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肌电图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卢祖能,曾庆杏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617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023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1067页
- 主题词:肌电图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肌电图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基础 1
第1节 概述 余绍祖 1
一、大体概念 1
二、组织学概念 1
三、后(背)根和前(腹)根 1
四、脊神经(根) 2
五、颅神经(根) 3
六、脊神经和周围神经及其分布 3
七、自主神经系统 5
(一)交感(胸腰)系统 6
(二)副交感(颅-骶)系统 6
(三)肠神经系 7
第2节 脊神经及其周围神经的大体解剖 余绍祖 7
一、头颈部和上肢 7
(一)颈丛 7
(二)臂丛 8
(三)自主神经支配 13
二、胸部 14
(一)胸神经 14
(二)自主神经支配 15
三、腹部、骨盆和下肢 15
(一)腰丛 15
(二)骶丛 16
(三)尾丛 18
(四)自主神经支配 18
四、背部 18
(一)颈脊神经的后支 18
(二)胸脊神经的后支 18
(三)腰、骶、尾脊神经的后支 19
第3节 颅神经 曾庆杏 19
一、嗅神经和视神经 19
二、动眼、滑车和展神经 19
(一)神经核团 20
(二)神经行程 20
(三)血液供应 21
(四)组织学特点 21
三、三叉神经 21
(一)三叉神经的分支 21
(二)三叉神经节 22
(三)三叉神经感觉根 22
(四)三叉神经核 22
(五)三叉神经运动根 23
四、面神经 23
(一)外周行程 23
(二)主要分支 24
(三)面神经鞘 24
五、前庭蜗(位听)神经 25
(一)前庭系统 25
(二)耳蜗系统 25
六、舌咽、迷走、副和舌下神经 26
(一)舌咽神经 26
(二)迷走和副神经 26
(三)舌下神经 28
第4节 周围神经系统的显微解剖 曾庆杏 28
一、神经细胞 28
(一)神经细胞的结构 28
(二)神经元的分类 29
二、神经元学说 29
三、神经纤维 30
(一)有髓神经纤维 30
(二)无髓神经纤维 31
四、突触 31
(一)化学性突触 31
(二)电突触 32
五、神经末梢 32
(一)感觉神经末梢 32
(二)运动神经末梢 32
六、神经的结缔组织 33
(一)周围神经干 33
(二)脊神经根 34
(三)神经鞘神经 34
七、神经胶质 35
第2章 神经传导的生理学以及神经和肌肉的电特性 36
第1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余绍祖 36
一、神经纤维的兴奋与冲动的传导 36
二、静息电位 37
三、动作电位 38
四、冲动的传导 39
五、动作电位的触发 39
第2节 容积传导 卢祖能 40
一、术语 40
二、细胞内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形态学 40
三、细胞内动作电位在细胞外的形态学 41
(一)非传导性媒介物 41
(二)传导性媒介物 41
四、立体角几何学以及波形计算 44
(一)双相动作电位的记录 45
(二)容积传导的影响 45
(三)近场和远场电位 46
五、临床意义 46
(一)容积传导在神经的应用 47
(二)容积传导在肌肉的应用 50
(三)产生误差的原因 52
六、小结 53
第3节 神经纤维传导的生理学 卢祖能 54
一、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电位变化 54
(一)峰电位 54
(二)后电位 54
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 54
(一)神经纤维兴奋性的测定 54
(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变化 55
三、神经冲动传导的机制 55
(一)无髓纤维 55
(二)有髓纤维 55
四、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56
五、神经纤维的种类及离体记录 56
(一)神经纤维的分类 56
(二)腓肠神经电位的离体记录 57
(三)对复合神经动作电位的分析 58
六、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60
七、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与营养性功能 60
(一)轴浆运输 60
(二)神经纤维的营养性功能 60
第3章 周围神经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基础 63
第1节 神经元变性与再生 曾庆杏 63
一、神经的变性 63
二、神经的再生 64
第2节 周围神经病变时的基本病理过程 曾庆杏 64
一、Wallerian变性 64
二、轴突变性 65
三、神经元变性 65
四、节段性脱髓鞘 65
第3节 神经损伤的分类及其相应临床和电生理变化 卢祖能 曾庆杏 66
一、神经损伤的分类 66
(一)神经失用 66
(二)轴突断伤 67
(三)神经断伤 68
二、神经病变中轴突/髓鞘受累的情况 68
(一)轴突变性 69
(二)节段性脱髓鞘 69
三、临床实践中的异常类型 70
第4章 神经肌肉接头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生理 73
第1节 突触的解剖生理 曾庆杏 73
一、突触的结构 73
二、突触传递的过程和机制 74
(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74
(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4
三、突触传递的特征 74
(一)单向传递 74
(二)突触延搁 75
(三)总和 75
(四)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75
(五)对某些药物敏感 75
第2节 神经肌肉接头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 卢祖能 曾庆杏 75
一、运动终板 76
二、突触小泡 77
三、终板的电活动 77
(一)微终板电位 77
(二)与神经动作电位相关的情况 77
(三)终板电位和动作电位 78
四、突触后异常 78
(一)重症肌无力的病理生理 78
(二)形态学及免疫学变化 79
(三)实验模型 79
五、突触前异常 80
(一)肌无力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80
(二)肉毒毒素和化学物质的影响 80
六、神经肌肉传递的恢复周 80
(一)乙酰胆碱分子的释放 80
(二)神经肌肉的抑制和易化 81
(三)正常恢复周期 81
(四)疾病状况的影响 81
(五)强直后强化和衰竭 83
第5章 骨骼肌解剖生理及相关电生理学基础 85
第1节 骨骼肌的结构及收缩机制 曾庆杏 潘松青 85
一、骨骼肌的大体解剖 85
二、肌原纤维和肌丝 86
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86
四、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88
五、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89
第2节 肌纤维类型 卢祖能 曾庆杏 89
一、Ⅰ型和Ⅱ型纤维 89
二、快、慢颤搐纤维 90
三、快、慢肌肉 90
四、神经支配的影响 90
第3节 牵张感受器 卢祖能 曾庆杏 91
一、肌梭的解剖 91
二、肌梭的功能 91
三、高尔基腱器 92
第4节 运动单位解剖 卢祖能 曾庆杏 92
一、运动单位数目估计 93
二、神经支配比率 93
三、肌纤维的分布 94
第5节 运动单位的生理 卢祖能 曾庆杏 95
一、动物实验 95
二、募集 95
三、颤搐特性 95
四、速率规则 95
第6节 运动单位募集 卢祖能 曾庆杏 96
一、募集的机制 96
二、募集的生理和解剖 97
三、募集及其与肌纤维收缩特性的关系 98
四、对人类募集活动的评价 100
五、募集的肌电图评价 101
六、异常募集与肌肉收缩力量的关系 102
七、如何减小肌电干扰型分析时主观因素的影响 103
(一)步骤 103
(二)步骤二 104
(三)步骤三 104
八、将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04
第7节 常用肌肉的功能和神经支配以及肌力的检查方法 余绍祖 105
第6章 电生理学历史回顾及电学和电子学基础 110
第1节 电生理学历史回顾 卢祖能 110
一、早期的发展概况 111
二、经典的电诊断学 112
三、肌电图和神经刺激技术 113
四、现代的发展概况 114
五、磁刺激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历史演变 114
(一)从“动物电”到“动物磁” 115
(二)磁刺激的历史回顾 116
第2节 电学和电子学基础知识 卢祖能 曾庆杏 118
一、静电场 119
(一)电荷与电场 119
(二)电场力作功和电势 120
(三)电偶极子 120
(四)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121
(五)电容器及静电场的能量 121
二、直流电 122
(一)电流 122
(二)电阻 123
(三)电动势、电源 123
(四)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124
(五)基尔霍夫定律 124
(六)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125
三、电磁现象 125
(一)磁感应强度 125
(二)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的力 126
(三)电磁感应 126
(四)RL电路的暂态过程、磁场的能量 126
(五)交流电 126
四、脉冲电路的一些基本概念 128
(一)脉冲的基本知识和RC电路 128
(二)脉冲单元电路 129
(三)锯齿波发生电路 129
(四)脉冲的调制和解调 129
五、数字电路的一些基本概念 129
(一)数制与逻辑函数 129
(二)基本门电路 129
(三)编码器 129
(四)译码器 130
(五)加法器 130
(六)触发器 131
(七)计数器 131
(八)数/模转换器 131
(九)模/数转换器 131
六、半导体器件 131
(一)晶体二极管 131
(二)晶体三极管 132
(三)场效应管 132
(四)可控硅 132
七、直流稳压电源 132
(一)整流和滤波 132
(二)稳压电路 132
(三)直流电压交换器 132
(四)开关式稳压电源 133
八、放大器电路 133
(一)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 133
(二)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134
(三)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34
九、生物信号的检测与处理 135
(一)生物信号的特性 135
(二)生物信号测量的特殊性 135
(三)测量中的干扰及其抑制措施 135
(四)噪声及其降低的措施 136
(五)微弱信号的检测方法 136
(六)生物信号的检测、放大和显示 137
第3节 电的安全性问题 卢祖能 曾庆杏 137
一、电击的危险 137
(一)人体的导电特性 137
(二)电击现象 138
(三)引起人体损伤的因素 138
二、电击的防护 138
(一)接地保护 139
(二)绝缘隔离与低压电源 139
(三)人体接地的改进 139
第4节 电子计算机在临床神经生理学的应用——目前状况及未来展望 王莲 卢祖能 139
一、基础数字技术 140
(一)模/数转换 140
(二)储存方式 141
(三)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 141
(四)网络 142
二、处理 142
(一)滤波 142
(二)恢复取样不足的信号 142
(三)峰探测 143
(四)平均 143
(五)整合 143
三、质量控制 143
四、分析 144
(一)潜伏期 144
(二)波幅和面积 144
(三)分解 144
(四)形状变异性 144
(五)频率 145
(六)增强显示 145
(七)数据库、正常参考值、统计分析以及数据储存 145
五、报告 146
六、模拟和模型 146
七、专家系统 147
八、电生理学的整合实验室 147
九、教学 147
十、小结 148
第7章 电诊断医学中的仪器设备、测量及正常值问题 150
第1节 实验室的建立 卢祖能 潘松青 150
一、实验室位置的选择及内外环境 150
二、电源设备 151
三、地线的埋设 151
四、常见的干扰 151
(一)外源于扰 151
(二)仪器质量形成的干扰 152
(三)生理性干扰 153
(四)常见于扰及处理的简易步骤 153
第2节 电诊断医学中的仪器设施及测量 卢祖能 潘松青 153
一、生物物理学知识 153
二、神经生理波形的频率特性 154
三、仪器设施及仪器操作的一些基本概念 155
(一)刺激器 156
(二)显示器 156
(三)扬声器 156
(四)平均器——叠加和平均技术 157
(五)数字计算机的基本原理 159
(六)信号平均器的性能 159
(七)放大器 161
四、频率响应以及滤波设置 164
(一)滤波 164
(二)高频响应 166
(三)低频响应 167
五、电极及电缆 169
(一)电极的特性 169
(二)电极种类 170
(三)表面及针电极的特性对生物信号记录的影响 173
(四)电极的保护与消毒 174
(五)电极的固定 175
(六)电缆及导线 175
六、仪器的保养 175
第3节 伪迹的辨认及排除 卢祖能 潘松青 175
一、物理性伪迹 177
二、生理性伪迹 177
(—)眼部伪迹 177
(二)肌肉伪迹 177
(三)心电伪迹 177
(四)皮肤伪迹 177
三、实验中的伪迹 178
(一)电极伪迹 178
(二)刺激伪迹 178
第4节 电诊断医学中的正常值问题 卢祖能 曾庆杏 178
一、有关术语 178
二、人群中变量的分布情况 178
(一)变量的种类 178
(二)样本的种类 179
(三)样本变异的来源 179
三、高斯分布 180
(一)高斯分布的正常界限 181
(二)非高斯分布 181
四、百分位数法 182
五、正常值标准 182
(一)合理性、客观性及一致性 182
(二)样本数量要足够大 182
(三)正常受检者的分组 183
(四)正态检验 183
(五)以百分位的方式描述 183
六、其它要考虑的因素 184
(一)假阳性问题 184
(二)精确度问题 184
(三)正常资料的表达形式 184
(四)疾病参考数据 184
第8章 神经传导检测 188
第1节 神经传导检测的一般原则 卢祖能 余绍祖 188
一、动作电位波形参数 189
(一)负成分和正成分 189
(二)起始和终止 189
(三)基线交叉和转折 189
(四)波形时限以及各个相的时限 190
(五)上升时间 190
(六)波幅及面积 190
(七)稳定性/变异性 190
二、神经传导检测的刺激和记录技术概要 190
(一)神经的电刺激 190
(二)肌肉和神经电位的记录 192
三、运动传导检测 194
(一)神经的刺激 195
(二)M波的记录 196
(三)M波的起源 198
四、感觉传导检测 198
(一)表面电极进行感觉传导检测 198
(二)针电极近神经记录感觉电位 201
(三)感觉神经电位的起源 202
五、诱发反应各参数的定量测定 203
(一)潜伏期 204
(二)传导时间 204
(三)传导速度 205
(四)波幅 206
(五)波形和时限 206
(六)面积 207
(七)衰减 207
(八)离散度 207
六、周围神经中的传导速度分布 208
(一)感觉和混合神经的传导速度分布 208
(二)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分布 210
(三)临床检测 212
第2节 影响神经传导的生物学因素 董红娟 214
一、性别 214
二、身高 214
三、记录部位 214
四、手偏利及侧间差 214
五、昼间差 214
六、年龄 215
第3节 影响神经传导的物理学因素及其它因素 董红娟 233
一、温度 233
二、神经节段的长度 234
三、其他因素 234
(一)误差 234
(二)统计学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确定正常参考值 235
第4节 神经传导的异常型式 卢祖能 237
一、周围神经病变 237
(一)运动传导 237
(二)感觉传导 240
(三)临床意义 240
二、系统性变性 241
(一)运动系统 241
(二)感觉系统 241
三、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241
四、原发性肌肉疾病 241
第5节 神经刺激技术的确凿性、谬误性以及一些设想 卢祖能 243
一、常见的技术误差 243
(一)刺激系统 243
(二)记录系统 244
二、刺激电流的扩散 244
(一)面神经刺激 244
(二)腋部刺激和对冲技术 244
(三)正中神经的掌刺激 246
三、神经变异产生的误差 246
(一)Martin-Gruber吻合 246
(二)手及其神经支配的变异 251
(三)腓深副神经 252
四、快/慢传导纤维 252
(一)复合动作电位的时间离散 252
(二)波形分析以及传导速度分布 256
(三)阻滞快或慢纤维的对冲技术 257
五、对不应期的评价 257
(一)生理基础 257
(二)成对刺激技术 259
(三)对运动纤维的检测 259
(四)波幅/潜伏期的变化 260
(五)临床价值和局限性 261
第6节 温度在临床神经生理学中的影响 卢祖能 王莲 262
一、决定兴奋性膜的基本原理 263
二、神经和肌肉电位 263
(一)静息膜电位 263
(二)正常人的神经和肌肉电位 263
(三)患者的神经和肌肉电位 264
三、神经传导速度 265
(一)运动和经传导速度 265
(二)远端运动潜伏期 267
(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267
(四)正常神经的不应性和传导阻滞 267
(五)脱髓鞘疾病中的传导 267
(六)重复刺激周围神经 268
四、神经肌肉传递 268
(一)乙酰胆碱量子的自发释放 268
(二)刺激诱发的反应 268
五、针电极检查 269
(一)运动单位电位 269
(二)自发电位 270
六、肌肉收缩 271
(一)收缩和舒张速度的变化 271
(二)肌肉力量的变化 271
(三)肌强直中的肌肉收缩 272
七、体感诱发电位 272
(一)高体温期间的体感诱发电位 272
(二)低体温期间的体感诱发电位 272
八、控制肢体温度的技术 273
第7节 神经的测定 卢祖能 董红娟 273
一、颈丛及其神经分支 273
(一)耳大神经 273
(二)膈神经 273
二、臂丛及其神经分支 278
(一)颈神经根 278
(二)臂丛 279
(三)胸长神经 279
(四)肩胛背神经 281
(五)肩胛上神经 281
(六)胸背神经 282
(七)肌皮神经 282
(八)前臂外侧皮神经 284
(九)腋神经 285
(十)桡神经 286
(十一)后骨间神经 288
(十二)前臂后侧皮神经 289
(十三)桡浅神经 289
(十四)正中神经(运动) 291
(十五)正中神经(感觉) 295
(十六)腕管综合征的检测 300
(十七)前骨间神经 306
(十八)前臂内侧皮神经 306
(十九)尺神经(运动) 307
(二十)尺神经(感觉) 310
(二十一)时管综合征的检测 314
(二十二)尺神经背皮支 314
三、胸皮节——肋间神经 315
四、腰丛 316
(一)股外侧皮神经 316
(二)股神经 317
(三)隐神经 318
五、腰骶丛 320
(一)腰骶丛神经 320
(二)坐骨神经 320
(三)腓深神经 322
(四)腓总神经 324
(五)腓浅神经 324
(六)胫神经 327
(七)趾间神经 331
(八)腓肠神经 333
六、骶神经 335
(一)股后侧皮神经 335
(二)阴茎背神经 335
七、颅神经 336
(一)副神经 336
(二)喉返神经 337
(三)面神经 338
(四)三叉神经 339
第8节 瞬目反射 董红娟 卢祖能 339
一、检测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339
(一)面神经直接刺激 339
(二)三叉神经刺激 340
(三)检测时的注意点 343
二、瞬目反射的形成机制及反射环路 343
三、直接反应/反射性反应 344
四、瞬目反射的成熟 344
五、成人正常值及其与疾病时的比较 344
六、瞬目反射的恢复曲线 345
七、各种神经疾病中的异常瞬目反射 347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 347
(二)各种涉及脑干(主要是脑桥和延髓)的病变 350
(三)大脑半球的病变 353
(四)各种原因所致的昏迷 357
(五)面部感觉减退 357
(六)为评价某些疾病状态提供电生理依据 357
八、对瞬目反射两个成分的总结分析 359
(一)疾病状态下影响R_1的情况 359
(二)各种情况对R_2的影响 360
九、瞬目反射另一成分——R_3及其应用价值 362
第9节 F波 王真真 卢祖能 362
一、F波的生理学基础 362
(一)运动神经元的回返性兴奋/反射性兴奋 362
(二)逆向冲动或顺向冲动的阻滞 363
(三)F波潜伏期和波幅 364
二、轴突反射和其它晚反应 365
(一)生理特征 365
(二)临床应用 366
三、F波检测方法 366
(一)刺激与记录 366
(二)仪器的条件设置 367
(三)潜伏期的确定 367
(四)F波的易化 368
(五)远端刺激/近端刺激 368
四、到达和离开脊髓的运动传导 369
(一)中枢潜伏期 369
(二)F波传导速度 370
(三)F波比率 370
五、F波正常值 370
六、F波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 372
(一)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 373
(二)格林-巴利综合征 374
(三)糖尿病以及尿毒症性神经病 375
(四)神经丛和神经根病变 375
(五)其它 376
第10节 H反射、T反射、咬肌反射以及其它反射 王真真 卢祖能 376
一、H反射(和T反射) 376
(一)H反射的生理基础 377
(二)H反射与F波的比较 377
(三)检测技术 380
(四)正常值 380
(五)兴奋性和恢复曲线 381
(六)临床应用 381
二、咬肌反射 383
(一)方法和正常值 383
(二)临床应用 384
(三)咬肌静息期 384
三、张力性振动反射 385
(一)正常和异常反应 385
(二)临床应用 386
四、静息期以及长潜伏期(或皮层)反应 386
(一)打断静息期的电位 386
(二)生理机制 387
五、球海绵体反射 388
六、其它反射 389
第11节 重复神经刺激技术 王真真 董红娟 389
一、简史回顾 389
二、生理学原理 390
(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390
(二)重复神经刺激 390
三、检测方法学 391
四、重复神经刺激检测的影响因素 392
(一)温度 392
(二)胆碱酯酶抑制剂 393
(三)记录电极 393
五、重复神经刺激检测时的技术要求 393
(一)刺激的强度 394
(二)记录电极的位置 394
(三)电极的固定 394
(四)结果的判断 395
六、常用神经和肌肉 396
(一)远/近端肌肉 396
(二)上肢和肩胛带 396
(三)下肢 397
(四)面部(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鼻肌) 397
七、正常参考值 397
八、成对刺激 398
(一)短刺激间间隔 398
(二)长刺激间间隔 398
九、强直性收缩的作用 399
(一)强直后强化 399
(二)强直后衰竭 399
十、对检测结果的解释 400
(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400
(二)低频重复刺激 400
(三)高频重复刺激 402
(四)强直后强化和强直后衰竭 404
十一、重复神经刺激的临床应用 405
(一)重症肌无力 405
(二)肌无力综合征 407
(三)肉毒毒素中毒 407
(四)其它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病变 408
(五)肌源性疾病的重复刺激 408
第9章 肌电图检测 419
第1节 肌电图检测的一般原则 余绍祖 卢祖能 419
一、如何正确应用肌电图对疾病状态作出评价 419
二、肌电图检查的一些注意事项 420
三、运动系统的组成及肌节的分布 420
四、运动单位 427
五、肌肉动作电位的记录 430
六、电极 431
七、信号分析 431
(一)运动单位电位测量 431
(二)记录技术 432
八、临床肌电图检测的基本步骤 433
第2节 正常肌电活动 卢祖能 王莲 433
一、插入活动 433
二、正常自发电活动 434
(一)终板噪声 434
(二)终板棘波 435
三、运动单位电位及其波形特征 436
(一)上升时间 438
(二)波幅 439
(三)时限 439
(四)相位 442
(五)变异性 443
四、定量测定 443
(一)传统的评价方法 443
(二)选择和分析 443
(三)自动分析方法以 450
(四)频谱分析 450
五、运动单位的发放型式 451
(一)募集 451
(二)干扰型 452
(三)自动分析 452
六、电位与肌肉力量 453
(一)整流与整合 453
(二)对冲技术 453
第3节 异常肌电活动 卢祖能 王莲 454
一、插入活动 457
(一)插入活动的减少和延长 457
(二)插入性正波 457
二、肌强直电位 458
(一)正电位与负电位的发放 458
(二)病理生理 459
三、异常自发活动 459
(一)自发活动产生的机制 459
(二)临床意义 460
(三)异常自发活动的类型 461
四、异常运动单位电位 471
(一)短时限运动单位电位 472
(二)长时限运动单位电位 473
(三)多相运动单位电位 474
(四)长、短时限运动单位电位的混合型 475
(五)运动单位电位发放的变异情况 475
(六)二联(多联)电位 476
(七)小结 477
五、异常募集型式 478
(一)肌病 478
(二)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478
(三)中枢控制异常的疾病 479
六、肌电图异常型式小结 480
第4节 肌电图对肌肉疾病的评价 卢祖能 王莲 481
一、肌病的肌电图诊断标准 481
(一)特异性标准 481
(二)非特异性标准 484
(三)典型病例说明 485
二、不应期 486
三、机械反应 487
四、肌病中的纤颤电位 487
五、先天性肌强直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中的自发活动 488
六、肌电图的诊断价值 489
第5节 肢体肌肉及部分躯干肌的肌电图测定 卢祖能 潘松青 490
—、背肌 490
(—)斜方肌 490
(二)背阔肌 490
(三)肩胛提肌 491
(四)菱形肌 491
二、胸上肢肌 493
(—)胸大肌 493
(二)胸小肌 493
(三)前锯肌 493
三、上肢带肌 494
(一)三角肌 494
(二)冈下肌 494
(三)冈上肌 495
(四)小圆肌 496
(五)大圆肌 496
四、臂肌 497
(一)肱二头肌 497
(二)肱肌 497
(三)喙肱肌 498
(四)肱三头肌 498
(五)肘(后)肌 499
五、前臂肌 499
(一)前群肌 500
(二)后群肌 505
六、手肌 509
(一)拇短展肌 510
(二)拇短屈肌 510
(三)拇指对掌肌 510
(四)拇收肌 511
(五)蚓状肌 512
(六)骨间背侧肌 512
(七)骨间掌侧肌 513
(八)小指展肌 514
(九)小指对掌肌 514
七、髋肌 515
(一)髂腰肌 515
(二)阔筋膜张肌 515
(三)臀大肌 516
(四)臀中肌、臀小肌 516
(五)梨状肌 516
(六)闭孔内肌和开肌 517
(七)股方肌 517
八、大腿肌 518
(一)缝匠肌 518
(二)股四头肌 518
(三)耻骨肌 520
(四)长收肌 520
(五)股薄肌 521
(六)短收肌 521
(七)大收肌 521
(八)股二头肌 522
(九)半腱肌、半膜肌 523
九、小腿肌 523
(一)胫骨前肌 524
(二)趾长伸肌 524
(三)第三腓骨肌 525
(四)?长伸肌 525
(五)腓骨长、短肌 526
(六)小腿三头肌 527
(七)胭肌 527
(八)趾长屈肌 528
(九)?长屈肌 528
(十)胫骨后肌 529
十、足肌 530
(一)趾短伸肌 530
(二)?展肌 530
(三)?短屈肌 531
(四)?收肌 531
(五)趾短屈肌 531
(六)跖方肌 532
(七)骨间肌 532
(八)小趾展肌 533
(九)小趾屈肌 533
第6节 非肢体肌肉的肌电图检测 杨文琼 卢祖能 533
一、面、咽喉及颈肌 534
(一)面肌 534
(二)喉肌和舌肌 534
(三)颈项部肌肉 534
二、眼外肌 535
(一)记录技术 535
(二)眼外肌的特性 536
(三)神经源性眼外肌麻痹 536
(四)肌病和重症肌无力 537
(五)其它类型的凝视麻痹 537
三、腹肌 538
四、棘旁肌 538
五、膈肌 539
(一)有关的解剖学 539
(二)方法学 539
(三)膈肌肌电活动的特点 539
(四)临床应用 540
第7节 肌电干扰型的转折-波幅分析 卢祖能 杨文琼 541
一、转折-波幅分析的基本参数特征 542
(一)转折数 542
(二)累积波幅 543
(三)平均波幅 543
(四)转折数与平均波幅比值 543
(五)转折间的时间间隔 543
二、相关的生理学基础 543
(一)肌肉次最大力量 543
(二)肌肉最大力量 544
(三)疲劳 545
三、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546
四、不同力量水平时的转折-波幅分析 547
五、云图及其影响因素 548
(一)正常云图 548
(二)影响云图形状的因素 548
六、活动性、上限百分位数波幅以及短节段数 551
(一)定义 551
(二)上限百分位数波幅以及短节段数相对“活动性”所作的云图 554
(三)正常值及异常标准 556
(四)诊断价值 557
七、波峰比率及短时间间隔数 557
(一)检测程序 558
(二)干扰型的处理 559
(三)正常值及异常标准 559
(四)诊断价值 559
八、肉毒毒素治疗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的定量肌电图分析 561
九、干扰型分析与定量运动单位电位分析的比较 562
十、小结 563
第8节 针电极肌电活动的功率谱分析 杨文琼 564
一、正常肌肉的功率谱 565
二、病变肌肉的功率谱 566
三、功率谱分析和其它方法的比较 568
四、小结 570
第10章 单纤维肌电图和评价运动单位的其它电生理技术 574
第1节 单纤维肌电图 卢祖能 王真真 574
一、电极特性 574
二、放大器设置 576
三、肌肉随意收缩时的单纤维肌电图记录 576
四、电刺激时的单纤维肌电图记录 576
五、单纤维电位 578
(一)记录程序 578
(二)建议的标准 579
六、传播速度 579
七、纤维密度 579
(一)基本概念和意义 579
(二)纤维密度的测定 580
(三)正常值 581
(四)时限和平均棘波间间隔 582
八、颤抖 582
(一)定义和生理基础 583
(二)颤抖的测定和分析 584
九、单纤维肌电图检测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589
十、单纤维肌电图在脊髓事件中的检测 590
(一)F反应 590
(二)H反射 590
(三)其它反射 590
(四)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皮层刺激 590
十一、多导电极检测 591
十二、扫描肌电图 591
第2节 巨肌电图 卢祖能 王真真 592
一、巨肌电图发展简史回顾 592
二、记录方法 593
(一)记录电极 593
(二)电活动的记录 593
(三)小结 596
三、影响记录的因素 596
(一)技术方面的因素 596
(二)生物学方面的因素 596
(三)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96
(四)分析 597
(五)小结 597
四、巨运动单位电位 597
(一)巨运动单位电位的构成 597
(二)巨运动单位电位的模拟实验 598
(三)小结 600
五、正常肌肉的巨肌电图 600
(一)正常巨肌电图的定义 600
(二)正常巨肌电图 601
(三)小结 603
第3节 临床应用 卢祖能 王真真 603
一、单纤维肌电图的应用价值 603
(一)在神经肌肉传递异常疾病的应用 603
(二)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607
(三)在肌病的应用 609
(四)失神经及神经再支配时单纤维肌电图之所见 611
(五)其它应用价值 613
(六)单纤维肌电图/组化技术比较 613
(七)小结 615
二、巨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疾病中的应用 615
(一)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615
(二)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616
(三)周围神经病 616
(四)神经再支配 616
(五)废用性萎缩 617
(六)肌病 617
三、单纤维、巨以及扫描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联合应用 617
(一)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617
(二)脊髓空洞症 618
(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618
(四)格林-巴利综合征 619
(五)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型 620
(六)糖尿病 620
(七)酒精中毒 620
(八)原发性肌病 620
(九)小结 621
第4节 各种电生理方法对运动单位的评价和监测 卢祖能 王真真 621
一、正常运动单位 622
二、正常运动单位的动态变化 622
(一)急性变化 622
(二)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623
三、运动单位在神经-肌肉疾病的变化 623
(一)重症肌无力 623
(二)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 624
(三)肌病 624
(四)肌炎 627
(五)肌强直 627
(六)失神经/神经再支配 627
(七)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628
(八)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629
四、有意义参数的测量 629
第11章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636
第1节 体感诱发电位 王真真 卢祖能 636
一、一般原则 637
(一)刺激技术 637
(二)记录和滤波设置 638
二、神经发生源 640
(一)近场电位/远场电位 640
(二)对周围神经冲动的研究 641
(三)各成分的命名 642
(四)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各波可能的发生源 643
(五)胫和腓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各波可能的发生源 646
(六)脊髓体感诱发电位 649
三、体感电位的通路 649
(一)周围输入及其相互作用 649
(二)中枢整合机制 650
(三)测量及量化分析 651
四、体感诱发电位的测定及其正常参考值 652
(一)上肢体感诱发电位 652
(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657
(三)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661
(四)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662
(五)节段性以及皮区体感诱发电位 664
五、体感诱发电位在周围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667
(一)周围神经病 667
(二)神经丛病变 668
(三)胸出口综合征 668
(四)颈椎关节强硬性脊髓神经根病 669
(五)神经根病变 670
六、体感诱发电位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671
(一)探测中枢体感通路病变 671
(二)对预后的指导作用 674
(三)在神经或神经肌肉疾病中确定神经病变的范围 675
(四)其它 675
七、体感诱发电位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以及局限性所在 675
第2节 脊髓传导的非创伤性测量 王莲 卢祖能 676
一、直接非创伤性地测量脊髓传导速度 676
二、用体感诱发电位测量脊髓传导速度 677
三、用F波间接测量脊髓传导 678
四、用反射性肌肉电位测量脊髓传导的间接法 679
五、小结 680
第3节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神经病学中的临床应用 王莲 卢祖能 681
一、方法学 681
二、影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非神经源性疾病因素 682
(一)温度 682
(二)年龄 682
(三)性别 682
(四)听力水平 683
(五)刺激位相(即刺激极性) 684
(六)刺激强度 684
(七)刺激速率 685
(八)参考部位 685
(九)药物 685
(十)刺激方式 687
(十一)滤波设置 688
(十二)信-噪特征 688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成分的识别 689
(一)Ⅴ波 689
(二)Ⅳ波 689
(三)Ⅲ波 689
(四)Ⅱ波 690
(五)Ⅰ波 690
四、正常和异常标准的判断以及正常参考值 690
(一)Stockard的标准 690
(二)其他作者的正常参考值 692
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神经病学诊断中的临床解释 695
(一)昏迷 695
(二)脱髓鞘性疾病 697
(三)颅后窝肿瘤 699
六、小结 702
第4节 视觉诱发电位 王真真 王莲 703
一、记录 703
二、电位来源 704
三、刺激方式 704
四、对视觉刺激的反应 705
(一)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705
(二)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705
五、在神经病学和神经眼科学中的应用 707
(一)视神经炎 708
(二)影响视觉诱发电位的其它视神经异常 709
(三)多发性硬化 709
(四)前视觉通路的压迫性病变 709
(五)诈病或癔病 710
第5节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卢祖能 潘松青 710
一、磁刺激器的元件 711
二、影响电路性能的元件 711
(一)电源 711
(二)储能电容器 711
(三)开关元件 711
(四)线圈 712
三、磁刺激的电学原理 712
四、使用圆形线圈时兴奋性刺激的位点 713
五、感应场中的电流 713
六、磁圈设计的技术方面 714
七、工程学的安全性问题 715
八、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716
(一)磁刺激大脑皮层的基本原理 716
(二)大脑运动皮层刺激的有关生理学 716
(三)何种神经结构受到了刺激 716
(四)反应的易化问题 717
(五)刺激和记录问题 717
(六)运动诱发电位各参数的测量 718
(七)运动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 720
(八)皮层运动神经元系统的成熟 724
(九)运动皮层的地形图 725
九、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725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725
(二)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726
(三)中毒性(脑)脊髓病 727
(四)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727
(五)多发性硬化 727
(六)Parkinson病 728
(七)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 728
(八)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应用 729
第12章 其它电诊断检测 736
第1节 骨盆底的神经生理学 卢祖能 王莲 736
一、肌电图 736
(一)在尿动力学检测过程中所记录的括约肌肌电图 736
(二)盆底肌和括约肌的同心圆针和单纤维针电极肌电图记录 738
二、骶反射 741
(一)球-海绵体反射 741
(二)膀胱-尿道或膀胱-肛门反射 743
(三)肛门括约肌反应 743
(四)骶反射的临床应用 744
三、皮层诱发电位 745
(一)阴部神经刺激的体感诱发电位 745
(二)后尿道或膀胱颈刺激的皮层诱发电位 747
四、盆底肌记录的运动诱发电位 749
五、阴部神经运动传导检测 750
(一)方法 750
(二)临床应用 750
第2节 对震颤和中枢运动病变的电生理评价 卢祖能 王真真 751
一、不随意运动的定量测定 751
二、随意运动的定量评价 753
三、震颤 753
(一)Parkinson(静止性)震颤 753
(二)生理性震颤 754
(三)特发性震颤 754
(四)小脑姿势性震颤 754
(五)Wilson病震颤 754
(六)神经病性震颤 754
(七)小脑意向性震颤 754
(八)原发性书写震颤 755
(九)癔病性震颤 755
四、其它不随意运动 755
(一)扑翼样震颤 755
(二)肌阵挛 755
(三)抽搐 756
(四)肌张力障碍和手足徐动 756
(五)舞蹈病、运动障碍和投掷症 757
五、随意运动紊乱 758
(一)锥体系病变 758
(二)小脑病变 758
(三)Parkinson运动过缓 758
(四)手足徐动 758
六、肌电-脑电活动的相关性 758
(一)皮层反射性肌阵挛 759
(二)网状结构反射性肌阵挛 759
(三)原发性全身性癫癎性肌阵挛 759
七、对刺激的肌电反应 759
(一)反射的测定 759
(二)张力 759
第3节 肌阵挛的电生理研究 卢祖能 潘松青 761
一、肌阵挛的分类 761
(一)刺激-敏感性肌阵挛 762
(二)非刺激-敏感性肌阵挛 762
(三)特发性肌阵挛 762
二、电生理研究概述 762
三、脑电图-肌电图多导记录 762
四、与肌肉跳动锁时的平均技术 764
五、诱发电位 764
六、长潜伏期反射 765
七、双重刺激的诱发电位 767
八、与肌肉跳动锁时的诱发电位 767
九、小结 768
第4节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 王莲 王真真 768
一、检测原理 768
二、检测方法学 769
(一)常用方法 770
(二)对方法准确性的评估 770
三、临床评价 771
(一)老化 771
(二)失神经病变 772
(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772
(四)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772
四、小结 772
第5节 交感皮肤反应 卢祖能 772
一、概述 773
二、Knevzevic&Bajada的方法及正常参考值 773
三、Shahani等的方法及正常参考值 773
四、Watahiki等的方法及正常参考值 774
第13章 运动神经元疾病 781
第1节 运动神经元病 余绍祖 潘松青 781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782
(一)病理变化 783
(二)临床表现 783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784
(四)实验室检查 784
二、脊髓病性肌萎缩 785
三、进行性球麻痹 785
四、原发性侧索硬化 786
五、与地域有关的病变 786
第2节 脊肌萎缩症 潘松青 786
一、婴儿型脊肌萎缩症 787
(一)临床表现 787
(二)实验室检查 787
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 788
(一)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788
(二)血清肌酶 788
(三)病理变化 788
(四)电生理检测 788
三、少年型进行性球麻痹 788
四、肩胛腓型脊肌萎缩症 788
五、面肩肱型脊肌萎缩症 789
六、先天性多发性关节弯曲症 789
七、其它病变 789
(一)远端型脊肌萎缩症 789
(二)球-脊肌萎缩或神经病 789
(三)肩-肱型脊肌萎缩症 789
(四)慢性非对称性脊肌萎缩症 789
第3节 单肢肌萎缩 卢祖能 王莲 790
一、概述 790
二、病理生理 791
三、临床表现 791
四、电生理检测 791
五、其它实验室检查 791
六、鉴别诊断 792
七、治疗 792
第4节 Jakob-Creuutxfeldt病 潘松青 792
一、病理变化 792
二、临床表现 793
三、实验室检查 793
(一)脑电图 793
(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测 793
第5节 脊髓灰质炎 潘松青 793
一、临床表现 793
二、电生理所见 793
(一)常规针电极肌电图 793
(二)神经传导检测 794
(三)单纤维肌电图 794
三、鉴别诊断 794
(一)与哮喘相关联的类灰质炎综合征 794
(二)出血性结膜炎所致的类灰质炎 794
四、脊髓灰质炎与运动神经元病的关系 794
第6节 脊髓空洞症 潘松青 794
一、病理改变 795
二、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795
三、辅助检查 795
(一)脑脊液 795
(二)影像学检查 795
(三)电生理检测 795
第14章 神经根与神经丛疾病 798
第1节 颈神经根和胸神经根 卢祖能 潘松青 798
一、颈椎关节强硬 799
二、颈椎间盘突出 799
三、颈神经根撕脱 799
(一)临床意义 799
(二)经典的两种类型 800
(三)影像学检查 800
(四)电或化学反应 800
(五)电诊断检测 800
四、胸神经根病变 801
第2节 臂丛 卢祖能 潘松青 801
一、臂丛神经病变的原因 801
(一)闭合性损伤 802
(二)开放性损伤 802
(三)医源性损伤 802
(四)其它 802
二、臂丛神经病变的分类 802
三、临床方面 803
四、电诊断检测在臂丛神经病的应用 804
(一)病理生理基础 804
(二)电诊断检测的临床应用发 806
(三)根撕脱 809
(四)小结 809
五、痛性肌萎缩 809
(一)临床方面 810
(二)电生理检测方面 812
(三)小结 818
六、家族性臂丛神经病 818
七、继发于放疗所致的臂丛神经病 819
八、胸出口综合征 819
(一)动脉血管性胸出口综合征-严重 820
(二)动脉血管性胸出口综合征-轻微 821
(三)静脉血管性胸出口综合征 821
(四)真正意义上的神经源性胸出口综合征 821
(五)有争议的神经源性胸出口综合征 821
(六)垂肩综合征 822
第3节 腰骶神经根 曾庆杏 822
一、圆锥病变 822
二、马尾病变 822
三、腰椎间盘突出 823
四、腰椎管狭窄 823
五、根撕脱 824
第4节 腰骶丛 曾庆杏 824
一、腰丛病变 824
二、骶丛病变 824
三、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电生理检测所见 824
第15章 周围神经病 828
第1节 概述 卢祖能 828
一、相关的解剖基础 828
二、周围神经病的分类 829
三、相关的病理学基础 829
四、病理生理学 831
(一)周围神经的局灶性损害 832
(二)周围神经的弥漫性损害 832
五、常规神经传导(及肌电图)检测概要 833
(一)轴突性神经病 834
(二)节段性脱髓鞘性神经病 835
(三)局灶性神经病变 835
六、临床和诊断方面的概要 836
第2节 感染性、炎性及免疫性神经病 卢祖能 837
一、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 837
(一)有关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热点问题 837
(二)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837
(三)周围神经脱髓鞘的电诊断标准 837
(四)电生理检测的应用价值 837
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841
(一)症状和体征 841
(二)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 842
(三)神经传导检测之所见 843
三、多灶运动神经病或伴有多灶传导阻滞的运动神经病 843
(一)临床特征 843
(二)电诊断评价 844
(三)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关系 846
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847
(一)亚临床神经病 847
(二)症状性轴突神经病 847
(三)急、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848
(四)单神经病和多数性单神经病 849
(五)多发性根性神经病 849
五、白喉性神经病 850
六、麻风性神经病 850
七、其它 851
第3节 遗传性周围神经病 唐尊立 851
一、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 851
(一)Charcot-Marie-Tooth病(Ⅰ型和Ⅱ型) 851
(二)Dejerine-Sottas病(Ⅲ型) 853
(三)Refsum病(Ⅳ型) 853
(四)与脊髓小脑变性相关联的神经病(Ⅴ型) 854
二、Friedreich共济失调 854
三、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854
四、对压力敏感的遗传性神经病 854
五、脑脂质沉积症 854
六、遗传性感觉神经病 855
七、脂蛋白神经病 855
八、巨轴神经病 855
九、Fabry病 856
十、家族性淀粉样神经病 856
十一、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856
十二、其它 856
第4节 代谢性神经病 潘松青 856
一、营养性神经病 856
二、中毒性神经病 857
第5节 与系统性疾病相关联的神经病 卢祖能 潘松青 858
一、糖尿病性神经病 858
(一)发病机制 858
(二)临床和病理分型 858
(三)临床表观 859
(四)电生理所见 860
二、酒精性神经病 860
三、尿毒症性神经病 860
四、恶性病变所致的神经病 861
(一)一般特征 861
(二)副肿瘤性感觉神经元病 861
五、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联的神经病 863
(一)血管炎性神经病 863
(二)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 866
(三)压迫性神经病 867
(四)感觉神经元病 867
(五)三叉神经感觉性神经病 867
(六)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联的其它神经病 867
(七)主要的电诊断鉴别问题 868
六、与浆细胞病或副蛋白血症相关联的神经病 869
(一)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869
(二)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或淀粉样变性轻链型) 869
(三)硬化性骨髓瘤以及溶骨性多发性骨髓瘤 870
(四)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870
(五)其它 870
七、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 870
(一)定义及临床特征 870
(二)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 871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871
(四)鉴别诊断 872
(五)预后 872
(六)小结 872
八、其它 873
第16章 单神经病和嵌压性神经病以及颅神经疾病 876
第1节 单神经病和嵌压性神经病的概述 卢祖能 曾庆杏 876
一、常见嵌压部位(及嵌压性神经病) 876
二、电生理检测概要 877
第2节 肩胛带的神经 卢祖能 曾庆杏 877
一、胸长神经 877
二、肩胛上神经 877
三、肩胛背神经 878
四、腋神经 878
五、肌皮神经 878
第3节 正中神经 卢祖能 曾庆杏 878
一、旋前圆肌综合征 878
二、前骨间神经综合征 879
三、腕管综合征 879
(一)腕管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879
(二)病因及致病机制 879
(三)临床表现 879
(四)电生理检测 880
四、指神经嵌压 880
第4节 尺神经 卢祖能 曾庆杏 881
一、迟发性尺神经麻痹以及肘管综合征 881
二、在Guyon管内的挤压 882
三、掌皮支病变 882
第5节 桡神经 卢祖能 曾庆杏 882
一、桡神经常见部位的嵌压性病变 882
二、后骨间神经综合征 883
第6节 下肢的神经 卢祖能 曾庆杏 883
一、骨盆带的神经 883
(一)髂腹股沟神经 883
(二)生殖股神经 883
(三)股外侧皮神经 883
(四)股神经 884
(五)隐神经 884
(六)闭孔神经 885
(七)臀上、下神经 885
(八)坐骨神经 885
二、腓总神经 885
三、胫神经 886
四、腓肠神经 886
第7节 第Ⅲ、Ⅳ和Ⅵ颅神经疾病 李承晏 887
一、先天障碍 887
二、创伤 887
(一)临床特点 887
(二)预后 888
(三)动眼神经的“异位再生” 888
三、肿瘤 888
四、血管疾病和动脉瘤 890
五、感染和中毒 891
第8节 三叉神经疾病 李承晏 892
一、创伤 892
二、皮肤肿瘤向外围扩散浸润三叉神经 892
三、先天性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缺失 892
四、三叉神经鞘瘤 893
五、毒素 893
六、特发性三叉神经病 893
七、三叉神经痛 894
(一)临床特点 895
(二)触发点 895
(三)相关的临床综合征 895
(四)鉴别诊断 895
(五)病因 896
(六)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 896
(七)内科治疗 897
(八)外科治疗 897
第9节 面神经疾病 李承晏 898
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898
(一)特发性面瘫(Bell麻痹) 898
(二)感染性和肉芽肿性面瘫 899
(三)创伤性面瘫 899
(四)新生儿和先天性面瘫 899
二、面神经功能变异 900
(一)异常联带运动 900
(二)鳄泪综合征 900
(三)半侧面肌痉挛 900
(四)膝状神经节痛 900
(五)面肌纤维颤搐 900
(六)非面神经源性异常面部运动 901
第10节 第Ⅷ颅神经病变 李承晏 901
一、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 901
(一)发育障碍 901
(二)变性 901
二、外伤 903
三、感染 903
(一)细菌感染 903
(二)病毒感染 903
(三)真菌感染 904
(四)立克次体感染 904
四、血管疾病 904
五、新生物 905
(一)听神经瘤 905
(二)继发性肿瘤 905
(三)副肿瘤综合征 905
六、代谢性疾病 906
(一)糖尿病 906
(二)尿毒症 906
七、颞骨病变 906
八、中毒性病变 906
(一)药物 906
(二)酒精 906
(三)重金属 907
九、免疫疾病 907
十、多发性硬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以及脱髓鞘神经病 907
第11节 第Ⅸ、Ⅹ、Ⅺ和Ⅻ颅神经疾病 李承晏 907
一、舌咽神经病变 907
(一)延髓内病变 907
(二)延髓外病变 907
(三)舌咽神经痛 908
(四)颈动脉窦超敏反应 908
二、迷走神经病变 909
(一)腭和咽麻痹 909
(二)喉麻痹 909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909
(四)病因 911
三、副神经 912
四、舌下神经 912
(一)舌下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 912
(二)病因及表现 912
(三)舌痛 912
第17章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性疾病 916
第1节 正常神经肌肉传递及其病理生理 卢祖能 王真真 916
一、正常神经肌肉接头 917
二、突触前特性 917
三、突触后特性 918
四、对神经刺激的反应 918
五、安全系数 919
六、病理生理 919
七、重复神经刺激时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921
(一)递质的耗竭 921
(二)钙易化 921
第2节 重症肌无力 王真真 卢祖能 92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921
二、病理 922
三、临床表观及诊断 922
四、电生理检测 923
(一)常规肌电图 923
(二)重复神经刺激技术 923
(三)单纤维肌电图 924
第3节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 王真真 卢祖能 92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924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925
三、电生理检测 925
第4节 婴儿肌无力 王真真 卢祖能 926
一、短暂性新生儿肌无力 926
二、其它形式的先天性肌无力 926
(一)乙酰胆碱酯酶缺陷 927
(二)乙酰胆碱受体开放时间异常延长 927
(三)乙酰胆碱合成障碍 927
(四)乙酰胆碱受体分子缺陷 927
(五)次级突触缝缺乏 927
第5节 肉毒中毒 潘松青 927
一、肉毒毒素 927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928
三、电生理测定 928
第6节 导致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其它疾病 潘松青 929
一、蜱麻痹 929
二、药物或毒素的作用 929
(一)青霉胺 929
(二)有机磷杀虫剂中毒 930
三、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930
四、肌肉疾病 930
第18章 肌肉疾病 932
第1节 肌营养不良症 卢祖能 曾庆杏 932
一、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933
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 933
三、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 934
四、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934
五、其它肌营养不良 934
(一)眼咽型营养不良 934
(二)遗传性远端肌病 934
(三)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 935
六、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935
第2节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卢祖能 曾庆杏 935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935
二、病理 935
三、临床表现和类型 936
(一)原发性多发性肌炎 936
(二)原发性皮肌炎 936
(三)伴发恶性肿瘤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936
(四)伴发胶原-血管疾病的多发性肌炎 936
(五)儿童期皮肌炎 936
四、诊断和治疗 936
五、电生理表现 936
第3节 代谢性肌病 卢祖能 曾庆杏 937
一、线粒体疾病 937
(一)MELAS综合征 938
(二)MERRF综合征 939
(三)KSS综合征和Pearson综合征 939
(四)Leigh病 939
(五)Alpers病 939
(六)Menke病 939
(七)LHON及NARP综合征 939
(八)Wolfram综合征 939
二、糖原累积病 939
(一)Ⅱ型(Pompe病) 940
(二)Ⅲ型 940
(三)Ⅴ型(McArdle病) 940
(四)Ⅶ型(Tarui病) 941
三、脂质代谢疾病 941
(一)肉碱转移酶缺乏 941
(二)肉碱缺乏 941
四、营养或中毒性肌病 942
第4节 内分泌性肌病和类固醇肌病 曾庆杏 潘松青 942
一、甲状腺肌病 942
二、甲状旁腺疾病 942
三、肾上腺和垂体疾病 943
第5节 先天性肌病 曾庆杏 潘松青 943
一、中央轴空病 943
二、线状体肌病 943
三、肌管性或中央核性肌病 943
四、先天性纤维类型比例失调 944
第19章 以肌肉异常活动为特征的神经肌肉疾病 946
第1节 肌强直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卢祖能 王莲 946
一、临床及电生理特性在鉴别方面的重要性 947
(一)肌强直的概念 947
(二)肌电图表现 947
(三)在肌强直性综合征中出现的短暂性麻痹 948
(四)在肌强直综合征中长时间活动诱发的麻痹 948
(五)肌肉降温 949
(六)钾负荷试验 949
二、各种临床综合征 949
(一)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949
(二)先天性肌强直(Thomsen病) 950
(三)隐性遗传性全身性肌强直 951
(四)先天性副肌强直 951
(五)高钾或钾敏感性周期性麻痹 952
三、小结 953
第2节 与过多运动单位活动相关联的疾病 卢祖能 董红娟 954
一、前角细胞疾病 954
(一)僵人综合征 954
(二)破伤风 956
(三)士的宁毒性 957
(四)其它 957
二、周围神经疾病 957
(一)临床表现 957
(二)分类 957
(三)电生理检测 959
(四)局限分布的连续性肌纤维活动 963
三、肌肉疾病 965
第3节 神经源性肌肥大 卢祖能 王莲 966
一、肌肥大伴肌纤维颤搐/神经性肌强直 966
二、局灶性肥大伴复合重复放电 968
三、局灶性肌肥大不伴自发运动活动 969
四、双侧肌肥大不伴自发运动活动 970
五、小结 970
第4节 肌张力障碍 万新华 97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971
二、分型 972
(一)发病年龄 972
(二)症状分布 972
(三)病因 972
三、流行病学 973
四、临床特征 973
五、治疗 974
(一)病因治疗 974
(二)药物治疗 974
(三)局部注射肉毒毒素治疗 975
(四)外科手术 975
第5节 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万新华 975
一、肉毒毒素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 975
二、肉毒毒素的作用方式与药理机制 976
三、临床应用 977
(一)基本问题 977
(二)适应证和疗效 977
(三)远隔效应及禁忌证 980
四、肉毒毒素的免疫学问题 980
五、小结 981
第6节 肌肉异常活动的其它病变 卢祖能 982
一、周期性麻痹 982
(一)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982
(二)甲亢性周期性麻痹 982
(三)高钾性周期性麻痹 983
二、挛缩 983
三、肌阵挛 983
四、震颤 983
附录 987
附录一 英汉常用缩略词 987
附录二 英汉、汉英常用神经名称 989
(一)英汉名称 989
(二)汉英名称 990
附录三 英汉、汉英常用肌肉名称 991
(一)英汉名称 991
(二)汉英名称 992
附录四 综合征 994
索引 996
索引 996
(一)英汉术语 996
(二)汉英术语 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