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疑难解读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诊断学疑难解读
  • 庄泽澄,庄欣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949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中医学院-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学疑难解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1 绪论 1

1.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

1.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3

1.3 病、证、症的基本内涵及其关系 5

2 问诊 7

2.1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辨析 7

2.2 恶寒与畏寒之辨 9

2.3 论寒热往来 10

2.4 潮热的含义及各种潮热产生的机制 13

2.5 微热的类型及产生机制 16

2.6 辨汗求因 18

2.7 辨痛求因 21

2.8 机体不同部位疼痛病因概要 25

2.9 眩晕及其病因辨析 29

2.10 心悸及其病因辨析 30

2.11 胁胀、脘痞辨析 32

2.12 腹胀病因辨析 33

2.13 身重与麻木辨析 36

2.14 耳鸣、重听、耳聋病因辨析 38

2.15 失眠与嗜睡辨析 40

2.16 口渴欲饮与渴不多饮病因辨析 43

2.17 食欲异常的临床意义 45

2.18 便秘与泄泻病因辨析 48

2.19 便质异常和排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 51

2.20 尿量和尿次异常的临床意义 54

2.21 排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 56

2.22 月经病病因探析 59

3.1 神与望神 65

3 望诊 65

3.2 假神与重病好转之辨 68

3.3 望色诊病的理论依据 69

3.4 论面白的临床意义 71

3.5 戴阳证病机辨析 71

3.6 论面赤非独主热 72

3.7 面黄辨析 74

3.8 论白色、青色和黑色主病之异同 75

3.9 望色十法与临床望色察病 77

3.10 浅析坐卧异常姿态的临床意义 78

3.11 论猝倒神昏的临床意义 79

3.12 小儿囟门异常的临床意义 80

3.13 五轮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81

3.14 瞳孔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82

3.15 目态异常的临床意义 83

3.16 口形六态的临床意义 84

3.17 咽喉色泽及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 86

3.18 颈项动态异常的临床意义 87

3.19 呼吸异常辨析 88

3.20 四肢抽搐辨析 90

3.21 斑与疹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91

3.22 皮肤水疱之辨 93

4 舌诊 96

4.1 望舌诊病的理论依据 96

4.2 论不同舌色的临床意义 97

4.3 论舌形主病 99

4.4 论舌态的临床意义 102

4.5 论不同苔色的临床意义 104

5 闻诊 107

5.1 音哑、失音与失语辨析 107

5.2 论意识障碍与谵语、谵妄、昏愦不语、郑声之间的关系 109

5.3 论夺气 111

5.4 气喘与胸闷辨析 112

5.5 咳嗽辨析 114

5.6 呕吐辨析 116

6 脉诊 118

6.1 寸口诊法评述 118

6.2 论指法 121

6.3 论脉之胃、神、根的体象特点和内在联系 123

6.4 四时平脉的脉象特征及其机制的探讨 126

6.5 脉象四要素及其衍化的意义 128

6.6 浮脉与沉脉的体象与主病辨析 130

6.7 论数脉主寒、热、虚、实 133

6.8 紧脉脉象辨析 136

6.9 论实寒证脉非迟 138

6.10 迟脉与缓脉体象及主病辨析 139

6.11 疾脉析 142

6.12 论细脉非主伤寒和痛证 144

6.13 细、微、濡、弱4种脉象的体象及其临床意义 145

6.14 短脉与动脉辨析 148

6.15 论覆溢脉非长脉 151

6.16 论弦脉与涩脉 152

6.17 论洪脉与滑脉 154

6.18 论虚脉与实脉 157

6.19 论伏脉与牢脉 160

6.20 从代脉的沿革探讨其临床意义 162

6.21 论促、结、代脉的体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166

6.22 论芤、革、散脉的体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171

6.23 乍疏乍数脉辨析 174

7 按诊 177

7.1 乳房按诊 177

7.2 腹部按诊的一般操作 178

7.3 肝脏按诊 179

7.4 胆囊按诊 180

7.5 脾脏按诊 181

7.6 肾脏按诊 181

7.7 虚里的含义及按虚里的临床意义 182

8 八纲辨证 185

8.1 论八纲辨证的形成 185

8.2 论阴虚证和阳虚证 186

8.3 论亡阳证和亡阴证 188

8.4 真寒假热证辨析 191

8.5 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之辨 194

8.6 寒热错杂与寒热真假之辨 196

8.7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探析 197

8.8 论邪气致虚及虚实转化 200

8.9 论表虚与表虚证 202

9 气血津液辨证 205

9.1 论气虚证及其病理演变 205

9.2 论气滞证及其病理演变 207

9.3 论血虚证及其病理演变 208

9.4 辨证求因论血瘀 209

9.5 血热证辨析 211

10 脏腑辨证 213

10.1 论心病证候的常见病因,基本病机及其主要症状 213

10.2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辨析 214

10.3 心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辨析 215

10.4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的病理联系及鉴别 218

10.5 论心气阴两虚证 220

10.6 论心阳欲脱证与心阳暴脱证 220

10.7 论心脉痹阻证 222

10.8 论肺病常见病因、基本病机及其主要症状 223

10.9 肺气虚证与肺阳虚证辨析 224

10.10 外邪犯肺之辨 226

10.11 论肺阴虚证及其与燥邪犯肺证的鉴别 227

10.12 论肺气阴两虚证 229

10.13 论肺气欲竭证 230

10.14 论热邪壅肺证及其病理演变 231

10.15 寒邪客肺证、痰湿阻肺证与饮邪停肺证辨析 233

10.16 论饮停胸胁证 235

10.18 论脾气虚证及其病理演变 237

10.17 论脾病的常见病因、基本病机及其主要症状 237

10.19 论脾阳虚证及其与脾气虚证的鉴别 240

10.20 论寒湿困脾证及其与脾阳虚证的鉴别 241

10.21 论湿热蕴脾证及其与寒湿困脾证的鉴别 242

10.22 论脾阴虚证 244

10.23 论肝病的常见病因、病理特点和主要症状 245

10.24 论肝气郁结证及其病理演变 246

10.25 论肝血虚证与血虚生风证 248

10.26 论肝阴虚证和阴虚动风证 249

10.27 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辨析 251

10.28 论肝阳化风证 254

10.29 论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与肝阳化风证的病理联系与证候鉴别 255

10.30 论寒滞肝脉证 256

10.31 论湿热蕴肝证、湿热蕴胆证与肝胆湿热证 258

10.32 论肾病常见病因、基本病机和主要症状 260

10.33 肾阳虚证辨析 261

10.34 肾阴虚证与心肾不交证辨析 263

10.35 肾精不足证辨析 265

10.36 论肾气不固证及其与脾气下陷证之辨 266

10.37 胃气虚证与胃阳虚证辨析 268

10.38 胃阴虚证与胃火炽盛证辨析 270

10.39 胃阴虚证与脾阴虚证,胃阳虚证与脾阳虚证辨析 271

10.40 论寒饮停胃证与反胃 272

10.41 论寒滞胃肠证 275

10.42 论胃肠气滞证 276

10.43 论大肠湿热证与肠热腑实证 277

10.44 膀胱湿热证之辨 279

10.45 胆郁痰扰证与心胆气虚证之辨 280

10.46 论心脾两虚证 281

10.47 肝脾不调证病机及其临床表现辨析 284

10.48 肝胃不和证病机及其临床表现辨析 28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