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234188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482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97页
  • 主题词:实验室诊断(学科: 操作 学科: 规程)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临床血液学检验 1

第一章 一般血液学检验 1

第一节 血标本采集与抗凝 1

一、毛细血管采血 1

二、抗凝剂的选用 1

第二节 血红蛋白测定 2

一、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 2

二、碱羟高铁血红素(AHD-575)法 2

第三节 红细胞计数 3

一、显微镜计数法 4

第四节 白细胞计数 4

二、血细胞自动计数仪简介 5

第五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 5

第六节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7

第七节 红细胞比积测定 8

第八节 三种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9

第九节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0

第十节 网织红细胞计数 10

第十一节 点彩红细胞计数 11

第十二节 异常红细胞检查 11

第一节 检查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试验 14

一、出血时间(BT) 14

第二章 出血性疾病的检验 14

二、阿斯匹林耐量试验 15

第二节 血小板计数及其功能检查 15

一、血小板计数及形态观察 15

二、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 16

三、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比浊法) 17

四、血块收缩时间测定 19

五、血小板第3因子(PF3)有效性测定 20

六、血小板表面相关IgG、IgM、IgA和C3测定(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试验) 20

七、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自身抗体测定(ELISA法) 22

一、内源凝血系统试验 24

第三节 凝血因子及有关试验 24

二、外源凝血系统试验 30

三、检查凝血过程第三阶段试验 33

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试验 35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ELT) 35

二、纤溶酶原测定 36

三、血浆副凝试验 37

四、凝血酶时间及其纠正试验 38

五、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 39

第五节 循环抗凝物质检查 40

一、交义复钙时间试验 40

二、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 41

三、α2-巨球蛋白(α2-M)测定 43

第一节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44

第三章 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44

第二节 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 45

第三节 自体溶血试验 46

第四节 热溶血试验 47

第五节 糖水溶血试验(定性法) 47

第六节 血清酸化溶血试验(简易法) 48

第七节 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氏小体)检查 48

第八节 血红蛋白H包涵体检查 49

第九节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50

一、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比色测定 51

第十节 红细胞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其稳定性检查 51

二、谷胱甘肽稳定试验 52

第十一节 抗碱血红蛋白(HbF)测定 52

第十二节 HbF酸洗脱试验 53

第十三节 还原型血红蛋白溶解度测定 54

第十四节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54

第十五节 血红蛋白电泳检查 55

第十六节 HbC试验 57

第十七节 不稳定血红蛋白过筛试验 57

一、异丙醇试验 57

二、热不稳定试验 57

第十八节 丙酮酸激酶活力测定 58

一、比色法测定 59

第十九节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59

二、乙酸纤维薄膜电泳法 60

第廿节 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 61

第廿一节 冷溶血试验(Donath-Landsteiner test) 61

第四章 骨髓细胞检查及血细胞化学染色 63

第一节 骨髓象检查 63

一、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步骤 63

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64

三、骨髓巨核细胞计数 64

四、骨髓象分析与报告 64

一、红细胞系统 65

第二节 各阶段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65

二、粒细胞系统 66

三、淋巴细胞系统 66

四、单核细胞系统 67

五、巨核细胞系统 67

六、浆细胞系统 67

七、其它细胞系统 67

第三节 细胞化学染色 68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68

二、苏丹黑B(SB)染色 69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70

一、玻璃器皿的清洗 71

四、酸性磷酸酶(ACP)染色法(Gomori氏硫化铅法) 71

五、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AP) 72

六、糖原染色(高碘酸-雪夫反应法)(PAS) 73

七、酯酶染色 74

八、铁染色 76

九、脱氧核糖核酸(DNA)染色(Fenlgen反应) 77

十、核糖核酸(RNA)染色(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法) 77

十一、热盐水试验 78

第五章 其他血液检查 79

第一节 红斑性狼疮细胞检查 79

第二节 疟原虫检查 79

第四节 回归热螺旋体检查 81

第三节 微丝蚴检查 81

第五节 黑热病利-朵氏体检查 82

第六节 弓浆虫检查 82

第七节 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定性试验 83

第六章 血型血清学检查 84

第一节 ABO血型鉴定 84

一、ABO血型鉴定 84

二、A1和A2亚型鉴定 87

三、其它A亚型鉴定 87

四、B亚型鉴定 88

第二节 Rh血型鉴定 88

一、Rh血型定型 88

二、Du型鉴定 90

第三节 其它血型鉴定 90

一、MN血型定型 90

二、P血型定型 91

第四节 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 91

一、抗球蛋白试验 91

二、唾液中HAB血型物质测定 93

三、吸收试验 94

四、放散试验 95

五、IgG抗A(B)测定 96

第五节 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检 97

一、试剂和材料 97

二、筛检方法 98

第六节 交叉配血试验 100

一、交叉配血方法 100

第七节 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检查 102

一、ABO HDN血型血清学检查 102

二、交叉配血试验中的不配合问题 102

三、本-周氏(Bence-Jones)蛋白定性检查 104

二、Rh HDN血型血清学检查 105

三、患儿换血的准备 107

第二篇 一般临床检验 109

第一节 尿液标本的收集、保存与处理 109

一、尿液收集 109

二、尿液防腐与保存 109

三、检验后尿液标本的处理 109

第二节 尿液一般性状检查 109

一、尿量 109

三、透明度 110

四、酸碱反应 110

五、比重(比密) 110

二、颜色 110

第三节 尿液渗透量检查 111

第四节 化学检查 112

一、尿液蛋白质定性检查 112

二、尿液蛋白质定量检查 113

四、肌红蛋白定性试验 115

五、血红蛋白定性试验 115

六、尿含铁血黄素定性试验——罗斯氏(Rous)法 116

七、尿葡萄糖定性试验 116

八、葡萄糖定量测定 117

九、尿酮体定性试验 117

十、尿乳糜定性检查 118

十一、尿胆红素定性 119

十三、尿胆素定性试验(Schleisinger法) 120

十二、尿胆原定性试验(改良Ehrlich氏法) 120

十五、尿苯丙酮酸定性试验 121

十四、尿卟胆原定性试验 121

十六、尿液化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122

第五节 尿沉渣检查 123

一、非染色尿沉渣镜检 123

二、染色尿沉渣镜检 124

三、尿沉渣定量检查 124

第六节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 125

一、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125

二、双抗体夹心层酶联免疫吸附法(双位点免疫酶分析法) 125

二、酚红排泌试验 126

一、莫氏(Mosenthal)浓缩稀释试验 126

第七节 尿液浓缩稀释和酚红排泌试验 126

第二章 粪便检查 128

第一节 粪便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128

第二节 粪便标本检验后的处理 128

第三节 一般性状检查 129

一、颜色 129

二、性状 129

三、寄生虫虫体 129

第四节 粪便的显微镜检查 129

一、直接涂片镜检 129

四、血吸虫卵沉淀孵化法 130

二、虫卵及包囊浓缩检查 130

三、原虫及包囊碘液染色法 130

第五节 粪便化学检查 131

一、隐血试验 131

五、肛门擦拭虫卵检查 131

二、粪胆素检查——氯化高汞煮沸法 132

第三章 体液及排泄物检查 134

第一节 脑脊液检查 134

一、标本处理 134

二、一般性状检查 134

三、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 134

四、细胞计数 134

七、特殊检查——脑脊液分光分析法 136

五、细菌直接涂片检查 136

六、真菌检查——新型隐球菌检查 136

第二节 浆膜腔积液检查 137

一、标本的收集 137

二、理学检查 137

三、浆膜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反应) 137

四、蛋白定量测定 137

五、细胞学检查 137

二、检查内容 138

第三节 精液检查 138

一、标本收集 138

六、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 138

第四节 前列腺液检查 139

一、标本收集 139

二、检查内容 140

三、报告方式 140

第五节 胃液检查 140

一、基础胃酸分泌量及最大胃酸分泌量测定 140

二、pH测定 140

第六节 十二指肠引流液及胆汁检查 141

一、标本收集 141

二、一般性状检查 141

三、显微镜检查 141

第七节 痰液检查 141

一、标本收集 141

一、清洁度 142

第八节 阴道分泌物检查 142

二、检查方法 142

二、滴虫检查 143

三、霉菌检查 143

第三篇 临床化学检验 145

第一章 蛋白质测定 145

第一节 血清总蛋白双缩脲法测定 145

一、双缩脲法标化测定 145

二、双缩脲法常规测定 146

第二节 血清白蛋白溴甲酚绿法测定 147

第三节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148

一、双缩脲比色法 148

二、热沉淀比浊法 149

第四节 血清粘蛋白测定 150

第五节 脑脊液总蛋白测定 151

一、浊度法 151

二、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 152

第六节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152

第七节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155

第八节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157

第二章 糖类测定 158

第一节 血清葡萄糖邻甲苯胺(ο-TB)法测定 158

第二节 血清葡萄糖氧化酶(GOD)法测定 159

第三节 血清葡萄糖己糖激酶(HK)法测定 161

第四节 葡萄糖耐量试验 162

第五节 脑脊液葡萄糖测定 162

第六节 乳酸测定 163

一、全血乳酸分光光度法测定 163

二、血浆乳酸比色法测定 164

第七节 全血丙酮酸分光光度法测定 165

第三章 无机离子测定 167

第一节 钾钠测定 167

一、火焰光度法 167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ISE)法 168

第二节 氯化物测定 170

一、硝酸汞滴淀法 170

二、电量分析法 171

三、硫氰酸汞比色法 172

第三节 血清钙测定 173

一、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173

二、邻—甲酚酞络合酮直接比色法 173

三、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 174

第四节 血清无机磷测定 175

一、硫酸亚铁磷钼蓝比色法 175

二、孔雀绿直接显色测定法 176

三、米吐尔直接显色法 177

第五节 血清镁测定 178

一、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 178

二、Calmagite染料比色法 178

第六节 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测定 179

一、亚铁嗪比色法 179

二、菲咯嗪比色法 180

第七节 血清铜测定 182

第八节 血清锌测定 182

一、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比色法 182

二、吡啶偶氮萘酚(PAN)比色法 183

第九节 血浆(清)碳酸氢根滴定法测定 184

一、比色法测定 186

第一节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 186

第四章 血清酶测定 186

二、速率法测定 187

第二节 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 189

一、比色法测定 189

二、速率法测定 189

第三节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 190

一、比色法测定 190

二、速率法测定 191

第四节 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测定 192

第五节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194

一、比色法测定 194

二、速率法测定(LDH-L法) 195

三、速率法测定(LDH-P法) 196

一、比色法测定 197

第六节 血清r-L-谷氨酰转肽酶(GGT)测定 197

二、速率法测定 198

第七节 血清淀粉酶(AMS)碘-淀粉比色法测定 199

第八节 血清胆碱酯酶(ChE)测定 200

一、分光光度法 202

第九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测定 202

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法 203

第十节 血清脂肪酶(LPS)测定 204

一、滴定法 204

二、比浊法 205

第十一节 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测定 206

第十二节 血清5′-核苷酸酶(5′-NT)测定 207

第十三节 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 208

一、肌酸显色法 208

二、酶偶联测定法 209

第十四节 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测定 211

第十五节 同工酶测定 212

一、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212

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琼脂糖电泳法)测定 216

第五章 肝功能试验 218

第一节 血清总胆红质和结合胆红质测定 218

一、改良J-G测定法 218

二、胆红质氧化酶法测定 219

第二节 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 220

第三节 血清硫酸锌浊度试验 222

一、直接显色法 223

第四节 血氨测定 223

二、谷氨酸脱氢酶速率法测定 224

一、二乙酰-肟显色法 226

第六章 非蛋白氮类化合物测定 226

第一节 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226

二、脲酶-氏比色法 227

三、酶偶联速率法 227

第二节 血清肌酐(Cr)测定 228

一、苦味酸法测定 228

二、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229

第三节 血清尿酸(UA)测定 232

一、磷钨酸还原法 232

二、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233

二、酶法测定 234

第七章 血脂测定 234

一、异丙醇提取,高铁冰醋酸-硫酸显色法(修改的LRC法) 234

第一节 血清胆固醇(Chol)测定 234

第二节 血清(浆)甘油三酯(TG)测定 235

一、异丙醇抽提乙酰丙酮显色法 235

二、分溶抽提乙酰丙酮显色法 236

三、酶法测定(一步终点比色法) 236

第三节 脂蛋白电泳 237

二、聚乙二醇(PEG)法 238

一、磷钨酸-镁法 238

第四节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 238

第五节 高密度脂蛋白(HDL)亚组分聚乙二醇法测定 239

第六节 血清载脂蛋白AI及B(APoAI及APoB)测定 240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 240

二、火箭免疫电泳法 240

第八章 血气及pH 242

第一节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242

一、动脉或静脉取血法 242

二、毛细血管血采取法 242

第二节 电极的保养及注意事项 242

四、其它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243

一、pH电极 243

三、pO2电极 243

二、pCO2电极 243

五、仪器质量控制 244

第三节 酸碱血气常用参数含义及参考值 244

一、血红蛋白(Hb) 244

二、酸碱度(pH) 244

六、氧饱和度(Sat-O2)和血红蛋白50%氧饱度时氧分压(P50) 245

三、无呼吸影响的酸碱度(Non Respiration pH pH-NR) 245

四、二氧化碳分压(pCO2) 245

五、氧分压(pO2) 245

八、实际碳酸氢根(AB)和标准碳酸氢根(SB) 246

七、二氧化碳总量(TCO2) 246

九、缓冲碱(BB) 247

十、剩余碱(BE) 247

十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 248

十二、阴离子隙(AG) 248

第四节 血气分析及酸碱失衡的判断 249

一、分析步骤 249

二、各型酸碱失衡的判断 250

第一节 尿17-酮类固醇(17-KS)测定 255

第九章 激素的测定 255

第二节 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测定 256

第三节 尿香草基杏仁酸(VMA)测定 258

第四节 尿液雌三醇(E3)测定 259

第十章 临床化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260

第一节 室内质量控制的一般步骤 260

第二节 ?图室内质量控制方法 262

第三节 ?图的图形分析 267

第四节 失控后的处理 271

第五节 室间质量评价基础知识简介 274

第四篇 临床免疫学检验 277

第一章 免疫学检验中的几项基本技术 277

第一节 血凝技术 277

第二节 间接荧光抗体技术 278

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 279

第四节 放射免疫分析 281

第五节 免疫金银染色技术 282

第六节 抗体提取技术 283

二、辛酸法 284

一、硫酸铵盐析法 284

三、DEAE-纤维素批量法 285

第七节 免疫学试验的质量控制 286

第二章 非特异免疫功能测定 288

第一节 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 288

一、琼脂糖胶板法 288

二、滤膜法 289

第二节 吞噬与杀菌试验 289

一、白念珠菌法 289

二、葡萄球菌法 290

三、溶细胞法 290

第三节 溶菌酶测定 291

第四节 C反应蛋白(CRP)测定 292

一、胶乳法 292

二、ELISA法 293

第五节 纤维结合蛋白(Fn)测定 294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测定 295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测定 295

一、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RID) 295

二、免疫比浊法 296

一、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 298

二、ELISA法 298

第三节 IgE含量测定(ELISA法) 298

第二节 IgD含量测定 298

第四节 M蛋白检测与鉴定 299

第五节 冷球蛋白测定 300

一、血球压积管法 300

一、试管法 301

第一节 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 301

第四章 补体测定 301

二、分光光度计法 301

二、微量法 303

第二节 补体旁路活化途径的溶血活性(AP-H50)测定 303

第三节 C1q含量测定 304

第四节 C3含量测定 305

第五节 C4含量测定 305

第六节 B因子含量测定 305

第七节 C3裂解产物(C3SP)测定 306

第一节 抗补体法 307

第五章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检测 307

第二节 PEG沉淀比浊法 308

第三节 SPA夹心ELISA试验 308

第四节 胶固素结合试验 309

第六章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311

第一节 T细胞花环试验 311

第二节 B细胞测定 313

一、红细胞花环试验 313

二、酵母菌花环试验 314

三、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测定 314

第三节 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315

第四节 外周血白细胞促凝血活性(LPCA)测定 317

第五节 K细胞(抗体依赖的杀伤细胞)的检测 317

第六节 NK细胞活性测定 319

一、51Cr释放法 319

二、胞浆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 319

第七节 T细胞亚群测定 320

一、免疫荧光法 320

二、免疫酶法 321

三、SPA花环法 321

一、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 322

第八节 器官移植的免疫学检查 322

二、微量细胞毒(抗淋巴细胞抗体)试验 323

第七章 自身抗体测定 325

第一节 类风湿因子(RF)测定 325

一、胶乳凝集试验 325

二、双抗原夹心ELISA法 325

三、IgG、ISA、IsM类RP测定(ELISA法) 326

第二节 抗核抗体(ANA)测定(间接荧光抗体法) 327

第三节 抗双股DNA(ds-DNA)抗体测定 328

一、Farms法 328

二、荧光抗体染色法(间接荧光抗体法) 328

三、间接酶标记抗体染色法 329

第四节 抗ENA抗体测定(对流免疫电泳法) 330

第五节 抗甲状腺球蛋白(TG)抗体测定 331

一、间接血凝法 331

二、ELISA法 331

第六节 抗甲状腺微粒体(TM)抗体测定 332

一、间接血凝法 332

二、ELISA法 333

三、放射免疫测定(RIA)法 333

第七节 血清、精浆中抗精子抗体测定 333

第八章 肿瘤的免疫学检查 335

第一节 甲胎蛋白(AFP)测定 335

一、反相间接血凝法 335

二、ELISA法 335

三、放射免疫(双抗体)法 336

五、亲和交叉免疫电泳法测AFP异质体 337

四、火箭电泳放射自显影法 337

第二节 癌胚抗原(CEA)测定 338

一、ELISA法 338

二、放射免疫法 339

第三节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 339

一、酶免疫法 339

二、放射免疫快速测定法 340

第四节 EB病毒抗体测定 340

第九章 传染病的免疫学检查 342

第二节 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记 342

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 342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HAV)IgM抗体的检测(ELISA法) 342

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的检测 344

三、HBeAg及抗HBe的检测 344

四、抗HBc-IgG的检测 345

五、抗HBc-IgM的检测 345

六、前S2及抗前S2(PreS2及抗PreS2)的检测 346

七、HBV DNA杂交试验 347

一、免疫荧光法 348

第三节 流行性出血热(EHF)IgM类抗体的测定 348

二、ELISA法 349

第四节 乙型脑炎病毒IgM抗体的检测(ELISA法) 350

第五节 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ELISA法) 350

第六节 AIDS病毒(HIV-1)抗体的检测 351

一、FLISA法 351

二、免疫印染法 352

第七节 伤寒和副伤寒血清学检查 353

一、玻片凝集试验 354

第八节 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查 354

二、虎红染色抗原玻片凝集试验(RBPT) 355

三、试管凝集试验 355

第九节 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查 355

第十节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查 356

一、SPA-协同凝集试验 356

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可溶性抗原 357

三、间接血凝试验 357

第十二节 血吸虫病的血清学检查 358

一、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法 358

第十一节 军团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查 358

二、间接血凝试验 358

一、微量凝集试验 358

三、环卵沉淀反应 359

二、酶联SPA染色法 359

四、胶乳凝集试验 360

第十章 梅毒检查 361

第一节 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361

第二节 梅毒血清学检查 362

一、VDRL试验 362

三、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 363

二、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 363

第一章 临床细菌室的基本条件及操作技术 365

第一节 细菌实验室 365

一、细菌实验室 365

二、无菌实验室 365

第五篇 微生物学检验 365

第二节 基本设备和器具 366

一、孵育温箱 366

二、显微镜 366

三、C02培养设备 366

四、厌氧培养设备 367

五、接种器具 367

七、高压灭菌设备 368

八、冰箱 368

九、pH计 368

十、火焰灯 368

第三节 基本染色方法 368

六、平皿 368

一、革兰氏染色 369

二、抗酸染色 369

第四节 基本分离培养基 370

一、血平板 370

四、极体染色 370

五、墨汁荚膜染色 370

三、鞭毛染色 370

二、巧克力平板 371

三、中国兰平板或伊红美兰平板 371

四、麦康凯甲板 371

十、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372

八、血培养基 372

九、敏感试验用平板 372

五、SS琼脂 372

七、克氏铁琼脂 372

六、硷性琼脂或TCBS琼脂或庆大霉素琼脂或4号琼脂平板 372

十一、增菌肉汤 373

十二、氯化三苯四氮唑-沙保罗培养基 373

第五节 基本的生化鉴定培养基及诊断血清 373

一、生化鉴定试验 373

二、基本诊断血清 373

第六节 临床细菌检验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技术 374

一、对临床细菌检验人员的要求 374

二、工作人员守则 374

四、培养基的制备 375

三、高压蒸汽灭菌法 375

五、指示剂的配制法 376

六、接种和移种法 376

七、分离及纯化法 377

八、CO2培养法 378

九、厌氧培养法 378

十、显微镜检查法 378

第二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标本的处理 379

第一节 从临床标本分离细菌的原则 379

第二节 血液及骨髓液标本的处理 380

三、检验步骤 380

一、病原菌 380

二、标本的接种 380

四、血、骨髓操作流程 381

第三节 脑脊髓液标本的处理 382

五、报告结果 382

第四节 尿液标本的处理 385

第五节 下呼吸道标本的处理 386

第六节 粪便标本的处理 389

第七节 胆汁标本的处理 392

第八节 眼、耳、鼻、喉拭子标本的处理 393

第九节 脓汁标本的处理(病灶分泌物) 394

第十节 穿刺液标本的处理 396

第十一节 生殖器官分泌物标本的处理 397

第三章 常见微生物的常规鉴定 399

第一节 细菌鉴定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399

第二节 葡萄球菌属常规鉴定 401

第三节 链球菌属常规鉴定 404

第四节 奈瑟氏菌属常规鉴定 409

第五节 卡他布兰布汉氏菌属常规鉴定 411

第六节 嗜血杆菌属常规鉴定 412

第七节 军团菌属常规鉴定 414

第八节 棒状杆菌属常规鉴定 416

第九节 奴卡氏菌属常规鉴定 419

第十节 产单核李斯特氏菌常规鉴定 419

第十一节 肠杆菌科常规鉴定 420

第十二节 弧菌属常规鉴定 427

第十三节 气单胞菌属常规鉴定 430

第十四节 邻单胞菌属常规鉴定 431

第十五节 弯曲菌常规鉴定 432

第十六节 非发酵菌初步分群 433

第十七节 假单胞菌属常规鉴定 436

第十八节 黄杆菌属常规鉴定 438

第十九节 产碱杆菌属常规鉴定 439

第二十节 不动杆菌属常规鉴定 440

第二十一节 摩拉氏菌属常规鉴定 441

第二十二节 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常规鉴定 442

第二十三节 韦荣氏球菌属常规鉴定 444

第二十四节 革兰氏阴性厌氧无芽孢杆菌常规鉴定 444

第二十五节 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常规鉴定 447

第二十六节 念珠菌常规鉴定 449

第二十七节 隐球菌属常规鉴定 451

第二十八节 沙眼衣原体的常规鉴定 452

第二十九节 解脲支原体的常规鉴定 457

第四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460

第一节 琼脂扩散法 460

第二节 稀释法敏感试验 465

第五章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466

第一节 室内质量控制 466

第二节 室间质量评价 468

第一节 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 471

附录 临床化学实验室基础 471

第六章 染色方法、分离培养基、生化试验索引c 471

二、常用玻璃容量器皿的校正 472

第二节 实验室基础试剂配制 474

一、常用指示剂配制 474

二、常用酸碱标准液配制 475

第三节 PH值和缓冲液 476

一、PH值 476

二、缓冲液 47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