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 何晓晖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2389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2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及优势 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4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7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9

七、《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15

第一章 哲学基础 17

第一节 精气学说 17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7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8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

第二节 阴阳学说 21

一、阴阳的概念和特征 21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7

第三节 五行学说 30

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 31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2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5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 42

第一节 精 42

一、精的基本概念 42

二、精的生成 43

三、精的生理功能 43

第二节 气 44

一、气的基本概念 44

二、气的生成 45

三、气的运动与气化 46

四、气的生理功能 47

五、气的分类 48

第三节 血 51

一、血的基本概念 51

二、血的生成 52

三、血的循行 53

四、血的生理功能 53

第四节 津液 54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54

二、津液的代谢 54

三、津液的功能 56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56

一、气与血的关系 57

二、气与精的关系 57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58

四、血与精的关系 58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59

六、精与津液的关系 59

第三章 藏象 62

第一节 脏腑 63

一、五脏 64

二、六腑 84

三、奇恒之府 89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92

第二节 形体与官窍 97

一、形体 97

二、官窍 100

第三节 神与志 104

一、神 104

二、志 106

第四章 经络学说 112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112

一、经络的概念 112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12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14

一、命名 114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 114

三、分布规律 115

四、表里配合 115

五、流注次序 115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16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23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 123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 124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28

一、沟通联系作用 128

二、运输渗灌作用 129

三、感应传导作用 129

四、调节平衡作用 129

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30

一、阐释疾病病理变化 130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30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31

第五章 体质 133

第一节 体质的概述 133

一、中医体质的概念 133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133

三、体质的基本特点 134

四、体质的评价标志 136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136

一、先天因素 136

二、后天因素 137

第三节 体质的生理变化 139

一、体质与年龄 139

二、体质与性别 141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142

一、平和质(A型) 142

二、气虚质(B型) 142

三、阳虚质(C型) 143

四、阴虚质(D型) 143

五、痰湿质(E型) 143

六、湿热质(F型) 143

七、血瘀质(G型) 143

八、气郁质(H型) 144

九、特禀质(1型) 144

第五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144

一、体质与病因 144

二、体质与发病 145

三、体质与病机 145

四、体质与辨证 145

五、体质与治护 145

六、体质与养生 146

第六章 病因 148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49

一、六淫 149

二、疠气 156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57

一、七情内伤 157

二、饮食失宜 158

三、劳逸失度 160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61

一、痰饮 161

二、瘀血 163

三、结石 164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65

一、外伤 166

二、虫兽伤 166

三、寄生虫 167

四、医源因素 168

五、先天因素 169

第七章 病机 173

第一节 发病 173

一、发病机理 173

二、发病类型 175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76

一、邪正盛衰 176

二、阴阳失调 177

三、气血失常 179

四、津液失常 181

五、内生“五邪” 182

第三节 疾病演变 183

一、病位传变 184

二、病性转化 185

三、疾病转归 186

第八章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189

第一节 养生原则 189

一、养生学的意义 189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190

第二节 预防原则 191

一、预防为主的意义 191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191

第三节 治疗原则 192

一、治则的概念 192

二、中医治疗观 193

三、基本治则 195

第四节 康复原则 201

一、康复学的意义 201

二、康复的基本原则 201

附录一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206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211

附录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21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