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
  • 梅兴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95609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506页
  • 主题词:药物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载体药物递送系统概论 1

1.1 载体药物的概述 1

1.2 微载体的性质及特点 1

1.3 微载体的分类 3

1.4 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原理 4

1.5 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 6

1.5.1 缓释和控释系统 6

1.5.2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吸收 6

1.5.3 口服给药 6

1.5.4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 6

1.5.5 作为生物药物的载体 7

1.5.6 通过血脑屏障定向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7

1.5.7 基因治疗 8

1.5.8 纳米中药 8

1.6 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8

1.6.1 纳米药物载体靶向递送系统 8

1.6.2 载体介导的脑肿瘤治疗药物和基因递送系统 11

1.6.3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肺吸入制剂的研究进展 13

1.7 展望 15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微粒递送载体的基础理论 17

2.1 微粒递送载体的稳定性 17

2.1.1 微粒递送载体的物理稳定性 17

2.1.2 微粒递送载体的凝结动力学 21

2.2 微递送载体中药物的渗漏 21

2.3 微粒释药机制 21

2.3.1 微粒中药物的释放机制 22

2.3.2 生物降解聚合物控制释药机制 22

2.4 微粒释药的模型拟合 23

2.4.1 一级速率方程 23

2.4.2 平面模式理论 23

2.4.3 球型模式理论 24

2.4.4 双相模式理论 24

参考文献 24

第3章 微囊与微球 26

3.1 微囊 26

3.1.1 概述 26

3.1.2 常用囊材与载体材料 28

3.1.3 常用的制备方法与制备工艺的研究 31

3.1.4 微囊的性质和质量评价 33

3.1.5 微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34

3.1.6 微囊化装置进展概况 37

3.2 微球 45

3.2.1 概述 45

3.2.2 微球载体材料 46

3.2.3 微球的制备 51

3.2.4 微球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56

3.2.5 微球的给药途径与临床应用 67

3.2.6 研究进展 71

3.2.7 缓释微球制剂存在的问题 80

3.2.8 展望 81

参考文献 81

第4章 纳米粒载药系统 86

4.1 概述 86

4.2 纳米粒载药系统的类型 87

4.2.1 纳米囊和纳米球 87

4.2.2 纳米胶束 87

4.2.3 纳米脂质体 88

4.2.4 固体脂质纳米粒 89

4.2.5 微乳 89

4.2.6 纳米药物 89

4.3 纳米粒载药系统的制备 89

4.3.1 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90

4.3.2 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的方法 97

4.3.3 磁性纳米粒的制备 101

4.3.4 无机纳米粒子制备方法 102

4.3.5 中药纳米粒 103

4.4 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105

4.4.1 理化特性 105

4.4.2 载药量和包封率 107

4.4.3 体外释药动力学 108

4.5 纳米粒的表面修饰及工艺研究 108

4.5.1 纳米粒的表面修饰 108

4.5.2 纳米粒的工艺研究 109

4.6 纳米粒载药系统的应用 110

4.6.1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 110

4.6.2 靶向和定位释药 110

4.6.3 生物大分子的特殊载体 112

4.7 纳米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 112

4.7.1 稳定性 112

4.7.2 包封率和载药量 112

4.7.3 突释效应 113

4.7.4 毒性 113

4.7.5 成本 113

4.8 纳米粒载体系统的发展及展望 113

参考文献 115

第5章 脂质体 119

5.1 概述 119

5.2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和分类 120

5.2.1 脂质体的组成 120

5.2.2 脂质体的结构 123

5.2.3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123

5.2.4 脂质体的分类 125

5.3 脂质体作用的特点、机制和影响脂质体作用的因素 128

5.3.1 脂质体作用的特点 128

5.3.2 脂质体作用的机制 131

5.3.3 影响脂质体作用的因素 133

5.4 脂质体的制备和灭菌 135

5.4.1 薄膜法 135

5.4.2 逆相蒸发法 137

5.4.3 复乳法 138

5.4.4 注入法 138

5.4.5 熔融法 139

5.4.6 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139

5.4.7 冷冻干燥法 139

5.4.8 脂质体前体制法 141

5.4.9 钙融合法 141

5.4.10 联合方法 141

5.4.11 主动载药方法 142

5.4.12 脂质体的灭菌 143

5.5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方法 144

5.5.1 形态和粒径 145

5.5.2 包封率测定 146

5.5.3 稳定性和渗漏 148

5.6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152

5.6.1 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152

5.6.2 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的载体 152

5.6.3 疫苗佐剂和载体 153

5.6.4 酶和多肽类药物的载体 154

5.6.5 解毒剂的载体 154

5.6.6 在基因工程、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155

5.6.7 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156

5.6.8 其他应用 156

5.7 特殊性能脂质体 157

5.7.1 长循环脂质体 157

5.7.2 聚合膜脂质体 158

5.7.3 阳性脂质体 158

5.7.4 免疫脂质体 159

5.7.5 受体介导脂质体 160

5.7.6 掺入糖脂的脂质体 162

5.7.7 热敏脂质体 163

5.7.8 pH敏感脂质体 163

5.7.9 酶敏感脂质体 164

5.7.10 磁性脂质体 165

5.7.11 柔性脂质体和柔性脂质囊泡 165

5.7.12 其他新型脂质体 168

5.7.13 新型脂质体综合应用 169

5.8 长型脂质载体 171

5.8.1 脂质小管 171

5.8.2 脂质卷 172

5.8.3 脂质丝 175

5.8.4 长型脂质载体展望 176

5.9 中药脂质体 176

5.9.1 中药脂质体的作用特点及优势 177

5.9.2 中药脂质体的不同给药体系 178

5.9.3 中药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178

5.9.4 中药脂质体的研究现状 179

5.9.5 中药脂质体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80

5.10 总结和展望 180

参考文献 180

第6章 乳剂 185

6.1 普通乳 185

6.1.1 概述 185

6.1.2 普通乳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186

6.1.3 乳化理论 189

6.1.4 乳化剂种类、性质及选用 190

6.1.5 乳化技术及乳化设备 195

6.1.6 乳剂的制备 196

6.1.7 影响普通乳成乳的因素 197

6.1.8 乳剂转运系统的释药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98

6.1.9 乳剂给药系统的靶向输送及影响靶向的因素 200

6.1.10 结语 202

6.2 复乳 202

6.2.1 复乳的特点及其应用 202

6.2.2 乳化理论及制备技术 203

6.2.3 复乳产率的测定 204

6.2.4 影响成乳的因素 204

6.2.5 复乳的稳定性 205

6.2.6 结语 208

6.3 静脉脂肪乳剂 209

6.3.1 静脉LE的适应症及优点 209

6.3.2 LE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209

6.3.3 LE的分类及特点 209

6.3.4 LE的稳定性及代谢性质 210

6.3.5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210

6.3.6 静脉LE作为药物载体的特点 211

6.4 微乳 212

6.4.1 概述 212

6.4.2 微乳结构类型及其理论 213

6.4.3 微乳的形成机制 214

6.4.4 微乳处方的设计原则 214

6.4.5 微乳的组成 214

6.4.6 微乳的制备 215

6.4.7 微乳制备工艺的研究方法 215

6.4.8 微乳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216

6.5 自乳化药物递送系统 217

6.5.1 概述 217

6.5.2 SEDDS的组成 218

6.5.3 SEDDS自乳化的机制 220

6.5.4 SEDDS的评价 220

6.5.5 口服SEDDS增加生物利用度的机制及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221

6.5.6 SEDDS的新进展和展望 222

6.6 其他类型的乳剂 222

6.6.1 浓乳 222

6.6.2 干乳 223

6.6.3 凝胶乳剂 224

6.7 胶束 224

6.7.1 概述 224

6.7.2 临界胶束浓度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25

6.7.3 胶束形成的热力学因素 226

6.7.4 影响胶束化的因素 227

6.7.5 胶束的一般性质 228

6.7.6 胶束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229

6.7.7 载药胶束 232

参考文献 234

第7章 声振含气微泡超声介导递送系统 237

7.1 概述 237

7.1.1 分类 237

7.1.2 性质与特点 237

7.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8

7.2 处方设计 240

7.2.1 脂质微泡的形成条件 241

7.2.2 声振脂质微泡的处方设计 242

7.3 制备工艺 243

7.3.1 表面活性物质的复配 243

7.3.2 声振脂质微泡载体的制备方法 244

7.3.3 靶向性声振含气微泡的制备 245

7.4 质量评价 246

7.5 体内过程的理论探讨 247

7.5.1 氟烷气体微泡体内的溶解速率 247

7.5.2 氟烷气体微泡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249

7.5.3 氟烷气体的选择 250

7.5.4 声振脂质微泡的线性与非线性共振 251

7.6 声振含气微泡作为递送系统的应用 253

7.6.1 药物递送载体 253

7.6.2 基因递送的载体 256

7.6.3 运输氧气 264

7.6.4 肿瘤治疗 264

7.6.5 溶栓应用 265

7.6.6 作为超声造影剂的临床应用 266

7.7 展望 266

参考文献 267

第8章 药质体 270

8.1 概述 270

8.1.1 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 270

8.1.2 脂质前药 270

8.2 药质体的概念和特点 271

8.2.1 药质体的概念 271

8.2.2 药质体的特点 271

8.3 药质体的制备 273

8.3.1 脂质前药的合成 273

8.3.2 药质体的制备方法 274

8.4 药质体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276

8.5 药质体的体内分布及毒性 278

8.6 结语 279

参考文献 279

第9章 环糊精包合物 282

9.1 概述 282

9.2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及性质 282

9.2.1 环糊精 282

9.2.2 药用环糊精衍生物 284

9.3 环糊精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因素 287

9.3.1 热力学因素 287

9.3.2 主分子、客分子的结构及性质 287

9.3.3 工艺因素 287

9.4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288

9.4.1 饱和水溶液法 288

9.4.2 研磨法 288

9.4.3 冷冻干燥法 288

9.4.4 喷雾干燥法 288

9.4.5 超声波法 289

9.5 环糊精包合物的验证 289

9.5.1 显微镜法及电镜法 289

9.5.2 X射线衍射法 289

9.5.3 红外光谱法 290

9.5.4 核磁共振法 291

9.5.5 圆二色谱法 291

9.5.6 热分析法 292

9.5.7 薄层色谱法 292

9.5.8 紫外分光光度法 293

9.5.9 荧光光度法 293

9.5.10 溶出速率法 293

9.6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 293

9.6.1 控释 294

9.6.2 定位释放 296

9.6.3 在纳米粒递药系统中的应用 298

9.6.4 在多肽及蛋白质药物中的应用 299

9.6.5 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300

9.6.6 其他 301

参考文献 301

第10章 载体红细胞 305

10.1 概述 305

10.2 载体红细胞的特点 306

10.2.1 载体红细胞的优点 306

10.2.2 载体红细胞的缺点 307

10.3 载体红细胞的制备方法 308

10.3.1 低渗溶血法 308

10.3.2 低渗稀释法 308

10.3.3 低渗透析法 309

10.3.4 低渗预膨胀法 309

10.3.5 渗透压脉冲法 310

10.3.6 电脉冲法 310

10.3.7 化学干扰法 312

10.3.8 高渗法 312

10.3.9 其他方法 312

10.4 载体红细胞的体外特性 312

10.4.1 形态 312

10.4.2 渗透脆性 313

10.4.3 湍流脆性 313

10.4.4 变形性 313

10.4.5 药物释放速率 313

10.4.6 血液学指标 314

10.4.7 其他特性 315

10.5 提高载体红细胞靶向性的方法 315

10.6 载体红细胞的体外储存 316

10.7 载体红细胞在治疗上的应用 316

10.7.1 作为药物递送的载体 316

10.7.2 作为酶递送的载体 318

10.7.3 用做肽、蛋白和核酸递送的载体 319

10.7.4 改善氧输送 321

10.7.5 融合细胞 322

10.7.6 红细胞内的代谢研究 322

10.7.7 其他应用 323

10.8 结语 323

参考文献 324

第11章 病毒载体 328

11.1 概述 328

11.2 腺病毒载体 328

11.2.1 腺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 329

11.2.2 腺病毒载体的优缺点 330

11.2.3 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331

11.2.4 腺病毒载体的生产纯化 335

11.2.5 腺病毒载体的应用 336

11.3 腺相关病毒载体 337

11.3.1 腺相关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 338

11.3.2 腺相关病毒载体的优缺点 338

11.3.3 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 339

11.3.4 腺相关病毒载体的纯化 342

11.3.5 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应用 343

11.4 致瘤逆转录病毒载体 344

11.4.1 致瘤逆转录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 344

11.4.2 致瘤逆转录病毒载体的优缺点 345

11.4.3 致瘤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346

11.4.4 致瘤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应用 348

11.5 慢病毒载体 348

11.5.1 慢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 349

11.5.2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350

11.5.3 慢病毒载体的应用 352

11.6 泡沫病毒载体 353

11.6.1 泡沫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 353

11.6.2 泡沫病毒载体的优点 354

11.6.3 泡沫病毒载体的构建 354

11.6.4 泡沫病毒载体的应用 355

11.7 单纯疱疹病毒载体 355

11.7.1 单纯疱疹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 355

11.7.2 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的优缺点 356

11.7.3 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的构建 357

11.7.4 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的应用 360

11.8 痘苗病毒载体 361

11.8.1 痘苗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 361

11.8.2 痘苗病毒载体的优缺点 361

11.8.3 痘苗病毒载体的构建 362

11.8.4 痘苗病毒载体的应用 362

11.9 α病毒载体 363

11.9.1 α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 363

11.9.2 α病毒载体的优缺点 364

11.9.3 α病毒载体的构建 364

11.9.4 α病毒载体的应用 366

11.10 其他病毒载体 367

11.11 结语 367

参考文献 368

第12章 微粒型疫苗佐剂载体 377

12.1 概述 377

12.2 微粒型疫苗佐剂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78

12.2.1 佐剂在疫苗发展中的作用 378

12.2.2 作用机制 378

12.3 疫苗微粒递送系统 380

12.4 微粒佐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380

12.4.1 铝盐佐剂 380

12.4.2 磷酸钙佐剂 382

12.4.3 油乳剂 383

12.4.4 免疫刺激复合物 385

12.4.5 脂质体 386

12.4.6 病毒体 389

12.4.7 微球 390

12.4.8 纳米粒佐剂 392

12.4.9 类病毒颗粒 393

12.5 微粒型疫苗佐剂的展望及发展瓶颈 393

参考文献 394

第13章 口服剂量分散型给药系统 395

13.1 概述 395

13.2 剂量分散型给药系统的类型、机理及应用 395

13.2.1 微丸 395

13.2.2 微片 412

13.2.3 微泵 417

参考文献 423

第14章 微粒载体新材料 427

14.1 壳聚糖 427

14.1.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427

14.1.2 壳聚糖作为制剂辅料的特点 427

14.1.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不同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428

14.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429

14.2 聚酯 431

14.2.1 聚乳酸(PLA)的合成 432

14.2.2 结构与性能 434

14.2.3 共聚物 434

14.3 聚醚酯 436

14.3.1 PEGT-PBT的合成 436

14.3.2 PEGT-PBT的应用 437

14.4 聚酸酐 437

14.4.1 聚酸酐的合成方法 439

14.4.2 聚酸酐的结构 442

14.4.3 聚酸酐的性质 445

14.4.4 聚酸酐的应用 446

14.5 聚原酸酯 446

14.5.1 POE工 447

14.5.2 POEⅡ 448

14.5.3 POEⅢ 448

14.5.4 POEⅣ 450

14.5.5 半固态聚原酸酯 454

14.6 聚磷腈 456

14.6.1 聚磷腈的合成 456

14.6.2 聚磷腈的结构、性质 457

14.6.3 聚磷腈的降解 459

14.6.4 聚磷腈在药物缓控释系统中的应用 461

14.7 聚氨基酸 463

14.7.1 聚氨基酸的结构 463

14.7.2 聚氨基酸的制备 464

14.7.3 聚氨基酸的应用 466

14.7.4 假性聚氨基酸 467

14.8 树突状聚合物 467

14.8.1 树突状聚合物的合成进展 468

14.8.2 树突状聚合物的结构特性和物理性质 470

14.8.3 树突状聚合物作为潜在的药物和药物递送载体的应用 472

14.8.4 树突状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病毒基因转移载体 474

14.8.5 树突状聚合物在医疗诊断方面的应用 475

14.8.6 树突状聚合物的研究前景 476

14.9 聚合物的降解与溶蚀 476

14.10 环境敏感性水凝胶 480

14.10.1 温敏性水凝胶 480

14.10.2 pH敏感性水凝胶 482

14.10.3 其他刺激敏感性水凝胶 484

参考文献 48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