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入门歌诀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入门歌诀
  • 魏良行,倪正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020192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64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203页
  • 主题词:中医学(学科: 基本知识) 中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入门歌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医的基本特点 1

第一节 整体观念 1

第二节 辨证论治 1

第二章 中医的基本理论 3

第一节 阴阳 3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3

(一)阴阳的对立 3

(二)阴阳的互根 3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4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4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4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5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5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5

第二节 五行 7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7

(一)五行的归类 7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 8

二、五行的的临床应用 9

第三章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11

第一节 脏象 11

一、五脏 11

(一)心(附心包络) 11

(二)肝 13

(三)脾 13

(四)肺 13

(五)肾(附命门) 14

二、六腑 14

(一)小肠 14

(二)胆 14

(三)胃 15

(四)大肠 15

(五)膀胱 15

(六)三焦 16

三、奇恒之府 16

(一)脑、髓、骨 16

(二)脉 16

(三)女子胞 17

四、人之生成与发育 17

(一)人之生成 17

(二)脏腑盛衰与发育 17

第二节 气血津液 18

一、气 18

(一)气的来源 18

(二)气的分布与功能 18

二、血 19

三、精 19

四、津液 19

第三节 经络 20

一、十二经脉 20

(一)手太阴肺经 21

(二)手阳明大肠经 21

(三)足阳明胃经 21

(四)足太阴脾经 21

(五)手少阴心经 21

(六)手太阳小肠经 22

(七)足太阳膀胱经 22

(八)足少阴肾经 22

(九)手厥阴心包经 22

(十)手少阳三焦经 23

(十一)足少阳胆经 23

(十二)足厥阴肝经 23

二、寄经八脉 23

(一)督脉 23

(二)任脉 24

(三)冲脉 24

(四)带脉 24

(五)阴 阳 24

(六)阴维、阳维 25

三、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25

第四章 病因病机 26

第一节 外伤 26

一、外感六淫 26

(一)风 26

1.外风 26

2.内风 27

(二)寒 27

1.外寒 27

2.内寒 28

(三)暑 28

(四)湿 28

1.外湿 28

2.内湿 29

(五)燥 29

(六)火 29

二、温病 30

(一)概念 30

(二)各论 31

1.春温 31

2.暑温 31

3.湿温 31

4.秋燥 31

5.冬温 32

6.温毒 32

7.温疫 32

三、创伤虫兽伤 32

第二节 内伤 33

一、七情太过 33

二、食欲不节 33

三、劳逸过度 34

第五章 诊法 35

第一节 望诊 35

一、一般望诊 35

(一)精神 35

(二)气色 35

(三)形态 36

(四)男女老幼辨 36

二、局部望诊 37

(一)头部形态及面色 37

(二)望舌 37

1.舌质 37

2.舌苔 38

(三)斑疹白 38

1.斑疹 38

2.白 38

(四)小儿指纹 39

第二节 闻诊 39

一、闻声音 39

(一)语声 39

(二)呼吸 39

(三)咳嗽 40

(四)呃逆 40

(五)嗳气 40

(六)语言 40

二、嗅气味 40

第三节 问诊 41

一、问寒热 41

(一)恶寒 41

(二)发热 41

(三)寒热往来 41

二、问汗 42

(一)有汗无汗 42

(二)自汗盗汗 42

(三)头面盗汗 42

(四)手足汗出 42

(五)战汗 42

(六)绝汗 42

三、问饮食 43

(一)渴饮 43

(二)食欲 43

(三)口味 43

(四)呕吐 43

四、问二便 44

(一)大便 44

(二)小便 44

五、问头身 44

(一)头部 44

1.头痛 44

2.眩晕 45

3.耳鸣耳聋 45

(二)身躯 45

六、问胸腹 46

(一)胸胁部 46

(二)脘腹部 46

七、问睡眠 47

(一)失眠 47

(二)嗜睡 47

八、问妇女经带胎产 47

(一)月经 47

(二)带下 47

(三)胎产 48

九、小儿望、闻、问 48

第四节 切诊 49

一、切脉 49

(一)概念 49

(二)病脉举例 49

1.浮脉 49

2.沉脉 49

3.迟脉 50

4.数脉 50

5.虚脉 50

6.滑脉 50

7.涩脉 50

8.洪脉 50

9.细脉 50

10.弦脉 50

11.紧脉 51

12.促脉 51

13.结代脉 51

二、触诊 51

(一)温度 51

(二)肿块 51

第六章 辩证 52

第一节 八纲辩证 52

一、阴阳 52

二、表里 53

三、虚实 53

四、寒热 54

第二节 六经辩证 55

一、太阳病证 55

二、阳明病证 55

三、少阳病证 56

四、太阴病证 56

五、少阴病证 56

六、厥阴病证 56

第三节 卫分营血辩证 57

一、卫分病证 57

二、气分病证 57

三、营分病证 57

四、血分病证 57

第四节 三焦辩证 58

一、上焦病证 58

二、中焦病证 58

三、下焦病证 58

第五节 脏腑辩证 59

一、心病证 59

(一)虚证 59

1.心气虚、心阳虚证 59

2.心血虚,心阴虚证 59

(二)实证 59

1.心火上炎证 59

2.痰迷心窍证 59

3.心血瘀阻证 60

二、肝病证 60

(一)虚证 60

1.肝阴虚证 60

2.肝血虚证 60

(二)实证 60

1.肝气郁结证 60

2.肝火上炎证 60

3.肝火内动证 61

4.寒凝肝脉证 61

(三)兼证 61

1.心肝血虚证 61

2.肝胆湿热证 61

3.肝胃不和证 61

三、脾病证 62

(一)虚证 62

1.脾胃气虚证 62

2.脾阳虚证 62

3.脾阴虚证 62

(二)实证 62

1.寒湿困脾证 62

2.脾阳虚证 62

3.脾阴虚证 62

(三)兼证 63

1.心脾两虚证 63

2.肝脾不调证 63

四、肺病证 63

(一)虚证 63

1.肺气虚证 63

2.肺阴虚证 63

(二)实证 64

1.风寒束肺证 64

2.风热乘肺证 64

3.燥热伤肺证 64

4.痰浊阻肺证 64

(三)兼证 64

1.心肺气虚证 64

2.肝火犯肺证 64

3.肝脾两虚证 64

五、肾病证 65

(一)虚证 65

1.肾阴虚证 65

2.肾阳虚证 65

3.肾不纳气证 65

4.肾气不固证 65

5.肾虚水泛证 65

(二)兼证 66

1.肺肾阴虚证 66

2.心肾不交证 66

3.肝肾阴虚证 66

4.脾肾阳虚证 66

六、胃病证 67

(一)胃火炽盛证 67

(二)胃阴不足证 67

七、小肠病证 67

(一)小肠虚寒证 67

(二)小肠气痛证 67

八、大肠病证 68

(一)大肠湿热证 68

(二)大肠液亏证 68

九、膀胱病证 68

(一)膀胱虚寒证 68

(二)膀胱湿热证 68

第七章 治疗原则 69

第一节 治则内容 69

一、治病求本 69

二、标本缓急 69

三、正治与反治 69

四、祛邪与扶正 70

五、虚实补泻 70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71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71

八、辩证论治与辨病治疗 71

第二节 治法应用 72

一、汗法 72

(一)适用范围 72

(二)运用方法 72

(三)注意事项 72

二、吐法 73

(一)适用范围 73

(二)运用方法 73

(三)注意事项 73

三、下法 73

(一)适用范围 73

(二)运用方法 73

(三)注意事项 74

四、和法 74

(一)适用范围 74

(二)运用方法 74

(三)注意事项 74

五、温法 75

(一)适用范围 75

(二)运用方法 75

(三)注意事项 75

六、清法 75

(一)适用范围 75

(二)运用方法 75

(三)注意事项 76

七、补法 76

(一)适用范围 76

(二)运用方法 76

(三)注意事项 76

八、消法 77

(一)适用范围 77

(二)运用方法 77

(三)注意事项 77

九、八法的配合应用 77

第八章 中药的一般知识 78

第一节 中药的来源 78

第二节 药物的性能 78

一、四气五味 78

二、升降浮沉 79

三、归经 79

第三节 药物炮制 80

一、炮制目的 80

二、炮制方法 80

(一)火制法 80

1.煅制 80

2.炮制 80

3.煨制 81

4.炒制 81

5.炙制 81

(二)水制法 81

1.漂制 81

2.洗制 81

3.水飞制 81

(三)水火合制 82

第四节 中药的用法 82

一、配伍 82

二、用药禁忌 82

三、剂量 83

(一)药物功能、剂型与用量的关系 83

(二)病情与用量的关系 83

第九章 常用药物 84

第一节 解表药 84

一、发散风寒药 84

二、发散风热药 85

第二节 祛暑药 85

第三节 泻下药 86

一、攻下药 86

二、润下药 87

第四节 驱虫药 87

第五节 祛寒药 88

第六节 清热药 89

一、清热泻火药 89

二、清热燥湿药 90

三、清热解毒药 90

四、清热凉血药 91

第七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92

一、温化寒痰平喘药 92

二、清热化痰平喘药 93

三、润肺化痰平喘药 94

第八节 理气药 94

第九节 消导药 96

第十节 理血药 96

一、活血药 97

二、止血药 97

第十一节 理湿药 98

一、祛风胜湿药 99

二、芳香化温药 100

三、淡渗利湿药 100

四、清热利尿药 101

五、逐水消肿药 102

第十二节 安神镇静抗惊厥药 102

一、养心安神药 102

二、重镇安神药 103

三、平肝熄风药 103

四、芳香开窍药 104

第十三节 固涩药 105

第十四节 补养药 106

一、补气药 106

二、补阳药 107

三、补血药 108

四、补阴药 109

第十章 方剂的基本知识 111

第一节 组方原则 111

第二节 配伍方法 111

一、加强药效 111

(一)同类相伍、相互协同增药效 111

(二)两类相伍各取所长增药效 112

(三)两类相伍、相反相成取新效 112

二、减少副作用 112

第三节 辩证论治和加减 113

第四节 方剂的剂型 113

一、汤剂 113

二、丸剂 114

三、散剂 114

四、丹剂 114

五、膏剂 114

六、酒剂 115

七、其它 115

第五节 服用方法 115

第十一章 临床常用方剂 116

第一节 解表剂 116

一、辛温解表剂 116

1.葱豉汤 116

神白散 116

葱豉桔梗汤 116

2.桂枝汤 116

桂枝加葛根汤 117

3.荆防败毒散 117

二、辛凉解表剂 117

1.银翘散 117

2.桑菊饮 117

3.竹叶牛蒡汤 117

三、补益解表剂 118

1.参苏饮 118

2.加减葳蕤汤 118

第二节 清解剂 118

一、清暑剂 118

1.清络饮 118

2.香薷饮 119

3.藿香正气散 119

4.清暑益气汤 119

二、清热泻火剂 119

1.白虎汤 119

人参白虎汤 120

桂枝白虎汤 120

苍术白虎汤 120

2.竹叶石膏汤 120

三、清热凉血剂 120

1.清营汤 120

2.犀角地黄汤 120

3.化斑汤 120

4.清瘟败毒饮 121

四、清热解毒剂 121

1.普济消毒饮 121

2.五味消毒饮 121

3.黄连解毒饮 121

4.导赤散 121

5.清胃散 122

6.龙胆泻肝汤 122

7.泻白散 122

8.白头翁汤 122

五、清热养阴剂 122

1.青蒿鳖甲汤 122

2.桑杏汤 122

3.沙参麦冬汤 123

4.清燥救肺汤 123

5.百合固金汤 123

6.养阴清肺汤 123

7.麦门冬汤 123

8.玉女煎 123

第三节 和解剂 123

一、和解少阳剂 123

1.小柴胡汤 124

2.蒿芩清胆汤 124

3.达原饮 124

4.葛根黄芩黄连汤 124

5.凉膈散 124

6.大柴胡汤 124

7.防风通圣散 124

二、调和肠胃剂 125

1.四逆散 125

2.砦胡四逆散 125

3.逍遥散 125

4.痛泻要方 125

5.左金丸 125

第四节 泻下剂 126

一、寒下剂 126

1.大承气汤 126

小承气汤 126

调胃承气汤 126

厚朴三物汤 126

白虎承气汤 126

增液承气汤 126

导赤承气汤 126

2.甘遂通结汤 127

3.泻心汤 127

三、温下剂 127

1.温脾肠 127

三、润下剂 127

1.五仁丸 128

2.麻子仁丸 128

3.黄龙汤 128

第五节 安神镇静抗惊厥剂 128

一、安神剂 128

(一)养血安神剂 129

1.酸枣仁汤 129

2.补心丹 129

3.甘麦大枣汤 129

(二)重镇安神剂 129

1.朱砂安神丸 129

2.交泰丸 129

3.磁朱丸 129

二、疏风熄风止痉剂 129

1.川芎茶调散 130

2.牵正散 130

3.镇肝熄风汤 130

4.天麻钩藤汤 131

5.羚羊钩藤汤 131

6.地黄饮子 131

7.羚羊角散 131

8.建瓴汤 131

9.玉真散 131

10.撮风散 131

三、开窍剂 132

(一)凉开剂 132

1.安宫牛黄丸 132

2.紫雪丹 132

3.至宝丹 132

(二)温开剂 132

1.苏合香丸 132

2.玉枢丹 132

第六节 止咳化痰剂喘剂 133

一、止咳化痰剂 133

1.杏苏汤 133

2.止嗽散 133

3.清肺饮丸 134

二、清热化痰剂 134

1.清热化痰丸 134

2.小陷胸汤 134

3.滚痰丸 134

4.黛蛤散 134

三、理气化痰剂 134

1.半夏厚朴汤 134

2.瓜蒌薤白汤 134

3.顺气导痰汤 134

四、温化寒痰剂 135

1.二陈汤 135

温胆汤 135

济生导痰汤 135

金水六君煎 135

指迷茯苓丸 135

夏术天麻汤 135

2.苓桂术甘汤 135

金匮肾着汤 135

五、止咳平喘剂 135

1.麻黄汤 135

三拗汤 135

华盖散 136

2.麻杏石甘汤 136

3.小青龙汤 136

4.定喘汤 136

5.平喘宁 136

6.苏子降气汤 136

7.葶苈大枣泻肺汤 136

8.三子养亲饮 136

第七节 理温剂 137

一、宣散风温剂 138

1.麻杏薏甘汤 138

2.蠲痹饮 138

3.独活寄生汤 138

二、清暑利温剂 138

1.六一散 138

益元散 138

鸡苏散 138

碧玉散 138

2.三仁汤 138

三、燥湿化浊剂 139

1.平胃散 139

柴平方 139

不换金正气散 139

香砂平胃丸 139

四、清热化湿剂 139

1.八正散 139

2.二妙散 139

三妙散 139

四妙散 139

3.茵陈蒿汤 139

茵陈五苓散 139

茵陈干姜汤 139

茵陈四逆汤 140

4.白头翁汤 140

五、扶正化湿剂 140

1.实脾饮 140

2.五苓散 140

四苓散 140

猪苓汤 140

胃平汤 140

3.五皮饮 140

4.甘露饮 140

5.黄芪防己汤 140

6.萆薢分清饮 140

7.真武汤 141

第八节 理气剂 141

一、疏肝行气剂 141

1.四逆散 141

柴胡疏肝散 142

2.越菊丸 142

3.暖肝煎 142

4.良附丸 142

5.金铃子散 142

二、降气止逆剂 142

1.橘皮竹茹汤 142

2.旋复代赭汤 142

3.丁香柿蒂汤 142

第九节 理血剂 143

一、止血剂 143

1.十灰散 143

2.小蓟饮子 143

3.四生丸 143

4.咳血方 144

5.槐花散 144

6.槐角丸 144

7.黄土汤 144

二、活血祛瘀剂 144

1.桃仁承气汤 145

2.桂枝茯苓丸 145

3.血府逐瘀汤 145

4.膈下逐瘀汤 145

5.少腹逐瘀汤 145

6.通窍活血汤 146

7.身痛逐瘀汤 146

8.补阳还五汤 146

9.复元活血汤 146

10.活络效灵丹 146

11.生化汤 146

12.失笑散 146

13.清经汤 146

14.温经汤 147

15.定经汤 147

第十节 消散剂 147

一、 消食导滞剂 147

1.保和丸 147

越鞠保和丸 148

2.枳术丸 148

曲麦枳术丸 148

橘半枳术丸 148

香砂枳术丸 148

3.枳实导滞丸 148

4.木香槟榔丸 148

二、消癥排石剂 148

1.鳖甲饮子 149

2.活血解毒丸 149

3.西黄丸 149

4.内消瘰疠丸 149

5.胆道排石汤 149

6.尿道排石汤 149

三、温散寒剂 149

1.当归回逆汤 150

2.程氏蠲痹饮 150

四、消痈排脓剂 150

1.消瘰丸 150

2.仙方活命饮 151

3.托脓散 151

4.阳和汤 151

5.苇茎汤 151

6.大黄牡丹皮汤 151

7.薏苡附子败酱汤 151

8.透脓散 151

五、温中散寒剂 151

1.理中汤 152

附子理中汤 152

2.小建中汤 152

黄芪建中汤 152

当归建中汤 152

3.大建中汤 152

4.吴茱萸汤 152

六、回阳救逆汤 152

1.四逆汤 153

人参四逆汤 153

参附龙牡汤 153

参附汤 153

2.四神丸 153

3.回阳救急汤 153

4.黑锡丹 153

5.甘草干姜汤 153

6.当归四逆汤 153

第十一节 驱虫剂 154

1.乌梅丸 154

2.化虫丸 154

3.乌梅安蛔汤 154

4.肥儿丸 154

5.驱绦汤 154

6.驱钩汤 154

7.驱蛔汤 154

第十二节 补益剂 155

一、补气剂 155

1.四君子汤 155

异功散 155

香砂六君汤 155

归芍六君汤 155

2.参苓白术散 155

3.补中益气汤 156

4.生脉散 156

人参胡桃汤 156

二、补血剂 156

1.四物汤 156

桃红四物汤 156

八珍汤 156

十全大补汤 156

人参养荣汤 157

泰山磐石汤 157

八珍益母丸 157

2.当归补血汤 157

3.炙甘草汤 157

4.归脾汤 157

三、补阴剂 157

1.六味地黄丸 158

七味都气丸 158

知柏地黄丸 158

杞菊地黄丸 158

麦味地黄丸 158

耳聋左慈丸 158

2.左归饮 158

左归丸 158

3.大补元煎 158

4.大补阴丸 158

5.三才封髓丹 158

6.一贯煎 158

7.补肺阿胶汤 159

8.河车大造丸 159

四、补阳剂 159

1.金匮肾气丸 159

济生肾气丸 159

2.右归饮 159

左归丸 159

3.五子衍宗丸 159

4.二仙汤 159

5.加味金刚丸 160

第十三节 固涩剂 160

一、固表止汗剂 160

1.牡蛎散 160

2.玉屏风散 160

3.当归六黄汤 160

二、敛肺止喘剂 161

1.九仙散 161

2.参蛤散 161

3.参赭镇气汤 161

4.润肺止嗽丹 161

5.人参保肺丸 161

三、涩肠止泻剂 161

1.四神丸 162

2.养脏汤 162

3.桃花汤 162

四、固精缩尿剂 162

1.金锁固精丸 162

2.桑螵蛸散 162

3.固脬汤 163

4.缩泉丸 163

五、固崩止带剂 163

1.固冲汤 163

2.完带汤 163

3.愈带丸 164

4.白带丸 164

5.安坤赞育丸 16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