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刘运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353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06页
- 文件大小:141MB
- 文件页数:5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2
三、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 5
第一篇 细菌学总论 7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7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7
一、细菌的大小 7
二、细菌的形态 7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8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8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1
第三节 细菌的L型 14
一、生物学特性 14
二、L型的诱导与回复 16
三、L型的致病性 16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17
第一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17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17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18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18
一、细菌的营养 18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 19
三、细菌的能量来源 20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20
五、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21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22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 22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 23
第三章 细菌的分布 24
第一节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24
一、土壤中的细菌 24
二、水中的细菌 24
三、空气中的细菌 25
第二节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25
一、人体正常菌群 25
二、生态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26
第四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影响 28
第一节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28
一、温度 28
二、紫外线及电离辐射 29
三、超声波 30
四、过滤 30
第二节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0
一、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30
二、常用消毒剂种类 31
三、影响因素 32
四、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32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3
一、噬菌体 33
二、细菌素 36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7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37
一、形态变异 37
二、结构变异 37
三、菌落变异 38
四、毒力变异 38
五、酶活性变异 38
六、耐药性变异 38
第二节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39
一、细菌染色体 39
二、质粒 39
三、转位因子 40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40
一、基因突变与损伤后修复 41
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42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47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49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49
一、细菌的毒力 49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52
三、细菌的侵入门户与感染途径 52
四、感染的来源 53
五、感染的类型 53
第二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54
一、非特异性免疫 55
二、特异性免疫 56
第三节 医院感染 57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和流行病学 57
二、医院感染监测的微生物学检验和质控 59
三、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及诊断标准 60
四、医院感染的控制 61
第七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63
第一节 细菌的分类单位、分类系统和命名 63
一、细菌的分类单位 63
二、细菌的命名 63
三、细菌的分类系统 64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 68
一、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 69
二、遗传学分类法 69
第二篇 细菌检验的基本技术第八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 71
第一节 显微镜 71
第二节 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72
第三节 染色标本的检查 72
一、常用染料 73
二、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 73
三、常用的细菌染色法 74
第九章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77
第一节 培养基 77
一、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77
二、培养基的分类 79
三、培养基的制备 80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83
一、无菌技术 83
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方法 84
三、细菌的培养方法 88
四、细菌的生长现象 88
第十章 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 90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 91
一、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91
二、葡萄糖的氧化/发酵试验 91
三、β-半乳糖苷酶试验 92
四、七叶苷水解试验 92
五、甲基红试验 93
六、VP试验 93
第二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 94
一、吲哚试验 94
二、硫化氢试验 94
三、尿素酶试验 94
四、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95
五、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95
第三节 碳源利用试验 96
第四节 呼吸酶类试验 96
一、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 96
二、过氧化氢酶试验 96
三、硝酸盐还原试验 97
第五节 其他生化试验 97
一、凝固酶试验 97
二、卵磷脂酶试验 98
三、DNA酶试验 98
四、胆汁溶菌试验 98
五、CAMP试验 99
六、氢氧化钾拉丝试验 100
第六节 鉴定细菌用的药物敏感试验 100
一、杆菌肽试验 100
二、奥普托欣试验 100
三、O/129抑菌试验 101
第七节 复合生化试验 101
一、克氏双糖铁或三糖铁琼脂培养基试验 101
二、动力靛基质尿素酶试验 102
第十一章 血清学试验 104
第一节 血清学鉴定 104
一、诊断血清 104
二、鉴定细菌的血清学试验主要类型 104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 106
第十二章 动物实验 108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分类和选择 108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 108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 109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接种途径和方法 110
一、接种前的准备 110
二、接种途径和方法 110
三、接种后的观察与解剖 111
第三节 常见细菌性疾病动物接种的鉴别诊断 112
第四节 动物采血法 113
一、心脏采血法 113
二、静脉采血法 113
三、颈动脉采血法 114
第十三章 菌种保存与管理 115
第一节 菌种保存 115
一、保存菌种的目的 115
二、菌种保存的方法 115
三、防止菌种变异的措施 118
第二节 菌种保管 118
一、保管规则和制度 118
二、菌种保藏机构 119
三、菌种的分类 119
第十四章 细菌检验的自动化、微型化设备和新技术 121
第一节 自动血液培养检测和分析系统 121
一、BacT/Alert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 121
二、BACTECTM9000系列 122
第二节 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 123
一、MicroScan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 123
二、VI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 125
三、PHOENIXTM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 126
第三节 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系统 127
第十五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129
第一节 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129
一、扩散法(K-B法) 129
二、稀释法 135
三、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 143
第二节 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143
一、绝对浓度法 143
二、1%溶血液体培养基快速法 147
第三节 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148
一、稀释法 148
二、琼脂稀释法 150
第四节 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150
一、液体培养基稀释法 150
二、琼脂斜面法 151
第十六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实验室安全防护 152
第一节 室内质量控制 152
一、对实验室人员的要求 152
二、实验室手册 152
三、常用仪器设备的监控 153
四、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154
五、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量控制 156
六、质控标准菌株 157
第二节 室间质量评价 159
一、机构设置及作用 159
二、评价方法 159
第三节 实验室安全防护 160
一、实验室安全守则 160
二、临床标本及菌种等操作防护原则 160
第三篇 细菌学各论及检验第十七章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163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63
一、生物学特性 163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64
三、微生物学检验 165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67
一、链球菌 167
二、肺炎链球菌 171
第三节 肠球菌属 173
一、生物学特性 173
二、致病性 173
三、微生物学检验 174
第四节 奈瑟菌属 176
一、脑膜炎奈瑟菌 176
二、淋病奈瑟菌 178
第五节 卡他布兰汉菌 179
一、生物学特性 179
二、致病性 180
三、微生物学检验 180
第十八章 肠道杆菌 182
第一节 概述 182
第二节 埃希菌属 184
一、生物学性状 18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5
三、微生物学检验 188
第三节 志贺菌属 190
一、生物学性状 19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1
三、微生物学检验 192
第四节 沙门菌属 194
一、生物学性状 19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6
三、微生物学检验 198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及摩根菌属 200
一、生物学性状 201
二、致病性 202
三、微生物学检验 202
第六节 耶尔森菌属 203
一、鼠疫耶尔森菌 203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205
第七节 肠杆菌科其他菌属 206
一、枸橼酸杆菌属 206
二、克雷伯菌属 207
三、肠杆菌属 208
四、沙雷菌属 208
第十九章 弧菌科及检验 210
第一节 弧菌属 210
一、霍乱弧菌 211
二、副溶血性弧菌 216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与邻单胞菌属 218
一、气单胞菌属 218
二、邻单胞菌属 220
第二十章 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 222
第一节 弯曲菌属 222
一、生物学性状 22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4
三、微生物学检验 224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 225
一、生物学性状 225
二、致病性 226
三、微生物学检验 226
第二十一章 非发酵菌及检验 228
第一节 概述 228
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 228
一、铜绿假单胞菌 230
二、其他假单胞菌 232
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 233
第四节 产碱杆菌属 235
第五节 莫拉菌属 236
第六节 黄杆菌属 237
第二十二章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及检验 239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239
一、流感嗜血杆菌 239
二、其他嗜血杆菌 242
第二节 鲍特菌属 243
一、百日咳鲍特菌 243
二、副百日咳鲍特菌 245
三、支气管败血鲍特菌 245
第三节 军团菌属 246
第四节 布鲁菌属 248
第二十三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 252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252
一、白喉棒状杆菌 252
二、其他棒状杆菌 256
第二节 需氧芽胞杆菌属 257
一、炭疽芽胞杆菌 257
二、蜡样芽胞杆菌 262
第三节 产单核李斯特菌 264
第四节 红斑丹毒丝菌 266
第五节 阴道加特纳菌 267
第二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及检验 271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271
一、生物学性状 27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3
三、微生物学检验 275
四、防治原则 278
第二节 非典型分枝杆菌 278
一、堪萨斯分枝杆菌 278
二、海分枝杆菌 278
三、瘰疬分枝杆菌 279
四、戈登分枝杆菌 279
五、鸟复合分枝杆菌 279
六、蟾分枝杆菌 280
七、龟与脓肿分枝杆菌 280
八、偶发分枝杆菌 280
九、耻垢分枝杆菌 280
第三节 分枝杆菌鉴定 281
一、初步鉴定试验 281
二、生化反应 281
三、其他鉴定试验 284
第四节 麻风分枝杆菌 285
一、生物学特性 28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6
四、防治原则 286
第二十五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287
第一节 概述 287
第二节 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验 290
第三节 厌氧芽胞梭菌 297
一、破伤风梭菌 297
二、产气荚膜梭菌 299
三、肉毒梭菌 301
四、艰难梭菌 304
第四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305
一、类杆菌属 305
二、普雷沃菌属 307
三、紫单胞菌属 308
四、梭杆菌属 308
第五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310
一、丙酸杆菌属 310
二、优杆菌属 311
三、乳杆菌属 312
四、双歧杆菌属 312
五、放线菌属 313
六、蛛网菌属 314
第六节 厌氧性球菌 314
一、消化球菌属 314
二、消化链球菌属 315
三、韦荣球菌属 316
第二十六章 衣原体及检验 318
第一节 概述 318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衣原体 321
一、沙眼衣原体 321
二、鹦鹉热衣原体 322
三、肺炎衣原体 322
第三节 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323
第二十七章 立克次体及检验 326
第一节 概述 326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329
一、普氏立克次体 329
二、莫氏立克次体 330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 330
四、Q热立克次体 330
第三节 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331
第二十八章 支原体及检验 333
第一节 概述 333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335
一、肺炎支原体 335
二、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 335
第三节 支原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336
第二十九章 螺旋体及检验 339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 339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343
第三节 伯氏疏螺旋体 347
第四节 回归热疏螺旋体 348
第三十章 病原性放线菌及检验 349
第一节 厌氧性放线菌 349
一、衣氏放线菌 349
二、牛放线菌 350
第二节 需氧性放线菌 350
一、诺卡菌 350
二、马杜拉放线菌 351
第四篇 真菌学及检验 353
第三十一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 353
第一节 生物学地位与分类 353
第二节 生物学性状 354
第三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 357
第四节 常规检验法 358
第三十二章 病原性真菌及检验 366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366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369
一、白假丝酵母菌 370
二、新生隐球菌 371
三、卡氏肺胞菌 373
四、申克孢子丝菌 373
五、曲霉 374
六、毛霉 374
第五篇 病毒学及检验 376
第三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和分类 376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376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376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377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378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379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381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382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382
一、经典遗传学 382
二、分子遗传学 383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383
一、物理因素的影响 384
二、化学因素的影响 384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384
第三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386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386
一、病毒感染类型 386
二、病毒感染的途径与传播方式 387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387
四、病毒感染与肿瘤 389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390
一、非特异性免疫 390
二、特异性免疫 392
第三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394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394
一、标本采集时间 394
二、标本采集部位及处理 394
三、标本运送及保存 395
第二节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395
一、病毒的分离 396
二、病毒的鉴定 399
第三节 病毒的血清学诊断 402
一、标本的采集 402
二、急性期单份血清的IgM测定 402
三、双份血清的IgG测定 403
四、常用血清学方法 403
第四节 直接病毒诊断 405
一、细胞病理学方法——包涵体检查 405
二、电镜技术 406
三、病毒抗原的检测 406
四、病毒核酸检测技术 407
第三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409
第一节 正粘病毒 409
第二节 副粘病毒 413
一、麻疹病毒 413
二、腮腺炎病毒 414
三、副流感病毒 414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 415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416
一、腺病毒 416
二、风疹病毒 416
三、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病毒 417
第三十七章 肠道病毒及检验 418
第一节 概述 418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420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421
第四节 其他肠道病毒 422
一、新肠道病毒 422
二、轮状病毒 423
第三十八章 肝炎病毒及检验 426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426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428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435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436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437
第六节 庚型肝炎病毒 438
第七节 TT型肝炎病毒 439
第三十九章 逆转录病毒 441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441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445
第四十章 其他病毒及检验 447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447
第二节 森林脑炎病毒 448
第三节 登革病毒 449
第四节 出血热病毒 450
一、汉坦病毒 450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452
第五节 狂犬病病毒 452
第六节 疱疹病毒 454
一、单纯疱疹病毒 455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456
三、巨细胞病毒 456
四、EB病毒 457
五、人疱疹病毒6型、7型与8型 458
第七节 人乳头瘤病毒 459
第六篇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第四十一章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61
第一节 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的基本要求 461
一、认真检查细菌学检验单 461
二、正确采集和处理标本 461
三、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462
四、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基本程序 463
第二节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63
一、标本采集 463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 464
三、临床意义 465
第三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66
一、标本采集 466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 467
三、临床意义 468
第四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69
一、标本采集 469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 470
三、临床意义 472
第五节 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72
一、标本采集 472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 473
三、临床意义 474
第六节 脑脊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75
一、标本采集 475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 475
三、临床意义 476
第七节 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的细菌学检验 477
一、标本采集 477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 477
三、临床意义 478
第八节 生殖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79
一、标本采集 479
二、检验方法及结果报告 480
三、临床意义 481
第九节 眼、耳、口腔等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81
一、眼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81
二、耳及乳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83
三、口腔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