2202
4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解毒药 2203
5肼类中毒解毒药 2204
6有机氟中毒解毒药 2205
7毒蛇毒虫咬蜇伤解毒药 2206
8药物过量中毒解毒药 2207
第65章 中药的临床药理 2211
1中药学的发展与中药分类 2211
2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注意点 2211
3影响中药临床效果的因素 2212
4常用中药 2213
5中药临床药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2258
5.1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发展概况 2258
5.2中药临床药理研究任务与进展 2259
5.3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展望 2263
第66章 群体药代动力学及其在临床药理学中的应用 2279
1引言 2279
2基本概念 2280
2.1群体典型值 2281
2.2确定性变异 2281
2.3随机性变异 2282
2.4固定效应模型 2282
2.5统计学模型 2282
3群体药代动力学的重要性及意义 2282
4群体参数 2283
4.1经典PK模型参数 2283
4.2固定效应参数 2283
4.3随机效应参数 2283
5群体药代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283
5.1单纯集聚法(naive pooled data approach, NPD) 2283
5.2传统二步法(traditional standard two stage method,STS) 2283
5.3迭代二步法(iterative twostage method,ITS) 2283
5.4非参数法(nonparametric methods, NPM ) 2284
5.5吉布斯取样法(Gibbs sampler,GS) 2284
5.6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MEM法) 2284
6 NONMEM法基本原理 2285
6.1 NONMEM法数学模型 2285
6.2实验设计 2286
6.3数据收集 2287
7 NONMEM法目标函数 2288
8 NONMEM法数据分析 2288
8.1 NONMEM法模型确定 2288
8.2确定初值 2289
8.3群体模型的验证 2289
8.4结果分析 2290
9 NONMEM法分析实例:国人肾移植患者环孢素常规监测的PPK 2290
9.1数据来源 2291
9.2数学模型 2292
9.3结果 2294
9.4讨论 2295
10NONMEM群体分析法的应用 2297
10.1在常规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2297
10.2特殊生理病理病人群体分析 2298
10.3生物利用度评价 2298
10.4合并用药相互作用的定量化分析 2298
10.5生理模型群体分析 2299
10.6 PPK和PPD结合研究 2299
10.7新药开发和临床评价 2299
10.8优化个体给药 2301
10.9基因导向群体分析 2302
10.10药物临床评价的数学模拟 2302
11 PPK参数的临床应用 2302
11.1 PPK与临床合理用药 2302
11.2 PPK参数与初始给药 2303
11.3 PPK参数临床应用的步骤 2304
12结语 2305
附录1 2307
附录2 2311
中文名词索引 2317
英文名词索引 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