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建构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潘绥铭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36351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社会问题-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建构及其意义 1
第一节 艾滋病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3
一、艾滋病问题的学理冲突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4
二、“最高政治定位”背后的博弈 9
三、“艾滋病问题”:中国社会重组的标识 16
四、解决问题的前景:推动中国社会重组进程 21
第二节 艾滋病恐慌:整肃性道德的最后武器 27
一、疾病,往往是政治的工具 27
二、恐慌必然推动传播 28
三、我们需要理解艾滋病感染者的什么? 29
四、怎样做,才算是理解艾滋病感染者? 30
五、防治艾滋病的社会意义:对公民的生命负责 34
第三节 中国艾滋病防治事业的价值理念 37
一、政治理念:从“御敌”到“负责”再到“维权” 37
二、社会理念:从“部门合作”到“社会动员”再到“社群为主体” 39
三、文化理念:从“高危人群”到“去污名化”再到“个人权利伸张” 41
四、生活理念:从“洁身自好”到“参与社会”再到“公民责任” 42
五、核心理念:从“救亡”到“健康”再到“幸福” 44
第二章 艾滋病防治中的“三国演义” 49
第一节 行动逻辑的双向冲突:感染者的应对取向的三方共构 51
一、感染者为什么会出现负面的应对? 51
二、感染者的自我定位及其行动逻辑的冲突 54
三、政策执行者与感染者,不同的行动逻辑 57
四、医患双方的行动逻辑冲突 59
五、个体归属:三方之间的不同行为逻辑 61
六、研究视角的启示:多主体的共构 65
第二节 感染者对于“三国演义”的主体认知 66
一、如何让感染者安全地说出心里话? 66
二、感染者被谁歧视?被歧视了什么? 69
三、感染者对CDC的工作怎么看? 72
四、感染者对于医院工作的评价 76
五、志愿者,为人为己的贴身服务 82
第三节 艾滋病防治:从“三国演义”走向“三位一体” 88
一、我们要讨论什么? 88
二、在志愿者眼中,“三位一体”进展如何? 90
三、CDC如何看待“三位一体” 104
四、“三位一体”在医院的眼中 113
五、“分久必合”=利益协调 116
六、推进“三位一体”的政策保障 125
七、且议且行,愈进愈明 134
第四节 电脑调查问卷、“三方”访谈提纲及定性访谈的总结框架 137
一、电脑调查问卷 137
二、“三方”访谈提纲 160
三、定性访谈的总结框架 162
第三章 艾滋病的性传播 165
第一节 性传播风险:男人的“马太效应” 171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171
二、如何进行假设与检验? 172
三、四个视角分别检验,发现了什么? 176
四、性社会学对于马太效应的解释 178
第二节 性传播风险:女性的多伴侣 180
一、社会网络中女性之性 180
二、假设与检验:什么因素的作用更大? 181
三、女性主体的多因素选择 184
第三节 性传播风险:多人的性行为 185
一、交换性伴侣的现状与分析 185
二、群交,什么人在做? 187
三、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多大? 188
第四节 性传播的新风险:新型毒品 190
一、新型毒品的现状 190
二、新型毒品危害整体健康 193
三、新型毒品严重加剧性传播 194
第五节 理论探讨:性传播,社会学的解决之道 197
一、性传播是网络化的 197
二、艾滋病传播的“桥梁人群” 199
三、性传播,依托于社会结构 201
四、风险,更来自非法“性产业”的组织形式 205
五、我们如何了解她们? 209
六、她们才是主体,我们仅仅是帮助 213
七、艾滋病社会学的理念与模式 216
第四章 艾滋病社会学的方法论 223
第一节 艾滋病调查的“过程控制” 225
一、生活环境的控制:添加调查点的全面考察 225
二、调查情境的控制:激发主体充分呈现 228
三、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 231
四、走向整合:过程控制的方法论意义 233
五、对于社会学方法的光谱式理解 235
第二节 艾滋病调查的整体真实度——检验问卷调查质量的新方法 239
一、现有的检验手段,难以“验真” 239
二、被调查者的自答设计 240
三、调查员现场监测的设计 241
四、使用回答时间进行检验的设计 243
五、整体真实度的确定与意义 243
第三节 社会学与公共卫生相结合:艾滋病发生率的讨论 245
一、为什么需要“自报发生率” 245
二、各个历史时段的共性考察 247
三、历史发展与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 253
四、哪些性行为的感染风险更高? 255
五、启示:客观测定与主体建构视角并行不悖 256
第四节 艾滋病给社会学带来的新视角 258
一、个体究竟是怎样被组织起来而存在于社会和参与社会的? 258
二、对于婚姻的划分标准和概念体系,需要增加“性”的视角 261
三、应该用个体的细小社会行为对理论进行证伪 263
四、在实证方法上,艾滋病推了我们一把 264
第五节 艾滋病研究对于跨学科主张的启示 266
一、跨学科,何以可能? 266
二、跨学科主张何以可能成为陷阱? 270
三、实现跨学科的三个层次的条件 275
四、跨学科的可行性究竟是什么? 279
跋 走向生命社会学 283
附录 性传播的田野调查与感悟 291
一、我在现场:“相处式体验” 292
二、性传播的存在基础 294
三、性传播的客观条件 297
四、性传播的生活意义 302
五、性传播的可能性 307
六、性传播的另一半:男客 311
七、我了解到你的人生,你丰富了我的心灵 317
致谢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