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本科药学 第5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本科药学  第5版
  • 刘建平主编;孙进,张娜,蒋晨副主编;刘中秋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1922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生物药剂学-医学院校-教材;药物代谢动力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本科药学 第5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一、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1

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2

三、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5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1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11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11

二、药物转运机制 13

三、药物转运体 16

四、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22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24

一、生理因素 24

二、药物因素 29

三、剂型与制剂因素 33

第三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39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基本理论 39

二、BCS与口服药物制剂设计 44

三、BCS的其他应用 49

第四节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50

一、制剂学研究方法 50

二、生物膜转运体细胞模型 54

三、体外吸收实验 57

四、在体动物实验 59

五、整体动物实验 61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 63

第一节 注射给药 63

一、注射部位与吸收途径 63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65

第二节 肺部给药 66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与生理 66

二、药物粒子在肺部的运行过程 67

三、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68

四、肺部给药的研究方法 69

第三节 皮肤给药 69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70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71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73

四、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74

第四节 鼻腔给药 74

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 75

二、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76

三、鼻黏膜吸收的研究方法 77

第五节 口腔黏膜给药 78

一、口腔黏膜的结构与生理 78

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79

三、口腔黏膜吸收的研究方法 79

第六节 直肠给药与阴道给药 83

一、直肠给药 83

二、阴道给药 83

第七节 眼部给药 84

一、眼的结构与生理 84

二、药物眼部吸收的途径 85

三、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 85

第四章 药物分布 89

第一节 概述 89

一、组织分布与药效 89

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 90

三、药物蓄积与药效 90

四、药物的体内分布与生物膜 91

五、表观分布容积 91

第二节 影响分布的因素 92

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92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93

三、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97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 97

五、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98

第三节 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 98

一、淋巴循环与淋巴管的构造 98

二、药物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99

三、药物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99

四、药物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 100

第四节 药物的脑分布 100

一、脑脊液 100

二、脑屏障 101

三、药物由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 101

四、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 103

第五节 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 104

一、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 104

二、药物的红细胞转运 104

第六节 药物的胎儿内分布 105

一、胎儿的血液循环与胎盘构造 105

二、胎盘的药物转运 106

三、胎儿体内的药物分布 106

第七节 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 106

第八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107

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 107

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 108

三、微粒给药系统的制剂设计 110

四、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评价 112

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114

第一节 概述 114

一、药物代谢的定义 114

二、首过效应 114

三、肝提取率和肝清除率 115

四、药物代谢的作用 116

第二节 药物的Ⅰ相代谢 117

一、氧化反应 117

二、还原反应 120

三、水解反应 121

第三节 药物的Ⅱ相代谢 122

一、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123

二、磺基结合反应 124

三、甲基化结合反应 125

四、乙酰基结合反应 126

五、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126

第四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27

一、生理因素 128

二、病理因素 129

三、基于代谢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130

四、其他因素 131

第五节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132

一、体外法 132

二、体内法 133

第六节 药物代谢在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134

一、个体化用药和药物毒性的预测 134

二、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135

三、与药物代谢酶密切相关的转运体 138

第六章 药物排泄 139

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 139

一、肾小球的滤过 140

二、肾小管重吸收 141

三、肾小管主动分泌 143

四、肾清除率 144

五、研究药物肾排泄的方法 146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146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性 147

二、肠肝循环 148

三、研究药物胆汁排泄的方法 150

第三节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150

一、药物从乳汁排泄 150

二、药物从唾液排泄 151

三、药物从肺排泄 151

四、药物从汗腺和毛发排泄 152

第四节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152

一、生理因素 152

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 156

三、疾病因素 158

四、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 158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161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161

一、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161

二、药物动力学的发展概况 161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63

一、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163

二、药物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64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165

一、药物体内转运的速率过程 165

二、药物动力学模型 166

三、基本药物动力学参数 168

第八章 单室模型 172

第一节 静脉注射给药 172

一、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 172

二、尿药排泄的经时变化 176

第二节 静脉滴注给药 182

一、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 182

二、负荷剂量 187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 188

一、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 188

二、尿药排泄的经时变化 198

三、血药浓度与尿药浓度的关系 202

第九章 多室模型 206

第一节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206

一、模型的建立 206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07

三、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208

第二节 三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211

一、模型的建立 211

二、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211

第三节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212

一、模型建立 212

二、滴注期间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12

三、滴注停止后的血药浓度-时间过程 213

第四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214

一、模型的建立 214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14

三、药物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215

四、Loo-Riegelman法估算吸收百分数 219

第五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220

一、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拟合原理 220

二、作图判断 220

三、残差平方和与加权残差平方和判据 220

四、用拟合度(r2)进行判断 221

五、AIC法 221

六、F检验 221

七、曲线拟合应用举例 222

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225

第一节 单室模型 225

一、静脉注射给药 225

二、间歇静脉滴注给药 231

三、血管外给药 234

第二节 二室模型 237

一、静脉注射给药 237

二、血管外给药 238

第三节 叠加法预测血药浓度 239

第四节 体内药量的蓄积与血药浓度的波动 240

一、体内药量的蓄积 240

二、血药浓度的波动 242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45

第一节 概述 245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245

二、产生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原因 247

第二节 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250

一、Miehaelis-Menten方程 250

二、具米氏非线性消除过程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251

三、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的识别 252

四、米氏非线性消除的药物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253

第三节 特殊过程引起的非米氏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61

一、血浆蛋白结合引起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61

二、自身酶活性调控引起的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63

第十二章 统计矩分析 264

第一节 统计矩的基本概念 265

第二节 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267

一、生物半衰期 267

二、清除率 267

三、表观分布容积 268

四、绝对生物利用度 268

五、代谢分数 268

六、稳态浓度与达坪分数 269

第三节 矩量法研究体内吸收过程 270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273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273

一、概述 273

二、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274

三、特殊生理和病理状况下给药方案调整 285

第二节 治疗药物的监测与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296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296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297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实施 298

四、治疗药物监测在给药方案个体化中的应用 298

第三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 301

一、研究目的 301

二、研究方法 301

三、临床应用 303

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305

第一节 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305

一、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305

二、新药非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305

三、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309

四、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 311

五、计算机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313

第二节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315

一、基本概念 315

二、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 315

三、生物利用度研究基本要求及研究方法 316

四、影响生物利用度测定的因素 320

五、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 320

六、生物等效性统计分析 321

七、生物等效性分析实例 324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动力学 332

一、研究特点和设计要求 332

二、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333

三、缓、控释制剂的剂量设计 333

四、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质量评价 336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343

第一节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343

一、概述 343

二、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 344

三、生理药物动力学与体内体外外推的联合应用 348

四、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349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系 351

一、药效动力学模型 351

二、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关联 352

三、群体药物动力学-群体药效动力学模型 357

第三节 时辰药物动力学 357

一、时辰药物动力学的机制 358

二、时辰药物动力学的数学模型 359

三、时辰药物动力学的应用 360

第四节 生物技术药物与手性药物动力学 362

一、生物技术药物动力学 362

二、手性药物动力学 364

第五节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 366

一、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 366

二、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368

附录一 药物动力学符号注释 371

附录二 拉普拉斯变换 373

附录三 若干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表 375

附录四 转运体家族主要成员及其基因代码(人类) 383

中文索引 385

英文索引 39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