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图说中医学史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和中浚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80763379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133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史-通俗读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图说中医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明曙光 医学起源——中医学的起源及早期医药知识的积累(原始社会至春秋时期 远古至公元前476年)第一节 茹毛饮血——人类童年的生活状况 2
第二节 星星之火——火的使用和对人类的影响 4
第三节 巫、医分道——从巫、医不分到医的独立 5
第四节 鑱石毒熨——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一 9
第五节 汤液醪醴——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二 13
第六节 挢引案扤——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三 17
第七节 天地有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18
第八节 阴阳五行——中医认识自然与人体的哲学观念 22
第九节 精气学说——古人对生命本源和活动的认识 24
第十节 典医有师——早期的医疗管理制度 25
第十一节 医药先贤——上古的医史人物 26
第十二节 契于甲骨——甲骨文及青铜器上的医史资料 28
第十三节 载在简册——传世文献上的上古医史资料 31
第二章 四部经典 垂范千年——以四大经典为标志的中医学体系的形成(战国至三国时期 公元前476—公元265年)第一节 地下的华章——诸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物 36
“九针”再现 36
经络木人 36
经脉专书 37
古墓奇方 38
导引图说 38
养生秘典 39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黄帝内经》的问世 40
《黄帝内经》的成书 40
《黄帝内经》的内容和成就 42
《黄帝内经》的地位和影响 46
第三节 比翼《黄帝内经》的典籍——《难经》的成就 46
第四节 本草学的创始——《神农本草经》的出现 47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 47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和成就 48
《神农本草经》的地位和影响 49
第五节 方书之祖——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50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 50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成就 51
《伤寒杂病论》的地位和影响 52
第六节 上池之水——战国至汉代的著名医学家 52
扁鹊 53
“仓公”淳于意 54
郭玉 54
华佗 56
第三章 医儒释道 千金之方——医与儒释道的不解之缘和早期临床经验的积累总结(西晋至五代时期 公元265—960年)第一节 医经承绪——医学典籍的整理与基础理论的发展 59
《黄帝内经》的整理 60
《伤寒杂病论》的整理 63
《脉经》 64
《中藏经》 66
第二节 经方海汇——经验方的收集与大型方书的编撰 66
《肘后方》 67
《小品方》 68
《千金方》 69
《外台秘要方》 71
第三节 本草新修——本草著作的增补、修订与本草学的发展 72
《雷公炮炙论》 73
《本草经集注》 74
《新修本草》 75
《本草拾遗》 76
《海药本草》 77
第四节 医门贵要——门阀贵族知医、通医及宫廷太医医著 77
门阀医家 77
宫廷医著 80
第五节 医事教育——官办医学教育的出现与政府医事制度 81
医事制度 81
医学教育 82
第六节 儒化医德——儒家伦理学思想对医德、医风的影响 82
医为仁术 83
大医精诚 83
第七节 道林养生——道教炼养学与医学养生 84
《黄庭经》 86
《抱朴子》 87
《养性延命录》 88
孙真人摄养术 89
金丹服食 89
第八节 名医道风——兼通道术与医术的道医 91
“医仙”葛洪 91
“山中宰相”陶弘景 92
“药王”孙思邈 93
第九节 佛医之路——佛教传播背景下的中外医学交流 94
“四大”学说 95
耆婆方药 96
《龙树眼论》 98
鉴真东渡 99
第十节 专科成就——专科的发展与专科著作的出现 100
外科与骨伤科 100
妇产科与儿科 100
五官科 101
针灸科与按摩科 101
第四章 “不为良相 则为良医”——朝廷重医、医学专科的成熟和金元医家的创新(宋代至元代时期 公元960—1368年)第一节 朝廷重医——政府医学机构与制度的创举 105
翰林医官局 105
医学教育 106
官药局 107
校正医书局 108
大型方书 109
第二节 各领风骚——医学各科和本草的成就 112
解剖学 112
诊断学 112
针灸学 115
本草学 119
妇产科、儿科学 123
法医学 126
第三节 争鸣创新——金元五大医家 128
刘完素与“火热论” 128
张元素与“脏腑辨证论” 130
张从正与“攻邪论” 131
李杲与“脾胃论” 133
朱震亨与“相火论” 134
第四节 儒医蔚起——儒医的产生与发展 136
儒医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137
儒者校医书 138
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 139
儒医举要 142
儒家思想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144
第五节 “香药之路”——中外医学交流 145
中朝医药交流 146
中日医药交流 147
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 148
中国与伊斯兰诸国和地区的医药交流 148
第五章 总结集成 开拓普及——中医学的总结、开拓、普及、复古的多元化并呈(明代至清代鸦片战争 前公元1368—1840年)第一节 鸿篇巨制——明清中医学的主要成就 153
中医综合性著作、全书、丛书、类书 153
本草学登峰造极 159
临床各科的兴盛 165
第二节 温病学的崛起——疫病治疗的开拓 185
明代以前对温病的认识 185
吴有性《温疫论》的卓越贡献与温病学说的形成 186
清代温病学家的成就与温病学说的全面发展 188
第三节 点睛之作——明清中医学的新特色 191
望、闻、问、切四诊的全面发展 192
八纲辨证和辨证重于治疗思想的确立 195
方剂学专著的产生和以法统方的成熟 196
医案记录的规范和医案专著的风行 198
解剖学的探索与活血化瘀治法的成熟 199
第四节 经典医籍——尊经复古与经典医籍的研究成就 200
《黄帝内经》的注释及分类研究 201
《伤寒论》的研究高潮 202
《神农本草经》的辑佚和研究 203
第五节 医学蒙筌——医学的大规模普及 203
药性、汤头、脉学歌括的流行 204
综合性医书、方书以及临床各科的普及类医著 205
陈修园对普及医学的贡献 205
第六节 传承交流——医学的学术传承和中外交流 206
世医家传、师徒相授 207
医家交往与先儒后医 207
创办学术团体和刊物 208
中外医学交流 209
第六章 百年变局 发展图存——近代中医的嬗变与发展(清代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公元1840—1949年)第一节 中西汇通——西医学的传入与医学汇通的探索 212
西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213
中西医汇通医家的探索 217
第二节 阋墙之争——中西医论争与民国中医抗争运动 219
早期的中西医论争 219
北洋政府时期压制中医的政策及中医的抗争 22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医抗争 226
第三节 承递变新——中医学术与事业的新发展 234
理论体系的革新探索 234
发展形式与时俱进 237
基础与临床的学术发展 240
结语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