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概要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学概要
  • 陈文松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7531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61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概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

绪论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2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7

第一节 阴阳学说 7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7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8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0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2

一、五行的概念、特性与归类推演 12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5

第二章 藏象 17

一、心 18

第一节 五脏 18

【附】 心包络 20

二、肺 20

三、脾 22

四、肝 23

五、肾 25

【附】 命门 28

第二节 六腑 28

一、胆 28

二、胃 29

三、小肠 29

四、大肠 30

五、膀胱 30

六、三焦 30

一、脑 31

二、女子胞 31

第三节 奇恒之腑 31

【附】 精室 32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32

一、脏与脏的关系 32

二、脏与腑的关系 34

三、腑与腑的关系 35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36

第一节 精 36

一、精的概念 36

二、精的生成 36

三、精的功能 37

第二节 气 37

一、气的概念 37

二、气的生成 38

三、气的功能 38

四、气的运动 39

五、气的分类 40

第三节 血 41

一、血的概念 41

二、血的生成 42

三、血的循行 42

四、血的功能 42

第四节 津液 43

一、津液的概念 43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43

三、津液的功能 44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5

一、精与气的关系 45

二、精与血的关系 45

三、气与血的关系 45

四、气与津液的关系 46

六、精与津液的关系 47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4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48

一、经络的概念 48

二、经络系统的构成 48

第四章 经络 48

第二节 十二经脉 49

一、名称与命名原则 49

二、走向、交接及分布规律 49

三、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50

第三节 奇经八脉 50

一、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 50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 51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51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51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52

一、外感六淫 54

第五章 病因病机 54

第一节 病因 54

二、疫疠 57

三、内伤七情 57

四、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59

五、痰饮、瘀血、结石 60

六、其他致病因素 62

第二节 病机 63

一、发病 63

二、邪正盛衰 65

三、阴阳失调 67

四、气血失调 68

【附】内生五邪 70

第一节 望诊 72

一、望神 72

第六章 四诊 72

二、望面色 73

三、望形态 74

四、望局部情况 74

五、望皮肤 76

六、望分泌物与排泄物 77

七、望小儿指纹 78

八、望舌 78

第二节 闻诊 81

一、听声音 81

二、嗅气味 82

第三节 问诊 82

一、问寒热 82

二、问汗 83

三、问疼痛 84

四、问饮食与口味 85

五、问睡眠 86

六、问二便 86

七、问经带 87

八、问小儿 87

第四节 切诊 88

一、脉诊 88

二、按诊 91

第七章 辨证 94

第一节 八纲辨证 94

一、表里 94

二、寒热 95

三、虚实 97

四、阴阳 98

第二节 脏腑辨证 99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99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02

三、脾与胃病辨证 104

四、肝与胆病辨证 107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10

六、脏腑兼病辨证 112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115

一、气病辨证 115

二、血病辨证 116

三、气血同病辨证 117

四、津液病辨证 119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121

一、卫分证 121

二、气分证 121

三、营分证 122

四、血分证 123

第一节 养生 125

一、养生基本原则 125

第八章 养生与预防 125

二、养生方法 127

第二节 预防 128

一、未病先防 128

二、既病防变 129

第九章 治疗护理原则 130

第一节 治疗原则 130

一、治病求本 130

二、扶正祛邪 131

三、调整阴阳 132

四、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132

第二节 治法 133

一、汗法 133

二、吐法 133

三、下法 133

四、和法 133

第三节 护理原则 134

八、补法 134

一、施护求本原则 134

五、温法 134

七、消法 134

六、清法 134

二、规律生活起居 135

三、调畅精神情志 136

四、注意饮食调护 137

五、重视用药护理 138

六、促进形神康复 139

第十章 中药 141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与用法 141

一、中药的性能 141

二、中药的用法 142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44

一、解表药 144

二、清热药 146

三、温里药 150

四、泻下药 151

五、化痰止咳平喘药 151

六、祛湿药 153

七、理气药 156

八、理血药 157

九、平肝息风药 160

十、消导药 161

十一、安神药 162

十二、补益药 163

十三、开窍药 167

十四、固涩药 167

十五、驱虫药 168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其变化 170

第十一章 方剂 170

第一节 方剂基础知识 170

二、方剂的剂型 171

第二节 常用方剂 171

一、解表剂 171

二、清热剂 172

三、温里剂 173

四、泻下剂 174

五、和解剂 175

六、化痰止咳平喘剂 176

七、祛湿剂 177

八、理气剂 178

九、理血剂 178

十、治风剂 179

十一、治燥剂 180

十三、安神剂 181

十二、消导剂 181

十四、补益剂 182

十五、开窍剂 183

十六、固涩剂 184

第十二章 腧穴与针灸 186

第一节 腧穴 186

一、腧穴的分类 186

二、腧穴的作用 186

三、腧穴定位法 186

第二节 常用经穴和奇穴 188

一、十四经穴 188

二、经外奇穴 199

第三节 针灸方法 200

一、针法 200

二、灸法 204

三、耳针疗法 205

【附】 其他疗法 208

一、推拿疗法 208

二、拔罐疗法 209

三、刮痧疗法 209

第十三章 常见病证 211

第一节 感冒 211

第二节 咳嗽 212

第三节 胃痛 214

第四节 泄泻 216

第五节 心悸 218

第六节 淋证 219

第七节 眩晕 221

第八节 郁证 222

第九节 痹证 223

第十一节 月经不调 225

第十节 乳癖 225

第十二节 痛经 227

第十三节 带下病 228

第十四节 胎动不安 229

第十五节 不孕症 230

第十六节 积滞 232

第十七节 痄腮 232

实习指导 234

实习一 人体经络模型的观察 234

实习二 舌诊 234

实习三 脉诊 234

实习四 部分中药的识别及汤剂制备 235

实习五 常用腧穴定位 236

实习六 针灸法运用 236

主要参考文献 238

教学大纲(参考) 24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