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薛立功,张海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295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01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627页
- 主题词:经筋(学科: 研究) 疼痛(学科: 中医疗法) 经筋 疼痛 中医疗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总论 1
第一章 经筋理论的形成与概念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经筋本义 7
一、经筋与肌学 8
二、经筋与韧带学 11
三、经筋与运动力线 12
第二章 经筋系统与经筋疾病 15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组成 15
第二节 经筋与经脉 17
一、经筋与经脉的区别 18
二、经筋与经脉的联系 19
第三节 经筋系统 22
一、对经筋的认识过程 23
二、对经筋的命名 23
三、经筋系统的内容 24
四、经筋系统的功能 27
五、经筋对经脉的调节和影响 29
六、经筋系统与气街 31
第四节 经筋疾病的病因 35
一、外因 35
二、劳损 37
三、内因 39
第五节 经筋疾病的病机 42
一、经筋肌肉动力性损伤与反应 42
二、经筋肌肉挫伤与反应 43
三、经筋损伤合并撕脱骨折与反应 43
四、经筋韧带损伤与反应 43
五、机关错缝、脱位与反应 44
六、骨折与反应 44
第六节 经筋疾病的病理 44
一、腱末端损伤的病理 44
四、滑囊损伤的病理 45
三、韧带损伤的病理 45
二、腱鞘损伤的病理 45
五、纤维管、骨性纤维管损伤的病理 46
六、脂肪组织损伤的病理 46
第七节 经筋痹痛原理 47
一、传统疼痛原理 47
二、外周致痛原理 48
三、产生痹痛的经筋组织与疼痛特征 63
第三章 经筋痹痛的诊断 72
一、触摸法 72
二、挤压叩击法 73
三、主动屈伸或抗阻试验法 73
四、旋转屈伸法 73
五、神经系统检查法 78
六、特殊检查法 79
七、现代仪器检查法 85
一、毫针法 87
第四章 经筋痹证的治疗方法 87
二、灸法 90
三、火针法 90
四、物理疗法 91
五、水针疗法 93
六、拔罐疗法 95
七、理筋推拿法 95
八、长圆针疗法 100
十、药物疗法 106
九、手术疗法 106
中编 经筋病学基础 109
第五章 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和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109
第一节 足太阳经筋 109
一、 足太阳经筋的循行与分布 109
二、 足太阳经筋的古医家注释 109
三、 足太阳经筋的解剖分析 112
束骨次 143
四、 足太阳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143
趾趾5 143
京骨次 144
申脉次 144
昆仑次 145
女膝次 145
泉生足次 146
承山次 146
承山内 146
承山外 147
承筋次 147
合阳次 147
合阳内 148
合阳外 148
委中次 148
委阳次 149
直立次 150
阴谷次 150
浮郄次 150
内直立 151
外直立 151
殷上次 151
内殷上 151
外殷上 152
承扶次 152
外承扶 152
环跳次 153
秩边次 153
志室次 154
盲门次 154
中焦愈次 154
腰椎横突1~5 155
白环俞次 155
膀胱俞次 156
中膂俞次 156
关元俞次 157
小肠俞次 157
大肠俞次 158
气海俞次 158
肾俞次 158
三焦俞次 159
胃俞次 159
脾俞次 160
胆俞次 160
肝俞次 161
胃脘下俞次 161
膈俞次 162
督俞次 162
心俞次 163
厥阴俞次 163
风门次 164
肺俞次 164
大杼次 165
下髎次 165
中髎次 165
次髎次 166
上髎次 166
髂后上棘 166
骶5棘突 167
骶4棘突 167
骶3棘突 167
骶2棘突 168
骶1棘突 168
腰5棘突 168
腰4棘突 168
腰1棘突 169
腰3棘突 169
腰2棘突 169
胸12棘突 170
胸11棘突 170
胸10棘突 170
胸9棘突 171
胸8棘突 171
胸7棘突 171
胸6棘突 172
胸5棘突 172
胸4棘突 173
胸3棘突 173
胸2棘突 173
胸1棘突 173
天柱次 174
玉枕次 174
颈6棘突 175
颈7棘突 175
颈5棘突 176
颈4棘突 176
颈3棘突 176
颈2棘突 176
颈1棘突 177
百会次 177
阳白次 178
鱼腰次 178
攒竹次 178
印堂次 179
第二节 足少阳经筋 179
一、足少阳经筋的循行与分布 179
二、足少阳经筋的古医家注释 181
三、足少阳经筋的解剖分析 181
下丘墟 195
四、足少阳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195
趾趾4 195
丘墟次 196
光明次 196
陵下次 197
阳陵次 197
陵后次 197
腓骨小头 198
成腓间 198
成骨次 199
风市次 199
上风市 199
髀枢 200
髀枢上 200
髀枢内 200
腰宜次 201
健胯次 201
中空次 201
腰眼次 202
京门次 202
章门次 202
腹哀次 203
日月次 203
期门次 204
食窦次 204
天溪次 205
气户次 205
缺盆次 206
气舍次 206
天突旁 206
天鼎次 207
天牗次 207
风池次 208
完骨次 208
率谷次 209
承灵次 209
正营次 209
目窗次 210
第三节 足阳明经筋 210
一、足阳明经筋的循行与分布 210
二、足阳明经筋的古医家注释 212
三、足阳明经筋的解剖分析 213
四、足阳明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226
趾趾2-3 226
冲阳次 226
解溪次 227
丰隆次 227
足三里次 228
髌上 229
髌下 229
胫骨结节 229
鹤顶次 230
胫骨外髁棘 230
髌外下 230
髌外 230
髌外上 231
胫骨内髁棘 231
髌内下 231
伏兔次 232
髌内 232
髌内上 232
关兔次 233
髀关下 233
维道次 234
气冲次 234
阴廉次 234
中极次 235
曲骨次 235
气海次 236
关元次 236
神厥次 237
下脘次 237
建里次 238
中脘次 238
上脘次 239
巨厥次 239
鸠尾次 240
归来次 240
水道次 240
大巨次 241
梁门次 241
中庭次 242
膻中次 242
幽门次 242
玉堂次 243
紫宫次 243
华盖次 244
璇玑次 244
天突次 244
廉泉次 245
夹廉泉次 245
承浆次 246
上廉泉次 246
人迎次 246
夹承浆次 247
颊车次 247
牵正次 247
下关次 248
颧髎次 248
迎香次 249
巨髎次 249
四白次 249
水沟次 250
第四节 足太阴经筋 250
一、足太阴经筋的循行与分布 250
二、足太阴经筋的古医家注释 251
三、足太阴经筋的解剖分析 252
四、足太阴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259
大都次 259
公孙次 260
公孙上 260
商丘次 261
阴陵上 261
箕门次 262
五枢次 262
府舍次 263
髀关次 263
第五节 足厥阴经筋 264
一、足厥阴经筋的循行与分布 264
二、足厥阴经筋的古医家注释 264
三、足厥阴经筋的解剖分析 265
四、足厥阴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267
趾趾1 267
膝关次 268
中封次 268
髎膝间 269
髎髎次 269
血海次 269
阴包次 270
地五里次 270
第六节 足少阴经筋 271
一、足少阴经筋的循行与分布 271
二、足少阴经筋的古医家注释 271
三、足少阴经筋的解剖分析 273
四、足少阴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277
跖趾1-5 277
涌泉次 277
公孙下 278
然谷次 278
照海次 278
失眠次 279
失眠内 279
失眠前 280
太溪次 280
曲泉次 280
横骨次 281
第七节 手太阳经筋 281
一、手太阳经筋的循行与分布 281
二、手太阳经筋的古医家注释 282
三、手太阳经筋的解剖分析 283
四、手太阳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289
腕骨次 289
阳谷次 289
小海次 290
肩贞次 290
臑俞次 290
肩痛点次 291
下肩痛点 291
银口次 292
膈关次 292
譩譆次 292
神堂次 293
膏盲次 293
魄户次 294
附分次 294
一、手少阳经筋的循行与分布 295
二、手少阳经筋的古医家注释 295
第八节 手少阳经筋 295
三、手少阳经筋的解剖分析 296
四、手少阳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303
阳池次 303
四渎次 303
肘尖次 303
天井次 304
消烁次 304
臑会次 305
肩髎次 305
肩峰 306
冈外 306
天宗次 306
天髎次 307
颈横突1-7 307
肩胛冈 307
缺盆上 308
颅息次 308
角孙次 308
和髎次 309
太阳次 309
一、手阳明经筋的循行与分布 310
二、手阳明经筋的古医家注释 310
第九节 手阳明经筋 310
三、手阳明经筋的解剖分析 311
四、手阳明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315
阳溪次 315
列缺次 316
手三里次 316
肱骨外髁 317
肩髃次 317
肩胛上 318
秉风次 318
巨骨次 318
曲垣次 319
肩井次 319
第十节 手太阴经筋 320
一、手太阴经筋的循行与分布 320
二、手太阴经筋的古医家注释 321
三、手太阴经筋的解剖分析 322
四、手太阴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326
掌指1 326
鱼际次 326
太渊? 327
泽前次 327
尺泽次 328
天府次 328
抬肩次 329
中府次 329
肩内陵次 329
云门次 330
步廊次 330
神封次 331
灵墟次 331
神藏次 331
?中次 332
俞府次 332
二、手心主(厥阴)经筋的古医家注释 333
第十一节 手心主(厥阴)经筋 333
一、手心主(厥阴)经筋的循行与分布 333
三、手心主(厥阴)经筋的解剖分析 334
四、手心主(厥阴)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339
掌指2-4 339
大陵次 339
臂中次 340
泽下次 340
举肩次 341
肱中次 341
曲泽次 341
屋翳次 342
膺窗次 342
乳根次 342
第十二节 手少阴经筋 343
一、手少阴经筋的循行与分布 343
二、手少阴经筋的古医家注释 343
三、手少阴经筋的解剖分析 344
四、手少阴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 347
掌指5 347
神门次 348
少海次 348
肱骨内髁 349
青灵次 349
极泉次 349
一、足太阳经筋 351
第一节 经筋辨证 351
下编 经筋痹证的治疗 351
第六章 治疗总则 351
二、足少阳经筋 353
三、足阳明经筋 355
四、足太阴经筋 358
五、足少阴经筋 360
六、足厥阴经筋 361
七、手太阳经筋 362
八、手少阳经筋 364
九、手阳明经筋 365
十、手太阴经筋 366
十一、手心主(厥阴)经筋 367
十二、手少阴经筋 368
第二节 经络辨证 372
一、手太阴肺经 373
二、手阳明大肠经 374
三、足阳明胃经 375
四、足太阴脾经 377
五、手少阴心经 377
六、手太阳小肠经 378
七、足太阳膀胱经 379
八、足少阴肾经 380
九、手厥阴心包经 381
十、手少阳三焦经 382
十一、足少阳胆经 382
十二、足厥阴肝经 384
第三节 脏腑辨证 385
一、肺与大肠 385
二、脾与胃 385
三、肝与肾 386
第七章 头面部经筋痹证 388
第一节 手足太阳经筋 389
第二节 手足少阳经筋 392
第三节 手足阳明经筋 395
第八章 颈项部经筋痹证 398
第一节 手足太阳经筋 398
第二节 手少阳经筋 401
第三节 足少阳经筋 405
第四节 手足阳明经筋 408
第九章 肩部经筋痹证 412
第一节 手太阳经筋 415
第二节 手少阳经筋 417
第三节 手阳明经筋 420
第四节 手太阴经筋 422
第五节 手心主(厥阴)经筋 425
第六节 手少阴经筋 427
第十章 肘部经筋痹证 430
第一节 手太阳经筋 432
第二节 手少阳经筋 435
第三节 手阳明经筋 437
第四节 手太阴经筋 440
第五节 手心主(厥阴)经筋 442
第六节 手少阴经筋 444
第十一章 指腕部经筋痹证 447
第一节 手太阳经筋 447
第二节 手少阳经筋 450
第三节 手阳明经筋 452
第四节 手太阴经筋 454
第五节 手心主(厥阴)经筋 457
第六节 手少阴经筋 460
第十二章 胸背部经筋痹证 463
第一节 手足太阳、足少阴经筋 464
第二节 手足少阳经筋 468
第三节 足阳明经筋 470
第十三章 腰腹部经筋痹证 474
第一节 足太阳经筋 475
第二节 足少阳经筋 480
第三节 足阳明经筋 482
第四节 足太阴经筋 485
第五节 足少阴经筋 488
第六节 足厥阴经筋 490
第十四章 骶髋部经筋痹证 494
第一节 足太阳经筋 502
第二节 足少阳经筋 505
第三节 足阳明经筋 509
第四节 足太阴经筋 511
第五节 足厥阴、少阴经筋 514
第十五章 膝部经筋痹证 517
第一节 足太阳经筋 525
第二节 足少阳经筋 528
第三节 足阳明经筋 531
第四节 足三阴经筋 534
第十六章 足踝部经筋痹证 538
第一节 足太阳经筋 542
第二节 足少阳经筋 545
第三节 足阳明经筋 547
第四节 足厥阴、厥阴经筋 550
第五节 足少阴经筋 552
第十七章 经筋痹证的预防和康复 556
第一节 经筋痹证的预防 556
一、精神专注与热身 556
二、端正与转换姿式 559
三、循序渐进与调整 563
四、避外感与调情志 565
第二节 经筋痹证的康复 565
一、全身性准备活动 566
(一)坐式八段锦 566
(二)易筋经功法 569
(二)颈项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 581
(一)头面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 581
二、各分部的康复训练 581
(三)其他功法 581
(三)肩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 582
(四)肘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 583
(五)指腕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 584
(六)胸背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 584
(七)腰腹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 585
(八)骶髋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 586
(九)膝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 587
(十)趾踝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 588
附录 589
(一)水针注射药物表 589
(二)引用主要书目情况及简称 591
(三)结筋病灶点名称索引 594
(四)主要周围神经肌肉韧带及其附属组织名称索引 596
后记 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