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CR、DR成像技术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CR、DR成像技术学
  • 余建明,牛延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4200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883页
  • 文件大小:142MB
  • 文件页数:915页
  • 主题词:计算机X线扫描体层摄影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CR、DR成像技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数字X线成像的基本理论 3

第一章 物质基本结构及其性质 3

第一节 原子核及核外结构 3

一、原子 3

二、原子核 3

三、核外结构 4

第二节 原子能级 6

第三节 能量与辐射 8

一、概述 8

二、能量 8

三、辐射 11

四、电磁波谱 13

第四节 能量放射 14

第二章 X线的产生及其特性 16

第一节 X线的产生 16

一、X线产生的条件 16

二、X线产生的过程 18

第二节 X线的辐射谱线 19

一、韧致放射(连续放射) 19

二、标识放射(特征放射) 21

三、影响X线辐射谱线的因素 23

第三节 X线的穿透作用 23

一、概述 23

二、光子的射程 23

三、半价层 24

四、X线束的质量 25

五、滤过作用 25

六、散射的穿透作用 26

七、穿透 26

第四节 X线的质与量 27

一、X线波长与管电压 27

二、X线的质 27

三、X线的量 28

第五节 X线的本质 29

一、X线的微粒性 29

二、X线的波动性 30

三、X线的二象性及其统一 30

第六节 X线的特性 31

一、物理效应 31

二、化学效应 32

三、生物作用 32

第三章 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33

第一节 X线的衰减 33

一、距离的衰减 33

二、物质吸收的衰减 33

三、影响衰减的因素 34

四、物质的X线衰减规律 36

第二节 单能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38

第三节 连续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40

一、连续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40

二、X线的滤过 41

第四节 人体对X线的衰减 42

一、人体的构成元素和组织密度 42

二、人体对X线的衰减 43

第四章 辐射损伤与X线防护 46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原理 46

一、概述 46

二、原发作用 46

三、继发作用 49

第二节 影响电离辐射致生物效应的因素 50

一、电离辐射致生物效应的分类 50

二、影响辐射致生物效应的因素 52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 56

一、致癌效应 56

二、放射性白内障 58

三、永久不育 59

四、胎内受照效应 59

五、遗传效应 60

第四节 辐射剂量及其单位 60

一、吸收剂量及其单位 60

二、吸收剂量率及其单位 61

三、吸收剂量与照射量的关系 61

四、比释动能和比释动能率及其单位 63

五、吸收剂量、比释动能及照射量之间的关系 63

六、当量剂量 66

七、有效剂量 67

八、集体当量剂量和集体有效剂量 69

第五节 X线的防护 70

一、防护的基本原则 70

二、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 71

三、外照射的屏蔽防护 71

四、外照射的个人防护 79

第五章 电子技术 80

第一节 半导体二极管 80

一、半导体基本知识 80

二、PN结的形成及特性 84

三、半导体二极管 88

四、特殊二极管 91

第二节 半导体三极管 94

一、三极管的结构和类型 94

二、三极管的放大作用 95

三、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97

四、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99

第三节 场效应管 99

一、结型场效应管 100

二、砷化镓金属-半导体型 105

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 106

第四节 单结晶体管与晶闸管 109

一、单结晶体管 109

二、晶闸管 111

第五节 电子放大 113

一、集成运算放大器 114

二、功率放大 118

三、反馈 119

第六章 光电子技术 122

第一节 概述 122

第二节 光的特性 125

一、光的传播 125

二、光的反射与折射 126

三、光的吸收与散射 127

四、光的干涉与衍射 128

第三节 光的镜向成像技术 129

一、概述 129

二、特点 130

三、光的度量 131

四、光的量子性 132

第四节 光电探测器 133

一、光电管 133

二、光电倍增管 134

三、光敏电阻 134

四、光敏二极管和光敏晶体管 137

五、光电池 140

第五节 集成光学 142

一、概述 142

二、平面光波导的结构 143

三、平面光波导的性能 144

四、无源光波导器件 146

五、集成光学调制器与光开关 150

第六节 光电子集成技术 153

一、光电子集成器的特点 153

二、单片集成的光发射机与接收机 156

三、光电子集成器在光纤系统中的应用 157

第七节 光存储技术 158

一、光盘存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158

二、光盘驱动器的基本结构 160

第八节 光纤技术 163

一、概述 163

二、光纤 164

三、光缆 167

四、光无源器件 168

五、光纤应用 171

第九节 激光技术 173

一、激光的产生 173

二、激光器结构 178

三、激光束的特征 181

四、常用激光器 184

第七章 数字图像基础知识 200

第一节 数字图像理论 200

一、图像信号 200

二、图像信号数字化 201

三、图像取样 201

四、图像量化 202

五、图像编码 204

第二节 数字逻辑电路 211

一、逻辑代数 211

二、基本逻辑关系 212

三、逻辑函数表示法 214

四、逻辑代数规则 214

五、数字逻辑电路 215

第三节 模拟与数字 221

一、模拟 221

二、数字 222

第四节 矩阵与像素 223

一、矩阵 223

二、像素 223

第五节 数字成像常用术语 225

第八章 数字图像形成 227

第一节 数字图像采集 227

第二节 数字图像量化 227

第三节 数字图像转换 228

第四节 数字图像获取形式 229

一、过渡方式 229

二、间接方式 229

三、直接方式 230

第九章 数字图像处理 231

第一节 概论 231

一、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 231

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 232

三、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类型 233

四、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 234

五、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特点 235

六、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 236

七、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 237

第二节 图像识别 238

第三节 图像增强 240

一、灰度变换增强 241

二、空间域滤波增强 244

三、频域滤波增强 245

四、彩色增强 246

五、图像的掩膜处理 247

六、空间变化增强 248

第四节 图像复原 248

第五节 图像分割 249

第六节 图像融合 251

一、融合的基本概念 251

二、融合技术 252

第七节 图像重建 256

一、概述 256

二、多平面重建 257

三、表面阴影显示 259

四、最大密度投影 261

五、容积再现法 264

六、仿真内镜成像 266

第八节 图像后处理 268

一、降低噪声 268

二、低通滤波法 270

三、图像锐化 270

四、窗口技术调节 270

五、图像兴趣区处理 271

第十章 数字图像显示技术 272

第一节 阴极射线管显示器 272

第二节 液晶显示器 273

一、概述 273

二、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器 275

三、超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器 278

四、二端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 279

五、三端有源矩阵液晶显示 280

第三节 等离子体显示器 282

一、概述 282

二、气体放电机理 283

三、单色等离子显示器 284

四、彩色等离子体显示器 286

第四节 电致发光显示器 287

一、概述 287

二、交流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 288

三、发光二极管 290

第五节 平板型阴极射线管与场发射显示器 290

一、平板型阴极射线管 290

二、场发射阴极 291

三、场发射显示 292

第十一章 数字图像的评价 301

第一节 概述 301

第二节 调制传递函数 302

一、MTF概念 302

二、MTF原理 302

三、MTF的测试方法 306

四、临床意义 310

第三节 威纳频谱 311

一、概念 311

二、威纳频谱的内容 312

三、威纳频谱的物理意义 312

第四节 NEQ与DQE 314

一、概念 314

二、原理 315

三、测试方法 315

四、临床意义 317

第五节 ROC曲线 320

一、概述 320

二、ROC曲线基本原理 321

三、ROC曲线 324

四、ROC曲线的种类和评价 325

五、临床意义 327

第二篇 CR成像技术 331

第十二章 CR系统的组成及其特性 331

第一节 CR系统的基本组成 331

一、概述 331

二、成像板 333

三、成像板阅读仪 333

四、信息记录系统和影像预视系统 334

五、影像后处理工作站 334

六、影像的阅读与打印设备 335

第二节 成像板的组成及其特性 335

一、CR系统与屏-片体系的对比 335

二、成像板的特性与影像质量 337

三、成像板的特性曲线响应 341

第三节 CR系统阅读器的样式与功能 341

一、激光源与强度控制 342

二、线束成型光学装置 342

三、线束偏导装置 343

四、传输环节 343

五、集光器 343

六、滤光器 344

七、光电探测器 344

八、模拟电子器件 345

九、模数转换器(ADC) 345

十、影像缓冲器 346

十一、擦除装置 346

第四节 CR技术的新进展 346

一、双面阅读技术 346

二、结构化存贮荧光体 347

三、线扫描 347

四、其他新发展 348

第十三章 CR的成像原理 349

第一节 CR的基本原理 349

一、CR的原理 349

二、CR的流程 349

三、柜式机工作流程 350

四、台式机工作流程 351

第二节 存贮荧光体的原理 351

一、PSP影像采集 352

二、成像板的特性 353

三、稀土的添加和吸收过程 353

四、消退 354

五、激励和发射 355

第三节 影像读取原理 357

一、激光扫描 357

二、信号的读取和转换 360

第十四章 CR的影像处理 368

第一节 CR影像处理链 368

一、一般功能 368

二、常规结构 369

三、多灰阶结构 370

第二节 影像处理因子 371

一、边缘增强 372

二、动态范围压缩 373

三、多灰阶对比增强 374

四、噪声 380

五、寻找兴趣区(ROI) 386

六、整体密度和对比度调节 391

第三节 影像处理参数 394

一、影像处理参数的代价 394

二、不正确检查的分类符的影响 395

三、用户化 395

第四节 CR四象限理论 397

一、曝光数据识别器的基本原理 397

二、分割曝光模式识别 399

三、EDR的方式 400

第十五章 CR的图像质量控制 402

第一节 评价CR图像质量的因素 402

一、空间分辨力 402

二、对比度分辨力 404

三、量子检出效率 405

四、影像显示 405

第二节 CR系统的伪影 406

一、硬件伪影 406

二、软件伪影 419

三、物体伪影 421

四、照片伪影 422

五、其他伪影 422

第十六章 CR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426

第一节 CR的临床实施 426

一、期望与现实 426

二、技术相关内容 426

三、X线散射和滤线栅选择 427

四、辐射照射量 427

五、自动曝光调整装置校准 428

六、技师培训 428

七、医师接受 428

第二节 质量控制与定期维护 429

一、操作人员的应用培训 429

二、每天的维护 429

三、每周的维护 429

四、每月的维护 430

第三节 CR系统在头颈部的应用 430

一、颅骨摄影 431

二、副鼻窦摄影 431

三、鼻骨侧位摄影 433

四、眼眶异物定位 433

五、颈椎摄影 433

六、鼻咽部摄影 435

七、岩乳部摄影 435

第四节 CR系统在胸部的应用 436

一、CR在胸部摄影中的基础知识 436

二、CR后处理技术在胸部摄影中的应用 437

三、CR后处理技术在胸部病理、生理性改变中的应用 438

四、能量减影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 445

第五节 CR在腹部的应用 450

一、CR在胃肠系统检查中的应用 450

二、腹部结石 452

三、胃肠道穿孔 452

四、肠梗阻 453

第六节 CR系统在骨骼肌肉系统的应用 453

一、CR在骨骼摄影检查中的应用 453

二、脊柱摄影 454

第七节 CR系统在其他部位的应用 456

一、乳腺摄影 456

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457

第十七章 CR的验收与性能检测 458

第一节 系统架构和数字化软/硬拷贝接口 458

一、早期的临床CR设备 458

二、独立CR阅读仪和专用激光打印机 458

三、独立CR阅读仪和可选的数字输出 459

四、独立CR阅读仪和质量控制(QC)工作站 459

五、独立CR阅读仪并附有QC工作站和网络激光打印机 459

六、网络CR阅读仪并带有网络QC工作站和网络激光打印机 460

七、数字化CR数据的无标准访问 460

八、患者图示和检查信息的采集和联合 460

第二节 CR系统的一般性能规格 460

一、成像板和暗盒 460

二、CR的流通量 461

三、空间分辨力 461

四、对比度分辨力 462

五、动态范围 463

六、理想的规格和性能 463

第三节 验收检测 465

一、与销售工程师/专家的预先交流 465

二、验收检测的准备和初步调整 466

三、验收评估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468

四、特殊的检测步骤 468

第四节 Fuji CR系统和测试程序 480

一、系统功能概述 481

二、特殊测量 486

三、FCR5000的性能简介 488

四、IP的擦除处理 489

五、存储条件与日常维护 489

六、自动模式曝光的注意事项 490

七、半自动方式曝光的注意事项 491

八、固定模式曝光时的注意事项 491

第五节 Kodak CR系统和测试程序 491

一、系统功能 491

二、验收和质量控制测试 493

三、Kodak DirectView CR 800和CR 900系统 499

四、Kodak CR系统的曝光指数与感度 502

第六节 AGFA CR系统和测试程序 505

一、系统的功能规格 505

二、图像处理 508

三、Agfa ADC自动QA测试工具和软件 509

第七节 Konic REGIUS 350型CR简介 514

一、特性 514

二、操作时应遵守的事项 514

三、系统组成 517

四、操作步骤 517

第三篇 DR成像技术 523

第十八章 DR系统组成及其特性 523

第一节 DR概述 523

一、DR的基本构成 523

二、DR的基本分类 526

三、DR的基本特点 527

四、DR的技术参数 529

五、DR成像介质的图像质量比较 530

六、平板探测器性能的评价 533

第二节 DR的X线发生系统 534

一、X线球管 534

二、高压发生器 537

第三节 DR的附属设备 539

一、滤线设备 539

二、X线准直器 543

三、刻录设备 545

第十九章 非晶硒平板探测器成像技术 553

第一节 非晶硒成像的物理特性 553

一、静电放射成像的基本原理 553

二、直接放射成像原理 553

三、新型硒同素异晶PN型双层结构膜 554

第二节 非晶硒探测器的类型与结构 555

一、非晶硒平板探测器的类型 555

二、非晶硒平板探测器的结构 558

第三节 非晶硒探测器的成像原理 559

一、成像的基本原理 559

二、成像的基本特点 560

第二十章 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成像技术 563

第一节 非晶硅成像的物理特性 563

一、荧光体物质的能量转换和光传导 563

二、碘化铯晶体的物理特性 564

第二节 非晶硅探测器的类型与结构 566

一、碘化铯非晶硅平板探测器 566

二、硫氧化钆非晶硅平板探测器 567

三、Varian平板探测器 570

第三节 非晶硅探测器的成像原理 575

第二十一章 CCD探测器成像技术 578

第一节 CCD探测器成像的物理特性 578

一、MOS电容的热平衡态特性 579

二、MOS电容的非平衡态特性 580

第二节 CCD探测器的构造与类型 580

一、CCD的结构 580

二、CCD探测器的类型 583

第三节 CCD探测器的成像原理 598

一、CCD探测器的成像过程 598

二、CCD探测器成像的基本原理 599

三、CCD探测器的成像特点 600

第四节 CCD探测器的性能评价 601

一、调制传递函数MTF特性 602

二、输出饱和特性 603

三、转移效率 603

四、暗电流 603

五、噪声 604

六、灵敏度(响应度) 604

七、动态范围 605

八、其他 605

第二十二章 线扫描探测器成像技术 607

第一节 线扫描探测器的类型与结构 607

一、线扫描探测器的类型 607

二、线扫描探测器的基本结构 608

第二节 多丝正比室线阵探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608

一、正比计数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609

二、多丝正比室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609

第三节 闪烁晶体/CMOS探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612

一、闪烁晶体/CMOS探测器的结构 612

二、闪烁晶体/CMOS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614

第四节 碲锌镉固态半导体探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615

一、碲锌镉固态半导体探测器的结构 615

二、碲锌镉固态半导体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616

第五节 线扫描探测器成像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618

一、线扫描探测器成像系统的构成 618

二、线扫描探测器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 620

第六节 线扫描探测器成像的临床应用 621

一、成像的流程 621

二、成像特性 622

三、采集图像后处理 623

四、性能参数 623

第二十三章 DR的特殊成像技术 626

第一节 DR双能量减影技术 626

一、双能成像技术的发展 626

二、双能量减影的原理 627

三、双能减影的临床应用 628

第二节 DR组织均衡技术 632

一、组织均衡技术的机理 632

二、组织均衡技术的临床应用 632

第三节 DR融合断层技术 635

一、融合断层技术的成像原理 635

二、融合断层的临床应用 636

第四节 DR时间减影技术 636

第五节 DR图像拼接技术 637

第六节 自动曝光控制技术 638

一、光电管自动曝光系统 638

二、电离室自动曝光系统 638

第二十四章 DR操作技术 640

第一节 DR操作界面的应用 640

一、DR的采集控制台 640

二、DR的界面操作 642

第二节 DR的参数设置 643

第三节 DR图像采集工作站 656

一、采集控制台 656

二、采集工作站 656

三、数字胸片架 660

四、启动与关闭采集工作站 661

五、采集工作站窗口 661

第四节 DR图像处理工作站 665

一、独立诊断工作站的基本结构 666

二、DR医学成像诊断工作站的图像处理系统 666

三、高级查看功能 677

四、远程诊断 680

五、采集图像和数据 683

六、高级打印 685

七、存档 686

第五节 DR图像的质量控制 686

一、DR图像质量的评价方法 686

二、DR图像质量评价的参数 690

三、影响DR成像的因素 697

四、DR探测器的固有缺陷 701

五、DR探测器固有缺陷的校正 702

第二十五章 乳腺的DR成像技术 706

第一节 乳腺摄影的X线设备 706

一、乳腺X线摄影机的发展历程 706

二、数字乳腺X线摄影设备的构成 706

第二节 乳腺X线成像基础 710

一、乳腺的解剖与生理 710

二、正常的X线表现乳腺平片 711

三、乳腺X线成像原理 712

第三节 乳腺摄影技术与影像标准 712

一、乳腺摄影标记 712

二、患者体位 712

第四节 数字乳腺摄影的质量控制 715

一、质量控制的分工 715

二、质量控制的内涵 716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 716

四、压迫 718

五、观片灯和观察条件 718

六、探测器的背景噪声 719

七、系统线性和自动动态范围控制 719

八、金属网测试和探测器分辨率一致性 719

九、剂量检测 719

十、伪影评估 720

第二十六章 计算机辅助诊断 721

第一节 概述 721

第二节 基本原理 722

第三节 CAD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723

一、应用价值 723

二、应用方法 724

三、应用评价 726

第四节 CAD的胸部疾病中的应用 727

一、应用价值 727

二、应用方法 728

第四篇 医用激光打印技术与PACS 733

第二十七章 概论 733

第一节 激光打印技术的发展 733

第二节 激光的特性 734

一、概念 734

二、激光的特性 735

三、激光器 735

第三节 医用激光打印技术分类 736

第二十八章 医用激光成像技术 739

第一节 激光胶片 739

一、医用激光胶片的分类 739

二、激光胶片结构特点 739

第二节 激光相机 743

一、激光相机的分类 743

二、湿式激光相机 744

三、干式激光相机 747

第二十九章 热敏成像技术 751

第一节 热敏胶片 751

第二节 热敏相机 752

一、热敏相机的结构 752

二、热敏相机工作原理 754

三、热敏相机的工作流程 754

四、热升华技术原理 755

第三十章 激光成像的质量控制 757

第一节 概述 757

第二节 测试工具 758

第三节 激光照相机的技术特性 760

第四节 激光相机质量控制 761

一、激光相机的校准 761

二、激光相机的维护与保养 762

三、湿式激光相机保养和维护 763

四、干式激光相机保养和维护 764

第五节 AGFA Drystar 5500干式相机图像质量控制 764

一、密度校正 764

二、插值 765

三、LUT曲线 766

第三十一章 激光相机网络及干湿式激光相机的比较 768

第一节 激光相机网络系统 768

第二节 干式打印与湿式打印技术的比较 768

第三十二章 PACS的基本知识 770

第一节 PACS的产生与发展 770

第二节 PACS的分类 772

一、以数据的流动和存储分类 772

二、按规模和应用功能分 772

第三节 国际标准化协议 773

一、DICOM技术标准 773

二、HL7技术标准 774

三、DICOM中关于DICOM和HL7之间接口的规定 778

四、HL7展望 778

第三十三章 PACS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780

第一节 PACS的组成 780

第二节 PACS的工作原理 781

第三节 数据图像的采集 781

第四节 PACS图像的存储 782

第五节 PACS图像的压缩 785

第六节 图像的网络传输 787

一、DICOM标准和协议 787

二、影像网络传输 789

第七节 PACS图像的显示 789

第三十四章 PACS的临床应用及发展 790

第一节 PACS系统的临床应用 790

一、PACS的优势 790

二、远程放射学 790

三、RIS、HIS与PACS的集成 791

第二节 PACS的发展 792

第五篇 体位摄影技术 797

第三十五章 X线摄影的基本知识 797

第一节 解剖学基准线 797

一、标准姿势(解剖学姿势) 797

二、解剖学方位 797

三、解剖学关节运动 797

四、解剖学基准线(面) 797

第二节 X线摄影学基准线 799

一、头颅体表定位线 799

二、摄影用线及距离 800

第三节 X线摄影体位与方向 800

一、命名原则 800

二、摄影方位 800

三、摄影方向 800

四、摄影体位 801

第四节 体表解剖 802

一、颈部 802

二、胸部 802

三、腹部 803

第五节 X线摄影的原则和步骤 804

一、摄影原则 804

二、摄影步骤 805

第六节 各部位常见病X线摄影体位选择 806

一、头颅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 806

二、胸部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 806

三、腹部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 807

四、脊柱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 807

五、四肢与关节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 808

第三十六章 骨骼系统的X线摄影体位 809

第一节 头颅摄影 809

一、头颅后前位 809

二、头颅侧位 810

三、头颅前后半轴位 810

四、颅底颏顶位 811

五、蝶鞍侧位 812

六、内听道经眶位 813

七、视神经孔后前斜位 813

八、乳突劳氏位 814

九、乳突许氏位 814

十、乳突伦氏位 815

十一、乳突梅氏位 815

十二、岩乳部斯氏位 816

十三、岩乳部反斯氏位 816

十四、副鼻窦华氏位 817

十五、副鼻窦柯氏位 817

十六、面骨后前45°位 818

十七、下颌骨后前位 818

十八、下颌骨侧位 819

十九、颞颌关节侧位 819

二十、颧骨弓顶颏斜位 820

二十一、鼻骨侧位 820

二十二、眼眶后前位 821

二十三、眼眶顶颏位(异物位) 821

第二节 脊柱与骨盆摄影 822

一、第一、二颈椎张口位 822

二、颈椎正位 822

三、颈椎侧位 823

四、颈椎后前斜位 824

五、颈胸椎正位 825

六、颈胸椎侧位 825

七、胸椎正位 825

八、胸椎侧位 826

九、腰椎前后位 827

十、腰椎侧位 828

十一、腰椎斜位 828

十二、骶椎正位 829

十三、尾椎正位 830

十四、骶尾椎侧位 830

十五、骶髂关节前后位 831

十六、骶髂关节前后斜位 832

十七、骨盆前后正位 832

第三节 上肢摄影 833

一、手掌后前位 833

二、掌下斜位 834

三、拇指正位 834

四、拇指侧位 835

五、腕关节后前位 835

六、腕关节侧位 836

七、腕关节外展位 837

八、前臂正位 837

九、前臂侧位 838

十、肘关节正位 838

十一、肘关节侧位 839

十二、肱骨前后位 840

十三、肱骨侧位 840

十四、肩关节前后正位 841

十五、肩关节穿胸侧位 842

十六、锁骨后前正位 842

十七、肩锁关节后前位 842

第四节 下肢摄影摄影 843

一、足前后正位 843

二、足内斜位 844

三、足侧位 844

四、跟骨侧位 845

五、跟骨轴位 846

六、踝关节前后位 846

七、踝关节外侧位 847

八、胫腓骨前后位 847

九、胫腓骨侧位 848

十、膝关节前后正位 848

十一、膝关节外侧位 849

十二、髌骨轴位 850

十三、股骨前后正位 850

十四、股骨侧位 851

十五、髋关节正位 851

十六、髋关节水平侧位 852

第三十七章 胸部与腹部的X线摄影体位 853

第一节 胸部摄影 853

一、胸部后前位 853

二、胸部侧位 854

三、胸部前弓位 854

四、胸部右前斜位 855

五、胸部左前斜位 856

六、胸骨后前斜位 857

七、胸骨侧位 857

八、膈上肋骨前后位 858

九、膈下肋骨前后位 858

第二节 腹部摄影 859

一、肾、输卵管及膀胱(KUB)平片 859

二、膀胱区平片 860

三、前后立位腹部平片 860

四、腹部倒立侧位 861

英中文对照 86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