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 张雄鹰主编;许礼发,樊卫平副主编;王洁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7897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93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免疫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一、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1

二、微生物的特征 1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

四、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3

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学 5

一、免疫的概念 5

二、免疫的功能 5

三、免疫学及其发展简史 6

第一篇 免疫学 10

第一章 抗原 10

第一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0

一、抗原本身的因素 11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11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12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12

一、抗原特异性 12

二、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 13

三、抗原结合价 15

四、表位-载体效应 15

五、交叉反应和共同抗原 15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 16

一、根据抗原诱生抗体过程中是否需要T细胞的协助分类 16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6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7

四、其他分类方法 17

第四节 医药学上重要的抗原 17

一、异种抗原 17

二、异嗜性抗原 18

三、同种异型抗原 19

四、自身抗原 19

五、肿瘤抗原 19

第五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20

一、超抗原 20

二、免疫佐剂 20

三、丝裂原 21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22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22

一、骨髓 22

二、胸腺 23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24

一、淋巴结 24

二、脾 25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25

四、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26

第三章 免疫分子 27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 27

一、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27

二、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30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31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32

五、抗体制备 33

第二节 补体系统 34

一、补体系统概述 34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35

三、补体激活的调节 37

四、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38

第三节 细胞因子 39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39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其生物学功能 39

三、细胞因子受体 42

四、细胞因子与临床 42

第四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44

一、MHC的基因组成及特点 44

二、MHC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46

三、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48

第五节 CD分子和黏附分子 49

一、CD分子 49

二、黏附分子 50

三、CD分子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51

第四章 免疫细胞 54

第一节 淋巴细胞 54

一、T淋巴细胞 54

二、B淋巴细胞 58

三、自然杀伤细胞 60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 62

一、树突细胞 62

二、单核/巨噬细胞 63

三、B淋巴细胞 64

第三节 其他免疫细胞 64

一、中性粒细胞 65

二、嗜酸性粒细胞 65

三、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65

四、红细胞 65

五、血小板 65

第五章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67

第一节 免疫应答概述 67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67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70

第二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71

一、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71

二、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应答 72

三、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77

第三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77

一、B细胞对TD-Ag的应答 77

二、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79

三、B细胞对TI-Ag抗原的应答 80

四、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81

第四节 免疫耐受 81

一、免疫耐受的类型 81

二、免疫耐受的建立和诱导 82

三、免疫耐受的打破 84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84

第五节 免疫调节 84

一、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 84

二、免疫调节的分类 88

三、免疫调节与临床应用 88

第六章 超敏反应 90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90

一、参与成分 90

二、影响因素 92

三、发生机制 92

四、临床常见疾病 94

五、防治原则 95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96

一、发生机制 96

二、临床常见疾病 97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98

一、发生机制 98

二、临床常见疾病 100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01

一、发生机制 101

二、临床常见疾病 102

第五节 各型超敏反应的比较与相互关系 103

第七章 免疫学应用 105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应用 105

一、抗原-抗体反应 105

二、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 106

三、免疫细胞的分离与检测 111

四、细胞因子的检测 113

第二节 免疫学预防 113

一、免疫预防的类型 113

二、疫苗 114

第三节 免疫学治疗 116

一、分子治疗 116

二、细胞治疗 117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 118

第二篇 微生物学 122

第八章 细菌学概论 122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22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22

二、细菌的结构 123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134

一、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 134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135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135

四、细菌的营养类型 136

五、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136

六、细菌的繁殖方式 136

七、细菌的人工培养 137

八、细菌的新陈代谢 139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141

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141

一、细菌的致病性 141

二、机体的抗菌免疫 142

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43

第五节 细菌的检查方法 144

一、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144

二、细菌感染的检查 145

第六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147

一、细菌感染的免疫预防 147

二、细菌感染的治疗 147

第九章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149

第一节 球菌 149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149

二、链球菌属 151

三、奈瑟菌属 153

第二节 肠道杆菌 155

一、埃希菌属 155

二、志贺菌属 157

三、沙门菌属 158

第三节 螺形菌 161

一、霍乱弧菌 161

二、副溶血性弧菌 162

三、幽门螺杆菌 162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 163

一、厌氧芽胞梭菌 163

二、无芽胞厌氧菌 166

第五节 分枝杆菌属 166

一、结核分枝杆菌 166

二、麻风分枝杆菌 168

第六节 放线菌 169

一、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169

二、放线菌的生长与繁殖 170

三、致病性放线菌 171

第七节 动物源性细菌 172

一、布鲁菌属 172

二、炭疽芽胞杆菌 173

三、鼠疫耶尔森菌 174

第八节 其他致病菌 175

一、克雷伯菌属 175

二、变形杆菌属 175

三、军团菌属 176

四、铜绿假单胞菌 176

五、百日咳鲍特菌 176

六、流感嗜血杆菌 177

第九节 支原体 177

一、支原体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177

二、常见的致病性支原体 178

第十节 衣原体 178

一、生物学特性 178

二、常见的致病性衣原体 179

第十一节 立克次体 180

一、立克次体属 180

二、东方体属 181

第十二节 螺旋体 182

一、钩端螺旋体 182

二、梅毒螺旋体 183

三、伯氏疏螺旋体 184

四、回归热螺旋体 185

第十章 真菌学 187

第一节 真菌学概述 187

一、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187

二、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90

三、真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90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191

一、浅部感染真菌 191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192

三、深部感染真菌 192

第三节 与药物有关的真菌 196

一、酵母菌 196

二、霉菌 196

三、蕈菌 197

第十一章 病毒学 199

第一节 病毒学概论 199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199

二、病毒的增殖 202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204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04

五、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05

六、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08

第二节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 211

一、呼吸道病毒 211

二、肠道病毒 215

三、急性胃肠炎病毒 216

四、肝炎病毒 216

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22

六、其他病毒 225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控制 229

第一节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 230

一、热力灭菌法 230

二、辐射及超声波灭菌法 231

三、滤过除菌法 231

四、干燥及低温抑菌法 231

第二节 控制微生物的化学方法 231

一、消毒剂种类、作用机制及用途 231

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233

第三节 生物安全 233

一、生物安全相关术语 234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及其适用的实验室 234

第十三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37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237

一、微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237

二、质粒和转座因子 238

三、噬菌体 240

第二节 基因突变 241

一、基因突变的规律 241

二、基因突变的类型与机制 241

三、DNA损伤的修复 242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242

一、转化 242

二、接合 243

三、转导 244

四、溶原性转换 245

五、原生质体融合 245

六、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246

第四节 菌种选育和保藏 246

一、菌种选育 246

二、菌种保藏 248

第三篇 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254

第十四章 微生物制药 254

第一节 概述 254

一、微生物制药的概念 254

二、微生物制药相关的概念 255

三、微生物药物资源的特点 255

四、微生物药物的命名 255

第二节 抗生素 256

一、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 256

二、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 257

三、抗生素的制备 258

四、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260

五、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 261

六、抗药性 261

七、抗生素含量测定 263

第三节 维生素 265

一、维生素C 265

二、维生素B2 266

三、维生素B12 266

四、辅酶Q 266

第四节 氨基酸 267

一、赖氨酸 267

二、谷氨酸 267

三、苏氨酸 267

第五节 甾体化合物 268

一、微生物转化工艺 268

二、微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268

第六节 酶及酶抑制剂 270

一、酶制剂 270

二、酶抑制剂 272

第七节 菌体制剂 272

一、药用酵母 272

二、活菌制剂 273

第八节 其他微生物制剂 273

一、核酸类药物 273

二、生物碱 273

三、微生物多糖 273

四、螺旋藻 273

第十五章 药物的抗菌试验 275

第一节 体外抗菌试验 275

一、常用体外抑菌试验 276

二、杀菌试验 277

三、联合抗菌试验 278

四、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279

第二节 体内抗菌试验 280

一、体内感染模型 280

二、药物的体内药效评价 281

第十六章 药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282

第一节 微生物与药物变质 282

一、药品中微生物的来源 282

二、药物变质 283

第二节 药品生产中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284

一、加强药品生产管理 284

二、进行微生物学检验 284

三、使用合适的防腐剂 284

第三节 灭菌制剂的无菌检查 284

一、培养基及其适用性检查 284

二、试验菌株 285

三、稀释液、冲洗液及其制备方法 285

四、无菌检查方法验证 285

五、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286

第四节 非灭菌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287

一、供试液的制备 288

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试验 288

三、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288

四、控制菌检查 289

主要参考文献 29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