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国医学课程改革历程探索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俞方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2720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5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163页
- 主题词:医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美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美国医学课程改革历程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美国医学课程改革发展历程的大致线索 1
二、主要概念界定 2
第一章 1950年以前的美国医学课程改革 3
第一节 现代医学课程体系创立以前的课程及其改革 3
一、带徒培训制度产生和发展时期的美国医学课程 3
二、医学院创立和发展时期的美国医学课程 5
三、19世纪中期的美国医学课程 7
四、19世纪中期的美国医学课程改革 9
第二节 现代医学课程体系的创立 10
一、现代医学课程体系创立的重要基础 11
二、先锋医学院与现代医学课程体系的创立 13
三、现代医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理念 17
第三节 现代医学课程体系的推广 21
一、现代医学课程体系在全国的推广 21
二、现代医学课程体系在全国推广的外部动力 25
第四节 现代医学课程体系稳定时期的课程探索 28
一、课程的探索和思考 28
二、医生执照制度对课程改革的限制 33
第二章 1950至1980年的美国医学课程改革 35
第一节 1950至1980年的课程改革概况 35
一、课程改革的动因 36
二、课程的改革 38
第二节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学习”的课程改革 42
一、OSBL课程改革的背景 42
二、OSBL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教育哲学 43
三、西余大学医学院“以器官为基础的学习”课程改革 44
四、西余大学OBL课程改革在全国的影响 47
第三节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课程改革 48
一、PBL课程改革的背景 49
二、PBL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教育哲学 50
三、PBL课程的特点 51
四、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课程改革 52
五、麦克玛斯特大学PBL课程对美国的影响 55
第四节 初级保健教育的课程改革 56
一、初级保健教育的课程改革的背景 56
二、20世纪70年代美国初级保健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的发展 57
三、新墨西哥大学的初级保健课程改革 60
第五节 社会和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 62
一、社会和人文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62
二、社会和人文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教育哲学 64
三、社会和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 64
四、对社会和人文科学教育的反思 68
第三章 1980年以后的美国医学课程改革 70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的医学课程及其改革 70
一、20世纪80年代美国医学课程的特点 70
二、哈佛医学院“新途径”课程改革 73
第二节 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77
一、美国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78
二、导致美国医学课程问题的原因 82
第三节 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84
一、医生的普通专业教育的目的 85
二、学士教育 86
三、学习技能 88
四、临床教育 89
五、教师对医生普通专业教育的关心 90
第四节 1990年以后的医学课程改革(一) 91
一、医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 92
二、1990年后医学课程改革的总体状况 96
第五节 1990年以后的医学课程改革(二) 99
一、1990年后临床课程的改革 99
二、美国医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105
第六节 医师执照考试及其改革 106
一、美国医师执照考试的发展历史 107
二、美国医师执照考试对医学课程改革的影响 109
三、美国医师执照考试改革 110
第四章 美国医学课程改革个案研究 113
一、UCSF医学院概况 113
二、新课程问世的背景 114
三、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115
四、新课程设置的原则 116
五、新课程概况 118
六、新课程的支持项目 123
七、新课程的效果和评价 125
第五章 美国医学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127
第一节 影响医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127
一、影响医学课程改革的外部因素 128
二、影响医学课程改革的内部因素 133
第二节 医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137
一、注重“做中学”教育理念 137
二、注重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平衡 139
三、注重科学和人文的平衡 141
四、注重学科的综合 143
五、注重学习环境 145
主要参考文献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