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院职业暴露与防护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医院职业暴露与防护
  • 肖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523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医药卫生人员-传染病-预防(卫生);医药卫生人员-物理性损伤-防护;医药卫生人员-化学性损伤-防护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医院职业暴露与防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环境和危险因素 1

一、环境的概念 1

第一章 医院职业暴露因素 1

(四)社会心理因素 2

(三)物理因素 2

二、暴露环境的组成 2

(一)生物因素 2

(二)化学因素 2

二、毒性 3

一、医院环境中的毒物污染和接触机会 3

第二节 环境毒物及其对健康的损害 3

(二)慢性作用 4

(一)急性作用 4

三、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中毒) 4

(三)远期作用 5

(一)神经系统 6

四、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 6

(二)呼吸系统 7

(四)消化系统 8

(三)泌尿系统 8

(五)生殖系统 9

(九)其他 10

(八)皮肤 10

(六)造血系统 10

(七)心血管系统 10

七、中毒的防护 11

(二)慢性中毒 11

五、中毒的诊断 11

六、中毒的急救与治疗原则 11

(一)急性中毒 11

(一)呼吸道 12

二、化学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 12

第三节 毒物代谢动力学 12

一、毒物在生产环境存在的形态 12

(三)消化道 13

(二)皮肤 13

(一)分布和蓄积 14

三、化学物质的体内过程 14

(三)生物转化 16

(二)转运 16

(四)排泄 17

(一)正常调节 18

一、人体对环境毒物的反应过程 18

第四节 环境毒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18

(一)毒物的理化性质 19

三、影响毒物作用效应的因素 19

(二)代偿状态 19

(三)失代偿状态 19

二、人群对环境污染的反应 19

(二)剂量或强度 20

(四)个体感受性 21

(三)作用时间 21

参考文献 23

(五)毒物的联合作用 23

第一节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一般原则 25

第二章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25

(二)软件建设 26

(一)硬件建设 26

一、医院日常工作的职业防护原则 26

(一)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特征 27

二、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职业防护原则 27

(二)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 28

(三)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人员的防护原则 29

(一)随时消毒 31

一、消毒 31

第二节 消毒与隔离 31

(一)隔离的概念和目的 32

二、隔离 32

(二)终末消毒 32

(二)隔离的类型 33

(三)隔离区的设置 34

(二)污染废弃物的处理 36

(一)基本要求 36

(四)隔离病房内物品的处置 36

(五)隔离病人的转送 36

(六)隔离病人尸体的处理 36

三、污染物品的清除 36

(一)洗手 37

二、个人防护措施 37

第三节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37

一、防护原则 37

(一)一级防护 37

(二)二级防护 37

(三)三级防护 37

(五)处置过程中物品、标本及废物处理 38

(四)穿隔离衣 38

(二)戴手套 38

(三)口罩、护目镜及面罩的应用 38

(二)职业自信受挫 39

(一)心身耗竭 39

第四节 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防护 39

一、医护人员的心理卫生问题 39

(三)加大医学心理学的管理力度 40

(二)加大医学心理学知识学习与宣传的力度 40

(三)人格偏态 40

(四)强迫症象 40

二、防护对策 40

(一)加强医学心理学的实用性研究 40

一、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 41

第五节 医疗纠纷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及防护 41

(四)创造人际沟通环境 41

(一)医院方面的原因 42

(二)患者方面的原因 43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45

(二)医疗纠纷的消极影响 46

(一)医疗纠纷对医务人员产生的积极影响 46

二、医疗纠纷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46

(一)医院从自身做起提高医疗质量 48

三、医疗纠纷中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防护 48

(二)社会关注和防范 49

参考文献 52

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度 54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频率 54

第三章 院内感染暴露与防护 54

第一节 概述 54

第二节 基本概念 56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56

二、细菌学时代 58

一、细菌学时代以前 58

第三节 发展历史 58

二、病原体根据结构分类 59

(二)内源性感染 59

三、抗菌药物时代 59

第四节 病原学 59

一、病原体根据来源分类 59

(一)外源性感染 59

(二)真菌 60

(一)细菌 60

(二)病原携带者 61

(一)病人 61

(三)病毒 61

(四)其他 61

第五节 院内感染流行过程 61

一、传染源 61

(二)接触传播 62

(一)空气传播 62

(三)动物 62

二、传播途径 62

(三)共同媒介物传播 63

(一)局部防御屏障受损 64

一、宿主防御功能减退 64

三、易感因素 64

(一)易感人群 64

(二)容易诱发院内感染的创伤性诊疗方法 64

第六节 发病机制 64

(二)客观因素 65

(一)主观因素 65

(二)免疫系统功能缺陷 65

二、诊疗措施为病原体侵袭提供了条件 65

三、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65

(一)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人体各部的正常菌群 65

(二)对抗生素敏感的菌株被抑制 65

四、院内感染的促发因素 65

第八节 院内感染的特点与监控管理 66

二、造成经济损失 66

第七节 院内感染的危害 66

一、增加患者的痛苦 66

二、临床特点 67

(五)暴发频率 67

一、流行病学特点 67

(一)患病率 67

(二)感染源 67

(三)感染途径 67

(四)易感宿主 67

(三)常见感染部位 68

(二)感染特点 68

(一)病原体 68

(四)院内感染的分类 69

(五)常见院内感染的诊断 70

(六)常见院内感染的诊断思维 73

(八)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74

(七)院内感染的监督管理 74

(九)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75

(二)影响血源性传播疾病传播的因素 79

(一)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估计 79

第九节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 79

一、职业暴露与血源性传播疾病 79

(四)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 80

(三)血源性传播疾病 80

(一)乙型肝炎 81

二、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81

(三)艾滋病 86

(二)丙型肝炎 86

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90

(一)一般措施 91

(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管理 92

(二)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后的紧急处理 92

(四)重点科室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自我防护 95

一、职业暴露与呼吸道传播疾病 96

第十节 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 96

(一)上呼吸道感染 99

二、常见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99

(二)肺部感染 100

(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105

(一)一般措施 107

三、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107

(一)SARS消毒隔离工作指南 109

四、SARS的职业防护 109

(二)特殊措施 109

(二)SARS诊疗工作中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113

第十一节 消化道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 114

(一)伤寒和副伤寒 115

二、消化道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115

一、职业暴露与消化道传播疾病 115

(一)消化道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 115

(二)消化道传播疾病的影响因素 115

(二)霍乱 119

(三)细菌性痢疾 121

(四)阿米巴痢疾 123

(五)甲型、戊型、庚型病毒性肝炎 125

(六)感染性腹泻 128

(六)加强病房病人及其家属的管理工作 130

(五)消灭苍蝇、蟑螂等疾病传播媒介 130

三、消化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130

(一)勤洗手 130

(二)知忌口 130

(三)常消毒 130

(四)立制度 130

(十三)设立肠道感染门诊(腹泻门诊) 131

(十二)消毒隔离效果监测 131

(七)抓好职工食堂卫生 131

(八)经常了解周边疫情 131

(九)加强本地或卫生所辖区域疫情的监测 131

(十)加强医院外环境监测 131

(十一)食品监测 131

(十四)疫点疫区处理 132

(一)麻风病 134

二、常见皮肤接触传播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134

第十二节 皮肤接触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 134

一、职业暴露与皮肤接触传播疾病 134

(二)疣 140

(三)虱病 141

(四)疥疮 142

(五)浅部真菌病 144

(六)念珠菌病 150

(七)深部真菌病 152

(八)带状疱疹 154

(九)脓疮病 155

(十)传染性结膜炎 156

(五)重视心理精神因素 158

(四)预防感染 158

三、皮肤接触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158

(一)合理布局诊疗流程 158

(二)注意个人防护 158

(三)加强消毒隔离 158

参考文献 159

(六)锻炼与皮肤防护 159

(一)医院内部环境噪声 162

一、医院噪声的来源 162

第四章 物理因素暴露危险与防护 162

第一节 噪声 162

(二)神经系统 163

(一)听觉系统 163

(二)医院外部环境噪声 163

(三)生活噪声 163

二、噪声对机体的影响 163

(一)热紧张 164

二、高温对机体的影响 164

(三)心血管系统 164

(四)消化系统 164

(五)对心理方面的影响 164

(六)其他系统 164

三、噪声的防护 164

第二节 高温 164

一、高温作业及接触机会 164

(二)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165

(一)中暑分类 165

(二)热适应 165

三、中暑 165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166

(五)防护 167

(四)治疗 167

二、电离辐射对机体影响 168

(二)人为放射线 168

第三节 电离辐射 168

一、接触机会 168

(一)天然放射线 168

(一)急性放射病 169

五、放射病的处理原则 169

三、辐射损伤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169

(一)急性放射病 169

(二)慢性放射病 169

四、诊断 169

(一)急性放射病 169

(二)慢性放射病 169

(一)概述 170

一、高频电磁场 170

(二)慢性放射病 170

六、防护措施 170

(一)外照射防护 170

(二)内照射防护 170

(三)清除污染 170

(四)辐射监测与卫生保健 170

第四节 非电离辐射 170

(六)预防 171

(五)治疗 171

(二)发病机制 171

(三)临床表现 171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71

(三)临床表现 172

(二)发病机制 172

二、微波 172

(一)概述 172

(二)发病机制 173

(一)概述 173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73

(五)治疗 173

(六)防护 173

三、超声波 173

(二)发病机制 174

(一)概述 174

(三)临床表现 174

(四)防护 174

四、激光 174

(三)临床表现 175

(一)紫外线的来源 176

五、紫外线 176

(四)诊断 176

(五)治疗 176

(六)防护 176

(二)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 177

(三)紫外线辐射的防护 179

(一)针刺伤的原因 180

二、切割伤和针刺伤 180

第五节 工作有关的因素 180

一、负重伤(姿势) 180

参考文献 181

(二)针刺伤的防护 181

(一)常见生物危险因素及接触机会 184

一、生物因素的危害及防护 184

第五章 临床科室职业暴露危险及防护 184

第一节 外科及手术室职业暴露危险及防护 184

(二)生物因素的防护 185

(五)放射线 187

(四)激光 187

二、物理因素的危害及防护 187

(一)电击伤 187

(二)噪声 187

(三)紫外线 187

(一)化学消毒剂 188

三、化学因素的危害及防护对策 188

(六)意外损伤 188

(一)心理疲劳 189

四、社会心理及与工作性质相关因素的危害及防护 189

(二)挥发性麻醉药 189

(三)燃爆因素 189

第二节 内科化疗的职业暴露危险及防护 190

(三)姿势及负重的危害 190

(二)饮食不规律 190

(二)远期毒性作用 191

(一)早期临床表现 191

一、化疗药的接触机会及侵入途径 191

(一)接触机会 191

(二)化疗药物的侵入途径 191

二、化疗药物的职业危害及临床表现 191

(七)妥善处理污染物 192

(六)妥善处理用过的物品 192

三、化疗药危害的防护 192

(一)增强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意识 192

(二)配制化疗药的环境准备 192

(三)配制化疗药时的防护 192

(四)执行化疗时的防护 192

(五)化疗前后彻底洗手 192

(一)生物因素 193

一、妇产科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93

(八)药物溢出的处理 193

(九)增强身体素质 193

(十)相关人员的教育 193

第三节 妇产科职业暴露危险及防护 193

(四)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 194

(三)正确使用消毒剂 194

(二)物理因素 194

(三)化学因素 194

(四)心理因素 194

二、防护措施 194

(一)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194

(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194

(一)生物因素 195

一、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95

第四节 口腔科职业暴露危险及防护 195

(三)化学因素 196

(二)物理因素 196

(二)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197

(一)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197

(四)心理因素 197

二、防护措施 197

(五)汞污染防护 198

(四)诊疗室空气的处理 198

(三)室内仪器和物品加用防护罩 198

参考文献 199

(七)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疲劳 199

(六)定期体检和计划免疫 199

一、概述 202

第一节 细胞毒及有害药物的危害及防护 202

第六章 药物暴露危险与防护 202

二、有害药物的危险 203

三、有害药物的安全防护 206

(一)目标Ⅰ——保持有害药物包装完整性和安全性 207

四、推荐采用的安全操作法 207

(二)目标Ⅱ——有害药物配置的防护 208

(三)目标Ⅲ——有害药物给药时的防护 217

(四)目标Ⅳ——有害废弃物的妥善处置 218

(一)细胞毒药物的安全配置步骤 221

六、细胞毒药物的安全操作步骤 221

五、有害药物的其他问题 221

(二)工作人员对细胞毒药物执行给药的操作规范 222

(三)国内静脉药物配置的现状 223

(二)国外开展静脉药物配置的状况 223

第二节 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223

一、概述 223

(一)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定义 223

(二)有利于控制临床错误用药和不合理用药 224

(一)有利于降低院内获得性感染发生率和热原反应发生率 224

二、P1VAS的意义 224

(五)有利于增强职业防护 226

(四)有利于减少药品浪费 226

(三)有利于临床药学的发展 226

(一)总则 227

五、医疗机构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质量管理规范 227

(六)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将病房护士还给病人 227

(七)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 227

三、PIVAS的必备条件 227

(一)主要硬件 227

(二)主要软件 227

四、PIVAS的主要工作流程 227

(四)房屋与设备 228

(三)人员培训 228

(二)机构与人员 228

(六)药品和有关物料 229

(五)设备 229

(八)文件 230

(七)卫生 230

(九)配置质量管理 231

附录1术语表 232

(十)临床药学工作 232

附录2生物危害柜(生物安全柜)的分类 233

参考文献 234

第一节 安全组织与培训 238

第七章 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与防护 238

二、安全委员会 239

一、安全负责人 239

(二)清洁服务 240

(一)装备和建筑维修服务 240

三、维修及内勤人员安全规则 240

(四)法规要求 241

(三)继续教育(培训)和员工安全操作检查 241

四、安全培训 241

(一)岗前培训 241

(二)培训教员 241

(六)培训单元 242

(五)培训方法 242

(七)培训相关基本内容 243

一、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历史回顾 245

第二节 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和防护 245

二、实验室相关感染的调查 246

(一)细菌感染 248

三、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各论 248

(二)病毒感染 266

(四)寄生虫感染 302

(三)真菌感染 302

第三节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303

一、微生物危险分组 304

(一)暴露途径 305

二、暴露途径与感染源 305

(二)实验室相关感染的感染源 306

(二)危险评估和管理 307

(一)个人危险因素 307

三、暴露危险评估与管理 307

(三)实验室事故管理 310

四、生物安全或遏制水平 311

(四)生物安全水平4(BSL-4) 312

(三)生物安全水平3(BSL-3) 312

(一)生物安全水平1(BSL-1) 312

(二)生物安全水平2(BSL-2) 312

(三)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332

(二)使用移液及移液辅助装置 332

五、安全的微生物学实验室操作 332

(一)安全地处理实验室标本 332

(七)分离血清 333

(六)避免感染性物质意外接种 333

(四)生物安全柜(BSC)的使用 333

(五)避免摄入和接触感染性物质 333

(九)匀浆器、摇床、混匀器和超声粉碎机的使用 334

(八)离心机的使用 334

(十四)处理实验样本的特别预防措施 335

(十三)内装感染物安瓿的贮存 335

(十)组织研磨器的使用 335

(十一)冰箱的使用与保养 335

(十二)如何打开内贮冻干感染性物质的安瓿 335

(一)一般微生物标本安全采集和转送的基本要求 337

七、临床微生物标本的安全采集、转送和接收 337

六、溅洒和生物废物危险的处理 337

(一)定义 338

八、消毒与灭菌 338

(二)强感染性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转送的特殊要求 338

(三)化学杀菌剂 339

(二)实验室物品的预清洁和清洁 339

(四)局部环境的去污染 342

(七)高压灭菌 343

(六)热能式消毒和灭菌 343

(五)生物安全柜的消毒 343

(十一)小结 344

(十)含朊病毒物质的消毒 344

(八)焚烧 344

(九)处理废弃物 344

一、可能产生危险的装备 345

第四节 实验室装备相关的危险 345

二、合理设计用于减少生物危险的装备 346

(二)移液辅助装置 347

(一)负压软膜隔离器 347

三、生物安全柜 348

(六)个人防护装备 348

(三)匀浆器、摇床、混合器、超声粉碎仪 348

(四)可处理移液环 348

(五)小型焚烧炉 348

(一)Ⅰ级生物安全柜 349

(二)Ⅱ级生物安全柜 350

(四)生物安全柜的空气连接 351

(三)Ⅲ级生物安全柜 351

(六)在实验室使用生物安全柜 352

(五)生物安全柜的选择 352

(一)界定和分类 355

一、化学安全 355

第五节 实验室化学、火及电安全 355

(四)化学危害的测量和定量 356

(三)化学物质危害信息 356

(二)暴露途径 356

二、实验室火安全 360

(一)定义 361

(四)实验室化学物品的火危险评估 362

(三)实验室燃料及火源 362

(二)燃烧过程 362

(五)减少火危害 363

(一)电力系统 365

三、电安全 365

(三)控制电危害 366

(二)电力危害 366

参考文献 367

(一)电离辐射的原发作用 369

一、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原理 369

第八章 放射性暴露的危害与防护 369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损伤基础 369

(二)按照射方式分类 371

(一)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类 371

(二)电离辐射的继发作用 371

二、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分类 371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372

三、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因素 372

(三)按辐射效应出现的时间分类 372

(四)按辐射效应发生规律分类 372

(三)与环境有关的因素 373

(二)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373

(一)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 374

二、临床表现 374

第二节 放射性暴露危害的临床表现 374

一、基本概念 374

(二)慢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 376

一、放射卫生防护的任务、目的和基本原则 377

第三节 放射性暴露的防护与治疗 377

(三)小剂量外照射的临床表现 377

(八)放射性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制度 378

(七)个人剂量表佩戴制度 378

二、放射性暴露的防护和应对措施 378

(一)放射性人员和场所的管理制度 378

(二)合理安排放射性工作场所 378

(三)放射性工作人员具体操作防护原则 378

(四)减少皮肤和呼吸道摄入体内 378

(五)严禁在放射性工作场所吸烟和饮食 378

(六)事故通报制度 378

第四节 放射卫生防护国家法规 379

(二)慢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 379

三、放射病的治疗原则 379

(一)急性和亚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 379

参考文献 386

(一)医院污水水量 387

一、医院污水的水量、水质 387

第九章 医院污水处理 387

第一节 工艺流程的确定 387

(二)医院污水处理原理 388

(一)医院污水处理原则 388

(二)医院污水水质 388

(三)医院污泥量及其污染特征 388

二、医院污水治理工艺流程确定 388

(三)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390

三、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391

一、技术经济分析 392

第二节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估 392

四、工艺流程中设备及过程特点 392

参考文献 393

(七)达标 393

二、医院污水处理评估 393

(一)医院污水的处理 393

(二)剩余活性污泥 393

(三)消毒的安全性 393

(四)较高的充氧效率 393

(五)有效氯含量高 393

(六)工艺流程优点 393

二、心理现象的本质 394

一、心理现象 394

第十章 医学暴露中的心理问题和干预 394

第一节 心理现象和心理干预 394

(三)心理干预强调自我改变 396

(二)心理干预的主要具体方法 396

三、心理干预 396

(一)心理干预必须的基础知识 396

第二节 医学暴露对人心理的影响 397

(一)第一阶段 399

二、应激的研究进展 399

第三节 应激的概念和研究进展概况 399

一、应激的概念 399

(三)第三阶段 400

(二)第二阶段 400

第四节 应激源 401

二、工作和学习有关的因素 402

一、恋爱婚姻与家庭内部问题 402

一、生理方面的变化 403

第五节 应激的生理反应 403

三、重大灾难和个人特殊经历 403

三、神经生化方面的变化 404

二、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变化 404

四、免疫功能方面的变化 405

五、慢性应激可出现神经结构改变 406

二、对危险事情的重体验 407

一、害怕和焦虑 407

第六节 应激的心理反应 407

六、内疚和羞耻感 408

五、易怒 408

三、警觉度增高 408

四、回避 408

十、酒精和其他物质淆用 409

九、性功能 409

七、悲伤和抑郁 409

八、自我印象和世界观 409

二、个性特征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410

一、对应激源的认识和评估 410

第七节 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410

(三)改变自己原有的价值系统 411

(二)选择性重视 411

三、心理防御机制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411

(一)选择性忽视 411

四、社会支持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412

(六)危险的方式 412

(四)改变愿望满足方式 412

(五)消极的方式 412

第八节 应激反应的干预 413

五、其他对应激反应有影响的方面 413

一、树立积极的应激应对观念 414

四、争取社会支持 415

三、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 415

二、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 415

参考文献 416

六、求助于专业人员 416

五、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416

第一节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 418

第十一章 精神科暴露危险和防护 418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暴力攻击行为 419

(二)临床情况 420

(一)一般情况 420

一、暴力攻击行为的等级 420

二、影响暴力攻击行为的因素 420

二、情感性精神病 421

一、精神分裂症 421

第三节 具有暴力攻击行为的常见精神疾病 421

四、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422

三、器质性精神障碍 422

(二)暴力攻击行为发生前的征象 423

(一)向家属了解和工作人员观察的重点 423

五、人格障碍 423

六、精神发育迟滞 423

第四节 精神疾病攻击行为的防护 423

一、怎样预测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423

(四)工作室环境 424

(三)要有安全脱离通道 424

(三)怎样与患者交谈 424

二、一般安全技巧 424

(一)决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424

(二)让患者说话 424

(三)注意交谈技巧 425

(二)注意沟通技巧 425

(五)避免过度刺激 425

(六)保持对患者的尊重 425

三、暴力攻击行为的干预 425

(一)善于自我保护 425

四、暴力攻击行为发生时的紧急处理 426

(六)建立重点病人交接班制度 426

(四)让患者了解环境 426

(五)怎样面对有武器的患者 426

参考文献 427

(五)记录 427

(一)言语安抚 427

(二)身体约束 427

(三)药物治疗 427

(四)心理治疗 427

索引 42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