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黄春,黄琼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5690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病理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病理生理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1

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

四、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3

第一单元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疾病与健康 5

一、健康的概念 5

二、疾病的概念 5

三、亚健康的概念 6

第二节 病因学概论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7

第三节 发病学 8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8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9

第四节 疾病转归 10

一、完全康复 10

二、不完全康复 10

三、死亡 10

第二单元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3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13

一、萎缩 13

二、肥大 14

三、增生 15

四、化生 15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6

一、损伤的原因与机制 16

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 17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22

一、再生 22

二、纤维性修复 23

第四节 创伤愈合 24

一、皮肤创伤愈合 25

二、骨折愈合 27

第三单元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0

第一节 出血 30

一、出血的原因及类型 30

二、病理变化 31

三、后果 31

第二节 充血和淤血 31

一、充血 31

二、淤血 32

第三节 血栓形成 33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33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 34

三、血栓的结局 35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36

第四节 栓塞 36

一、栓子运行途径 36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37

第五节 梗死 38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38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39

三、梗死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40

第六节 防治与护理原则 40

一、去除病因,防治原发病 40

二、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 40

三、对症护理 40

四、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 40

第四单元 炎症 42

第一节 概述 42

一、概念 42

二、炎症原因 42

三、炎症介质 43

四、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43

五、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44

六、炎症的临床类型 45

第二节 急性炎症 46

一、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 46

二、急性炎症的类型 50

三、急性炎症的结局 53

第三节 慢性炎症 54

第五单元 肿瘤 57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57

第二节 肿瘤的特性 58

一、肿瘤的形态 58

二、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59

三、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60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62

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和良恶性的区别 63

一、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63

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63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64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64

二、肿瘤的分类 65

第五节 癌前疾病、上皮内瘤变和原位癌 66

一、癌前疾病 66

二、上皮内瘤变 67

三、原位癌 67

第六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67

一、肿瘤的病因 67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 69

第七节 肿瘤的防治与护理原则 70

一、预防致癌因素的作用 70

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70

三、加强肿瘤普查,早期及时治疗癌前病变 70

四、重视肿瘤护理的工作 71

第八节 常见肿瘤举例 71

一、上皮组织肿瘤 71

二、间叶组织肿瘤 73

三、其他肿瘤 75

第六单元 体液失调 77

第一节 体液平衡概述 77

一、体液的分布 77

二、体液平衡及渗透压的调节 78

三、酸碱平衡的维持 78

四、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79

第二节 体液代谢失调 79

一、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80

二、体内钾的异常 84

第三节 水肿 86

一、水肿的发病机制 87

二、水肿的特点 88

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88

四、水肿的防治和护理原则 88

第四节 酸碱平衡失调 89

一、酸碱失衡的分类及常用检测指标 89

二、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90

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97

第五节 体液失调防治与护理基本原则 97

一、充分掌握病史,详细检查病人体征 97

二、即刻的实验室检查 97

三、确定体液失调类型 98

四、制定治疗方案 98

第七单元 缺氧 99

第一节 临床常用血氧指标 99

一、血氧分压 99

二、血氧容量 100

三、血氧含量 100

四、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100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101

一、乏氧性缺氧 101

二、血液性缺氧 102

三、循环性缺氧 103

四、组织性缺氧 103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104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04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05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106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08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08

第四节 氧疗和氧中毒 110

一、氧疗 110

二、氧中毒 110

第八单元 发热 113

第一节 概念 113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114

一、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 114

二、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15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116

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116

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 117

三、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变化 117

四、呼吸系统功能的变化 117

五、消化系统功能的变化 117

六、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 117

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其防治与护理原则 117

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117

二、发热的护理原则 118

三、常用的解热措施 118

第九单元 休克 120

第一节 概述 120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121

一、休克的病因 121

二、休克的分类 122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生机制 123

一、休克代偿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 123

二、休克进展期(休克中期、微循环淤血期) 126

三、休克难治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 127

四、休克时细胞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128

第四节 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 129

一、肾功能的障碍 129

二、呼吸功能障碍 130

三、心功能障碍 130

四、脑功能障碍 130

五、消化道和肝功能障碍 130

六、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130

第五节 休克防治与护理原则 131

一、能观察和及早察觉休克早期的症状和体征 131

二、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131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131

四、采取合适体位 131

五、维持体温 131

六、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131

七、进行心电监护 132

八、应用药物升高血压 132

第十单元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34

第一节 概述 135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5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135

二、DIC的发病机制 136

第三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39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139

二、严重肝功能障碍 139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139

四、微循环障碍 140

五、纤溶系统功能受抑制 140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140

一、出血 140

二、休克 141

三、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141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42

第五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143

一、DIC的分期 143

二、DIC分型 143

三、实验室诊断 144

第六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和护理原则 144

一、防治原发病 145

二、改善微循环障碍 145

三、建立新的凝血与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145

第十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147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47

一、慢性支气管炎 148

二、支气管哮喘 148

三、支气管扩张 149

四、肺气肿 150

第二节 肺炎 152

一、细菌性肺炎 152

二、病毒性肺炎 156

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157

第三节 肺硅沉着症 15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57

二、病理变化 157

三、硅肺的分期和病变特点 158

四、并发症 158

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5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59

二、病理变化 159

三、临床病理联系 159

第五节 呼吸功能不全 160

一、呼吸衰竭的病因 160

二、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161

三、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165

四、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68

第十二单元 心血管系统疾病 172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172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危险因素 173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173

三、病理变化 174

四、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176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77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177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类型 177

第三节 高血压病 18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80

二、类型和结构功能变化 181

三、高血压病的护理 184

第四节 风湿病 18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84

二、基本病理变化 185

三、各器官的病变及病理临床联系 186

四、风湿病的护理 187

第五节 慢性心瓣膜病 187

一、二尖瓣狭窄 187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188

三、主动脉瓣狭窄 188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88

第六节 心肌病 189

一、扩张性心肌病 189

二、肥厚性心肌病 189

三、限制性心肌病 189

第七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心肌炎 190

一、感染性心内膜炎 190

二、心肌炎 191

第八节 心功能不全 192

一、病因、诱因和分类 193

二、机体的代偿反应 194

三、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 195

四、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97

五、心力衰竭防治和护理原则 199

第十三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202

第一节 慢性胃炎 20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02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203

三、临床病理联系 204

第二节 溃疡病 20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04

二、病理变化 205

三、临床病理联系 205

四、结局及合并症 206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20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06

二、基本病理变化 207

三、临床病理类型 208

第四节 肝硬化 209

一、门脉性肝硬化 210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212

第五节 肝性脑病 213

一、病因、分类与分期 213

二、发病机制 214

三、诱发因素 217

四、防治原则 217

第十四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220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221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21

二、病理类型及临床病理联系 222

第二节 泌尿系统感染 227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27

二、类型 228

第三节 肾功能不全 230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 230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 232

三、尿毒症 234

第十五单元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237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237

一、慢性子宫颈炎 237

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238

三、子宫颈癌 238

第二节 滋养细胞疾病 240

一、葡萄胎 240

二、侵蚀性葡萄胎 241

三、绒毛膜癌 241

第三节 卵巢常见肿瘤 242

一、浆液性肿瘤 242

二、黏液性肿瘤 243

三、防治与护理原则 243

第三节 乳腺疾病 243

一、乳腺增生性病变 243

二、乳腺纤维腺瘤 244

三、乳腺癌 244

四、防治与护理原则 246

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 246

一、前列腺增生 246

二、前列腺癌 247

三、防治与护理原则 247

第十六单元 内分泌系统疾病 249

第一节 糖尿病 24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50

二、病理变化 250

三、病理临床联系 250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251

一、甲状腺炎 251

二、甲状腺肿 252

三、甲状腺肿瘤 254

第十七单元 传染病 258

第一节 结核病 259

一、概述 259

二、肺结核病 261

三、血源性结核病 265

四、肺外结核病 266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268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268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269

第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7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71

二、病理变化 271

三、临床病理联系 272

四、结局和并发症 272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272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273

二、病理变化 273

三、临床病理联系 274

四、结局 274

第五节 常见性传播疾病 275

一、淋病 275

二、尖锐湿疣 275

三、梅毒 276

四、艾滋病 277

第六节 其他病毒性传染病 279

一、流行性出血热 279

二、狂犬病 280

第十八单元 寄生虫病 283

第一节 血吸虫病 283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 283

二、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 284

三、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后果 285

第二节 阿米巴病 286

一、肠阿米巴病 286

二、肠外阿米巴病 287

第三节 并殖吸虫病 288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 288

二、发病机制及基本病变 289

三、主要病变及临床表现 289

参考答案 29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