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络腧穴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经络腧穴学
  • 王民集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496312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34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251页
  • 主题词:经络-中医学院-教材;俞穴(五腧)-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经络腧穴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经络腧穴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

第二节 经络腧穴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2

1.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2

2.隋唐时期 2

3.宋金元时期 3

4.明清至民国时期 3

5.新中国成立以后 4

第三节 经络腧穴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4

上篇 经络腧穴总论 6

第一章 经络总论 6

第一节 经络概念的产生和经络理论的形成 6

一、经络概念的产生 6

二、经络理论的形成 7

(一)针灸推拿和气功感传现象的观察 7

(二)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7

(三)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7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7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8

一、十二经脉(包括经别、经筋、皮部) 9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9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9

1.外行线部分 9

2.内行线部分 12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 12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流注 12

(五)十二经脉的衔接 13

(六)十二经别 13

(七)十二经筋 14

(八)十二皮部 14

二、奇经八脉 15

(一)统领作用 16

(二)联络作用 16

(三)调节作用 16

三、十五络脉 16

第三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17

一、根结 17

(一)根结的概念及其内容 17

(二)根结理论的意义和应用 18

二、标本 19

(一)标本的概念及内容 19

(二)标本理论的意义及应用 20

1.取本部腧穴 20

2.取标部腧穴 20

3.本部与标部腧穴配合 20

三、气街 20

(一)气街的概念及内容 20

(二)气街理论的意义及应用 21

四、四海 22

(一)四海的概念及内容 22

(二)四海理论的意义及应用 23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3

一、经络的作用 23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23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24

(三)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24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24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25

(一)经络诊法 25

(二)分经辨证 25

(三)循经取穴 25

(四)药物归经 26

第二章 腧穴总论 27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27

一、腧穴的分类 27

(一)经穴 27

(二)奇穴 28

(三)阿是穴 28

二、腧穴的命名 29

(一)依据腧穴所在体表部位命名 29

(二)以穴位所在解剖部位命名 29

(三)依据腧穴的治疗作用命名 29

(四)依据和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命名 30

(五)假借天象命名 30

(六)参照动植物命名 30

(七)以日常生活用具命名 30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 30

一、腧穴的作用 30

(一)诊断作用 30

(二)治疗作用 30

1.近治作用 31

2.远治作用 31

3.特殊作用 31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31

(一)分经主治规律 31

(二)分部主治规律 33

第三节 特定穴 38

一、五输穴 38

二、原穴 40

三、络穴 40

四、郄穴 41

五、背俞穴 41

六、募穴 42

七、八会穴 43

八、八脉交会穴 44

九、下合穴 45

十、交会穴 46

第四节 腧穴定位方法 46

一、“骨度”分寸法 46

二、体表标志法 48

(一)固定标志 48

(二)活动标志 49

三、手指比量法 49

(一)拇指同身寸 49

(二)中指同身寸 49

(三)横指同身寸 49

四、简便取穴法 50

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 51

第三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51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51

一、手太阴经脉 51

(一)经脉循行 51

(二)经脉病候 52

二、手太阴络脉 53

三、手太阴经别 53

四、手太阴经筋 53

第二节 手太阴经腧穴 54

1.中府 54

2.云门 54

3.天府 55

4.侠白 55

5.尺泽 55

6.孔最 55

7.列缺 56

8.经渠 56

9.太渊 56

10.鱼际 56

11.少商 57

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58

第一节 手阳明经络 58

一、手阳明经脉 58

(一)经脉循行 58

(二)经脉病候 59

二、手阳明络脉 60

三、手阳明经别 60

四、手阳明经筋 60

第二节 手阳明经腧穴 61

1.商阳 62

2.二间 62

3.三间 63

4.合谷 63

5.阳溪 63

6.偏历 63

7.温溜 63

8.下廉 64

9.上廉 64

10.手三里 64

11.曲池 64

12.肘髎 65

13.手五里 65

14.臂臑 65

15.肩髃 65

16.巨骨 65

17.天鼎 65

18.扶突 66

19.口禾髎 66

20.迎香 66

第五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67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67

一、足阳明经脉 67

(一)经脉循行 67

(二)经脉病候 69

二、足阳明络脉 69

三、足阳明经别 70

四、足阳明经筋 70

第二节 足阳明经腧穴 71

1.承泣 72

2.四白 72

3.巨髎 73

4.地仓 73

5.大迎 73

6.颊车 73

7.下关 73

8.头维 74

9.人迎 74

10.水突 74

11.气舍 74

12.缺盆 74

13.气户 75

14.库房 75

15.屋翳 75

16.膺窗 75

17.乳中 75

18.乳根 76

19.不容 76

20.承满 76

21.梁门 76

22.关门 77

23.太乙 77

24.滑肉门 77

25.天枢 77

26.外陵 77

27.大巨 78

28.水道 78

29.归来 78

30.气冲 78

31.髀关 78

32.伏兔 78

33.阴市 79

34.梁丘 79

35.犊鼻 79

36.足三里 79

37.上巨虚 80

38.条口 80

39.下巨虚 80

40.丰隆 80

41.解溪 80

42.冲阳 81

43.陷谷 81

44.内庭 81

45.厉兑 81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82

第一节 足太阴经络 82

一、足太阴经脉 82

(一)经脉循行 82

(二)经脉病候 83

二、足太阴络脉 84

三、足太阴经别 84

四、足太阴经筋 84

第二节 足太阴经腧穴 85

1.隐白 86

2.大都 86

3.太白 86

4.公孙 87

5.商丘 87

6.三阴交 87

7.漏谷 87

8.地机 87

9.阴陵泉 88

10.血海 88

11.箕门 88

12.冲门 88

13.府舍 88

14.腹结 89

15.大横 89

16.腹哀 89

17.食窦 89

18.天溪 89

19.胸乡 90

20.周荣 90

21.大包 90

第七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91

第一节 手少阴经络 91

一、手少阴经脉 91

(一)经脉循行 91

(二)经脉病候 91

二、手少阴络脉 92

三、手少阴经别 92

四、手少阴经筋 93

第二节 手少阴经腧穴 93

1.极泉 94

2.青灵 94

3.少海 94

4.灵道 95

5.通里 95

6.阴郄 95

7.神门 95

8.少府 95

9.少冲 96

第八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97

第一节 手太阳经络 97

一、手太阳经脉 97

(一)经脉循行 97

(二)经脉病候 97

二、手太阳络脉 98

三、手太阳经别 99

四、手太阳经筋 99

第二节 手太阳经腧穴 99

1.少泽 99

2.前谷 100

3.后溪 100

4.腕骨 100

5.阳谷 100

6.养老 101

7.支正 101

8.小海 101

9.肩贞 101

10.臑俞 101

11.天宗 102

12.秉风 102

13.曲垣 102

14.肩外俞 102

15.肩中俞 102

16.天窗 103

17.天容 103

18.颧髎 103

19.听宫 103

第九章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104

第一节 足太阳经络 104

一、足太阳经脉 104

(一)经脉循行 104

(二)经脉病候 105

二、足太阳络脉 106

三、足太阳经别 106

四、足太阳经筋 106

第二节 足太阳经腧穴 108

1.睛明 108

2.攒竹 109

3.眉冲 109

4.曲差 109

5.五处 109

6.承光 109

7.通天 110

8.络却 110

9.玉枕 110

10.天柱 110

11.大杼 110

12.风门 111

13.肺俞 111

14.厥阴俞 112

15.心俞 112

16.督俞 112

17.膈俞 112

18.肝俞 112

19.胆俞 113

20.脾俞 113

21.胃俞 113

22.三焦俞 113

23.肾俞 113

24.气海俞 114

25.大肠俞 114

26.关元俞 114

27.小肠俞 114

28.膀胱俞 114

29.中膂俞 115

30.白环俞 115

31.上髎 115

32.次髎 115

33.中髎 115

34.下髎 115

35.会阳 116

36.承扶 116

37.殷门 116

38.浮郄 116

39.委阳 116

40.委中 116

41.附分 117

42.魄户 117

43.膏肓 117

44.神堂 117

45.譩譆 118

46.膈关 118

47.魂门 118

48.阳纲 118

49.意舍 118

50.胃仓 119

51.肓门 119

52.志室 119

53.胞肓 119

54.秩边 119

55.合阳 119

56.承筋 120

57.承山 120

58.飞扬 120

59.跗阳 120

60.昆仑 120

61.仆参 121

62.申脉 121

63.金门 121

64.京骨 121

65.束骨 121

66.足通谷 122

67.至阴 122

第十章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123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123

一、足少阴经脉 123

(一)经脉循行 123

(二)经脉病候 123

二、足少阴络脉 125

三、足少阴经别 125

四、足少阴经筋 125

第二节 足少阴经腧穴 126

1.涌泉 127

2.然谷 127

3.太溪 127

4.大钟 128

5.水泉 128

6.照海 128

7.复溜 128

8.交信 128

9.筑宾 129

10.阴谷 129

11.横骨 129

12.大赫 129

13.气穴 130

14.四满 130

15.中注 130

16.肓俞 130

17.商曲 131

18.石关 131

19.阴都 131

20.腹通谷 131

21.幽门 131

22.步廊 131

23.神封 132

24.灵墟 132

25.神藏 132

26.彧中 132

27.俞府 132

第十一章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133

第一节 手厥阴经络 133

一、手厥阴经脉 133

(一)经脉循行 133

(二)经脉病候 134

二、手厥阴络脉 134

三、手厥阴经别 135

四、手厥阴经筋 135

第二节 手厥阴经腧穴 136

1.天池 136

2.天泉 136

3.曲泽 136

4.郄门 137

5.间使 137

6.内关 137

7.大陵 137

8.劳宫 138

9.中冲 138

第十二章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139

第一节 手少阳经络 139

一、手少阳经脉 139

(一)经脉循行 139

(二)经脉病候 139

二、手少阳络脉 140

三、手少阳经别 141

四、手少阳经筋 141

第二节 手少阳腧穴 141

1.关冲 142

2.液门 142

3.中渚 142

4.阳池 143

5.外关 143

6.支沟 143

7.会宗 143

8.三阳络 143

9.四渎 144

10.天井 144

11.清泠渊 144

12.消泺 144

13.臑会 144

14.肩髎 145

15.天髎 145

16.天牖 145

17.翳风 145

18.瘈脉 145

19.颅息 146

20.角孙 146

21.耳门 146

22.耳和髎 146

23.丝竹空 146

第十三章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147

第一节 足少阳经络 147

一、足少阳经脉 147

(一)经脉循行 147

(二)经脉病候 149

二、足少阳络脉 149

三、足少阳经别 150

四、足少阳经筋 150

第二节 足少阳胆经腧穴 151

1.瞳子髎 151

2.听会 152

3.上关 152

4.颔厌 153

5.悬颅 153

6.悬厘 153

7.曲鬓 153

8.率谷 153

9.天冲 153

10.浮白 154

11.头窍阴 154

12.完骨 154

13.本神 154

14.阳白 154

15.头临泣 155

16.目窗 155

17.正营 155

18.承灵 155

19.脑空 155

20.风池 156

21.肩井 156

22.渊腋 156

23.辄筋 156

24.日月 157

25.京门 157

26.带脉 157

27.五枢 157

28.维道 158

29.居髎 158

30.环跳 158

31.风市 158

32.中渎 158

33.膝阳关 159

34.阳陵泉 159

35.阳交 159

36.外丘 159

37.光明 159

38.阳辅 159

39.悬钟 160

40.丘墟 160

41.足临泣 160

42.地五会 160

43.侠溪 161

44.足窍阴 161

第十四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162

第一节 足厥阴经络 162

一、足厥阴经脉 162

(一)经脉循行 162

(二)经脉病候 163

二、足厥阴络脉 164

三、足厥阴经别 164

四、足厥阴经筋 164

第二节 足厥阴经腧穴 165

1.大敦 165

2.行间 165

3.太冲 166

4.中封 166

5.蠡沟 166

6.中都 166

7.膝关 166

8.曲泉 167

9.阴包 167

10.足五里 167

11.阴廉 167

12.急脉 167

13.章门 168

14.期门 168

第十五章 奇经八脉 169

第一节 督脉 169

一、督脉 169

(一)经脉循行 169

(二)督脉病候 170

二、督脉之络脉 170

三、督脉腧穴 171

1.长强 171

2.腰俞 171

3.腰阳关 172

4.命门 172

5.悬枢 173

6.脊中 173

7.中枢 173

8.筋缩 173

9.至阳 173

10.灵台 174

11.神道 174

12.身柱 174

13.陶道 174

14.大椎 174

15.哑门 175

16.风府 175

17.脑户 175

18.强间 175

19.后顶 176

20.百会 176

21.前顶 176

22.囟会 176

23.上星 176

24.神庭 177

25.素髎 177

26.水沟 177

27.兑端 177

28.龈交 177

29.印堂 177

第二节 任脉 178

一、任脉 178

(一)经脉循行 178

(二)任脉病候 178

二、任脉之络脉 179

三、任脉腧穴 179

1.会阴 180

2.曲骨 180

3.中极 181

4.关元 181

5.石门 181

6.气海 181

7.阴交 182

8.神阙 182

9.水分 182

10.下脘 182

11.建里 182

12.中脘 182

13.上脘 183

14.巨阙 183

15.鸠尾 183

16.中庭 184

17.膻中 184

18.玉堂 184

19.紫宫 184

20.华盖 184

21.璇玑 185

22.天突 185

23.廉泉 185

24.承浆 185

第三节 冲脉 186

一、经脉循行 186

二、功能 186

1.调节十二经气血 186

2.主生殖功能 186

3.调节气机升降 186

三、主要病候 186

四、交会腧穴 186

第四节 带脉 187

一、经脉循行 187

二、功能 188

三、主要病候 188

四、交会腧穴 188

第五节 阴跷脉、阳跷脉 188

一、经脉循行 188

二、功能 188

三、主要病候 188

四、交会腧穴 189

第六节 阴维脉、阳维脉 190

一、经脉循行 190

二、功能 191

三、主要病候 191

四、交会腧穴 191

第十六章 经外奇穴 192

第一节 头颈部奇穴 192

1.四神聪 192

2.鱼腰 192

3.太阳 192

4.耳尖 193

5.球后 193

6.上迎香 193

7.金津 193

8.玉液 193

9.翳明 193

10.颈百劳 194

第二节 胸腹部奇穴 194

子宫 194

第三节 背腰骶部奇穴 194

1.定喘 194

2.夹脊 195

3.胃脘下俞 195

4.腰眼 195

5.十七椎 195

6.腰奇 196

第四节 上肢奇穴 196

1.二白 196

2.腰痛点 196

3.外劳宫 197

4.八邪 197

5.四缝 197

6.十宣 197

第五节 下肢奇穴 198

1.鹤顶 198

2.百虫窝 198

3.内膝眼 199

4.胆囊 199

5.阑尾 199

6.八风 199

下篇 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 200

第十七章 经络的现代研究 200

第一节 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200

一、循经感传的激发与诱发方法 200

二、循经感传的物质基础 201

三、循经感传的作用机制研究 201

四、循经感传与疗效的关系 201

第二节 证明经络存在的其他生物物理学指标的研究 202

一、热学特征 202

(一)实验研究 202

(二)表现特征 202

二、声学特征 202

(一)实验研究 202

(二)表现特征 203

三、光学特性 203

(一)实验研究 203

(二)表现特征 203

四、磁学特性 203

(一)实验研究 203

(二)表现特征 203

五、放射性核素的循经迁移特性 203

(一)实验研究 204

(二)表现特征 204

(三)机制分析 204

六、生物化学特性 204

(一)离子 204

(二)氧分压 204

(三)神经递质 204

第三节 循经皮肤病的研究 205

一、表现特征 205

(一)基本循经 205

(二)多经并发 205

(三)皮损宽度 205

(四)伴发症状 205

二、机制分析 205

第四节 有关经络实质问题的探讨 206

一、二重反射假说 206

二、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 206

三、循经传感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 207

四、“经络蛋白耦联带”假说 207

第十八章 腧穴的现代研究 209

第一节 腧穴的形态结构研究 209

一、腧穴与神经 209

二、腧穴与血管 209

三、腧穴与结缔组织 210

四、腧穴与肥大细胞 210

五、腧穴的其他方面研究 210

第二节 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211

一、腧穴的电学特性 211

二、腧穴的热学特性 211

三、腧穴的声学特性 212

四、腧穴的电磁学特性 212

五、放射性核素的循经移动特性 212

六、腧穴的光学特性 213

第三节 腧穴与脏腑相关及腧穴在临床诊断上的研究 213

一、腧穴与脏腑的相对特异性 213

(一)腧穴与脏腑的特异性 213

(二)腧穴与脏腑的相对性 214

二、腧穴病理反应与脏腑经络相关基本规律 214

(一)部位的相对特异性 214

(二)时间的相对规律性 215

三、腧穴与脏腑相关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215

附录 经络、腧穴歌赋选 216

一、经络总论 216

二、腧穴总论 216

三、经络腧穴各论 218

四、经典歌赋 22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