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心脏病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陈灏珠主编;何梅先,魏盟,葛均波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2608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308页
- 文件大小:321MB
- 文件页数:1337页
- 主题词:心脏病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心脏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心血管病基础知识 1
第一章 心血管病流行病学 1
一、流行概况 1
二、危险因素 5
三、预防策略与措施 6
第二章 心血管病循证医学 7
一、心血管病诊断试验研究证据的评价和使用 7
二、心血管病治疗研究证据的评价和使用原则 9
三、心血管病预后研究证据的评价和使用原则 11
四、心血管病病因和有害作用研究证据的评价和使用原则 12
第三章 心脏的解剖 13
一、心脏的外形 14
二、心脏的位置和毗邻 15
三、心腔内结构 15
四、心脏的构造 18
五、心脏传导系统 20
六、心脏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22
七、心脏的神经 25
八、心包 26
第四章 心血管生理学 26
一、心脏生理 26
二、血管生理 34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7
第五章 分子心脏病学 41
一、概述 41
二、分子生物学原理与心脏的发育 41
三、血管的细胞生物学 43
四、冠心病的分子生物学 47
五、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 49
六、冠状动脉再狭窄损伤:一个生长调节的问题 50
七、心肌病发病的分子机制 51
八、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 51
第六章 与遗传疾病相关的心血管病 53
一、遗传性疾病和遗传性心血管病 53
二、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 56
三、多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 64
四、染色体异常性心血管病 64
第二篇 心脏病的病史询问和临床表现 67
第一章 心脏病的病史询问 67
一、病史的重要性和询问 67
二、心脏病的症状 67
第二章 心脏的物理检查 69
一、心脏物理检查的重要性 69
二、心脏物理检查的基本条件 70
三、心脏的望诊与触诊 70
四、心脏的叩诊 71
五、心脏的听诊 72
第三章 脉搏与血压 89
一、各种异常脉搏 90
二、脉搏的检查 92
三、动脉血压 92
四、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 94
第三篇 心脏病的无创性检查 96
第一章 常规心电学检查 96
第一节 体表心电图 96
一、心电产生的原理 96
二、心电图导联系统和心电轴 98
三、正常心电图 104
四、正常变异心电图 109
五、异常心电图 109
六、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127
第二节 动态心电图 128
一、动态心电图设备 128
二、动态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129
三、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29
第三节 运动负荷心电图 138
一、运动试验的历史 138
二、运动生理学 138
三、心肌缺血反应的病理生理 139
四、运动方法学 139
五、运动试验的指征及禁忌证 140
六、运动终点 141
七、运动试验的结果判断 141
八、运动试验的安全性及对疾病预后的意义 150
第二章 特殊心电学检查技术 151
第一节 心向量图 151
一、心向量图原理 151
二、心向量图分析方法 152
三、正常心向量图 152
四、异常心向量图 153
第二节 信号平均心电图(心室晚电位) 155
一、概念 155
二、信号平均心电图无创检测方法 156
三、临床应用 157
第三节 心率变异性 158
一、概念 158
二、机制 158
三、HRV的分析方法 159
四、临床应用 161
第四节 Q-T离散度 162
一、概述 162
二、Q-Td的测定 162
三、临床应用 163
第五节 T波电交替 163
一、概述 163
二、TWA检查方法 164
三、临床应用 164
第六节 窦性心率震荡 165
一、概述 165
二、窦性心率震荡常用检测方法 165
三、临床应用 166
第三章 超声心动图 168
第一节 概述 168
一、M型超声心动图 168
二、二维超声心动图 169
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173
四、造影超声心动图 174
五、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176
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177
七、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 180
第二节 心瓣膜病超声心动图检查 182
一、狭窄性心瓣膜病 182
二、反流性心瓣膜病 184
第三节 先天性心血管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 188
一、左向右分流性病变 188
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195
三、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分段诊断原则 199
第四节 冠心病超声心动图检查 202
一、心肌缺血与室壁运动异常 202
二、与心肌梗死相关病变的超声诊断 202
第五节 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检查 204
一、扩张型心肌病 204
二、肥厚型心肌病 205
三、限制型心肌病 206
四、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发育不良 206
五、左心室致密化不全 207
六、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Takosubo心肌病) 207
七、心脏淀粉样变性(浸润性心肌病) 207
第六节 心包疾病超声心动图检查 208
一、心包积液 208
二、心包内纤维条索 209
三、心包增厚和粘连 209
四、心包钙化 209
五、缩窄性心包炎 209
六、心脏压塞 209
七、心包肿瘤 210
八、心包缺如 210
第七节 主动脉疾病超声心动图检查 210
一、主动脉夹层分离 210
二、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弓离断 211
第八节 心脏肿块超声心动图检查 211
一、血栓 211
二、肿瘤 212
第四章 心脏放射影像学 214
第一节 正常心脏大血管X线影像 214
一、透视检查 214
二、摄片检查 214
三、心脏测量 217
第二节 正常和异常肺循环的X线影像 218
一、正常肺血管 218
二、肺充血 219
三、肺缺血 219
四、肺静脉高压 219
五、肺水肿 220
六、肺动脉栓塞 221
七、肺梗死 221
第三节 常见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心脏病X线影像 222
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X线影像 222
二、常见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心脏病X线影像 225
第五章 心脏大血管计算机体层影像 233
一、心脏MDCT技术发展 233
二、冠状动脉CTA检查技术及临床运用 234
三、先天性心脏病的多排螺旋CT应用 254
四、胸主动脉及肺动脉病变 260
五、心肌、瓣膜、心包及心脏肿瘤性病变CT检查 266
第六章 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 268
第一节 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检查基础 268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268
二、磁共振图像特点 269
三、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 269
四、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前准备 271
五、磁共振成像检查禁忌证和不良反应 271
第二节 正常解剖和MR表现 271
一、基本成像平面和解剖 271
二、特殊成像平面及解剖 272
三、心脏大血管结构的正常MR表现 272
第三节 先天性心脏病 275
一、心脏位置异常 275
二、房间隔缺损 275
三、室间隔缺损 276
四、动脉导管未闭 276
五、法洛四联症 276
六、房室间隔缺损 277
七、肺静脉异位引流 277
八、大动脉转位 277
九、共同动脉干 277
第四节 后天性心脏病 278
一、风湿性心脏病 278
二、心肌病 278
三、冠心病 281
第五节 心脏和心包肿瘤 284
一、原发性良性肿瘤 284
二、原发性恶性肿瘤 286
三、继发性心脏、心包肿瘤 287
第六节 大血管病变 287
一、真性动脉瘤 287
二、主动脉夹层 288
三、假性动脉瘤 288
四、多发性大动脉炎 288
五、马方综合征 289
第七节 冠状动脉病变 289
一、冠状动脉成像序列 290
二、靶向容积扫描和全心冠状动脉成像 290
三、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运用 290
第七章 核心脏病学 291
第一节 核医学心脏显像 291
一、心血管核医学仪器及其进展 291
二、心肌灌注显像 293
三、心脏负荷试验 298
四、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能出现的假阳性、假阴性,以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 299
五、心肌代谢显像 299
六、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测心肌细胞活力 302
七、心脏神经受体显像 302
八、核素心血池显像和心功能测定 303
九、心血管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及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306
第二节 核医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306
一、显像技术 306
二、核素显像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312
第三节 核医学在其他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323
一、放射性核素心血管显像在心力衰竭评估中的应用 323
二、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 323
三、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23
四、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其他心血管疾病 323
五、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324
六、放射性核素显像判断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 324
七、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 324
八、亲心肌梗死显像 325
九、心肌乏氧显像 326
十、心脏大血管动态显像 327
十一、静脉血栓探测 327
十二、核医学在防治冠状动脉再狭窄中的应用 328
第八章 其他检查 330
第一节 阿托品试验及异丙肾上腺素试验 330
一、阿托品试验 330
二、异丙肾上腺素试验 330
第二节 颈动脉窦反射试验 331
第三节 直立倾斜试验 331
第四节 普萘洛尔试验 333
第五节 动态血压监测 333
第六节 脉搏波速度和踝臂指数 336
一、脉搏波速度 336
二、踝臂指数 337
第四篇 心脏病的有创性检查 340
第一章 心脏导管术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 340
第一节 右心导管术 341
一、经静脉途径和穿刺方法 341
二、右心导管术的操作方法 342
第二节 冠状静脉窦导管术 342
一、冠状静脉窦的生理和解剖 342
二、冠状静脉窦导管术 343
第三节 左心导管术 344
一、经动脉途径和穿刺方法 344
二、经股动脉逆行左心导管术的操作方法 345
第四节 床旁心导管术 345
第五节 心导管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346
第六节 心血管腔压力、血氧资料的分析和计算 346
一、各心腔正常压力波形、读数及其变化的意义 346
二、心腔间压力曲线的连续记录 350
三、血氧资料的分析 351
四、有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352
第七节 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术 353
一、造影导管和造影方法 354
二、造影剂的应用 354
第二章 心脏导管术相关的其他检查 354
第一节 心腔内心电图检查 354
一、心腔内心电图的心房波 355
二、心腔内心电图的心室波 355
第二节 希氏束电图检查 355
一、仪器设备 356
二、希氏束电图波形测量与命名 356
三、体表希氏束电图 356
四、临床应用 357
第三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 358
一、测定方法 358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脏功能的指标 358
三、中心静脉压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359
四、右心房的压力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359
五、肺毛细血管楔嵌压(肺嵌顿压)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359
第四节 心内膜心肌活检术 359
第三章 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其他检查 360
第一节 冠状动脉造影 361
一、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 361
二、操作方法 363
三、正常冠状动脉走向及其变异 365
四、冠状动脉病变的造影表现 369
第二节 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 375
一、血管内超声显像的仪器和成像原理 375
二、操作方法 376
三、图像的判断 376
四、IVUS图像的定量测定 377
五、IVUS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378
六、血管内超声的局限性 380
七、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安全性 381
第三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381
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成像原理、仪器和操作过程 381
二、OCT对病变性质的确定 382
三、OCT的临床应用 383
四、OCT的局限性和安全性 384
第四节 冠状动脉内镜检查 384
一、冠状动脉内镜的操作技术 384
二、冠状动脉内镜的临床应用 384
三、冠状动脉内镜的安全性和局限性 385
第五节 冠状动脉内血流速度测定 385
一、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概念 385
二、多普勒血流测定的方法和原理 385
三、冠状动脉血流资料 386
四、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测定的临床应用 386
五、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测定的局限性和安全性 387
第六节 冠状动脉内压力测定 387
一、血流储备分数的概念 387
二、FFR的原理及测定方法 387
三、压力导丝和血流储备分数的临床应用 389
四、FFR的局限性 389
第七节 冠状动脉痉挛诱发试验 390
一、麦角新碱诱发试验 391
二、乙酰胆碱诱发试验 391
三、过度通气试验 391
第四章 心脏电生理检查 392
第一节 心腔内心脏电生理检查 392
一、心导管室的设置 392
二、电极导管置入术 393
三、心腔内电图 395
四、心电生理检查的适应证 396
五、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步骤 396
第二节 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 404
第五篇 心律失常 411
第一章 总论 411
一、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和心电生理学 411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413
三、心律失常的分类 417
四、心律失常的病因 417
五、心律失常的诊断 418
六、遗传性心律失常 420
七、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421
八、心律失常的预后 423
第二章 期前收缩 424
第三章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429
第一节 窦性心动过速 429
一、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 429
二、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 430
第二节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430
第三节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432
一、心房扑动 432
二、心房颤动 435
第四节 室上性心动过速 444
一、房性心动过速 445
二、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446
第五节 特殊类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447
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447
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449
三、特殊旁道参与的心律失常 452
第四章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454
第一节 室性心动过速 454
一、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和分类 454
二、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 455
三、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 455
四、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456
五、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的室速特点 457
六、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 457
七、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57
八、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458
九、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459
第二节 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 462
一、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462
二、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465
三、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465
四、特发性左、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467
五、长短周期现象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 469
第三节 其他 470
一、电风暴 470
二、J波相关的室性心动过速 472
三、T波电交替相关的室性心动过速 473
第五章 缓慢性心律失常 474
第一节 窦性心动过缓 474
一、病因 474
二、临床表现 475
三、心电图表现 475
四、辅助检查 475
五、治疗 475
第二节 窦性静止 475
一、病因 475
二、临床表现 475
三、心电图表现 476
四、辅助检查 476
五、治疗 476
第三节 窦房阻滞 476
一、病因和临床表现 476
二、心电图表现 476
三、治疗 476
第四节 逸搏和逸搏心律 476
一、病因 476
二、心电图特点 476
三、治疗 477
第五节 游走心律 477
第六节 心室自主心律 478
第七节 心房内传导阻滞 478
第八节 房室传导阻滞 479
第六章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综合征 491
第一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91
第二节 预激综合征 495
一、WPW综合征 495
二、短P-R间期综合征(LGL综合征) 497
三、变异型预激综合征与Mahaim纤维 498
第三节 长Q-T间期综合征 499
一、先天性LQTS 499
二、突变导致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和LQTS的关系 499
三、获得性LQTS 499
四、临床表现 500
五、诊断 502
六、治疗 502
第四节 短Q-T间期综合征 503
第五节 Brugada综合征 504
第六节 P-R间期过度延长综合征 508
第七章 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物治疗 511
一、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对药物治疗的影响 511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514
三、阻滞钠通道的抗心律失常药 515
四、Ⅱ类抗心律失常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518
五、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520
六、Ⅳ类抗心律失常药——钙通道阻滞剂 524
七、未分类的抗心律失常药 524
八、非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 525
九、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原则 526
十、部分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526
第八章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530
第一节 心脏电复律 530
第二节 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534
一、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指征 535
二、操作步骤 535
三、经导管射频消融 537
四、并发症 542
第三节 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543
一、典型心房扑动 543
二、典型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 544
三、非典型心房扑动 544
四、心房扑动的诊断及电生理检查方法 545
五、三尖瓣环和下腔静脉之间峡部的线性消融 545
六、左下肺静脉和二尖瓣环之间峡部的线性消融 547
七、心脏三维标测系统在房扑诊断及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549
八、射频消融导管的选择和能量的设定 549
第四节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550
一、房颤的发生机制与导管消融治疗方法 550
二、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肺静脉电隔离 551
三、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肺静脉电隔离 559
四、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其他相关问题或技术 562
五、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相关并发症 569
第五节 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 571
一、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571
二、心室颤动的射频消融 589
第六节 其他消融技术 592
一、冷冻消融 592
二、超声消融 595
三、激光消融 597
四、微波消融 598
五、心脏化学消融 599
六、直流电消融 599
七、结论 599
第九章 心脏起搏治疗 601
第一节 概述 601
一、人工心脏起搏发展简史 601
二、人工心脏起搏的原理及起搏系统的组成 602
三、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代码和类型 606
四、人工心脏起搏的常用起搏模式 607
五、心脏起搏时间周期及起搏心电图 609
六、频率适应性起搏 618
七、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 621
第二节 心脏起搏适应证 625
一、临时心脏起搏适应证 625
二、埋藏式心脏起搏适应证 626
三、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扩展 628
四、起搏器合理选择 629
第三节 心脏起搏系统植入方法 630
一、术前准备 630
二、埋藏式心脏起搏 630
三、临时性心脏起搏 635
四、术后处理 637
五、儿童的起搏治疗 637
第四节 永久性心脏起搏并发症及处理 637
一、植入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及处理 637
二、与电极导线有关的并发症及处理 638
三、与起搏器有关的并发症及处理 639
四、与起搏系统有关的并发症及处理 639
第五节 心脏起搏系统的随访 640
一、随访内容 640
二、常见故障及处理 642
三、环境对起搏系统的影响 643
第六节 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 644
一、ICD的组成 644
二、ICD的功能 645
三、ICD的临床试验和适应证 647
四、ICD的植入 649
五、植入ICD后的随访及故障处理 651
第七节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654
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机制 655
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试验 657
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适应证 659
四、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 660
五、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的随访 664
第六篇 晕厥与心脏猝死 667
第一章 晕厥的诊断与治疗 667
一、晕厥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667
二、诊断 671
三、治疗和预后 675
第二章 心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676
一、定义 676
二、危险因素 677
三、病因 677
四、病理和病理生理 683
五、临床表现 684
六、治疗和预防 684
第三章 心肺复苏 686
一、识别心搏骤停 686
二、呼救 687
三、基础心肺复苏 687
四、高级心肺复苏 690
五、心肺复苏后的处理 692
六、不同病因所致心搏骤停的处理及预后 693
第七篇 心力衰竭 695
第一章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695
第二章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696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 696
一、概述 696
二、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因 696
三、心力衰竭的相关疾病 696
四、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 701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701
一、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激活与心力衰竭 701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与心力衰竭 702
三、氧化应激 702
四、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 702
五、细胞凋亡与心力衰竭 702
六、心室重构与心力衰竭 703
七、其他 703
第三章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704
一、正常心脏的作功 704
二、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变化 705
第四章 心力衰竭的命名分类 706
一、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 706
二、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 707
三、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型心力衰竭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型心力衰竭 707
四、高或低心排血量心力衰竭 707
第五章 心力衰竭的诊断 708
一、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708
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713
三、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715
第六章 心力衰竭的治疗 718
一、慢性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718
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729
三、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730
第七章 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735
一、定义 735
二、治疗 735
第八章 心力衰竭的预后和预防 736
一、心力衰竭的预后 736
二、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 737
三、心力衰竭的预防 738
第八篇 心源性休克 741
一、心源性休克的病因 741
二、心源性休克的病理生理 741
三、心源性休克诊断 742
四、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743
第九篇 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747
第一章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747
第一节 术前准备、技术及器械 747
一、术前准备 747
二、基本手术操作 748
三、器械选择 751
四、术后处理 753
第二节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754
一、支架简介和特点 754
二、新型支架 755
第三节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 758
一、物理原理和设计特点 758
二、高速旋磨术的作用 759
三、旋磨操作过程 759
四、结果 760
第四节 冠状动脉内定向旋切术 761
一、DCA的原理和装置 761
二、辅助装置和指引导管 762
三、DCA技术 762
四、并发症 762
第五节 冠状动脉腔内斑块切吸术 763
一、设备 763
二、操作技术 763
三、研究结果 764
四、禁忌证 764
第六节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 764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764
二、并发症 765
第七节 不同病变形态和部位的介入治疗 765
一、近端血管扭曲 765
二、成角病变 766
三、钙化病变 766
四、开口病变 767
五、分叉病变 769
六、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771
第八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介入治疗 772
一、危险分层和治疗目标 772
二、经皮血运重建治疗与药物和CABG治疗比较 772
三、介入治疗时间的建议 773
四、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栓性病变治疗器械 773
五、辅助性药物治疗 773
第九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 775
一、原发性PTCA 776
二、补救性PTCA 777
三、即刻PTCA 778
四、延期PTCA 778
五、急性心肌梗死中支架和其他器械的应用 779
六、辅助药物治疗 779
七、急性心肌梗死PTCA治疗的缺陷 781
第十节 再狭窄 781
一、PTCA和斑块销蚀术后再狭窄 781
二、支架再狭窄 783
第十一节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784
一、冠状动脉痉挛 784
二、夹层 785
三、急性闭塞 786
四、无复流现象 787
五、冠状动脉穿孔 789
六、肾功能不全 790
七、造影剂过敏反应 791
八、外周血管出血及栓塞并发症 791
九、其他内科并发症 793
第十二节 药物辅助治疗 793
一、镇静 793
二、术中抗凝 794
三、抗血小板治疗 796
四、介入手术中预防心肌缺血 799
五、围手术期低血压的治疗 799
第二章 先天性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800
第一节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800
一、适应证及禁忌证 801
二、介入器材的选择 801
三、操作方法 802
四、特殊动脉导管未闭的处理 803
五、疗效评价 803
六、并发症及处理 804
第二节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804
一、适应证及禁忌证 805
二、介入器材的选择 805
三、操作方法 805
四、特殊情况下ASD的介入治疗 807
五、常见并发症 808
第三节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810
一、适应证及禁忌证 810
二、术前检查 811
三、介入器材的选择 811
四、操作方法 812
五、特殊情况下VSD的处理 813
六、并发症与处理 814
第四节 先天性血管异常交通的封堵术 814
一、动静脉瘘封堵术 814
二、冠状动脉瘘封堵术 815
三、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 818
第五节 经导管心脏人工瓣膜周漏封堵术 820
一、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820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820
三、治疗 820
四、经导管瓣周漏封堵术 821
第三章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 824
第一节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824
一、器械 824
二、适应证 824
三、禁忌证 825
四、手术方法 825
五、并发症 826
第二节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827
一、器械 827
二、适应证 827
三、禁忌证 828
四、术前准备 828
五、操作技术 828
六、疗效评价 831
七、并发症 831
八、二尖瓣狭窄的处理流程 832
第三节 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 834
第四节 导管二尖瓣修复术 834
第五节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835
一、适应证 835
二、禁忌证 835
三、操作方法 835
四、术后处理及随访 836
五、并发症 836
六、手术效果 836
第四章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介入治疗 836
一、概述 836
二、PTSM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837
三、操作方法 838
四、并发症 838
第五章 大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 839
第一节 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 839
一、适应证 839
二、禁忌证 839
三、术前准备 840
四、操作方法 840
五、并发症 840
六、效果评价 840
第二节 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 840
一、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分类与分期 840
二、腔内隔绝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841
三、术前准备 841
四、操作方法 841
五、术后处理 841
六、并发症 841
七、疗效评价 842
第三节 腹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842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842
二、术前准备 842
三、操作方法 843
四、术后处理 843
五、并发症 843
六、疗效评估 843
第六章 外周血管的介入治疗 844
第一节 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844
一、概述 844
二、肾动脉狭窄的诊断 844
三、适应证 844
四、禁忌证 844
五、介入治疗方法 844
六、并发症 845
七、效果评价 845
第二节 上、下肢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介入治疗 846
一、概述 846
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与评估 846
三、适应证 846
四、禁忌证 846
五、介入治疗的方法 847
六、效果评价 847
第十篇 动脉粥样硬化和调脂治疗 848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848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849
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851
四、临床表现 852
五、辅助检查 852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852
七、治疗 853
八、预后 857
第十一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858
第一章 概述 858
一、流行情况 858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858
三、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858
四、临床类型 859
第二章 心绞痛 859
一、心绞痛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859
二、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861
三、心绞痛症状与其他疾病疼痛的鉴别 862
四、心绞痛的临床分型和危险分层 863
五、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867
第三章 心肌梗死 870
一、定义和分类 870
二、病理机制 870
三、病理生理 872
四、临床表现 873
五、实验室检查 875
六、辅助检查 875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877
八、并发症 877
九、治疗 879
第四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895
一、病理生理基础 895
二、临床分类和危险分层 897
三、治疗 898
第五章 冠心病的溶栓和抗栓治疗 904
第一节 溶栓治疗 904
一、溶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904
二、溶栓治疗的适应证、时机和途径 905
三、溶栓药物的特点及相关临床试验 906
四、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910
五、溶栓后疗效及梗死相关动脉再开通评估 911
六、溶栓治疗不成功AMI患者的处理 912
第二节 抗栓治疗 913
一、抗血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913
二、抗血小板治疗 913
三、抗凝血酶治疗 916
第六章 缺血性心肌病 919
一、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 920
二、心肌缺血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921
三、缺血性心肌病综合征 922
四、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和预后 924
第七章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926
一、流行病学 927
二、检测方法 927
三、病理生理 928
四、临床表现 928
五、预后 929
六、治疗 929
第八章 心肌桥 930
第九章 X综合征 931
一、定义 931
二、病因和病理生理 932
三、临床表现 93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932
五、治疗 933
六、预后 933
第十章 其他冠状动脉心脏病 933
第一节 先天性畸形 933
第二节 冠状动脉夹层 934
第三节 冠状动脉炎 934
第四节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935
一、临床表现 935
二、辅助检查 935
三、其他检查 935
四、临床诊断 935
五、治疗 935
第五节 冠状动脉栓塞 936
第六节 冠状动脉痉挛 936
第十二篇 血压异常 937
第一章 高血压与高血压性心脏病 937
一、血压分类和定义 937
二、流行病学 937
三、病因 938
四、发病机制 938
五、病理 939
六、临床表现 940
七、并发症 941
八、血压测量 942
九、实验室检查 943
十、诊断和鉴别诊断 945
十一、预后 945
十二、治疗原则 947
十三、降压药物种类 948
十四、降压治疗方案 949
十五、顽固性高血压 952
十六、高血压急症 952
十七、围手术期高血压 953
十八、继发性高血压 954
第二章 低血压 955
第十三篇 心脏瓣膜病 957
第一章 概述 957
第二章 二尖瓣狭窄 959
一、病因和病理 959
二、病理生理 959
三、临床表现 959
四、实验室检查 960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961
六、并发症 961
七、治疗 961
第三章 二尖瓣关闭不全 962
一、病因和病理 962
二、病理生理 962
三、临床表现 962
四、实验室检查 963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964
六、并发症 964
七、治疗 964
第四章 二尖瓣脱垂 965
一、病因和病理 965
二、病理生理 965
三、临床表现 965
四、实验室检查 966
五、诊断 966
六、并发症 966
七、治疗 967
第五章 主动脉瓣狭窄 967
一、病因和病理 967
二、病理生理 967
三、临床表现 967
四、实验室检查 968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969
六、并发症 970
七、临床处理及治疗 970
第六章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970
一、病因和病理 970
二、病理生理 971
三、临床表现 971
四、实验室检查 971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972
六、治疗 973
第七章 三尖瓣病变 974
一、病因和病理 974
二、病理生理 974
三、临床表现 974
四、实验室检查 974
五、诊断 974
六、治疗 975
第八章 肺动脉瓣疾病 975
一、病因和病理 975
二、病理生理 976
三、临床表现 976
四、实验室检查 976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976
六、治疗 976
第九章 多瓣膜病 976
第十章 人工心脏瓣膜的术后管理 977
一、PHV的术后随访 977
二、PHV的抗凝治疗 978
三、人工瓣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979
四、运动 979
五、PHV并发症 979
第十四篇 先天性心血管病 982
第一章 概述 982
一、发病情况 982
二、病因 984
三、分类 984
四、临床表现 98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985
六、预防 985
七、治疗 986
八、预后 986
第二章 无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 986
第一节 先天性肺动脉口狭窄 986
一、胚胎学与病理解剖 986
二、病理生理 986
三、临床表现 987
四、辅助检查 987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989
六、治疗 990
七、预后 990
第二节 先天性主动脉口狭窄 991
一、胚胎学与病理解剖 991
二、病理生理 991
三、临床表现 992
四、治疗 995
第三节 主动脉缩窄 996
一、胚胎学 996
二、病理解剖 996
三、病理生理 996
四、临床表现 997
五、辅助检查 997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997
七、防治和预后 998
第四节 原发性肺动脉扩张 998
第五节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998
第六节 右位心 999
一、真正右位心 999
二、右旋心 1000
三、心脏右移 1000
第七节 左侧上腔静脉永存 1000
第八节 不常见的无分流先心病 1001
一、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1001
二、一侧肺动脉缺如 1001
三、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 1001
四、下腔静脉引流入奇静脉系统 1001
五、肺静脉狭窄 1001
六、先天性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1001
七、三房心 1002
八、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002
九、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与血管环 1002
十、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 1005
第三章 有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 1005
第一节 心房间隔缺损 1005
一、胚胎学 1005
二、病理解剖 1006
三、病理生理 1006
四、临床表现 1007
五、辅助检查 1008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009
七、防治 1010
八、预后 1010
第二节 心内膜垫缺损 1010
一、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1010
二、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 1011
第三节 肺静脉畸形引流 1011
一、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 1012
二、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 1013
第四节 心室间隔缺损 1013
一、胚胎学 1013
二、病理解剖 1014
三、病理生理 1014
四、临床表现 1014
五、辅助检查 1015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016
七、治疗 1017
八、预后 1017
第五节 心室间隔膜部瘤 1017
第六节 左心室-右心房沟通 1017
第七节 动脉导管未闭 1018
一、胚胎学 1018
二、病理解剖 1018
三、病理生理 1019
四、临床表现 1019
五、辅助检查 1019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020
七、防治 1020
八、预后 1020
第八节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1021
第九节 主动脉窦动脉瘤 1021
一、胚胎学 1021
二、病理解剖 1022
三、病理生理 1022
四、临床表现 1022
五、辅助检查 1022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022
七、治疗 1023
第十节 冠状动静脉瘘和其他冠状动脉畸形 1023
一、冠状动脉瘘 1023
二、冠状动脉起源与分布畸形 1024
第四章 有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 1025
第一节 法洛四联症 1025
一、胚胎学 1025
二、病理解剖 1025
三、病理生理 1025
四、临床表现 1026
五、辅助检查 1026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027
七、防治 1028
八、预后 1028
第二节 法洛三联症 1028
第三节 三尖瓣下移畸形 1028
一、病理解剖 1028
二、病理生理 1029
三、临床表现 1029
四、辅助检查 1029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030
六、治疗 1030
七、预后 1030
第四节 大血管转位 1030
一、完全型大血管转位 1030
二、纠正型大血管转位 1032
第五节 艾森门格综合征 1032
一、心室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有右向左分流 1033
二、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有右向左分流 1033
三、心房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有右向左分流 1034
第六节 右心室双出口 1034
第七节 右心室双腔心 1036
第八节 不常见的有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 1037
一、单心室 1037
二、单心房 1037
三、动脉干永存 1038
四、肺动静脉瘘 1039
五、瓣膜闭锁 1040
六、主动脉弓离断和闭锁 1043
第十五篇 心肌炎 1044
第一章 病毒性心肌炎 1044
一、病原学 1044
二、流行病学 1044
三、发病机制 1044
四、临床表现 1045
五、辅助检查 1046
六、诊断 1049
七、鉴别诊断 1049
八、治疗 1050
九、预后 1051
第二章 立克次体心肌炎 1051
第三章 细菌性心肌炎 1052
一、病因 1052
二、病理学特征 1052
三、临床表现 1052
四、治疗及预后 1052
第四章 锥虫病 1052
一、临床特征 1052
二、辅助检查 1053
三、治疗 1053
第十六篇 心肌病 1054
第一章 原发性心肌病 1055
第一节 扩张型心肌病 1055
一、发病情况 1055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055
三、病理 1056
四、病理生理 1057
五、临床表现 1057
六、辅助检查 1057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1059
八、防治 1061
第二节 肥厚型心肌病 1062
一、发病情况 1062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062
三、病理解剖 1062
四、病理生理 1062
五、临床表现 1063
六、检查 1063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1064
八、防治 1065
九、预后 1065
第三节 限制型心肌病 1066
一、发病情况 1066
二、病因 1066
三、病理解剖 1066
四、病理生理 1066
五、临床表现 1066
六、检查 1066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1067
八、防治 1067
九、预后 1067
第四节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发育不全 1067
一、发病情况 1067
二、病因 1067
三、病理解剖 1067
四、病理生理 1068
五、临床表现 1068
六、检查 1068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1069
八、防治 1070
第五节 未定型原因不明的心肌病 1070
第六节 心肌致密化不全 1070
一、发病机制 1070
二、病理解剖 1070
三、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1070
四、影像学诊断 1071
五、鉴别诊断 1071
六、治疗 1071
第二章 特异性心肌病 1072
第一节 克山病 1072
一、病因 1072
二、流行病学 1072
三、病理 1073
四、临床表现 1073
五、器械检查 1074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1074
七、治疗 1074
八、预后 1074
九、预防 1074
第二节 酒精性心肌病 1075
一、病因 1075
二、病理 1075
三、临床表现 1075
四、辅助检查 1075
五、诊断 1075
六、治疗 1075
七、预后 1075
第三节 全身系统病性心肌病 1075
一、狼疮性心肌病 1075
二、淀粉样变心肌病 1076
三、结节病性心肌病 1077
第四节 中毒性心肌病 1078
一、药物中毒性心肌病 1078
二、放射性心肌病 1079
第五节 围生期心肌病 1080
第六节 应激性心肌病 108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080
二、病理 1081
三、临床表现 1081
四、辅助检查 1081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081
六、治疗 1082
七、预后 1082
第十七篇 肺循环疾病 1083
第一章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1083
一、流行病学 1083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083
三、临床表现 1084
四、实验室检查 108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086
六、治疗 1086
第二章 肺栓塞和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1089
一、病因 1090
二、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 1090
三、临床表现 1090
四、辅助检查 1090
五、诊断 1092
六、治疗 1092
七、预后与预防 1093
第三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093
一、概述 1093
二、流行病学 1094
三、病因 1094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1095
五、病理 1097
六、临床表现 1097
七、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099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1100
九、治疗 1101
十、预后 1104
第十八篇 感染性心内膜炎 1106
一、流行病学 1106
二、发病机制 1107
三、微生物特点 1107
四、病理生理 1108
五、分类及其特点 1108
六、临床表现 1109
七、常规检查 1109
八、特殊类型的IE 1111
九、诊断与鉴别诊断 1112
十、治疗 1113
十一、并发症 1116
十二、预防 1117
第十九篇 心包疾病 1118
第一章 心包炎 1118
第一节 急性心包炎 1118
一、病因 1118
二、病理 1119
三、临床表现 1119
四、辅助检查 1119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120
六、治疗 1120
七、病程及预后 1120
第二节 心包积液 1120
一、病因 1120
二、病理 1120
三、临床表现 1121
四、辅助检查 1121
五、诊断 1122
六、治疗 1123
第三节 心包填塞 1123
一、病因 1123
二、病理生理 1123
三、临床表现 1123
四、辅助检查 1123
五、诊断 1124
六、治疗 1124
第四节 缩窄性心包炎 1124
一、病因 1124
二、病理解剖 1124
三、病理生理 1124
四、临床表现 1125
五、辅助检查 1125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126
七、治疗 1127
第五节 各种类型心包炎的诊断与治疗 1127
一、非特异性心包炎与病毒性心包炎 1127
二、结核性心包炎 1128
三、化脓性心包炎 1130
四、尿毒症性心包炎 1131
五、真菌性心包炎 1131
六、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 1131
七、Dressler综合征 1132
八、放射性心包炎 1132
九、风湿性心包炎 1133
十、类风湿性心包炎 1133
十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 1133
十二、胆固醇性心包炎 1133
第二章 其他类型的心包疾病 1133
第一节 心包肿瘤 1133
一、临床表现 1133
二、诊断 1133
三、治疗 1134
第二节 创伤性心包积血 1134
第三节 乳糜心包积液 1134
第四节 心包积气 1134
第五节 心包囊肿 1135
第六节 先天性心包缺如 1135
第二十篇 主动脉与大动脉疾病 1136
第一章 主动脉瘤 1136
第一节 胸主动脉瘤 1136
一、概述 1136
二、病因和病理 1136
三、临床表现 1136
四、影像学检查 1137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137
六、治疗 1137
七、预后 1139
第二节 腹主动脉瘤 1139
一、概述 1139
二、病因和病理 1139
三、临床表现 1140
四、影像学检查 1140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141
六、治疗 1141
七、预后 1143
第二章 主动脉夹层 1143
一、发病情况 1143
二、病因 1144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 1144
四、分型和分期 1145
五、临床表现 1145
六、辅助检查 1146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1147
八、治疗 1147
九、预后 1149
第三章 马方综合征 1149
一、流行病学 1149
二、病因和病理 1149
三、临床表现 1150
四、影像学检查 1150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150
六、治疗与预后 1150
第四章 大动脉炎 1151
一、流行病学 1151
二、病因 1151
三、发病机制 1152
四、病理 1152
五、临床表现 1152
六、辅助检查 1153
七、诊断 1155
八、鉴别诊断 1155
九、治疗 1156
十、预后 1156
第二十一篇 高原性心血管病 1158
第一章 高原性心脏病 115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58
二、病理解剖 1159
三、临床表现 1159
四、辅助检查 1159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160
六、治疗 1160
第二章 高原肺水肿 116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62
二、病理解剖 1162
三、临床表现 1162
四、辅助检查 1163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163
六、治疗 1164
第三章 高原血压异常症 116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65
二、临床表现 1166
三、辅助检查 116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166
五、治疗 1166
第四章 高原性心血管病的预防 1166
第二十二篇 心脏肿瘤 1168
第一章 概述 1168
一、临床表现 1168
二、辅助检查 1169
三、诊断 1170
四、鉴别诊断 1171
五、治疗 1171
第二章 良性肿瘤 1171
第一节 黏液瘤 1171
一、病理解剖 1172
二、病理生理 1172
三、临床表现 1172
四、辅助检查 1172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174
六、治疗 1175
第二节 横纹肌瘤 1175
第三节 纤维瘤 1175
第四节 心包畸胎瘤 1175
第三章 恶性肿瘤 1175
第四章 心脏转移性肿瘤 1176
第二十三篇 周围血管疾病 1177
第一章 雷诺现象 1177
一、发病情况 117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177
三、病理 1178
四、临床表现 1178
五、辅助检查 1178
六、诊断 1178
七、鉴别诊断 1178
八、治疗 1179
九、预后 1179
第二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179
一、发病情况 1180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180
三、病理 1180
四、临床表现 1180
五、辅助检查 1181
六、诊断 1181
七、鉴别诊断 1181
八、治疗 1182
九、预后 1182
第三章 闭塞性动脉硬化 1182
一、发病情况 1183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183
三、病理 1183
四、临床表现 1183
五、体格检查 1183
六、辅助检查 1184
七、诊断 1184
八、鉴别诊断 1184
九、治疗 1184
十、预后 1185
第四章 红斑性肢痛症 1185
一、发病情况 1185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185
三、病理 1186
四、临床表现 1186
五、实验室检查 1186
六、诊断 1186
七、鉴别诊断 1186
八、治疗 1186
九、预后 1187
第五章 手足发绀症 1187
一、发病情况 1187
二、病因 1187
三、病理 1187
四、临床表现 1187
五、辅助检查 1187
六、诊断 1187
七、鉴别诊断 1187
八、治疗 1187
九、预后 1187
第六章 网状青斑 1188
一、发病情况 1188
二、病因 1188
三、病理 1188
四、临床表现 1188
五、诊断 1188
六、鉴别诊断 1188
七、治疗 1188
八、预后 1188
第七章 静脉血栓形成 1188
一、发病情况 1189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189
三、病理 1189
四、临床表现 1190
五、辅助检查 1190
六、诊断 1190
七、鉴别诊断 1190
八、治疗 1191
九、预防 1191
十、预后 1191
第二十四篇 心脏病与妊娠 1193
一、正常妊娠妇女心血管系统变化 1193
二、妊娠期心脏病妇女的几个特有问题 1194
三、妊娠期心脏病的种类 1194
四、妊娠期心脏病的诊断 1195
五、妊娠期心血管药物的应用 1196
六、妊娠期心血管综合征的处理 1198
第二十五篇 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障碍 1199
第一章 概述 1199
第一节 心脏病继发的心理障碍 1199
一、焦虑 1199
二、抑郁 1200
第二节 影响心脏病过程和预后的心理因素 1200
一、抑郁症 1200
二、焦虑障碍 1200
三、A型行为模式、敌意和愤怒 1201
四、精神应激 1201
第二章 心脏病患者的抑郁障碍 1202
一、病因与抑郁影响心脏病预后的可能机制 1202
二、心脏病抑郁障碍的识别与评估 1203
三、心脏病患者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 1204
四、心脏病患者抑郁障碍的治疗 1205
第三章 焦虑和心脏病 1207
第一节 惊恐发作和心脏病 120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07
二、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 1207
三、惊恐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208
四、惊恐障碍的治疗 1208
第二节 心脏病伴发焦虑 120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09
二、心脏病伴发焦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209
三、心脏病伴发焦虑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209
四、心脏病患者伴发焦虑的治疗 1209
第四章 心脏病患者的认知障碍 1210
第一节 心脏病患者的谵妄 121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10
二、临床表现 121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211
四、心脏病患者谵妄的临床处理和药物治疗 1211
第二节 心脏病患者的慢性认知功能减退 121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12
二、临床表现 1212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212
四、治疗 1212
第五章 心脏神经症 1213
一、心脏神经症的概念 1213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213
三、临床表现 121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214
五、治疗 1214
第二十六篇 老年心血管变化与老年心脏病 1215
一、概述 1215
二、老年高血压 1216
三、老年冠心病 1217
四、老年瓣膜性心脏病 1219
五、老年心律失常 1219
六、老年肥厚型心肌病 1220
七、老年心脏淀粉样变性 1221
第二十七篇 运动与心脏 1222
第一章 运动员心脏 1222
一、运动员心脏的形成原因及机制 1222
二、运动员心脏的主要临床表现 1224
三、运动员心脏的鉴别诊断 1225
第二章 运动性心脏猝死 1225
一、运动性心脏猝死的病因 1226
二、运动性心脏猝死的影响因素 1227
三、运动性心脏猝死的预防 1227
第二十八篇 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 1229
一、术前评估及准备 1229
二、麻醉的选择及管理 1232
三、术中及术后内科并发症的处理 1233
第二十九篇 心脏移植中的内科问题 1236
一、心脏移植简史 1236
二、心脏移植受体 1237
三、心脏供体 1239
四、心脏移植手术方法 1241
五、术后处理 1241
六、免疫抑制治疗 1242
七、急性排异反应 1246
八、心脏移植的感染并发症 1248
九、心脏移植的慢性并发症 1250
十、再次心脏移植 1251
十一、心脏移植结果 1252
十二、问题与展望 1252
第三十篇 其他系统疾病中的心脏问题 1253
第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心脏表现 1253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253
一、心血管系统表现 1253
二、诊断与治疗 1254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254
一、心血管系统表现 1254
二、诊断与治疗 1255
第三节 嗜铬细胞瘤 1256
一、心血管表现 1256
二、诊断与治疗 1256
第四节 肢端肥大症 1257
一、心血管系统表现 1257
二、诊断和治疗 1257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1258
一、库欣综合征 1258
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258
第六节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1259
一、心血管系统表现 1259
二、诊断和治疗 1259
第二章 营养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病 1260
第一节 脚气性心脏病 1260
一、发病机制 1260
二、病理解剖 1260
三、病理生理 1260
四、临床表现 1260
五、实验室检查 1260
六、诊断 1260
七、预防和治疗 1260
第二节 糖尿病 1261
一、流行病学资料 1261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 1261
三、发病机制 1261
四、临床表现 1261
五、实验室检查 1262
六、治疗 1262
第三节 肥胖症 1263
一、肥胖症和心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1263
二、病理 1263
三、临床表现 1263
四、诊断 1264
五、治疗 1264
第四节 代谢综合征 1264
一、概述 1264
二、流行病学 1264
三、代谢综合征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1265
四、临床表现 1265
五、诊断标准 1265
六、防治 1266
第三章 睡眠呼吸障碍与心血管疾病 1267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1267
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1268
三、临床特点 1268
四、诊断 1268
五、治疗 1269
第四章 风湿病与心血管病 1269
第一节 类风湿关节炎 1269
第二节 强直性脊柱炎 1270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1270
第四节 结节性多动脉炎 1270
第五节 系统性硬化症 1271
第六节 多发性动脉炎 1271
第七节 特发性炎性肌病 1271
第八节 混合型结缔组织病 1271
第五章 肾脏疾病与心血管病 1272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1272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1273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 1273
第四节 肾动脉狭窄 1273
第五节 急性肾衰竭 1274
第六节 慢性肾衰竭 1274
一、动脉粥样硬化 1275
二、高血压 1275
三、心肌病 1275
四、心包炎 1275
五、心功能不全 1275
第七节 血液透析的心血管并发症 1275
一、低血压 1275
二、心力衰竭 1276
三、心包炎和心包填塞 1276
四、严重心律失常 1276
五、高血压 1276
六、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1276
七、心脏骤停 1276
第八节 肾移植后心血管损害 1276
第六章 脑部疾病与心血管病 1277
第一节 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表现 1277
一、发病机制 1277
二、脑梗死 1277
三、颅内出血 1279
四、脑血管病与急性心肌梗死 1279
五、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处理 1279
第二节 癫痫发作时的心血管表现 1280
一、概述 1280
二、发病机制 1280
三、心血管系统表现的特点 1280
四、心血管并发症的处理与预后 1281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的心血管表现 1281
第七章 贫血与心血管病 1281
一、贫血性心脏病 1281
二、贫血与慢性心力衰竭 1282
第八章 梅毒性心血管病 1283
一、病因 1283
二、病理和发病机制 1284
三、临床表现 1284
四、检查 128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287
六、预防 1287
七、治疗 1288
八、预后 1288
第九章 艾滋病的心血管表现 1288
第一节 HIV感染的心肌炎 129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90
二、病理 1290
三、临床表现 1290
第二节 HIV感染的扩张型心肌病 1290
一、发病率 1290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290
三、临床表现 1291
四、治疗 1291
五、预后 1292
第三节 HIV感染的心包积液 1292
一、发病率 1292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292
三、临床表现 1292
四、治疗 1292
五、预后 1292
第四节 HIV感染的心瓣膜与心内膜病变 1292
一、感染性心内膜炎 1292
二、愈合性心内膜炎 1292
三、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1292
四、二尖瓣脱垂 1293
第五节 HIV感染与心脏肿瘤 1293
一、卡波西肉瘤 1293
二、恶性淋巴瘤 1293
三、平滑肌肉瘤 1293
第六节 HIV感染与肺动脉高压 1293
一、病理和临床表现 1293
二、治疗和预后 1293
第七节 HIV感染的血管炎 1293
第八节 HI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 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