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执业药师手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国家执业药师手册
  • 楼凤昌,张鸣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8582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247页
  • 文件大小:182MB
  • 文件页数:1281页
  • 主题词:药剂人员-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国家执业药师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抗感染药 2

一、抗微生物药 2

目录 2

第一篇 药物学 2

第一章 常用药物基本知识 2

二、抗寄生虫病药 20

一、抗心绞痛药 24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药 24

二、抗心律失常药 26

三、抗高血压药 29

四、抗心力衰竭药 33

五、抗休克药 35

六、调血脂药 37

七、抗血小板药 39

一、抗凝、溶栓药与止血药 40

第三节 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 40

二、抗贫血药 45

三、促白细胞生成药 47

一、镇咳药 48

第四节 呼吸系统用药 48

四、血容量扩充药 48

二、祛痰药 50

三、平喘药 51

一、抗酸、治疗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药 54

第五节 消化系统用药 54

四、呼吸兴奋药 54

二、胃动力药及催吐、止吐药 58

三、泻药 59

四、止泻药 60

五、消胀药及助消化药 61

六、肝胆疾病辅助用药 62

七、其他消化系统用药 64

一、中枢神经兴奋药 65

第六节 神经系统用药 65

二、镇痛药 66

三、抗震颤麻痹药 68

四、镇静催眠及抗焦虑药 69

五、抗癫痫药 71

六、传出神经系统用药 73

一、抗精神病药 75

第七节 精神病用药 75

七、脑血管病治疗药及降颅压药 75

二、长效抗精神病药 76

四、抗情感障碍药 77

三、抗焦虑药 77

一、解热镇痛药 79

第八节 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药 79

二、慢作用抗风湿药 81

三、抗痛风药 82

一、全身麻醉药 83

第九节 麻醉药及辅助用药 83

二、局部麻醉药 84

三、骨骼肌松弛药 85

二、尿路平滑肌松弛药和前列腺激素调节药 86

一、利尿药及脱水药 86

第十节 泌尿系统用药 86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89

第十一节 激素及内分泌类药物 89

二、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92

三、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93

四、性激素及同化激素 94

五、促性腺激素及其他 96

六、影响骨代谢药 97

二、避孕药 98

一、子宫收缩药 98

第十二节 子宫收缩药和计划生育药 98

三、其他节育药 100

第十三节 抗变态反应药 101

一、维生素类 103

第十四节 维生素类及营养支持剂 103

二、营养支持药物 106

一、调节水、电解质代谢药 109

第十五节 调节水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 109

三、其他 110

二、调节酸碱平衡药 110

一、生物制品 111

第十六节 生物制品及酶制剂 111

第十七节 抗肿瘤药 120

二、酶制剂 120

一、烷化剂 121

二、抗代谢药 123

三、抗肿瘤抗生素 124

四、抗肿瘤植物药 125

六、其他抗肿瘤药 126

五、抗肿瘤激素类药 126

[附]抗恶性肿瘤药的选用与合并用药 128

第十八节 消毒防腐药 129

第十九节 皮肤病用药 132

第二十节 口腔科用药 135

二、抗青光眼药 136

一、抗感染药 136

第二十一节 眼科用药 136

三、散瞳药 137

四、治疗白内障药及其他 138

第二十二节 解毒药 139

三、后遗反应 145

二、毒性反应 145

第二章 药物的不良反应 145

第一节 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分类 145

一、副作用 145

九、依赖性、习惯性和成瘾性 146

八、致突变作用 146

四、过敏反应 146

五、特异质反应 146

六、致畸作用 146

七、致癌作用 146

一、甲型不良反应 147

第二节 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机制 147

十、耐受性和耐药性 147

二、过敏反应的特点及分型 148

一、过敏反应的基本概念 148

二、乙型不良反应 148

第三节 药物的过敏反应 148

三、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150

三、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151

二、肝脏毒性反应 151

第四节 人体各系统的不良 151

反应 151

一、胃肠道不良反应 151

八、皮肤不良反应 152

七、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152

四、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152

五、造血系统不良反应 152

六、循环系统不良反应 152

一、可使肝功能异常的药物 153

第二节 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153

第三章 对人体有损害的药物 153

第一节 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153

一、有临床报告的药物 153

二、动物实验可致畸的药物 153

四、可致肾功能急性或慢性衰竭的药物 154

三、可造成肾坏死的药物 154

二、可使转氨酶升高的药物 154

三、可损伤肝细胞的药物 154

四、可造成肝炎的药物 154

五、可造成胆汁郁积的药物 154

六、可造成黄疸的药物 154

第三节 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154

一、损害肾功能的药物 154

二、造成肾小管损害的药物 154

第五节 对人体血液系统有损害的药物 155

三、损害心肌的药物 155

五、可引起肾炎的药物 155

六、可引起尿变化的药物 155

第四节 损害心脏或影响心脏功能的药物 155

一、引起过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 155

二、引起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的药物 155

第六节 可引起中毒性精神病的药物 158

第七节 对胃肠道有损害的药物 159

二、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泄 161

一、终止接触毒物并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161

第四章 药物中毒与解救 161

第一节 急性中毒的一般救治措施 161

五、对症治疗 162

四、特殊解毒药的应用 162

三、一般救治药物的应用 162

一、腐蚀性药物中毒 163

第二节 各类药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 163

二、各类常见药物中毒 164

三、重金属物中毒 171

四、农药及其他毒物中毒 174

一、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179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 179

第五章 药物的相互作用 179

三、抗生素间的相互作用 182

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182

一、有益的相互作用 183

第二节 药物相互作用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183

四、药物与食物间的相互作用 183

一、抗微生物药物 184

第四节 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 184

二、有害的相互作用 184

第三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处理原则 184

三、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 189

二、抗寄生虫药物 189

四、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 197

五、呼吸系统药物 199

六、消化系统药物 201

七、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204

八、解热镇痛药和抗感冒用药 209

九、麻醉药及辅助用药 211

十、泌尿系统类药物 212

十一、激素类药物 214

十二、子宫收缩药物 215

十四、维生素类药物 216

十三、抗变态反应药物 216

十五、调节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药物 218

十六、抗肿瘤药物 219

十七、皮肤科用药物 220

一、老幼用药剂量计算法 221

第六章 常用表格和数据 221

二、常用处方拉丁文缩写词 225

四、医用毒性药品的剂量与极量 228

三、各种代血浆的分子量 228

五、麻醉药品的剂量与极量 229

六、精神药品的剂量与极量 230

七、消毒、杀虫、灭螺、灭鼠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32

八、抗生素的效价、纯度与制剂规格 233

九、常用粉针剂的溶解方法及注意事项 236

第一章 总论 248

第二篇 中药学 248

二、叶类和全草 249

一、根和根茎类 249

第一节 中草药的采收 249

一、加工方法 250

第二节 中草药的产地加工 250

三、树皮和根皮 250

四、花类 250

五、果实、种子 250

六、菌、藻、孢粉类 250

七、动物类 250

二、干燥的方法 251

一、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 252

第三节 中草药的贮藏与保管 252

二、防止贮藏中药变质的方法 253

一、中药炮制目的及其理论 255

第四节 中药的炮制 255

三、有毒中药的保管 255

二、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256

三、中药炮制方法 259

一、四气与五味 268

第五节 中药的性能 268

三、归经 270

二、升降浮沉 270

一、药物配伍 271

第六节 中药的应用 271

三、剂量 272

二、用药禁忌 272

四、服用法 273

牛膝 275

何首乌 275

第二章 各论 275

第一节 根及根茎类中药材 275

狗脊 275

大黄 275

黄连 276

白芍 276

附子 276

白头翁 276

当归 277

川芎 277

延胡索 277

三七 277

白芷 277

黄芪 278

甘草 278

独活 278

板蓝根 278

黄芩 279

丹参 279

人参 279

防风 279

北沙参 279

党参 280

桔梗 280

地黄 280

天花粉 280

麦冬 281

川贝母 281

木香 281

苍术 281

半夏 281

羌活 282

远志 282

天麻 282

防己 282

地榆 282

山豆根 282

玄参 283

胡黄连 283

前胡 283

龙胆 283

秦艽 283

银柴胡 283

黄精 284

白附子 284

三棱 284

泽泻 284

香附 284

天南星 284

蚤休 285

射干 285

生姜 285

蒿本 285

升麻 285

芦根 285

徐长卿 286

威灵仙 286

白薇 286

甘遂 286

红大戟 286

京大戟 286

乌药 287

薤白 287

萆薢 287

干姜 287

高良姜 287

骨碎补 287

紫菀 288

百部 288

白茅根 288

茜草 288

苎麻根 288

虎杖 288

常山 289

天冬 289

刺五加 289

太子参 289

续断 289

仙茅 289

白及 290

郁金 290

千年健 290

玉竹 290

知母 290

莪术 290

降香 291

鸡血藤 291

姜黄 291

第二节 茎木类中药材 291

关木通 291

青风藤 292

灯心草 292

沉香 292

红藤 292

络石藤 292

海风藤 292

雷公藤 292

钩藤 293

通草 293

肉苁蓉 293

锁阳 293

百合 293

大蒜 293

肉桂 294

厚朴 294

桑寄生 294

竹茹 294

第三节 皮类中药材 294

牡丹皮 294

合欢皮 295

桑白皮 295

杜仲 295

黄柏 295

香加皮 295

苦楝皮 295

地骨皮 296

秦皮 296

石榴皮 296

土荆皮 296

椿皮 296

白鲜皮 296

五加皮 296

番泻叶 297

枇杷叶 297

第四节 叶类中药材 297

侧柏叶 297

桑叶 297

槐花 298

辛夷 298

紫苏叶 298

艾叶 298

第五节 花类中药材 298

款冬花 299

金银花 299

芫花 299

丁香 299

洋金花 299

第六节 果实和种子类中药材 300

番红花 300

菊花 300

蒲黄 300

旋覆花 300

红花 300

五味子 301

莲子 301

火麻仁 301

马兜铃 301

陈皮 302

枳实 302

肉豆蔻 302

木瓜 302

山楂 302

苦杏仁 302

山茱萸 303

小茴香 303

鸦胆子 303

酸枣仁 303

胖大海 303

使君子 303

金樱子 304

砂仁(阳春砂) 304

连翘 304

马钱子 304

栀子 304

槟榔 304

青皮 305

化橘红 305

补骨脂 305

巴豆 305

川楝子 305

车前子 305

刺蒺藜 306

白果 306

佛手 306

柿蒂 306

王不留行 306

白芥子 306

葶苈子 306

沙苑子 307

核桃仁 307

决明子 307

大枣 307

白扁豆 307

益智仁 307

菟丝子 307

罂粟壳 308

浮小麦 308

龙眼肉 308

女贞子 308

诃子 308

芡实 308

覆盆子 308

苍耳子 309

花椒 309

瓜蒂 309

蛇床子 309

郁李仁 309

海金沙 309

地肤子 309

薏苡仁 310

草果 310

蔓荆子 310

乌梅 310

牛蒡子 310

草豆蔻 310

金钱草 311

仙鹤草 311

第七节 全草类中药材 311

麻黄 311

细辛 311

淫羊藿 311

石斛 312

茵陈 312

荆芥 312

广藿香 312

薄荷 312

青蒿 312

香薷 313

佩兰 313

鱼腥草 313

紫花地丁 313

白花蛇舌草 313

垂盆草 313

豨莶草 313

小蓟 314

大蓟 314

败酱草 314

穿心莲 314

半边莲 314

瞿麦 314

萹蓄 314

第八节 藻菌类中药材 315

墨旱莲 315

益母草 315

夏枯草 315

伸筋草 315

鹿衔草 315

第九节 动物类中药材 316

雷丸 316

昆布 316

海藻 316

冬虫夏草 316

茯苓 316

猪苓 316

穿山甲 317

蛤蚧 317

全蝎 317

蟾酥 317

鳖甲 317

麝香 318

羚羊角 318

阿胶 318

牛黄 318

石决明 319

斑蝥 319

鹿茸 319

地龙 319

土鳖虫 319

水牛角 320

蝉蜕 320

龟甲 320

五灵脂 320

僵蚕 320

金钱白花蛇 320

牡蛎 321

海蛤壳 321

蕲蛇 321

乌梢蛇 321

鸡内金 321

水蛭 321

乌贼骨 322

桑螵蛸 322

珍珠 322

蜈蚣 322

紫河车 322

海马 322

白矾 323

石膏 323

第十节 矿物质类中药材 323

朱砂 323

雄黄 323

磁石 324

芒硝 324

赭石 324

琥珀 324

滑石 324

自然铜 324

龙骨 325

海浮石 325

轻粉 325

炉甘石 325

硫磺 326

赤石脂 326

硼砂 326

砒石 326

礞石 326

升药 326

铅丹 326

神曲 327

麦芽 327

第十一节 其他类中药材 327

乳香 327

没药 327

血竭 327

蜂蜜 328

安息香 328

谷芽 328

干漆 328

竹沥 328

天竺黄 328

苏合香 328

儿茶 329

冰片 329

五倍子 329

二、药物动力学的发展简况 332

一、药物动力学概念 332

第三篇 药物动力学 332

第一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332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概况 332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生理学及临床意义 333

三、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33

三、表观分布容积(Vd) 334

二、药峰浓度(Cmax)和药峰时间(tmax) 334

一、吸收速率常数(ka) 334

一、单室模型 335

第三节 隔室模型 335

四、消除速率常数(k) 335

五、消除半衰期(t1/2) 335

六、消除率(Cl) 335

二、零级速度过程 336

一、一级速度过程 336

二、双室模型 336

第四节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336

三、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 337

一、血药浓度 338

第一节 静脉注射 338

第二章 单室模型 338

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339

三、静脉注射尿排泄数据处理和清除率 341

二、稳态血药浓度 343

一、静脉滴注的一房室模型 343

第二节 静脉滴注 343

三、达稳态所需时间[达坪分数(fss)与半衰期(t1/2)的关系] 344

四、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345

五、负荷剂量 346

一、血管外给药的动力学特征 347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 347

二、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估算方法 348

第三章 双室模型 351

一、静脉注射给药的动力学特征 352

第一节 静脉注射 352

二、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估算方法 353

第二节 静脉滴注 354

一、模型的建立 357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 357

第四节 隔室模型的判断 358

二、血药浓度和时间的关系 358

四、AIC法 359

三、用拟合度(r2)判断 359

一、作图判断 359

二、用残差平方和判断 359

六、举例 360

五、F检验 360

二、多剂量函数 362

一、静脉给药稳态的形成 362

第四章 重复给药 362

第一节 稳态的形成 362

四、蓄积因子 363

三、多剂量静注时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363

七、积蓄程度的其他表示法 364

六、稳态时的AUC0→τ 364

五、波动百分率 364

一、特点 365

第二节 间歇性静脉滴注 365

八、举例 365

三、举例 366

二、稳态最大及最小血药浓度的计算 366

三、积累系数 367

二、稳态水平时的最大血药浓度[(Css)max]和最小血药浓度[(Css)min] 367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 367

一、稳态和稳态“坪”血药浓度 367

五、负荷剂量 368

四、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时某一百分数所需的时间 368

第一节 概述 369

第五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369

二、具有米氏方程过程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370

一、Michealis-Menten(米氏)方程 370

第二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米氏方程) 370

四、估算非线性消除的动力学参数 372

三、血药浓度与时间曲线 372

六、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373

五、生物半衰期 373

二、药物动力学中矩量 375

一、统计矩的基本概念 375

第六章 统计矩原理及其在药物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375

第一节 统计矩的基本概念 375

二、清除率 376

一、生物半衰期 376

第二节 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376

四、生物利用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达稳态时间的预测 377

三、表观分布容积 377

第三节 统计矩原理在药物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378

一、概述 380

第一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 380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的新进展 380

二、NONMEM法 381

三、群体药物动力学的应用 383

一、概述 385

第二节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385

二、模型及其药物量变化速度方程 386

三、参数估算 389

二、药动学(PK)模型 390

一、概述 390

第三节 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研究 390

三、药效学(PD)模型 391

四、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模型 394

一、生物利用度 400

第一节 新药开发中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研究 400

第八章 药物动力学的应用 400

三、评价(测定)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401

二、生物等效性 401

四、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的实验设计 403

一、概述 406

第二节 缓释、控释制剂 406

二、缓释制剂的药动学设计 407

三、缓释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 411

二、呼吸 418

一、体温 418

第四篇 医学基本知识 418

第一章 概述 418

第一节 基本诊疗知识 418

四、血压 419

三、脉搏 419

一、发热 420

第二节 常见症状的诊断和处理 420

五、青霉素过敏试验 420

二、头痛 421

四、晕厥 422

三、眩晕(头晕) 422

五、昏迷 423

七、胸痛 424

六、惊厥 424

九、腰痛 425

八、腹痛 425

十、关节痛 426

十二、咳嗽与咳痰 427

十一、呼吸困难 427

十三、咳血与吐血 428

十四、吞咽困难 429

十七、心悸 430

十六、发绀 430

十五、呃逆(打嗝) 430

十九、腹泻 431

十八、恶心与呕吐 431

二十、便秘 432

二十一、便血和黑粪 433

二十三、淋巴结肿大 434

二十二、血尿 434

二十五、水肿 435

二十四、皮疹 435

二十六、黄疸 436

二十七、肥胖 437

二、流感 438

一、普通感冒(伤风) 438

第二章 常见疾病 438

第一节 内科疾病 438

三、肺炎 439

五、支气管炎 440

四、肺脓肿 440

六、肺结核 441

八、心律失常 443

七、病毒性心肌炎 443

九、贫血 444

十二、血友病 446

十一、过敏性紫癜 446

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46

十四、急性胃肠炎 447

十三、败血症 447

十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448

十五、慢性胃炎 448

十七、病毒性肝炎 449

十八、细菌性痢疾 450

十九、风湿病 451

二十一、尿毒症 452

二十、慢性肾小球肾炎 452

二十三、糖尿病 453

二十二、甲状腺肿大 453

二十五、钩虫病 454

二十四、疟疾 454

二十六、血吸虫病 455

二十八、黑热病 456

二十七、丝虫病 456

三十、癔病 457

二十九、狂犬病 457

三十一、癫痫 458

一、疖与痈 459

第二节 外科疾病 459

三十二、精神分裂症 459

二、丹毒与急性淋巴管炎 460

三、手指化脓性感染 461

五、胆囊炎与胆石症 462

四、阑尾炎 462

七、疝 463

六、肠梗阻 463

八、尿路结石 464

十、肛瘘 465

九、痔疮 465

十二、下肢静脉曲张 466

十一、肛裂 466

十三、腰背痛 467

十五、腱鞘炎与腱鞘囊肿 468

十四、漏肩风(肩关节周围炎) 468

十七、类风湿性关节炎 469

十六、肥大性关节炎 469

一、中耳炎 470

第三节 五官科疾病 470

十八、落枕 470

三、角膜炎 471

二、急性结膜炎 471

五、麦粒肿(偷针眼)与霰粒肿 472

四、沙眼 472

八、扁桃体炎 473

七、电光性眼炎 473

六、角膜、结膜异物 473

十、鼻出血 474

九、慢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 474

一、癣 475

第四节 皮肤科疾病 475

十一、鼻腔、气管、食管的异物 475

二、接触性皮炎 476

五、神经性皮炎 477

四、荨麻疹(风疹块) 477

三、虫咬皮炎 477

八、鸡眼 478

七、手足皲裂 478

六、痱子 478

十、带状疱疹 479

九、湿疹 479

一、奶癣 480

第五节 儿科疾病 480

十一、痤疮 480

三、婴幼儿腹泻 481

二、尿布皮炎 481

四、营养不良 482

六、麻疹 483

五、遗尿 483

七、水痘 484

九、猩红热 485

八、风疹 485

十、百日咳 486

十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87

十一、流行性腮腺炎 487

十三、白喉 488

十五、蛲虫病 489

十四、蛔虫病 489

十七、小儿惊厥(抽搐) 490

十六、佝偻病 490

十八、小儿肺炎 491

一、闭经与月经过少 492

第六节 妇科疾病 492

十九、急性肾炎 492

二、功能性子宫出血 493

三、痛经 494

六、阴道炎 495

五、外阴瘙痒 495

四、经前期紧张症 495

八、盆腔炎 497

七、慢性子宫颈炎 497

九、子宫肌瘤 498

十二、子宫脱垂 499

十一、生殖道瘘管 499

十、子宫颈息肉 499

一、慢性支气管炎 500

第七节 老年人疾病 500

十三、更年期综合征 500

四、脑溢血 501

三、肺气肿 501

二、支气管肺炎 501

六、前列腺肥大 502

五、冠心病 502

九、老年性痴呆 503

八、老年性青光眼 503

七、老年性白内障 503

二、冻伤 505

一、烫伤 505

第三章 急救与自救 505

第一节 意外伤 505

三、电击伤 506

五、溺水 507

四、中暑 507

六、毒蛇咬伤 508

七、毒虫咬伤 509

一、人工呼吸 510

第二节 急救方法 510

八、昆虫刺蜇伤 510

二、胸外心脏挤压 511

三、外伤止血 512

五、骨折急救 513

四、伤口包扎 513

六、中毒处理 514

一、溶剂的类型 520

第一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溶解度的关系 520

第五篇 药物化学 520

第一章 有机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520

二、溶质的结构与溶解度的关系 522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沸点 524

第二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沸点和熔点的关系 524

二、药物化学结构与熔点 526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和臭 527

第三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臭和味的关系 527

二、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味 528

第四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颜色 529

一、药物化学结构的发色团和助色团 530

二、几类重要的有色化合物 531

第五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红外吸收 533

第六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紫外吸收 534

第七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质谱 535

第八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核磁共振 536

二、有机盐类药物的吸湿性 537

一、低分子有机药物的吸湿性 537

第九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吸湿性 537

三、高分子有机药物的吸湿性 538

第一节 质子论与药物的酸碱强度 539

第二章 药物的酸碱性 539

一、酸性功能基的类型及药物 541

第二节 药物的酸性 541

二、影响药物酸性强度的因素 542

一、碱性功能基的类型及药物 544

第三节 药物的碱性 544

二、影响药物碱性强度的因素 545

一、盐的水解性 547

第一节 药物的结构与?水解性 547

第三章 药物的水解性 547

二、酯类药物的水解性 548

三、酰胺和酯肼类药物的水解性 549

五、其他结构类型与水解性 550

四、卤烃类药物的水解性 550

一、水分和湿度的影响 551

第二节 影响药物水解的因素 551

二、赋形剂的影响 552

三、酸碱性的影响 553

五、介质和浓度的影响 554

四、温度的影响 554

六、离子强度和稀释剂的影响 555

第三节 防止药物水解的原则 556

一、具还原性的无机药物 558

第一节 无机药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558

第四章 药物的氧化还原性 558

第二节 有机药物的还原性 559

二、具氧化性的无机药物 559

二、有机药物的结构与还原性 560

一、药物自动氧化机制 560

三、药物还原强度与自动氧化性 563

四、影响药物自动氧化的因素 564

五、防止药物自动氧化的方法 567

一、具氧化性功能基的类型及药物 570

第三节 有机药物的氧化性 570

二、影响药物氧化性的因素 571

一、改善药物的溶解性 573

第一节 有机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的目的 573

第五章 有机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 573

二、改善药物的吸收性 574

三、提高药物对靶部位的选择性 575

四、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576

五、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577

七、消除药物的不良味觉 578

六、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578

一、成盐修饰 579

第二节 有机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的方法 579

八、发挥药物的配伍作用 579

二、成酯和成酰胺修饰 584

三、其他修饰 588

第一节 药物发生药效的决定因素 591

第六章 有机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591

第二节 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 593

一、溶解度及分配系数对药效的影响 594

二、解离度对药效的影响 596

第三节 药物的基本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598

三、晶型对药效的影响 598

第四节 电子密度分布和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 599

一、烃基引入 601

三、羟基和巯基的影响 602

二、卤素的作用 602

六、酰胺的影响 603

五、磺酸、羧酸和酯的影响 603

四、醚和硫醚的影响 603

一、氢键形成对药效的影响 604

第五节 键合特性对药效的影响 604

七、胺类的影响 604

三、金属螯合作用对药效的影响 605

二、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形成对药效影响 605

一、原子间距离对药效的影响 608

第六节 立体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608

二、立体异构对药效的影响 609

三、构象异构对药效的影响 611

第七节 手性药物及其药效 612

一、全身麻醉药 614

第一节 麻醉用药 614

第七章 各论 614

二、局部麻醉药 617

一、镇静催眠药 618

第二节 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精神失常药 618

三、抗精神失常药 623

二、抗癫痫药 623

第三节 镇痛药 624

一、解热镇痛药 627

第四节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627

二、非甾体抗炎药 629

三、抗痛风药 630

一、中枢兴奋药 631

第五节 中枢兴奋药和利尿药 631

第六节 心血管系统药物 633

二、利尿药 633

一、强心药 634

二、抗心绞痛药 635

三、抗心律失常药 636

四、抗高血压药 638

五、降血脂药 639

第七节 肾上腺素能药物 640

一、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641

二、肾上腺素能拮抗剂 643

第八节 抗帕金森病药 644

一、解痉药 645

第九节 解痉药及肌肉松弛药 645

二、肌肉松弛药 647

一、抗过敏药 648

第十节 抗过敏药和抗溃疡药 648

二、抗溃疡药 651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652

第十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652

二、雄性激素和同化激素 653

三、雌性激素 654

四、孕激素 655

一、直接作用于DNA的药物 656

第十二节 抗肿瘤药 656

二、干扰DNA合成的药物 660

三、抗有丝分裂的药物 662

一、抗病毒药 664

第十三节 抗病毒药和抗艾滋病药 664

二、抗艾滋病药 665

二、抗血吸虫药 666

一、驱肠虫药 666

第十四节 抗寄生虫药 666

三、抗疟药 667

一、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668

第十五节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668

四、抗滴虫病药 668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 669

三、异喹啉类和硝基呋喃类抗菌药 670

四、抗结核药物 671

五、抗真菌药物 672

第十六节 抗生素 673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674

二、四环素类抗生素 677

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678

五、其他抗生素 679

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679

一、脂溶性维生素 681

第十七节 维生素 681

二、水溶性维生素 684

一、水提取法 688

第一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一般提取法 688

第六篇 中药化学 688

第一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688

二、有机溶剂提取法 689

三、其他提取法 690

一、液-液萃取法 691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 691

二、沉淀法 693

五、吸附法 695

四、透析法 695

三、盐析法 695

六、结晶、重结晶和分步结晶法 696

第三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层析分离方法 698

一、液-固吸附柱层析法 699

二、液-液分配柱层析法 703

三、吸附薄层层析法 705

四、纸层析法 708

五、聚酰胺层析法 709

六、离子交换柱层析法 712

八、其他层析法 714

七、凝胶层析法 714

一、紫外光谱法 715

第四节 光谱分析法在中药有效成分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715

二、红外光谱法 718

三、磁共振氢谱 720

四、磁共振碳谱 722

五、质谱 724

一、生物碱的结构类型 726

第一节 生物碱 726

第二章 中药中主要化学成分各论 726

二、生物碱的一般性质和鉴别方法 737

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741

一、糖类 742

第二节 糖和苷类 742

二、苷类 748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754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 754

三、糖及苷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754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一般性质和鉴别方法 760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765

第四节 醌类和蒽醌类 768

一、醌类 768

二、蒽醌类 771

一、香豆素 777

第五节 香豆素和木脂素 777

三、醌类及蒽醌类生物活性 777

二、木脂素 784

一、萜的含义和分类 787

第六节 萜类和挥发油 787

二、挥发油 793

三、萜及挥发油的生物活性 799

一、甾体 800

第七节 甾体及强心苷 800

二、强心苷 802

一、皂苷的结构类型 808

第八节 皂苷 808

三、甾体及强心苷的生物活性 808

二、皂苷的一般性质和鉴别方法 812

三、皂苷的生物活性 814

一、氨基酸 817

第九节 氨基酸、蛋白质和酶 817

二、蛋白质和酶 822

一、鞣质的结构类型 824

第十节 鞣质 824

三、氨基酸、蛋白质和酶的生物活性 824

二、鞣质的一般性质和鉴别方法 827

一、有机酸 828

第十一节 其他成分 828

三、鞣质的生物活性 828

二、油脂和蜡 830

四、有机酸、油脂、蜡及树脂的生物活性 832

三、树脂 832

第三章 中药化学成分预试验 834

二、各类成分的检查 835

一、预试验供试液的制备 835

三、层析预试法 843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制剂生产工艺 848

第四章 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制剂 848

一、中药化学成分在处理和提取分离过程中的变化 849

二、中药化学成分在药材煎煮过程中的变化 851

一、氧化作用 854

第二节 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854

三、中药化学成分在汤液浓缩过程中的变化 854

三、聚合(或缩合)作用 855

二、水解作用 855

五、溶解度变化 856

四、变旋作用 856

二、鉴别 857

一、性状 857

六、霉变 857

第三节 中药化学成分与中药制 857

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857

三、检查 858

四、含量测定 859

第一章 概述 862

第七篇 药物制剂 862

三、蒸馏水 863

二、去离子水 863

第二章 溶媒 863

第一节 水 863

一、水的性质 863

二、甘油(丙三醇) 864

一、乙醇(酒精) 864

四、注射用水 864

第二节 醇类 864

二、其他溶媒 865

一、注射用油 865

三、丙二醇 865

第三节 植物油及其他 865

二、苯甲酸和苯甲酸钠 867

一、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 867

第三章 附加剂 867

第一节 防腐剂 867

一、矫味剂 868

第二节 矫味剂和着色剂 868

三、山梨酸 868

四、乙醇 868

五、季胺盐类 868

六、其他防腐剂 868

一、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869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 869

二、着色剂 869

二、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872

三、表面活性剂在药剂中的应用 874

二、金属络合剂 875

一、抗氧剂 875

第四节 延缓药物氧化的附加剂 875

第五节 药用高分子 876

三、惰性气体 876

一、干热灭菌法 879

第一节 物理灭菌法 879

第四章 灭菌法 879

二、湿热灭菌法 880

三、射线灭菌法 881

四、滤过除菌法 882

第二节 FT和F0值 883

二、FT值与F0值 884

一、D值和Z值 884

二、室内空气杀菌剂 885

一、气体灭菌法 885

三、灭菌率 885

第三节 化学灭菌法 885

一、洁净室的净化标准与适用范围 886

第四节 空气净化 886

三、外用杀菌剂 886

二、常用净化装置 887

三、洁净室的设计 888

二、粉碎方式 889

一、粉碎过程 889

第五章 粉碎、过筛及混合 889

第一节 粉碎 889

一、药筛的种类和规格 890

第二节 过筛 890

三、粉碎设备 890

一、混合方法 892

第三节 混合 892

二、粉末的分等 892

三、影响过筛效率的因素及过筛器械 892

三、混合器械 893

二、混合原则 893

二、粉体的比表面积 895

一、粉体粒子大小 895

第四节 粉体学简介 895

四、粉体的流动值 896

三、粉体的密度与孔隙率 896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897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和一般要求 897

第六章 液体制剂 897

第一节 概述 897

一、溶液剂 898

第二节 溶液型液体制剂 898

二、糖浆剂 899

五、醑剂 900

四、甘油剂 900

三、芳香水剂 900

三、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 901

二、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 901

第三节 高分子溶液剂 901

一、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901

二、溶胶的稳定性 902

一、溶胶的性质 902

第四节 溶胶剂 902

一、混悬剂的稳定性 903

第五节 混悬剂 903

三、溶胶剂的制备 903

二、混悬剂的稳定剂 905

一、乳化剂 906

第六节 乳剂 906

三、混悬剂的制备 906

三、乳剂的制备 908

二、乳剂的几种不稳定现象 908

二、乳剂质量的评定 909

一、混悬剂的评价 909

第七节 混悬剂和乳剂质量的评定 909

三、搽剂 910

二、洗剂 910

第八节 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 910

一、合剂 910

七、灌肠剂 911

六、含漱剂 911

四、滴耳剂 911

五、滴鼻剂 911

第九节 液体制剂的包装和贮存 912

一、浸出过程及影响浸出的因素 913

第一节 中药材的浸出 913

第七章 浸出制剂 913

二、浸出方法 914

一、蒸发 915

第二节 蒸发和干燥 915

二、干燥 916

一、合剂与口服液 918

第三节 常用浸出制剂 918

三、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919

二、酒剂和酊剂 919

四、煎膏剂 920

二、注射剂的分类 921

一、注射剂的特点 921

第八章 注射剂与滴眼剂 921

第一节 概述 921

四、注射剂的附加剂 922

三、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922

六、帮助主药混悬与乳化的附加剂 923

五、止痛剂 923

一、安瓿及其处理 924

第二节 注射剂的制备 924

二、注射液的配制 925

三、注射液的滤过 926

五、注射剂的灭菌和检漏 927

四、注射液的灌封 927

六、注射剂的质量检查 928

一、中药注射用原料的提取和纯化主要方法 930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 930

七、注射剂的印字与包装 930

一、输液的种类 931

第四节 输液 931

二、中药注射液浓度表示法 931

三、输液的制备 932

二、输液的质量要求 932

一、注射用无菌粉末 934

第五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及冻干制品 934

二、注射用冻干制品 935

三、质量检查 936

一、质量要求 937

第六节 滴眼剂 937

二、附加剂 938

四、质量检查 940

三、制备 940

二、软膏剂的基质 942

一、软膏剂的质量要求 942

第九章 软膏剂和凝胶剂 942

第一节 软膏剂 942

三、软膏剂的制备 943

四、软膏剂的质量评定 944

七、眼膏剂 945

六、糊剂 945

五、软膏剂的包装和贮藏 945

第二节 凝胶剂 946

二、栓剂的基质 947

一、栓剂的作用特点 947

第十章 栓剂 947

三、栓剂的制备 948

七、其他类型栓剂 949

六、栓剂的包装贮藏 949

四、置换价 949

五、栓剂的质量评价 949

二、散剂的制备 950

一、散剂的特点 950

第十一章 散剂、胶囊剂和颗粒剂 950

第一节 散剂 950

三、胶囊剂的制备 952

二、空胶囊的组成 952

第二节 胶囊剂 952

一、胶囊剂特点 952

四、胶囊剂的质量评定与贮藏 954

一、颗粒剂的制备 955

第三节 颗粒剂 955

二、颗粒剂的质量评定 956

二、片剂的分类 957

一、片剂特点 957

第十二章 片剂 957

第一节 概述 957

二、润湿剂与黏合剂 958

一、填充剂 958

第二节 片剂的辅料(赋形剂) 958

四、润滑剂 959

三、崩解剂 959

一、湿法制粒压片 960

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 960

三、直接压片法 962

二、干法制粒压片 962

四、中药片剂的制备 964

五、压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965

一、包衣的目的、种类和要求 967

第四节 片剂的包衣 967

三、包衣物料及包衣过程 968

二、包衣方法 968

四、片剂包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969

一、外观 970

第五节 片剂的质量评定 970

五、溶出度 971

四、硬度与脆碎度 971

二、片重差异 971

三、崩解时限 971

二、单剂量包装 972

一、多剂量包装 972

六、含量均匀度 972

七、微生物限度 972

第六节 片剂的包装和贮存 972

一、丸剂 973

第一节 丸剂、滴丸剂与微丸剂 973

第十三章 其他剂型 973

二、滴丸剂 979

三、微丸剂 980

一、气雾剂 981

第二节 气雾剂和喷雾剂 981

四、滴丸质量评定 981

二、喷雾剂及吸入粉雾剂 983

一、基质原料的选择 984

第三节 膏药 984

三、制备方法 985

二、基质 985

一、橡胶膏剂的制备 986

第四节 橡胶膏剂 986

四、膏药质量评定 986

一、胶剂的分类 987

第六节 胶剂 987

二、橡胶膏剂的质量评定 987

第五节 巴布膏剂 987

三、胶剂的制备 988

二、原、辅料的选择 988

一、成膜材料 990

第七节 膜剂 990

四、胶剂的质量评定 990

三、膜剂的质量评定 991

二、制备方法 991

二、囊芯物与囊材 992

一、微囊特点 992

第八节 微囊 992

三、制备 993

四、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995

第九节 环糊精包合物 996

五、微囊的质量评价 996

一、延缓药物作用的方法 998

第二节 缓释制剂 998

第十四章 缓释制剂与控释制剂 998

第一节 概述 998

一、控释制剂的组成部分 1000

第三节 控释制剂 1000

二、缓释制剂的组成和设计 1000

三、缓释制剂的辅料 1000

三、控释制剂的常见类型 1001

二、控释制剂的材料 1001

二、生物黏附片 1004

一、胃内滞留片 1004

第四节 其他缓释及控释制剂 1004

一、体外释放度试验 1005

第五节 缓释及控释制剂的体内、体外评价 1005

三、植入剂 1005

三、体内、体外相关性 1006

二、体内试验 1006

一、脂质体 1007

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 1007

第十五章 靶向制剂 1007

第一节 靶向制剂的分类 1007

二、乳剂 1010

四、纳米囊和纳米球 1011

三、微球 1011

一、修饰的药物载体 1012

第三节 主动靶向制剂 1012

一、磁性靶向制剂 1014

第四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1014

二、前体药物 1014

四、pH敏感的靶向制剂 1015

三、热敏靶向制剂 1015

二、栓塞靶向制剂 1015

三、电和化学控释聚合物 1016

二、温度控制释药 1016

第十六章 脉冲式和自调式释药技术 1016

第一节 脉冲式释药技术 1016

一、磁性和超声控制释药 1016

四、其他类型 1017

三、螯合式的自调式释放 1017

第二节 自调式释药技术 1017

一、应用酶和生物溶蚀性聚合物的自调式和触发式释药系统 1017

二、敏感性脂质体 1017

一、中国药典 1020

第一节 药典简介 1020

第八篇 药物分析 1020

第一章 药品检验基本知识 1020

二、国外药典 1024

二、药品质量标准制定的内容 1026

一、药品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 1026

第二节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1026

三、药品质量标准制定的分析方法验证 1028

一、药品检验工作程序 1032

第三节 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 1032

二、药品检验记录及报告 1033

一、药物分析中的误差 1034

第四节 误差与数据处理 1034

二、有效数字的处理 1036

三、相关与回归 1037

一、常用玻璃量器的使用 1038

第五节 常用玻璃量器的使用和检定 1038

二、常用玻璃量器的检定 1040

三、玻璃量器的洗涤方法 1045

一、滴定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046

第六节 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1046

三、滴定液浓度的标定 1047

二、滴定液的配制方法 1047

五、滴定液的使用 1048

四、滴定液的贮存 1048

一、分析天平的类型 1049

第七节 分析天平 1049

二、分析天平的使用与校正 1050

一、防火 1052

第八节 分析实验室的安全知识 1052

三、称量方法 1052

三、有毒性、有腐蚀性药品的安全使用 1053

二、防爆 1053

五、安全用电 1054

四、气瓶的存放及安全使用 1054

第九节 分析实验室计量仪器认证要求 1055

二、钠盐 1056

一、钾盐 1056

第二章 药物的一般鉴别试验 1056

第一节 一般鉴别试验 1056

五、锂盐 1057

四、银盐 1057

三、铵盐 1057

六、亚铁盐和铁盐 1058

十、铋盐 1059

九、钙盐 1059

七、铜盐 1059

八、钡盐 1059

十二、亚汞盐和汞盐 1060

十一、锌盐 1060

十四、锑盐 1061

十三、镁盐 1061

十八、溴化物 1062

十七、氯化物 1062

十五、铝盐 1062

十六、亚锡盐 1062

二十一、醋酸盐 1063

二十、有机氟化物 1063

十九、碘化物 1063

二十四、硫酸盐 1064

二十三、亚硫酸盐与亚硫酸氢盐 1064

二十二、硝酸盐 1064

二十六、磷酸盐 1065

二十五、碳酸盐和碳酸氢盐 1065

二十八、水杨酸盐 1066

二十七、硼酸盐 1066

三十一、枸橼酸盐 1067

三十、乳酸盐 1067

二十九、苯甲酸盐 1067

三十二、酒石酸盐 1068

三十三、丙二酰脲类 1069

第二节 鉴别试验注意事项 1070

三十五、托烷生物碱类 1070

三十四、芳香第一胺类 1070

二、提高反应灵敏性 1071

一、反应条件的控制 1071

三、防止干扰作用 1072

二、方法 1073

一、原理 1073

第三章 药物的物理常数测定 1073

第一节 相对密度测定法 1073

二、仪器装置 1075

一、原理 1075

第二节 馏程测定法 1075

四、注意事项 1076

三、方法 1076

三、方法 1077

二、仪器用具 1077

第三节 熔点测定法 1077

一、原理 1077

五、温度计的校正 1079

四、注意事项 1079

三、方法 1080

二、仪器装置 1080

第四节 凝点测定法 1080

一、原理 1080

二、方法 1081

一、原理 1081

四、注意事项 1081

第五节 旋光度测定法 1081

四、旋光仪的检定 1082

三、注意事项 1082

二、方法 1083

一、原理 1083

第六节 折光率测定法 1083

一、基本概念 1084

第七节 黏度测定法 1084

三、注意事项 1084

三、方法 1085

二、仪器用具 1085

二、pH计工作原理 1088

一、pH值的概念 1088

第八节 pH值测定法 1088

三、方法 1089

一、热重法 1090

第九节 热分析法 1090

四、注意事项 1090

五、操作注意事项 1091

四、测定法 1091

二、差热分析法 1091

三、差示扫描量热法 1091

六、应用示例 1092

二、杂质的限量 1093

一、杂质的来源 1093

第四章 药物杂质的检查 1093

第一节 药物杂质的来源和限量 1093

一、氯化物检查法 1095

第二节 药物一般杂质的检查 1095

二、硫酸盐检查法 1096

三、铁盐检查法 1097

四、重金属检查法 1098

五、砷盐检查法 1100

六、硫化物检查法 1104

七、硒盐检查法 1105

八、氟化物检查法 1106

九、氰化物检查法 1108

十、铵盐检查法 1109

十一、干燥失重测定法 1110

十二、水分测定法 1111

十三、炽灼残渣检查法 1113

十四、易碳化物检查法 1114

十六、澄清度检查法 1115

十五、溶液颜色检查法 1115

十七、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法 1116

一、特殊杂质检查方法的依据 1118

第三节 药物特殊杂质的检查 1118

二、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 1119

二、装量差异检查法 1125

一、重量差异检查法 1125

第五章 制剂的常规检查 1125

第一节 重量差异与装量差异检查法 1125

三、注意事项 1126

二、最低装量规定 1127

一、检查法 1127

第二节 最低装量检查法 1127

二、检查法 1128

一、仪器装置 1128

第三节 崩解时限检查法 1128

三、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配制 1129

一、栓剂 1130

第四节 融变时限检查法 1130

一、第一法(转篮法) 1131

第五节 溶出度测定法 1131

二、阴道片 1131

二、第二法(桨法) 1132

四、结果判断 1133

三、第三法(小杯法) 1133

五、仪器校正 1134

一、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1135

第六节 释放度测定法 1135

二、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 1136

三、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1137

一、第一法(显微镜法) 1138

第八节 粒度测定法 1138

第七节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1138

一、方法 1138

二、结果判断 1138

一、仪器装置 1139

第九节 吸入气(粉)雾剂有效部位药物沉积量测定法 1139

二、第二法(筛分法) 1139

二、测定法 1140

一、注射液 1141

第十节 澄明度检查法 1141

二、注射用无菌粉末(粉针剂)及其原料药 1143

三、滴眼剂 1144

一、显微计数法 1145

第十一节 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1145

四、关于判断标准的说明 1145

二、光阻法 1146

一、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1147

第十二节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147

二、试液及指示液 1154

四、供试液的制备 1155

三、供试品的检验量 1155

六、检查法 1156

五、对照用菌液 1156

七、微生物限度标准 1161

九、注意事项 1162

八、结果判断 1162

一、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1163

第十三节 无菌检查法 1163

二、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法 1164

四、抑细菌和抑真菌试验 1165

三、对照用菌液 1165

五、检查法 1166

一、试验前的准备 1168

第十四节 热原检查法 1168

六、结果判断 1168

七、注意事项 1168

四、注意事项 1169

三、结果判断 1169

二、检查法 1169

四、供试品干扰试验 1170

三、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 1170

第十五节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1170

一、简述 1170

二、试验准备 1170

六、结果判断 1171

五、检查法 1171

四、分析结果的计算 1172

三、沉淀重量法 1172

第六章 药物的含量测定 1172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 1172

一、挥发重量法 1172

二、萃取重量法 1172

一、酸碱滴定法 1173

第二节 容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 1173

二、非水滴定法 1177

三、沉淀滴定法 1178

四、络合(配位)滴定法 1181

五、氧化还原滴定法 1182

六、四苯硼钠法 1187

七、亚硝酸钠法 1188

八、电位滴定法和永停滴定法 1189

九、氮测定法 1191

第三节 分光光度法 1193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194

二、红外分光光度法 1200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203

四、荧光分析法 1205

第四节 色谱法 1207

一、薄层色谱法 1208

三、气相色谱法 1212

二、纸色谱法 1212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 1219

五、电泳法 1221

一、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1223

第五节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1223

三、菌悬液的制备 1226

二、灭菌缓冲液 1226

七、检定法 1227

六、双碟的制备 1227

四、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1227

五、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27

八、计算 1230

九、结果判断 1231

[附录1]拉普拉斯变换法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 1234

附录 1234

[附录2]面积估算法 1238

[附录3]人体临床检验与生化检验正常值 124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