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针灸推拿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邵湘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356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针灸推拿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1
(一)十二经脉 5
一、经脉的命名 5
第一章 经络总论 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5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命名和组成 5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6
(二)奇经八脉 6
(一)十二经脉 7
(二)奇经八脉 8
(六)十二皮部 9
(五)十二经筋 9
(三)十五络脉 9
(四)十二经别 9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0
三、抗御病邪,反映病候 10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 10
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10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10
一、十四经穴 11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 11
第二章 腧穴总论 11
第一节 腧穴的概念 11
三、特殊作用 12
二、远治作用 12
二、经外奇穴 12
三、阿是穴 12
第三节 腧穴的主治作用 12
一、近治作用 12
五、郄穴 18
四、八会穴 18
第四节 特定穴的意义 18
一、五输穴 18
二、原穴、络穴 18
三、俞穴、募穴 18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19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9
六、下合穴 19
七、八脉交会穴 19
八、交会穴 19
第五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19
三、指寸定位法 20
四、简便取穴法 22
3.腰阳关 23
2.腰俞 23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23
第一节 督脉与任脉 23
一、督脉 23
(一)经脉循行 23
(二)主治概要 23
(三)腧穴 23
1.长强 23
7.中枢 24
6.脊中 24
4.命门 24
5.悬枢 24
16.风府 25
15.哑门 25
8.筋缩 25
9.至阳 25
10.灵台 25
11.神道 25
12.身柱 25
13.陶道 25
14.大椎 25
25.素髎 26
24.神庭 26
17.脑户 26
18.强间 26
19.后顶 26
20.百会 26
21.前顶 26
22.囟会 26
23.上星 26
2.曲骨 27
1.会阴 27
26.水沟 27
27.兑端 27
28.龈交 27
二、任脉 27
(一)经脉循行 27
(二)主治概要 27
(三)腧穴 27
10.下脘 28
9.水分 28
3.中极 28
4.关元 28
5.石门 28
6.气海 28
7.阴交 28
8.神阙 28
19.紫宫 29
18.玉堂 29
11.建里 29
12.中脘 29
13.上脘 29
14.巨阙 29
15.鸠尾 29
16.中庭 29
17.膻中 29
(一)经脉循行 30
一、手太阴肺经 30
20.华盖 30
21.璇玑 30
22.天突 30
23.廉泉 30
24.承浆 30
第二节 手三阴经 30
3.天府 31
2.云门 31
(二)主治概要 31
(三)腧穴 31
1.中府 31
11.少商 32
10.鱼际 32
4.侠白 32
5.尺泽 32
6.孔最 32
7.列缺 32
8.经渠 32
9.太渊 32
2.青灵 33
1.极泉 33
二、手少阴心经 33
(一)经脉循行 33
(二)主治概要 33
(三)腧穴 33
9.少冲 34
8.少府 34
3.少海 34
4.灵道 34
5.通里 34
6.阴郄 34
7.神门 34
1.天池 35
(三)腧穴 35
三、手厥阴心包经 35
(一)经脉循行 35
(二)主治概要 35
6.内关 36
5.间使 36
2.天泉 36
3.曲泽 36
4.郄门 36
1.少泽 37
(三)腧穴 37
Z7.大陵 37
8.劳宫 37
9.中冲 37
第三节 手三阳经 37
一、手太阳小肠经 37
(一)经脉循行 37
(二)主治概要 37
5.阳谷 38
4.腕骨 38
2.前谷 38
3.后溪 38
13.曲垣 39
12.秉风 39
6.养老 39
7.支正 39
8.小海 39
9.肩贞 39
10.臑俞 39
11.天宗 39
(一)经脉循行 40
二、手阳明大肠经 40
14.肩中俞 40
15.肩外俞 40
16.天窗 40
17.天容 40
18.颧髎 40
19.听宫 40
6.偏历 41
5.阳溪 41
(二)主治概要 41
(三)腧穴 41
1.商阳 41
2.二间 41
3.三间 41
4.合谷 41
14.臂臑 42
13.手五里 42
7.温溜 42
8.下廉 42
9.上廉 42
10.手三里 42
11.曲池 42
12.肘髎 42
20.迎香 43
19.口禾髎 43
15.肩髃 43
16.巨骨 43
17.天鼎 43
18.扶突 43
2.液门 44
1.关冲 44
三、手少阳三焦经 44
(一)经脉循行 44
(二)主治概要 44
(三)腧穴 44
10.天井 45
9.四渎 45
3.中渚 45
4.阳池 45
5.外关 45
6.支沟 45
7.会宗 45
8.三阳络 45
18.瘈脉 46
17.翳风 46
11.清冷渊 46
12.消泺 46
13.臑会 46
14.肩髎 46
15.天髎 46
16.天牖 46
(一)经脉循行 47
一、足太阳膀胱经 47
19.颅息 47
20.角孙 47
21.耳门 47
22.耳和髎 47
23.丝竹空 47
第四节 足三阳经 47
2.攒竹 48
1.睛明 48
(二)主治概要 48
(三)腧穴 48
11.大杼 49
10.天柱 49
3.眉冲 49
4.曲差 49
5.五处 49
6.承光 49
7.通天 49
8.络却 49
9.玉枕 49
15.心俞 50
14.厥阴俞 50
12.风门 50
13.肺俞 50
24.气海俞 51
23.肾俞 51
16.督俞 51
17.膈俞 51
18.肝俞 51
19.胆俞 51
20.脾俞 51
21.胃俞 51
22.三焦俞 51
34.下髎 52
33.中髎 52
25.大肠俞 52
26.关元俞 52
27.小肠俞 52
28.膀胱俞 52
29.中膂俞 52
30.白环俞 52
31.上髎 52
32.次髎 52
41.附分 53
40.委中 53
35.会阳 53
36.承扶 53
37.殷门 53
38.浮郄 53
39.委阳 53
51.肓门 54
50.胃仓 54
42.魄户 54
43.膏肓 54
44.神堂 54
45.譩譆 54
46.膈关 54
47.魂门 54
48.阳纲 54
49.意舍 54
58.飞扬 55
57.承山 55
52.志室 55
53.胞肓 55
54.秩边 55
55.合阳 55
56.承筋 55
67.至阴 56
66.足通谷 56
59.跗阳 56
60.昆仑 56
61.仆参 56
62.申脉 56
63.金门 56
64.京骨 56
65.束骨 56
(一)经脉循行 57
二、足阳明胃经 57
7.下关 58
6.颊车 58
(二)主治概要 58
(三)腧穴 58
1.承泣 58
2.四白 58
3.巨髎 58
4.地仓 58
5.大迎 58
14.库房 59
13.气户 59
8.头维 59
9.人迎 59
10.水突 59
11.气舍 59
12.缺盆 59
22.关门 60
21.梁门 60
15.屋翳 60
16.膺窗 60
17.乳中 60
18.乳根 60
19.不容 60
20.承满 60
31.髀关 61
30.气冲 61
23.太乙 61
24.滑肉门 61
25.天枢 61
26.外陵 61
27.大巨 61
28.水道 61
29.归来 61
38.条口 62
37.上巨虚 62
32.伏兔 62
33.阴市 62
34.梁丘 62
35.犊鼻 62
36.足三里 62
(一)经脉循行 63
三、足少阳胆经 63
39.下巨虚 63
40.丰隆 63
41.解溪 63
42.冲阳 63
43.陷谷 63
44.内庭 63
45.厉兑 63
4.颔厌 64
3.上关 64
(二)主治概要 64
(三)腧穴 64
1.瞳子髎 64
2.听会 64
13.本神 65
12.完骨 65
5.悬颅 65
6.悬厘 65
7.曲鬓 65
8.率谷 65
9.天冲 65
10.浮白 65
11.头窍阴 65
20.风池 66
19.脑空 66
14.阳白 66
15.头临泣 66
16.目窗 66
17.正营 66
18.承灵 66
25.京门 67
24.日月 67
21.肩井 67
22.渊腋 67
23.辄筋 67
33.膝阳关 68
32.中渎 68
26.带脉 68
27.五枢 68
28.维道 68
29.居髎 68
30.环跳 68
31.风市 68
41.足临泣 69
40.丘墟 69
34.阳陵泉 69
35.阳交 69
36.外丘 69
37.光明 69
38.阳辅 69
39.悬钟 69
1.隐白 70
(三)腧穴 70
42.地五会 70
43.侠溪 70
44.足窍阴 70
第五节 足三阴经 70
一、足太阴脾经 70
(一)经脉循行 70
(二)主治概要 70
8.地机 71
7.漏谷 71
2.大都 71
3.太白 71
4.公孙 71
5.商丘 71
6.三阴交 71
15.大横 72
14.腹结 72
9.阴陵泉 72
10.血海 72
11.箕门 72
12.冲门 72
13.府舍 72
21.大包 73
20.周荣 73
16.腹哀 73
17.食窦 73
18.天溪 73
19.胸乡 73
4.大钟 74
3.太溪 74
二、足少阴肾经 74
(一)经脉循行 74
(二)主治概要 74
(三)腧穴 74
1.涌泉 74
2.然谷 74
8.交信 75
7.复溜 75
5.水泉 75
6.照海 75
15.中注 76
14.四满 76
9.筑宾 76
10.阴谷 76
11.横骨 76
12.大赫 76
13.气穴 76
23.神封 77
22.步廊 77
16.肓俞 77
17.商曲 77
18.石关 77
19.阴都 77
20.腹通谷 77
21.幽门 77
(二)主治概要 78
(一)经脉循行 78
24.灵墟 78
25.神藏 78
26.彧中 78
27.俞府 78
三、足厥阴肝经 78
5.蠡沟 79
4.中封 79
(三)腧穴 79
1.大敦 79
2.行间 79
3.太冲 79
12.急脉 80
11.阴廉 80
6.中都 80
7.膝关 80
8.曲泉 80
9.阴包 80
10.足五里 80
3.太阳 81
2.印堂 81
13.章门 81
14.期门 81
第六节 常用奇穴 81
一、头颈部穴 81
1.四神聪 81
1.腰痛点 82
三、上肢穴 82
4.牵正 82
5.翳明 82
二、背部穴 82
1.定喘 82
2.夹脊 82
3.腰眼 82
2.胆囊 83
1.膝眼 83
2.落枕 83
3.八邪 83
4.四缝 83
5.十宣 83
四、下肢穴 83
4.八风 84
3.阑尾 84
(二)毫针的规格 85
(一)毫针的结构 85
第四章 针刺法 85
第一节 毫针刺法 85
一、毫针的结构、规格与检修、保藏 85
(三)自身试针法 86
(二)棉团练针法 86
(三)毫针的检修与保藏 86
二、针刺练习 86
(一)纸垫练针法 86
(二)体位的选择 87
(一)针具的选择 87
三、针刺前的准备 87
(一)刺手与押手 88
四、进针法 88
(三)消毒 88
(二)常用进针法 89
(二)针刺的方向 90
(一)针刺的角度 90
五、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90
(二)辅助手法 91
(一)基本手法 91
(三)针刺的深度 91
六、行针 91
七、得气 92
(三)针刺手法 93
(二)腧穴特性 93
(一)得气的临床表现 93
(二)得气的意义 93
(三)影响得气的因素 93
(四)促使得气的方法 93
八、针刺补泻 93
(一)机体的机能状态 93
十、出针法 94
九、留针法 94
(三)弯针 95
(二)滞针 95
十一、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95
(一)晕针 95
(六)刺伤重要器官 96
(五)血肿 96
(四)断针 96
十二、针刺注意事项 97
(二)操作方法 98
(一)针具 98
第二节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电针刺法 98
一、三棱针刺法 98
(二)操作方法 99
(一)针具 99
(三)适用范围 99
(四)注意事项 99
二、皮肤针刺法 99
(四)适用范围 100
(三)叩刺部位 100
(三)操作方法 101
(二)选择刺激部位 101
(五)注意事项 101
三、电针刺法 101
(一)电针仪器 101
(六)注意事项 102
(五)适用范围 102
(四)选择刺激参数 102
四、操作方法 103
三、药物的选择与剂量 103
第三节 穴位注射法 103
一、针具 103
二、选穴 103
六、注意事项 104
五、适应范围 104
一、耳穴的分布 105
第四节 耳针法 105
(二)耳舟部 106
(一)耳轮脚及耳轮部 106
二、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106
(四)对耳轮下脚 107
(三)对耳轮上脚 107
(七)耳屏部 108
(六)三角窝部 108
(五)对耳轮部 108
(九)耳甲腔部 109
(八)对耳屏部 109
(十)耳甲艇部 110
(十一)耳垂部 111
(十二)耳背部 112
五、操作方法 113
四、耳穴的选穴原则 113
三、耳穴的探查 113
(二)额旁1线 114
(一)额中线 114
六、适应范围 114
七、注意事项 114
第五节 头针法 114
一、头皮刺激线的定位及主治 114
(七)顶颞后斜线 115
(六)顶颞前斜线 115
(三)额旁2线 115
(四)额旁3线 115
(五)顶中线 115
二、针具 116
(十四)枕下旁线 116
(八)顶旁1线 116
(九)顶旁2线 116
(十)颞前线 116
(十一)颞后线 116
(十二)枕上正中线 116
(十三)枕上旁线 116
五、注意事项 117
四、适应范围 117
三、操作方法 117
二、灸法的分类和操作 118
一、灸用材料 118
第五章 灸法及拔罐法 118
第一节 灸法 118
(二)艾条灸 119
(一)艾炷灸 119
(五)非艾灸法 120
(四)温灸器灸 120
(三)温针灸 120
(二)神阙灸 121
(一)足三里灸 121
三、灸法的适应范围 121
四、保健灸 121
(二)竹罐 122
(一)玻璃罐 122
(三)气海灸 122
(四)关元灸 122
(五)身柱灸 122
(六)风门灸 122
五、注意事项 122
第二节 拔罐法(附:刮痧法) 122
一、罐的种类 122
(二)罐的用法 123
(一)吸拔方法 123
(三)陶罐 123
(四)抽气罐 123
(五)代用罐 123
二、操作方法 123
四、注意事项 124
三、适应范围 124
(三)起罐 124
附:刮痧法 125
(一)标本缓急 128
一、针灸治疗原则 128
第六章 针灸治疗 128
第一节 针灸治疗概述 128
(三)三因制宜 129
(二)补虚泻实 129
(二)疏通经络 130
(一)调和阴阳 130
二、针灸治疗的作用 130
(一)取穴原则 131
三、配穴处方 131
(三)扶正祛邪 131
(三)处方变化规律 132
(二)配穴方法 132
(一)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 133
四、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133
附:针灸处方的常用符号 133
(三)原络穴的内容和应用 135
(二)俞募穴的内容和应用 135
(四)八脉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136
(七)下合穴的内容和应用 137
(六)郄穴的内容和应用 137
(五)八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137
(一)感冒 138
一、内科疾病 138
第二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138
(二)咳嗽 139
(三)哮喘 142
(四)中暑 145
(五)呕吐 146
(六)呃逆 148
(七)胃脘痛 150
(八)泄泻 152
(九)腹痛 154
(十)便秘 156
(十一)胸痛 158
(十二)心悸 160
(十三)失眠 162
(十四)头痛 164
(十五)面痛 166
(十六)面瘫 167
(十七)眩晕 169
(十八)中风 171
(十九)痹证 173
(二十)腰痛 175
(一)痛经 176
二、妇科、外科、伤科疾病 176
(二)经闭 178
(三)崩漏 180
(四)带下病 182
(五)阴挺 184
(六)胎位不正 185
(七)脱肛 186
(八)乳痈 187
(九)痤疮 188
(十)痄腮 189
(十一)风疹 191
(十三)落枕 193
(十二)扭伤 193
(一)疳积 195
三、小儿及五官科疾病 195
(二)麦粒肿 196
(三)近视眼 198
(四)耳鸣、耳聋 199
(五)咽喉肿痛 200
(六)牙痛 202
(一)站裆 204
一、基本裆势 204
第七章 练功 204
第一节 自我练功 204
二、少林内功 205
(三)弓箭裆 205
(二)马裆 205
(三)倒拉九头牛 206
(二)前推八匹马 206
(一)伸臂亮掌 206
(六)风摆荷叶 207
(五)霸王举鼎 207
(四)凤凰展翘 207
三、易筋经 208
(七)饿虎扑食 208
(三)韦驮献杵第三势 209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 209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 209
(六)出爪亮翅势 210
(五)倒拽九牛尾势 210
(四)摘星换斗势 210
(九)青龙探爪势 211
(八)三盘落地势 211
(七)九鬼拔马刀势 211
(十一)打躬势 212
(十)饿虎扑食势 212
一、功能锻炼的分类 213
第二节 医疗练功 213
(十二)掉尾势 213
(二)左顾右盼 214
(一)颈臂争力 214
二、功能锻炼的原则 214
三、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 214
四、功能锻炼的方法 214
(三)擦颈按摩 215
(七)体后拉肩 216
(六)四面摆动 216
(四)左右开弓 216
(五)手指爬墙 216
(十一)按摩腰眼 217
(十)叠掌摩腹 217
(八)抓空增力 217
(九)上跷下钩 217
(十五)白鹤转膝 218
(十四)飞燕点水 218
(十二)风摆荷叶 218
(十三)前屈后伸 218
(十七)蹬空增力 219
(十六)仰卧举腿 219
(十九)搓滚舒筋 220
(十八)罗汉伏虎 220
第一节 成人推拿手法 221
第八章 推拿手法 221
(一)一指禅推法 222
一、摆动类手法 222
(二)?法 223
(三)揉法 224
(一)摩法 225
二、摩擦类手法 225
(二)擦法 226
(三)推法 227
(五)抹法 228
(四)搓法 228
(一)抖法 229
三、振动类手法 229
(一)按法 230
四、挤压类手法 230
(二)振法 230
(二)点法 231
(五)踩跷法 232
(四)拿法 232
(三)捏法 232
(一)拍法 233
五、叩击类手法 233
(二)击法 234
(一)摇法 235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 235
(二)背法 237
(三)扳法 238
(四)拔伸法 242
(一)沙袋上练习 243
七、推拿手法练习 243
(二)人体上练习 244
(一)推法 246
一、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246
第二节 小儿推拿手法 246
(三)按法 248
(二)揉法 248
(六)捏法 249
(五)掐法 249
(四)摩法 249
(七)运法 250
(十)捻法 251
(九)搓法 251
(八)拿法 251
(三)水底捞月 252
(二)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252
(十一)摇法 252
二、几种常用的复式操作手法 252
(一)黄蜂入洞 252
(六)运土入水 253
(五)大推天河水 253
(四)打马过天河 253
(八)总收法 254
(七)运水入土 254
第九章 推拿常用腧穴 256
第一节 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 256
第二节 推拿特定穴 267
(一)攒竹 268
一、头面部穴位 268
(五)囟门 269
(四)山根 269
(二)坎宫 269
(三)太阳 269
(二)腹 270
(一)乳旁 270
(六)耳后高骨 270
二、躯干部穴位 270
(六)肚角 271
(五)丹田 271
(三)腹阴阳 271
(四)脐 271
(九)龟尾 272
(八)七节骨 272
(七)天柱骨 272
(一)脾经 273
三、上肢部穴位 273
(十)脊柱 273
(五)肾经 274
(四)肺经 274
(二)肝经 274
(三)心经 274
(八)肾顶 275
(七)小肠 275
(六)大肠 275
(十一)小横纹 276
(十)四横纹 276
(九)肾纹 276
(十三)胃经 277
(十二)掌小横纹 277
(十四)板门 278
(十七)小天心 279
(十六)内八卦 279
(十五)内劳官 279
(二十)大横纹 280
(十九)总筋 280
(十八)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280
(二十四)五指节 281
(二十三)端正 281
(二十一)十宣(十王) 281
(二十二)老龙 281
(二十七)外劳宫 282
(二十六)上马(二人上马) 282
(二十五)二扇门 282
(三十二)膊阳池 283
(三十一)一窝风 283
(二十八)威灵 283
(二十九)精宁 283
(三十)外八卦 283
(三十四)天河水 284
(三十三)三关 284
(三)前承山 285
(二)百虫 285
(三十五)六腑 285
四、下肢部穴位 285
(一)箕门 285
(四)涌泉 286
二、推拿的禁忌证 287
一、推拿的适应证 287
第十章 推拿治疗 287
第一节 推拿治疗概述 287
五、推拿的介质 288
四、推拿时的体位 288
三、推拿的注意事项 288
一、推拿的治疗原则 289
第二节 推拿的治疗原则和作用 289
(一)扭挫伤 290
一、伤科疾病 290
二、推拿的作用 290
第三节 常见病证的推拿治疗 290
(二)漏肩风 296
(三)胸胁迸伤 298
(四)颈椎病 299
(五)落枕 302
(六)腰肌劳损 303
(七)腰椎间盘突出症 304
(一)胃脘痛 307
二、内科疾病 307
(二)胃下垂 308
(三)头痛 309
(四)失眠 310
(五)高血压病 311
(六)面瘫 313
(七)类风湿性关节炎 314
(一)咳嗽 315
三、儿科疾病 315
(二)婴幼儿腹泻 316
(三)呕吐 318
(四)疳积 319
(五)腹痛 320
(六)肠套叠 321
(七)惊风 322
(八)夜啼 323
(九)小儿肌性斜颈 324
(一)痛经 325
四、其他疾病 325
(二)闭经 326
(三)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328
(四)乳痈 329
(五)声门闭合不全 330
(一)保健推拿的形成到完善 332
二、保健推拿的发展概况 332
第十一章 保健推拿 332
第一节 概述 332
一、保健推拿的定义 332
(二)保健推拿的鼎盛到广传 333
(三)保健推拿的振兴到崛起 334
(二)常用的介质 335
(一)介质的作用 335
三、保健推拿的常用介质 335
(一)固肾益精法 336
一、按保健推拿作用分类 336
四、保健推拿的注意事项 336
第二节 常用自我保健推拿法 336
(三)疏肝利胆法 337
(二)健脾益胃法 337
(七)消除疲劳法 338
(六)镇静安神法 338
(四)宣肺通气法 338
(五)宁心安神法 338
(一)眼保健 339
二、按保健推拿部位分类 339
(八)振奋精神法 339
(四)胸腹部保健 340
(三)下肢部保健 340
(二)上肢部保健 340
(一)头面部推拿 341
一、全身保健推拿法 341
(五)腰骶部保健 341
第三节 常用保健推拿法 341
(四)下肢前、内、外侧推拿 342
(三)胸腹部推拿 342
(二)上肢部推拿 342
二、足部保健推拿法 343
(六)臀及下肢后侧推拿 343
(五)腰背部推拿 343
(一)足部保健推拿须知 344
(二)足部保健推拿手法 346
(三)足部保健推拿的操作顺序 348
三、踩跷保健推拿法 349
(四)足部保健推拿的操作方法 349
(二)美容推拿的作用 351
(一)皮肤的特征 351
四、美容推拿法 351
(三)美容推拿基本手法 352
(四)常用美容推拿法 354
附:面部按摩操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