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
  • 李继明,杜婕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782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77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807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南雅堂医书》平辨脉法歌诀 3

(一)平脉法 3

目录 3

第一篇 中医基础 3

第一章 诊脉入门 3

(二)辨脉法 5

(一)诊脉至捷歌 7

二、《珍珠囊》脉法诸歌 7

(四)《玉函经》注解 8

(三)小儿脉歌 8

(二)妊娠脉歌 8

(五)生死歌诀 10

(六)诊杂病生死歌诀 13

(十一)阳毒阴毒歌 14

(十)伤寒决生死脉歌 14

(七)诊暴病歌 14

(八)形证相反歌 14

(九)诊四时病五行相克歌诀 14

(十二)诸杂病生死歌 15

(十三)察色观病生死歌 16

(十七)妊娠伤寒歌 17

(十六)新产生死歌 17

(十四)五脏察色候歌诀 17

(十五)难产生死歌 17

三、《医宗金鉴》四言脉诀 18

(十八)产后伤寒歌 18

附:订正《素问·脉要精微论》一则 28

(三)寸尺解 29

(二)定脉部位 29

四、梦觉道人《三指禅》辑要 29

(一)脉学源流 29

(六)二十七脉名目 30

(五)定至数 30

(四)六部脉解 30

(十一)四时平脉 31

(十)读缓字法 31

(七)缓 31

(八)有胃气生 31

(九)脉贵有神 31

(十二)浮沉迟数四大纲 32

(十三)对待总论 33

(十四)奇经八脉 35

(一)脉学大要 36

五、金溪龚信《脉诀》 36

(二)脉体捷法 42

(五)分人迎气口脉诀 44

(四)止脉 44

(三)诸脉相类 44

(十)动止脉 45

(九)死绝脉 45

(六)内因脉 45

(七)外因脉 45

(八)不内不外因脉 45

(十一)诸脉宜忌类 46

二、方耕霞《舌苔歌诀》 47

一、江笔花《望舌色》 47

第二章 辨舌入门 47

三、吴坤安《察舌辨证歌》 49

(一)白苔舌总论 56

四、张诞先《伤寒舌鉴》 56

(二)黄苔舌总论 62

(三)黑苔舌总论 67

(四)灰色舌总论 70

(五)红色舌总论 72

12.地黄饮子 (1 78

(六)紫色舌总论 79

(七)霉酱色舌苔总论 81

(九)妊娠伤寒舌总论 83

(八)蓝色舌苔总论 83

(二)寒性类 86

第三章 药性入门 86

一、青囊药性赋 86

(一)诸品药性阴阳论 86

(三)热性类 87

(五)平性类 88

(四)温性类 88

(七)诸品药性赋 89

(六)药性赋 89

(八)引经药报使歌 95

(十三)药相主治五脏法 96

(九)六陈歌 96

(十)十八反歌 96

(十一)十九畏歌 96

(十二)妊娠禁服歌 96

二、药性歌括 97

(十四)用药身梢论 97

(十五)用丸散论 97

(二)下气药性 112

三、分类药性 112

(一)补气药性 112

(十二)治诸咳嗽药性 113

(三)破气药性 113

(四)补血药性 113

(五)止血药性 113

(六)破血药性 113

(七)健脾强胃药性 113

(八)温脾暖胃药性 113

(九)调脾开胃药性 113

(十)补肺虚嗽药性 113

(十一)泻肺实嗽药性 113

(二十三)解郁药性 114

(十三)诸喘急药性 114

(十四)退诸火热药性 114

(十五)退虚热药性 114

(十六)退劳热骨蒸药性 114

(十七)发汗药性 114

(十八)止汗药性 114

(十九)消食药性 114

(二十)宽中药性 114

(二十一)散膨消痞药性 114

(二十二)止渴药性 114

(三十五)治脑痛药性 115

(二十四)通大便药性 115

(二十五)利小便药性 115

(二十六)消浮肿药性 115

(二十七)止呕吐及吐酸药性 115

(二十八)止泄泻药性 115

(二十九)治痢疾药性 115

(三十)治疟疾药性 115

(三十一)辟瘟消胀药性 115

(三十二)治头痛药性 115

(三十三)治头风药性 115

(三十四)治头眩药性 115

(四十三)治齿牙疼痛药性 116

(三十六)治心痛药性 116

(三十七)治腰痛药性 116

(三十八)治胁痛药性 116

(三十九)治膝痛药性 116

(四十)治咽喉肿痛及声音不出药性 116

(四十一)治眼目不明及肿痛药性 116

(四十二)治身体风痛药性 116

(五十二)强筋壮骨药性 117

(四十四)治耳聋药性 117

(四十五)去疯药性 117

(四十六)去寒药性 117

(四十七)去湿药性 117

(四十八)补肾益精药性 117

(四十九)兴壮元阳药性 117

(五十)滋补真阴药性 117

(五十一)正心定聪药性 117

(六十三)治吐血药性 118

(五十三)治梦泄遗精药性 118

(五十四)补益虚损药性 118

(五十五)破积块药性 118

(五十六)理伤损药性 118

(五十七)治痈疮止痛排脓消肿药性 118

(五十八)治乳痈药性 118

(五十九)治黄疸药性 118

(六十)治心烦难眠药性 118

(六十一)治肠风下血药性 118

(六十二)治淋病尿血药性 118

(七十五)肠风酒痔药性歌 119

(六十四)通经水药性 119

(六十五)调经水药性 119

(六十六)安胎药性 119

(六十七)治产后血迷药 119

性 119

(六十八)治产后气血诸病药性 119

(六十九)治血崩药性 119

(七十)治带下药性 119

(七十一)治腹中诸虫药性 119

(七十二)治堕胎药性 119

(七十三)治霍乱转筋及祛烦暑药性 119

(七十四)治劈岚瘴药性诗 119

(七十八)用药凡例 120

(七十六)药性治中有制诀 120

(七十七)膨胀忌服 120

(一)《神农本草经·上品》 121

四、本经便读 121

(二)《神农本草经·中品》 126

(三)《神农本草经·下品》 130

(一)梁·陶弘景《名医别录》 132

五、名医别录 132

(三)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134

(二)唐·苏恭《唐本草》 134

(六)宋·马志《开宝本草》 135

(四)唐·甄权《药性本草》 135

(五)蜀·韩保升《蜀本草》 135

(八)宋·掌禹锡《嘉祐本草》 136

(七)宋·苏颂《图经本草》 136

(十一)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37

(九)宋·大明《日华子诸家本草》 137

(十)元·朱震亨《本草补遗》 137

(二)古方加减论 138

第四章 汤头入门 138

一、徐灵胎方剂论 138

(一)方药离合论 138

(四)古今方剂大小论 139

(三)方剂古今论 139

(六)服药法论 140

(五)煎药法论 140

4.桑菊饮 141

二、方耕霞新辑汤头歌诀 141

(一)表散之剂 141

1.人参败毒散 141

2.杏苏散 141

3.银翘散 141

7.普剂消毒饮 142

5.防风解毒汤 142

6.竹叶柳蒡汤 142

11.大青龙汤 143

8.甘露消毒饮 143

9.麻黄汤 143

10.桂枝汤 143

14.九味羌活汤 144

12.小青龙汤 144

13.葛根汤 144

19.三物香薷饮 145

15.小续命汤 145

16.再造散 145

17.五积散 145

18.羌活胜湿汤 145

23.清震汤 146

20.川芎茶调散 146

21.金沸草散 146

22.苍耳散 146

2.调胃承气汤 147

24.香苏饮 147

25.牛蒡豆豉汤 147

(二)攻里之剂 147

1.大小承气汤 147

5.大柴胡汤 148

3.大小陷胸汤 148

4.增液承气汤 148

10.疏凿饮子 149

6.凉膈散 149

7.蜜煎导 149

8.木香槟榔丸 149

9.枳实导滞丸 149

14.清气化痰方 150

11.舟车丸 150

12.滚痰丸 150

13.实脾饮 150

17.五苓散 151

15.枳实消痞丸 151

16.八正散 151

22.泻白散 152

18.茵陈蒿汤 152

19.龙胆泻肝汤 152

20.导赤散 152

21.泻黄散 152

27.半夏泻心汤 153

23.泻青丸 153

24.葶苈大枣汤 153

25.洁古芍药汤 153

26.附子泻心汤 153

31.至宝丹 154

28.润肠丸 154

29.通幽汤 154

30.万氏牛黄丸 154

35.活络丹 155

32.紫雪丹 155

33.太乙玉枢丹 155

34.苏合香丸 155

4.藿香正气汤 156

(三)和解之剂 156

1.小柴胡汤 156

2.黄连汤 156

3.逍遥散 156

8.越鞠丸 157

5.六和汤 157

6.平胃汤 157

7.保和丸 157

12.橘皮竹茹汤 158

9.四磨饮 158

10.苏子降气汤 158

11.旋覆代赭汤 158

16.三子养亲汤 159

13.丁香柿蒂汤 159

14.二陈汤 159

15.半夏天麻白术汤 159

21.何人饮 160

17.定喘白果汤 160

18.五皮饮 160

19.清脾饮 160

20.绝疟七宝饮 160

25.中满分消汤 161

22.鳖甲饮子 161

23.达原饮 161

24.橘核丸 161

29.黄土汤 162

26.韭汁牛乳饮 162

27.栝蒌薤白汤 162

28.栀子豆豉汤 162

34.痛泻要方 163

30.脚气鸡鸣散 163

31.顺风匀气散 163

32.独活寄生汤 163

33.奔豚汤 163

2.竹叶石膏汤 164

35.清暑益气汤 164

36.三仁汤 164

(四)寒凉之剂 164

1.白虎汤 164

6.消斑青黛饮 165

3.犀角(代)地黄汤 165

4.六一散 165

5.葛根芩连汤 165

11.清瘟败毒饮 166

7.化斑汤 166

8.清宫汤 166

9.冬地三黄汤 166

10.玉女煎 166

16.清燥救肺汤 167

12.神犀丹 167

13.甘露饮 167

14.沙参麦冬饮 167

15.杏仁滑石汤 167

20.滋燥养营汤 168

17.清胃散 168

18.当归六黄汤 168

19.秦艽白术汤 168

24.猪肾荠苨汤 169

21.左金丸 169

22.补肺阿胶汤 169

23.千金苇茎汤 169

29.黄连阿胶汤 170

25.消渴方 170

26.小蓟饮子 170

27.清心莲子饮 170

28.白头翁汤 170

3.四逆汤 171

30.清骨散 171

(五)温热之剂 171

1.理中汤 171

2.真武汤 171

8.芪附汤 172

4.白通汤 172

5.吴茱萸汤 172

6.四神丸 172

7.苓桂术甘汤 172

12.来复丹 173

9.天台乌药散 173

10.回阳救急汤 173

11.大顺散 173

1.四君子汤 174

13.黑锡丹 174

14.半硫丸 174

15.浆水散 174

(六)补益之剂 174

4.补中益气汤 175

2.四物汤 175

3.小建中汤 175

8.人参养营汤 176

5.归脾汤 176

6.参苓白术散 176

7.养心汤 176

11.生脉散 177

9.金匮肾气汤 177

10.炙甘草汤 177

15.七宝美髯丹 178

14.当归补血汤 178

13.右归饮 178

20.黑地黄丸 179

19.妙香散 179

16.天王补心丹 179

17.紫菀汤 179

18.黄氏鳖甲散 179

24.斑龙丸 180

23.河车大造丸 180

21.虎潜丸 180

22.通关滋肾丸 180

4.桑螵蛸散 181

3.茯菟丹 181

(七)固涩之剂 181

1.金锁固精丸 181

2.真人养脏汤 181

9.猪肚丸 182

8.阳虚自汗牡蛎粉 182

5.诃子散 182

6.桃花汤 182

7.柏子仁丸 182

3.乌梅丸 183

2.稀涎散 183

10.萆薢分清饮 183

(八)因证之剂 183

1.瓜蒂散 183

7.烧裈散 184

6.葛花解酲汤 184

4.化虫丸 184

5.集效丸 184

11.清魂散 185

10.交加饮子 185

8.妊娠六合汤 185

9.达生散 185

16.白术散 186

15.天仙藤散 186

12.黑神散 186

13.羚羊角散 186

14.牡丹皮散 186

21.生化汤 187

20.如圣汤 187

17.竹叶汤 187

18.紫菀良方 187

19.失笑散 187

25.真人活命饮 188

24.升阳举经汤 188

22.保产无忧散 188

23.参术饮 188

28.锡类散 189

27.痴狗咬灵方 189

26.托里十补汤 189

一、道生 193

第五章 内经入门《灵》、《素》辑要 193

第二篇 经典理论 193

二、望色 199

三、闻声 202

五、切脉 203

四、察问 203

六、经络 212

七、病机 221

八、审治 263

九、生死 267

十、杂论 269

(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70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 270

第六章 金匮入门 270

(二)痉湿暍病脉证 272

(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273

(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274

(四)疟病脉证并治 274

(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275

(八)奔豚气病脉证治 276

(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276

(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277

(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 277

(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278

(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279

(十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 281

(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 282

(十五)黄疸病脉证并治 284

(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285

(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286

(十九)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 288

(十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288

(二十一)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289

(二十)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289

(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290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91

麻黄加术汤 291

二、陈修园《金匮方歌括》 291

(一)痉湿暍病方 291

栝蒌桂枝汤 291

葛根汤 291

大承气汤 291

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292

百合知母汤 292

防己黄芪汤 292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292

白虎加人参汤 292

瓜蒂汤 292

(二)百合狐惑阴阳毒方 292

甘草泻心汤 293

百合滑石散 293

百合鸡子黄汤 293

百合地黄汤 293

百合洗方 293

栝蒌牡蛎散 293

鳖甲煎丸 294

(三)疟病方 294

苦参汤 294

雄黄熏法 294

赤小豆当归散 294

升麻鳖甲散 294

升麻鳖甲汤去蜀椒雄黄 294

侯氏黑散 295

(四)中风历节方 295

白虎加桂枝汤 295

蜀漆散 295

附外台秘要三方(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桂姜汤) 295

矾石汤 296

乌头汤 296

风引汤 296

防己黄芪汤 296

头风摩散 296

桂枝芍药知母汤 296

黄芪五物汤 297

(五)血痹虚劳方 297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术附汤、崔氏八味肾气丸、千金越婢加术汤) 297

薯蓣丸 298

八味肾气丸 298

桂枝龙骨牡蛎汤 298

天雄散 298

小建中汤 298

黄芪建中汤 298

射干麻黄汤 299

甘草干姜汤 299

酸枣仁汤 299

大黄蟅虫丸 299

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肘后獭肝散) 299

(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方 299

越婢加半夏汤 300

桔梗汤 300

皂荚丸 300

厚朴麻黄汤 300

泽漆汤 300

麦门冬汤 300

葶苈大枣泻肺汤 300

附方(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301

小青龙加石膏汤 301

茯苓杏仁甘草汤 302

人参汤 302

(七)奔豚方 302

奔豚汤 302

桂枝加桂汤 30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302

(八)胸痹心痛短气方 302

栝蒌薤白白酒汤 302

栝蒌薤白半夏汤 302

枳实栝蒌薤白桂枝汤 302

大柴胡汤 303

厚朴七物汤 303

橘皮枳实生姜汤 303

薏苡附子散 303

桂枝生姜枳实汤 303

乌头赤石脂丸 303

附方(九痛丸) 303

(九)腹满寒疝宿食方 303

附子粳米汤 303

大乌头煎 304

赤丸方 304

厚朴三物汤 304

大承气汤 304

大建中汤 304

大黄附子汤 304

栝蒌散 305

大承气汤 305

当归生姜羊肉汤 305

乌头桂枝汤 305

附方(外台乌头汤、外台柴胡桂枝汤、外台走马汤) 305

小青龙汤 306

大青龙汤 306

(十)五脏风寒积聚方 306

旋覆花汤 306

麻仁丸 306

甘姜苓术汤 306

(十一)痰饮咳嗽方 306

苓桂术甘汤 306

肾气丸 306

甘遂半夏汤 306

十枣汤 306

小半夏加茯苓汤 307

己椒苈黄丸 307

木防己汤 307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307

泽泻汤 307

厚朴大黄汤 307

葶苈大枣泻肺汤 307

小半夏汤 307

文蛤散 308

五苓散 308

五苓散 308

附方(外台茯苓饮) 308

桂苓五味甘草汤 308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308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 308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308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308

栝蒌瞿麦丸 308

肾气丸 308

越婢加术汤 309

(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309

(十三)水气病方 309

蒲灰散 309

滑石白鱼散 309

茯苓戎盐汤 309

白虎加人参汤 309

猪苓汤 309

桂枝加黄芪汤 310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310

防己黄芪汤 310

越婢汤 310

防己茯苓汤 310

甘草麻黄汤 310

麻黄附子汤 310

杏子汤 310

蒲灰散 310

猪膏发煎 311

桂枝加黄芪汤 311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311

枳术汤 311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 311

(十四)黄疸病方 311

茵陈蒿汤 311

硝石矾石散 311

栀子大黄汤 311

柏叶汤 312

半夏麻黄丸 312

茵陈五苓散 312

大黄硝石汤 312

小半夏汤 312

小柴胡汤 312

小建中汤 312

附方(瓜蒂散、千金麻黄醇酒汤) 312

(十五)惊悸吐衄下血方 312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312

大半夏汤 313

小柴胡汤 313

黄土汤 313

赤小豆散 313

泻心汤 313

(十六)呕吐哕下利方 313

吴茱萸汤 313

半夏泻心汤 31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13

小半夏汤 313

猪苓散 313

四逆汤 313

橘皮竹茹汤 314

橘皮汤 314

大黄甘草汤 314

茯苓泽泻汤 314

文蛤汤 314

半夏干姜散 314

生姜半夏汤 314

大黄牡丹汤 315

薏苡附子败酱散 315

四逆汤 315

桂枝汤 315

大承气汤 315

小承气汤 315

桃花汤 315

白头翁汤 315

栀子豉汤 315

通脉四逆汤 315

紫参汤 315

诃黎勒散 315

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外台黄芩汤) 315

(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方 315

黄连粉 316

排脓汤 316

王不留行散 316

排脓散 316

附子汤 317

桂枝茯苓丸 317

(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蝣蛔虫方 317

藜芦甘草汤 317

鸡屎白散 317

蜘蛛散 317

甘草粉蜜汤 317

乌梅丸 317

(十九)妇人妊娠病方 317

桂枝汤 317

白术散 318

当归散 318

胶艾汤 318

当归芍药散 318

干姜人参半夏丸 318

当归贝母苦参丸 318

葵子茯苓散 318

竹叶汤 319

阳旦汤 319

(二十)妇人产后方 319

小柴胡汤 319

大承气汤 319

当归生姜羊肉汤 319

枳实芍药散 319

下瘀血汤 319

半夏厚朴汤 320

小柴胡汤 320

竹皮大丸 320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320

附方(千金三物三黄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320

(二十一)妇人杂病方 320

大黄甘遂汤 321

胶姜汤 321

甘麦大枣汤 321

小青龙汤 321

泻心汤 321

温经汤 321

土瓜根散 321

旋覆花汤 321

膏发煎 322

狼牙汤 322

抵当汤 322

矾石丸 322

红蓝花酒 322

当归芍药散 322

小建中汤 322

肾气丸 322

蛇床子散 322

小儿疳虫蚀齿方 323

(一)辨太阳病脉证篇 324

一、张仲景《伤寒论》 324

第七章 伤寒入门 324

(二)辨阳明病脉证篇 334

(三)辨少阳病脉证篇 338

(五)辨少阴病脉证篇 339

(四)辨太阴病脉证篇 339

(六)辨厥阴病脉证篇 341

(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343

桂枝汤 344

(一)太阳方 344

(八)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 344

二、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344

白虎加人参汤 345

桂枝二麻黄一汤 345

桂枝加葛根汤 345

桂枝加附子汤 345

桂枝去芍药汤 34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345

桂枝麻黄各半汤 345

四逆汤 346

调胃承气汤 346

桂枝二越婢一汤 346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346

甘草干姜汤 346

芍药甘草汤 346

小青龙汤 347

大青龙汤 347

葛根汤 347

葛根加半夏汤 347

葛根黄芩黄连汤 347

麻黄汤 347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348

桂枝甘草汤 348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348

干姜附子汤 348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34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48

茯苓甘草汤 349

五苓散 349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34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49

芍药甘草附子汤 349

茯苓四逆汤 349

真武汤 350

栀子干姜汤 350

栀子豉汤 350

栀子甘草豉汤 350

栀子生姜豉汤 350

栀子厚朴汤 350

柴胡加芒硝汤 351

大柴胡汤 351

小柴胡汤 351

小建中汤 351

抵当汤 35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52

桃核承气汤 35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52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352

桂枝加桂汤 352

白散 353

文蛤散 353

抵当丸 353

大陷胸丸 353

大陷胸汤 353

小陷胸汤 353

附子泻心汤 354

大黄黄连泻心汤 354

柴胡桂枝汤 354

柴胡桂枝干姜汤 354

半夏泻心汤 354

十枣汤 354

瓜蒂散 355

桂枝人参汤 355

生姜泻心汤 355

甘草泻心汤 355

赤石脂禹余粮汤 355

旋覆代赭汤 355

甘草附子汤 356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356

黄芩汤 356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56

黄连汤 356

桂枝附子汤 356

蜜煎导方 357

猪苓汤 357

白虎汤 357

炙甘草汤 357

(二)阳明方 357

大承气汤 357

小承气汤 357

小柴胡汤方 358

(三)少阳方 358

猪胆汁方 358

茵陈蒿汤 358

麻子仁丸 358

栀子柏皮汤 358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358

桃花汤 359

附子汤 359

(四)太阴方 359

桂枝加芍药汤 359

桂枝加大黄汤 359

(五)少阴方 359

麻黄细辛附子汤 359

麻黄附子甘草汤 359

黄连阿胶汤 359

白通汤 360

半夏散及汤 360

吴茱萸汤 360

猪肤汤 360

甘草汤 360

桔梗汤 360

苦酒汤 360

乌梅丸 361

(六)厥阴方 361

白通加猪胆汁汤 361

通脉四逆汤 361

四逆散 361

四逆加人参汤 362

(七)霍乱方 362

当归四逆汤 362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62

麻黄升麻汤 362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362

白头翁汤 362

牡蛎泽泻散 363

枳实栀子豉汤 363

理中丸 36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363

(八)阴阳易差后劳复方 363

竹叶石膏汤 364

(一)《原病篇》 365

一、吴鞠通《温病条辨》 365

第八章 温病入门 365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367

(二)《上焦篇》辑要 367

暑温 370

伏暑 372

湿温、寒湿 373

秋燥 374

温疟 374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376

(三)《中焦篇》 376

暑温、伏暑 380

寒湿 381

湿温 384

秋燥 390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391

(四)《下焦篇》 391

暑温、伏暑 395

寒湿 396

湿温 398

(一)温热病大意 401

二、江左寄瓢子《温热赘言》 401

秋燥 401

(二)风温证条例 402

三、薛生白《湿热条辨》 403

四、叶天士《温热论》 406

青带 413

白带 413

第三篇 临床各科 413

第九章 妇科入门 413

《傅青主女科证治》 413

(一)带下 413

黑带 414

黄带 414

赤带 415

少妇血崩 416

年老血崩 416

(二)血崩 416

血崩昏暗 416

郁结血崩 417

交感出血 417

血海太热血崩 418

闪跌血崩 418

经水后期 419

经水先期 419

(三)调经 419

经水数月一行 420

经水先后无定期 420

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 421

年老经水复行 421

经前腹痛吐血 422

行经后少腹疼痛 422

经水未来腹先疼 422

经水过多 423

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 423

年未老经水断 424

经前大便下血 424

经前泄水 424

身瘦不孕 425

(四)种子 425

下部冰冷不受孕 426

胸满不思食不孕 426

少腹急迫不孕 427

胸满食少不孕 427

肥胖不孕 428

嫉妒不孕 428

腰酸腹胀不孕 429

骨蒸夜热不孕 429

恶阻 430

(五)妊娠 430

便涩腹胀足浮肿不孕 430

浮肿 431

吐泻腹疼 432

口干咽痛 432

少腹疼 432

跌损 433

子悬胁疼 433

子鸣 434

小便下血病名胎漏 434

中恶 435

腰腹疼痛渴汗躁狂 435

行房小产 436

(六)小产 436

多怒堕胎 436

大便干结小产 437

闪跌小产 437

附:杂证 438

大怒小产 438

畏寒腹疼小产 438

(一)临产 445

一、亟斋居士《大生要旨》 445

第十章 产科入门 445

(三)试痛 449

(二)宜忌 449

(四)验案 450

(六)饮食 451

(五)保胎 451

(八)产后 452

(七)小产 452

(十)胞衣不下 454

(九)胎死腹中 454

(十三)方药 455

(十二)格言 455

(十一)乳少 455

(十四)胎前经验方 458

(十五)临产方 460

(十六)产后方 461

交骨不开难产 463

血虚难产 463

二、《傅青主治产论》 463

(一)难产 463

足手先下难产 464

子死腹中难产 465

子死产门难产 465

气逆难产 465

胞衣不下 466

(二)正产 466

气虚血晕 467

肠下 468

败血攻心晕狂 468

血晕不语 468

产后少腹疼 469

(三)产后 469

恶寒身颤 470

产后气喘 470

手伤胞胎淋漓不止 471

血崩 471

恶心呕吐 471

肉线出 472

四肢浮肿 472

气血两虚乳汁不下 473

肝痿 473

产后总论 474

三、《傅青主女科·产后编》 474

郁结乳汁不通 474

横产 475

热产 475

正产 475

伤产 475

调产 475

催生 475

冻产 475

断脐 476

下胞 476

盘肠产 476

难产 476

死产 476

产后用药十误 477

新产治法 477

血块 478

胎前患伤寒、疫证、疟疾、堕胎等证 478

产后寒热 478

血晕 479

厥证 480

气短似喘 481

血崩 481

伤食 482

妄言妄见 482

类疟 483

忿怒 483

类伤寒三阴证 484

类伤寒二阳证 484

出汗 485

类痉 485

类中风 485

口渴兼小便不利 486

盗汗 486

泻 487

便数 487

遗尿 487

误破尿胞 487

患淋 487

痢 488

完谷不化 488

呕逆不食 489

霍乱 489

水肿 490

咳嗽 490

膨胀 491

流注 491

骨蒸 492

怔忡惊悸 492

遍身疼痛 493

虚劳 493

心痛 493

腹痛 493

小腹痛 493

恶露 494

阴痛 494

腰痛 494

胁痛 494

风甚 495

乳痈 495

难产神效方 496

不语 496

察色 497

(一)四诊总括 497

第十一章 幼科入门 497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497

虎口三关部位脉纹形色 498

虎口三关部位脉纹图 498

听声 498

审病 498

切脉 498

(二)初生门 501

(三)惊风门 509

(四)痫证门 512

(五)疳证门 514

(六)吐证门 520

(七)泻证门 522

(八)感冒门 523

(九)瘟疫门 525

(十)暑证门 526

(十二)痢疾门 528

(十一)霍乱门 528

(十四)咳嗽门 529

(十三)疟疾门 529

(十五)喘证门 531

(十六)痰证门 532

(十七)疝证门 533

(十八)淋证门 534

(二十)腹痛门 535

(十九)头痛门 535

(二十一)黄疸门 536

(二十二)水肿门 537

(二十三)腹胀门 538

(二十四)发热门 539

(二十七)汗证门 540

(二十六)癖疾门 540

(二十五)积滞门 540

(二十八)失血门 541

(二十九)杂证门 543

痘色顺逆 547

痘形顺逆 547

第十二章 痘科入门 547

一、《痘疹心法要诀》 547

(一)痘门证治 547

痘原 547

出痘形证 547

痘出五脏形证 547

痘主部位 547

天时顺逆险 548

禀赋顺逆险 548

痘证老嫩 548

痘证疏密 548

辨形神声气饮食之虚实 548

辨气血虚实 548

辨表证虚实 548

辨里证虚实 548

辨阳热证 548

辨阴寒证 548

辨虚实寒热误治 548

发热证治 549

发热逆证 549

人事顺逆险 549

发热顺证 549

发热险证 549

见点证治 550

见点逆证 550

见点顺证 550

见点险证 550

起胀逆证 551

起胀险证 551

起胀顺证 551

灌浆证治 552

灌浆逆证 552

起胀证治 552

灌浆顺证 552

灌浆险证 552

收靥证治 553

收靥逆证 553

收靥顺证 553

收靥险证 553

结痂落痂证治 554

结痂落痂逆证 554

结痂落痂顺证 554

结痂落痂险证 554

面身痘形 555

腰痛 562

头痛 562

(二)痘中杂证 562

发热 562

惊搐 562

谵妄 563

烦躁 563

腹痛 563

喘 564

厥逆 564

渴 564

干哕 565

咳嗽 565

痰 565

呛水 566

呕吐 566

泻 567

秘结 567

口喷哕气 567

不食 567

汗 567

痒 568

痢疾 568

衄血便血 569

失音 569

痛 569

痘后痈毒 570

痘后浮肿 570

寒战咬牙 570

倦怠 570

痘后牙疳 571

唇 571

目病 571

夹痧 572

夹癍 572

舌 572

咽喉 572

夹疹 572

孕妇出痘 573

妇女出痘行经 573

水痘 573

(三)男妇年长出痘门 573

男子年长出痘 573

麻疹未出证治 574

麻疹主治大法 574

痘出遇产 574

产后出痘 574

(四)疹门证治 574

疹原 574

麻疹轻重 574

身热不退 575

麻疹收没证治 575

麻疹见形证治 575

咳嗽 576

喘急 576

烦渴 576

谵妄 576

泻泄 577

呕吐 577

喉痛 577

失音 577

瘾疹 578

盖痘疹 578

痢疾 578

腹痛 578

衄血 578

瘙疹 578

选苗 579

种痘要旨 579

(五)种痘诸法 579

择吉 580

天时 580

蓄苗 580

禁忌 581

调摄 581

旱苗种法 582

五藏传送之理 582

水苗种法 582

(一)疮疹标本 583

二、海藏《癍论萃英》 583

痘衣种法 583

痘浆种法 583

信苗 583

补种 583

自出 583

治法 583

(二)洁古老人癍论 587

(五)已显癍证所用之药 588

(四)未显癍证所用之药 588

(三)海藏老人癍论 588

(六)疮疹轻重候 589

(一)痈疽总论 590

一、南丰李梴《外科证治诗》 590

第十三章 外科入门 590

(二)脑颈部 597

(三)手部 602

(四)胸腹部 604

(五)背腰部 607

(六)臀腿部 609

(七)足膝部 615

(八)遍身部 617

二、南丰李梴《外科药方赋》 628

总论治法 661

《金匮过玉书》治疔法 661

第十四章 疔科入门 661

辨证 663

药忌酒说 664

疔不可用药线说 664

忌用升药说 664

疔与痈疽治法异同 665

头面后项手指生疔便捷治法(附:治火眼) 665

鼻疔 666

印堂疔 666

外科须明脉理 666

钉脑疔 666

腮疔 667

颧疔 667

迎香疔(附:迎香毒) 667

耳疔 667

牙疔 668

反唇疔 668

龙泉疔 668

喉疔(附:喉证治法) 669

舌疔 669

穿牙疔(附:穿牙毒及小儿走马牙疳) 669

正对口疔(附:痈疽治法) 670

松子疔 670

蚂蝗疔(又名蚂蝗风) 670

十指疔 671

偏对口疔(附:痈疽治法) 671

断指疔 672

鳅肚疔 672

蛇头疔、天蛇毒、水蛇头疔 672

蛇眼疔 672

蛇背疔 672

蛇腹疔 672

蛇节疔 672

手背疔、手槽疔 673

托盘疔(附:手心毒,穿掌毒) 673

僵节蛀疔 673

手丫疔 673

虎口疔(又名合谷疔,附:虎口毒) 673

脱骨疔 674

冷疔 674

肉龟疔(俗名脚发背) 674

乌茄疔 674

白刃疔 675

黄鼓疔 675

火焰疔 675

紫靥疔 675

心经疔 676

羊毛疔瘤 676

黑靥疔 676

羊毛疔 676

黑疔 677

血疔 677

火疔(附:一切痧证治法) 677

红丝疔 678

刀臁疔 678

鱼眼疔 678

鱼脐疔 678

七星赶月疔、护场疔、三十六疔 678

暗疔 679

葡萄疔 679

对疔 679

水疔 679

卷簾疔 680

看疔秘法 680

内疔 680

痘疔治法 680

痘证回毒方(兼治疔肿) 681

赤斑疔 681

火珠疔 681

忘汲疔 681

豢虎疔 681

燕窝疔 681

注命疔 681

透肠疔 681

骊龙疔 681

蒜灸方 682

牛粪散 682

拔毒膏 682

痘疔溃烂方 682

(一)外治手法 683

一、《正骨心法要旨》 683

第十五章 伤科入门 683

(二)器具总论 684

(三)经义 686

(五)头面部 687

(四)十不治证 687

(六)胸背部 695

(七)四肢部 698

(八)内治杂证法 702

(一)杖疮 710

二、金溪龚信《伤科证治》 710

(九)附:补遗方 710

(二)折伤 712

(三)金疮 714

(四)破伤风 715

(五)汤火伤 716

(六)虫兽伤 717

八廓部位歌 719

五轮主五脏病歌 719

第十六章 眼科入门 719

《眼科心法要诀》 719

(一)总论诸歌 719

目睛原始歌 719

五轮所属部位歌 719

外因为病歌 720

内因为病歌 720

八廓所属歌 720

八廓主六腑命门包络病歌 720

内障初患久变五风歌 721

(二)内障总名歌 721

不内外因为病歌 721

绿风有余歌 722

黄风不足歌 722

五风初患有余歌 722

五风初患不足歌 722

黄风有余歌 722

青风有余歌 723

乌风不足歌 723

绿风不足歌 723

黑风有余歌 723

黑风不足歌 723

乌风有余歌 723

滑翳歌 724

冰翳歌 724

青风不足歌 724

圆翳歌 724

浮翳歌 725

涩翳歌 725

散翳歌 726

横翳歌 726

沉翳歌 726

黑水凝翳歌 727

白翳黄心歌 727

偃月翳歌 727

胎患内障歌 728

高风内障歌 728

枣花翳歌 728

雷头风歌 728

惊振内障歌 728

瞳人干缺歌 728

雀目内障歌 728

暴赤生翳歌 730

(三)外障总名歌 730

黄膜上冲歌 731

赤膜下垂歌 731

血灌瞳人歌 731

睑硬睛疼歌 731

胬肉攀睛歌 732

旋螺尖起歌 732

蟹睛疼痛歌 732

漏睛脓出歌 733

突起睛高歌 733

鸡冠蚬肉歌 733

神崇疼痛歌 733

两眦赤脉歌 734

胞肉胶凝歌 734

鹘眼凝睛歌 734

倒睫拳毛歌 734

风牵僻歌 735

钉翳根深歌 735

花翳白陷歌 735

黑翳如珠歌 735

膜入水轮歌 736

玉翳浮满歌 736

冰瑕翳深歌 736

两睑粘睛歌 736

混睛歌 737

睑生风粟椒疮歌 737

逆顺生翳歌 737

风牵睑出歌 737

冲风泪出歌 738

眼痒歌 738

被物撞破歌 738

撞刺生翳歌 738

痛如针刺歌 738

肝虚积热歌 739

伤寒热病后患目歌 739

风赤疮痍歌 739

暴风客热歌 739

小儿青盲歌 740

天行赤眼歌 740

因他患后生翳歌 740

脾生痰核歌 740

小儿生赘歌 741

辘轳转关歌 741

胎风赤烂歌 741

癍疮入眼歌 741

能近怯远歌 742

能远怯近歌 742

小儿疳眼歌 742

小儿通睛歌 742

眯目飞尘飞丝歌 742

(四)补遗 742

干涩昏花歌 743

瞳神缩小歌 743

瞳神散大歌 743

妊娠目病歌 744

行经目痛歌 744

白眼痛歌 744

女子逆经歌 744

石燕丹方 745

紫金膏方 745

产后病目歌 745

(五)附:外治方 745

焮肿膏方 745

五胆膏方 746

广大重明汤方 746

摩风膏方 746

摩障灵光膏方 746

一、陈若虚咽喉虚实论 747

第十七章 喉科入门 747

二、喉科紫珍集指南赋 748

(四)本药 752

(三)通关散 752

三、喉科指南赋方治歌括 752

(一)金锁匙 752

(二)清咽利膈汤 752

(六)荆防败毒散 753

(五)秘药 753

(十)千金内托散 754

(九)三黄汤 754

(七)涂方凉膈散 754

(八)瀛洲学士汤 754

(十四)二陈汤 755

(十三)黄连泻心汤 755

(十一)生肌散 755

(十二)金箍散 755

(二)论因 756

(一)喉痧源流总论 756

(十五)补中益气汤 756

四、曹心怡喉痧正的 756

(四)论脉 757

(三)论证 757

(五)论治 758

(七)申禁 760

(六)验舌 760

(十)喉痧条治 761

(九)防先 761

(八)善后 761

(十一)喉痧备用各方 763

五、耐修子录白喉治法忌表择微 765

(一)洞主仙师前论答耐修问 766

(二)洞主仙师后论答乙医某生问 770

(三)白喉症治养阴忌表歌括 77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