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
  • 俞树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25727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89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2

三、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地位 5

第一篇 微生物学 7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7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 7

一、球菌 7

二、杆菌 7

三、弧菌与弯曲菌 8

四、螺菌与螺旋体 8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9

一、基本结构 9

二、特殊结构 1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21

第一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21

第二章 细菌的繁殖与新陈代谢 21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21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繁殖 22

一、细菌的营养需要 22

二、营养物的吸收 23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25

四、细菌的生长繁殖 25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28

一、细菌的能源和氧化 29

二、细菌的新陈代谢及其产物 30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33

二、病毒的结构 33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 33

第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33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36

一、病毒复制周期 37

二、顿挫感染与缺损病毒 40

三、干扰现象 40

四、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的增殖 41

第三节 噬菌体 42

一、生物学性状 42

二、噬菌体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 44

第四节 亚病毒 46

三、噬菌体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46

一、类病毒 47

二、卫星RNA 47

三、朊病毒 47

第一节 基本概念 49

第二节 物理消毒灭菌方法 49

一、热力 49

第四章 消毒与灭菌 49

二、紫外线及电离辐射 51

三、超声波 51

四、滤过除菌 51

二、常用消毒剂种类和应用 52

一、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52

第三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52

三、消毒剂作用的影响因素 53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55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55

一、细菌染色体 55

二、细菌的质粒 56

三、细菌的转位因子 58

第二节 微生物变异的现象 59

一、形态与结构变异 59

二、培养特性变异 60

三、毒力变异 60

四、耐药性变异 60

第三节 微生物变异的机制 61

一、突变 61

二、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62

三、病毒基因的相互作用 66

第四节 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67

二、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 69

一、寄生和病原体 69

第一节 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69

第六章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69

三、宿主的抵抗力 71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 73

一、细菌的表面成分与宿主胞外基质相互作用 73

二、毒素及毒性蛋白和酶 74

三、细菌抗原的免疫病理反应 77

第三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78

一、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 78

二、免疫病理损伤 80

三、病毒侵入途径及其在体内的传播 81

四、抗病毒免疫 82

三、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83

一、传染性与非传染性感染 83

二、外源性与内源性感染 83

第四节 感染的种类及类型 83

四、感染的类型 84

第七章 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86

第一节 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防治 86

一、人工主动免疫 86

二、人工被动免疫 86

第二节 微生物感染的化学防治 88

一、化学预防的应用 88

二、抗感染治疗的基本原则 89

三、病毒和病毒界 92

二、真菌和真菌界 92

一、细菌和原核生物界 92

第八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92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 92

二、细菌的分类系统 93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 93

一、细菌的分类单位和命名 93

一、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 97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 97

二、遗传学分类法 98

第四节 病毒的分类 98

第九章 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方法和诊断技术 102

第一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 102

一、显微镜 102

二、细菌染色标本检查 103

一、细菌的人工培养法 104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及生化试验 104

三、不染色标本检查 104

二、细菌生物化学试验 107

一、培养基的制备 115

二、培养及鉴定 115

第三节 细菌L型检查 115

第四节 动物实验 116

一、实验动物选择 116

二、动物接种法 116

三、动物实验的应用 117

第五节 免疫检测技术 118

一、免疫荧光技术 118

二、酶免疫测定 119

三、间接凝集反应 121

四、免疫印迹 122

第六节 气—液相色谱技术 122

第七节 发光分析技术 123

一、生物发光法 123

第八节 鲎试验 124

二、化学发光法 124

第九节 核酸杂交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125

一、核酸杂交 125

二、聚合酶链式反应 126

第二篇 微生物学检验 129

第十章 微生物学检验概述 129

第一节 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和要求 129

第二节 标本采集与处理 130

一、标本采集 130

二、标本的运送 133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 134

一、直接镜检 134

二、快速诊断和直接药敏试验 135

三、常规检验 136

四、报告 137

第四节 血清学诊断 137

第五节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 139

一、实验室安全防护 139

二、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 140

三、质量保证 141

第十一章 球菌 143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43

一、生物学性状 143

二、临床意义 14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4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47

一、生物学性状 147

二、临床意义 14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9

二、临床意义 152

一、生物学性状 152

第三节 肠球菌属 15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3

第四节 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 155

一、脑膜炎奈瑟菌 155

二、淋病奈瑟菌 158

三、其他奈瑟菌属细菌 160

四、卡它布兰汉菌 160

第十二章 肠杆菌科 161

第一节 概述 161

一、命名与分类 161

二、共同特性 164

三、自然界和人体分布 165

四、临床意义 165

五、微生物学检查 165

第二节 埃希菌属 169

一、生物学性状 169

二、临床意义 170

二、临床意义 17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9

第四节 志贺菌属 181

一、生物学性状 181

二、临床意义 18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3

第五节 耶尔森菌属 186

一、鼠疫耶尔森菌 186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188

三、假结核耶尔森菌 190

四、其他耶尔森菌 190

第六节 枸橼酸杆菌属 190

一、生物学性状 19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1

二、临床意义 191

第七节 克雷伯菌属 192

一、生物学性状 192

二、临床意义 19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3

第八节 肠杆菌属、多源菌属、哈夫尼菌属 193

一、肠杆菌属 194

二、多源菌属 195

三、蜂房哈夫尼菌 196

第九节 沙雷菌属 196

一、生物学性状 196

二、临床意义 19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7

第十节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 197

一、变形杆菌属 197

二、普罗威登菌属 198

三、摩根菌属 200

第十一节 肠杆菌科中的其他菌属 200

一、西地西菌属 200

二、克吕菌属 200

三、拉恩菌属 200

四、塔特姆菌属 200

五、致病杆菌属 200

第十三章 弧菌属、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 201

第一节 弧菌属 201

一、霍乱弧菌 202

二、非O1群霍乱弧菌 207

三、O139型霍乱弧菌 208

四、副溶血弧菌 208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 211

一、分类 211

二、气单胞菌属 212

三、邻单胞菌属 214

第十四章 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216

第一节 弯曲菌属 216

一、分类 216

二、生物学性状 216

三、临床意义 218

四、微生物学检查 218

第二节 螺杆菌属 219

一、幽门螺杆菌 219

二、H.cinaedi和H.fennelliae 221

第十五章 厌氧菌 222

第一节 概述 222

第二节 厌氧菌的分布与临床意义 224

一、自然界和正常人体中的分布 224

二、临床意义 224

第三节 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225

一、标本的采集方法 226

二、标本的运送与处理 226

第四节 分离与鉴定 227

一、检验程序 227

二、检验方法 227

第五节 梭状芽孢杆菌属 233

一、破伤风梭菌 233

二、气性坏疽病原梭菌 235

三、肉毒梭菌 237

四、艰难梭菌 240

第六节 革兰阴性无芽孢厌氧杆菌 241

一、类杆菌属 241

二、梭杆菌属 244

三、纤毛菌属 246

第七节 革兰阳性无芽孢厌氧杆菌 246

二、双歧杆菌属 247

一、放线菌属 247

三、丙酸杆菌属 248

四、优杆菌属 248

五、乳酸杆菌属 249

第八节 厌氧球菌 249

一、黑色消化球菌 249

二、消化链球菌属 249

三、韦荣球菌属 250

第十六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252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252

一、白喉棒状杆菌 252

二、其他棒状杆菌 255

第二节 炭疽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 256

一、炭疽芽孢杆菌 256

二、蜡样芽孢杆菌 260

一、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261

第三节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红斑丹毒丝菌 261

二、红斑丹毒丝菌 262

第四节 阴道加特纳菌 263

一、生物学性状 263

二、临床意义 26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4

第十七章 分枝杆菌和需氧放线菌 265

第一节 分枝杆菌属 265

第二节 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 267

一、结核分枝杆菌 267

二、非典型分枝杆菌 272

三、分枝杆菌的鉴定 273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 276

一、生物学性状 276

二、临床意义 276

第四节 奴卡菌及其他 27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7

一、生物学性状 278

二、临床意义 27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78

第十八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菌 279

第一节 概述 279

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 280

一、分类 280

二、铜绿假单胞菌 281

三、荧光假单胞菌 283

四、恶臭假单胞菌 283

五、斯氏假单胞菌 283

六、假鼻疽假单胞菌 284

七、其他假单胞菌 285

一、命名和分类 286

第四节 不动杆菌属 28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6

二、临床意义 286

一、生物学性状 286

第三节 嗜麦芽黄单胞菌 286

二、生物学性状 287

三、临床意义 287

四、微生物学检查 287

第五节 产碱杆菌属 288

一、生物学性状 288

二、临床意义 28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89

第六节 黄杆菌属 289

一、生物学特性 290

二、临床意义 29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0

第七节 莫拉菌属 29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1

一、生物学性状 291

二、临床意义 291

第八节 军团菌属 292

一、分类和命名 292

二、生物学性状 292

三、临床意义 293

四、微生物学检查 293

第十九章 小细菌 295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295

一、生物学性状 295

二、临床意义 29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7

第二节 布鲁菌属 298

一、生物学性状 29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99

二、临床意义 299

第三节 鲍特菌属 301

一、生物学性状 301

二、临床意义 302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2

第四节 巴斯德菌属 303

一、生物学性状 303

二、临床意义 303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4

第五节 弗朗西斯菌属 304

一、生物学性状 304

二、临床意义 3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305

第二十章 支原体 306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306

一、形态与结构 306

三、生化反应 307

二、培养特性 307

四、抗原结构 308

五、抵抗力 308

第二节 临床意义 309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 310

一、肺炎支原体 310

二、泌尿生殖道支原体 311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 313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313

一、形态与结构 313

二、培养特性 313

三、抗原结构 314

四、抵抗力 314

一、性传播疾病 315

二、自然疫源性疾病 315

第二节 临床意义 315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 316

一、钩端螺旋体 316

二、梅毒螺旋体和雅司螺旋体 320

三、伯氏螺旋体 323

四、其他螺旋体 324

第二十二章 立克次体 326

第一节 命名与分类 326

二、繁殖与代谢 328

第二节 生物学性状 328

一、形态与结构 328

三、抗原成分 330

四、变异性 330

五、生活力与抵抗力 330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31

一、立克次体病 332

四、埃立克体病 333

三、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和猫抓病 333

二、Q热 333

第四节 微生物学检查 334

一、标本采集与处理 334

二、直接检出 334

三、分离与鉴定 335

四、血清学诊断 336

五、实验室检查法评价 339

第二十三章 衣原体 340

第一节 命名与分类 340

第二节 生物学性状 341

一、生活周期 341

第三节 临床意义 342

一、沙眼衣原体感染 342

三、抵抗力 342

二、抗原成分 342

二、鹦鹉热 343

三、肺炎衣原体感染 343

第四节 微生物学检查 343

一、标本采集与处理 343

二、直接检出 344

三、分离与鉴定 346

四、血清学诊断 348

第二十四章 病毒学检验 350

第一节 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350

一、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 350

二、培养方法和鉴定 351

第二节 病毒血清学诊断 355

一、补体结合试验 355

二、中和试验 355

四、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356

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356

三、血凝抑制试验 356

第三节 病毒感染早期诊断 357

一、病毒抗原检出 357

二、显微镜检查 358

第四节 呼吸道病毒 359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359

二、副粘病毒 365

三、腺病毒 368

第五节 肠道病毒 371

一、生物学性状 372

二、临床意义 372

三、微生物学检查 374

第六节 肝炎病毒 376

一、甲型肝炎病毒 376

二、乙型肝炎病毒 380

三、丙型肝炎病毒 385

四、丁型肝炎病毒 389

五、戊型肝炎病毒 391

第七节 虫媒病毒 393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394

二、森林脑炎病毒 395

三、登革病毒 396

四、汉坦病毒 396

五、新疆出血热病毒 397

第八节 疱疹病毒 398

一、单纯疱疹病毒 398

二、巨细胞病毒 401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404

四、EB病毒 405

第九节 其他病毒 408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408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Ⅱ型 412

三、轮状病毒 413

四、狂犬病病毒 415

五、人乳头瘤病毒 416

第二十五章 真菌学检验 418

第一节 真菌及其检验的基本特征 418

一、生物学性状 418

二、分类与致病 421

三、微生物学检查 423

第二节 念珠菌和隐球菌及其他医学上重要的酵母 425

一、念珠菌 425

二、隐球菌 427

三、其他酵母 429

第三节 二相性真菌及其他腐生性霉菌 429

一、二相性真菌 430

二、曲霉菌 431

三、毛霉目霉菌 433

二、真菌检验 435

一、临床意义 435

第四节 皮肤真菌 435

第二十六章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 439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概念与特点 439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439

二、医院感染的特点 439

三、医院感染常见的微生物 441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监测 442

一、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和类型 442

二、医院感染中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任务 442

三、环境中细菌污染的监测 443

四、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445

五、医院感染监测的保证措施 447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控制 448

一、医护人员的医德和专业教育 448

二、消毒灭菌质量控制 448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 448

四、建立必要的感染控制制度 449

第一节 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451

一、体外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 451

第二十七章 监控抗感染治疗的实验室方法 451

二、抑菌试验 452

三、杀菌试验 460

四、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461

五、检测细菌耐药性的其他方法 463

六、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仪器化和自动化 465

第二节 厌氧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酵母样真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465

一、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465

二、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467

三、酵母样真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471

第三节 体内抗菌药物的活性和浓度的测定 472

一、体液内抗菌药物的活性测定 472

二、体内抗菌药物浓度测定 473

三、配套试剂及操作要点 476

二、仪器的基本结构与性能 476

第二十八章 微生物商品化及自动化检测和鉴定系统 476

一、工作原理 476

第一节 自动血培养检测和分析系统 476

四、国内外常用的血培养系统及其性能特点 477

第二节 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系统 478

一、工作原理 479

二、数码分类鉴定系统的组成和操作 482

第三节 微生物自动鉴定和药敏系统 484

一、工作原理 484

二、基本结构与性能 485

三、配套试剂及操作要点 485

四、常用的系统及性能特点 486

第四节 全自动抗原抗体检测系统 486

一、VIDA 486

二、IMx和AxSYM系统 48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