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精神药理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精神药理学
  • 江开达主编;黄继忠,方贻儒,李晓白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4518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985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1015页
  • 主题词:精神药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精神药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精神药理学基础 3

第一章 精神障碍的脑神经解剖学基础 3

第一节 多巴胺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 3

一、细胞位置 3

二、投射区域 4

三、受体 5

第二节 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 5

一、细胞位置 5

二、投射区域 6

三、受体 6

第三节5-羟色胺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 6

一、细胞位置 6

二、投射区域 7

三、受体 7

第四节 乙酰胆碱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 8

一、细胞位置 8

二、投射区域 8

三、受体 9

第五节 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 10

一、大脑皮层 10

二、丘脑 10

三、基底神经节 11

第六节 神经肽及其他 11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递质和受体药理学 13

第一节 神经递质 13

一、概念 13

二、神经递质分类 14

第二节 受体和受体药理学 21

一、概念 21

二、受体的发展与分类 21

三、受体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28

四、受体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33

五、主要神经递质受体及其功能 35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 43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概述 43

第二节 分子遗传学—核酸的分子生物学 44

一、基因表达的基本原则 44

二、基因表达的调节 46

第三节 精神障碍在分子水平研究的策略、方法和技术 49

一、连锁分析 49

二、关联分析 50

三、遗传标记 53

四、差异显示 55

第四节 药物基因组学 55

一、药物基因组学的概念 55

二、药物基因组学与基因多态性 56

三、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 58

第五节 细胞分子生物学—细胞信号转导 60

一、细胞间信号通讯 60

二、跨膜信号转换—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内信号 62

三、细胞内信号转导 64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内分泌学 67

第一节 概述 67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轴与精神疾病、精神药理的关系 70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70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72

三、生长激素 74

四、催乳素 74

五、下丘脑-垂体-生殖腺轴 75

第五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免疫学 79

第一节 概述 79

一、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79

二、免疫系统的检查与精神病学的相关性 81

三、免疫反应的调节 82

第二节 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相互影响 83

一、应激与免疫反应 83

二、抑郁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 84

三、调节通路 86

四、免疫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87

五、大脑-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与精神药理学相关性 91

第六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电生理学基础 94

第一节 基础电生理学 94

一、理论基础 94

二、电生理学技术 96

第二节 临床电生理学 98

一、脑电图 98

二、多导睡眠图 106

三、诱发电位 109

四、事件相关电位 110

五、脑电信号成像术 114

六、脑磁图 117

七、眼球运动检测技术 117

第七章 神经可塑性与精神疾病 120

第一节 神经发育过程 120

一、脑神经的发育 120

二、突触的发育 122

三、灵长类动物前额叶皮质的发育 122

第二节 神经可塑性 123

一、基因表达的改变调节神经可塑性 124

二、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可塑性的调节 126

三、将来的发展方向 128

第八章 神经影像学与精神药理学 130

第一节 概述 130

第二节 神经影像学技术 131

一、精神药理学中的大脑成像 131

二、正电子发射成像 133

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成像 136

四、血氧合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 136

五、磁共振波谱成像 139

六、脑功能多种成像方式整合技术的研究及其进展 140

第三节 神经化学脑影像学与精神药理 140

一、多巴胺能递质神经化学影像 140

二、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神经化学影像 141

三、γ-氨基丁酸能递质神经化学影像 142

四、谷酰胺和谷氨酸神经化学影像 142

五、神经退变与NAA的神经化学影像 142

六、膜磷脂异常和磁共振波谱影像 142

七、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神经递质回路化学影像 143

八、乙酰胆碱能受体神经化学影像 143

九、阿片受体神经化学影像 143

第四节 神经生理脑影像学与精神药理 144

一、阿尔茨海默病 144

二、精神分裂症 144

三、心境障碍 145

四、强迫性神经症 146

五、药物滥用 147

第九章 精神障碍的动物模型研究 149

第一节 精神疾病动物模型的主要目标 149

第二节 评价动物模型的标准:信度与效度 150

第三节 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 152

一、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 152

二、抑郁症的动物模型 156

三、焦虑的动物模型 158

第十章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 166

第一节 药代动力学 166

一、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关系 166

二、药代动力学 166

第二节 药效动力学 171

第十一章 精神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176

第一节 精神药物的相互作用 176

一、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176

二、药物在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181

三、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 181

四、抗精神病药的相互作用 181

五、抗抑郁药的相互作用 184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184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 185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185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186

第十二章 新药临床研究与试验 190

第一节 精神药物的临床前研发 190

第二节 药物临床试验 191

一、药物临床试验及其分期 191

二、精神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学问题 193

三、我国临床试验监管和法规建设 196

四、国内临床试验的现状和全球化趋势 197

五、临床试验注册管理 199

六、中国新药审评程序 200

第十三章 精神药物临床研究方法 202

第一节 概述 202

第二节 观察性研究的设计:群组研究 204

一、前瞻性群组研究 204

二、回顾性群组研究 205

三、总结 206

第三节 观察性研究的设计:横断面研究 206

第四节 观察性研究的设计:病例-对照研究 208

第五节 试验性研究的设计 210

第六节 临床试验设计中样本量确定的几个问题 213

一、概述 214

二、样本量计算的设定条件 214

第七节 精神科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安慰剂效应问题 215

第二篇 精神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223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 223

第一节 神经行为学 223

第二节 遗传学 224

一、候选基因的关联研究 224

二、全基因组扫描的连锁研究 225

三、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 225

第三节 神经生化学 226

一、单胺类假说 226

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精神分裂症 228

三、神经肽与精神分裂症 229

第四节 神经发育异常 229

第五节 神经影像学 230

一、结构性影像学 230

二、功能性影像学 230

三、神经影像学对临床医生的价值 232

第六节 神经电生理学 233

第七节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研究 234

第二章心境障碍的神经生物学 237

第一节 遗传学 237

一、家族史研究 237

二、遗传模式 238

三、统计分析 238

四、可能的生物学标记 238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和神经肽假说 239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239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241

三、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 243

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243

五、松果体功能与昼夜节律 244

第三节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功能 245

一、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能受体 245

二、多巴胺、多巴胺β-羟化酶与单胺氧化酶 246

三、乙酰胆碱 246

四、γ-氨基丁酸 247

五、5-羟色胺 247

第四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与神经营养因子 248

一、第二信使系统 248

二、磷酸肌醇系统与钙 249

三、神经可塑性研究 249

第五节 神经影像学研究 250

一、海马 250

二、灰质与白质高密度 250

三、额叶与前额叶皮质 250

四、尾状核与壳核 251

五、杏仁核 251

六、垂体 251

七、丘脑 251

八、与治疗的关系 251

第六节 认知功能研究 252

一、心境障碍的认知功能损害 252

二、心境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的机制 252

三、心境障碍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 253

第三章 焦虑障碍的神经生物学 255

第一节 焦虑和恐惧的神经学机制 255

一、恐惧条件化 255

二、记忆的巩固与恢复 256

三、消除 256

第二节 焦虑和恐惧的神经回路 257

第三节 特定的焦虑性障碍的神经回路 258

一、惊恐障碍 258

二、恐惧症 259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 259

四、强迫性障碍 260

第四节 恐惧和焦虑的神经化学 261

一、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261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 262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263

四、神经甾体 264

五、神经肽Y 264

六、多巴胺系统 264

七、5-羟色胺 265

八、苯二氮?类系统 265

九、谷氨酸系统 266

十、缩胆囊素 266

第五节 焦虑障碍的遗传学基础 267

一、惊恐障碍 267

二、PTSD 268

三、社交焦虑障碍 268

四、广泛性焦虑障碍 269

五、强迫性障碍 269

第四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生物学 272

第一节 易感因素及遗传学 272

一、易感因素或高危因素 272

二、遗传因素 273

第二节 神经生化及内分泌 273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274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 274

三、儿茶酚胺类递质 275

四、5-羟色胺 275

五、其他与应激反应相关的重要神经递质或调质 276

第三节 神经影像学及事件相关电位 276

一、神经影像学 276

二、事件相关电位 277

第五章 进食障碍的神经生物学 280

第一节 概述 280

第二节 神经性厌食 281

一、遗传(家系与双生子的研究) 281

二、脑影像研究 282

三、神经递质学说 282

第三节 神经性贪食 285

一、遗传(家系与双生子的研究) 285

二、脑影像研究 285

三、神经递质学说 285

第六章 人格障碍的神经生物学 287

第一节 概述 287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遗传学研究 288

一、经典遗传学研究 288

二、分子遗传学研究 288

三、神经内分泌 291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291

一、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291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 292

三、边缘型人格障碍 292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293

一、脑电图及睡眠脑电图研究 293

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293

三、平稳眼跟踪运动 293

第七章 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生物学 296

第一节 神经病理 296

一、正常脑老化 296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变化 297

第二节 神经生化与分子遗传 298

一、细胞骨架和突触 298

二、血管病变 299

三、淀粉样蛋白 300

四、脂质、核酸和自由基 301

五、线粒体与能量代谢 302

六、神经元离子内稳态 303

七、神经递质 303

八、神经内分泌 304

九、神经营养因子 304

十、致病基因 305

第八章 物质依赖的神经生物学 307

第一节 药物依赖的遗传学基础 308

一、生化研究 308

二、分子遗传学研究 309

第二节 药物的奖赏效应 310

一、奖赏效应 310

二、奖赏通路 311

三、脑功能研究 312

第三节 从药物滥用到依赖 313

一、依赖导致的神经适应性及转录的改变 313

二、依赖与长时程适应效应 314

三、依赖导致的神经可塑性变化 314

四、阿片类药物躯体依赖的分子机制 315

五、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的分子机制 315

第四节 药物依赖的维持 316

一、环境诱发心理渴求的生物学基础 316

二、药物依赖者的认知行为失控 319

第五节 药物依赖导致的人格改变和不良的社会后果 320

第九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及孤独症的神经生物学 322

第一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 322

一、遗传学 322

二、神经生化学 324

三、神经影像学 324

四、神经电生理 326

五、免疫学 327

第二节 抽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 327

一、遗传学 327

二、神经生化 329

三、神经影像学 329

四、免疫学 330

第三节 孤独症的神经生物学 331

一、遗传学 331

二、神经影像学 333

三、神经生化学 335

四、神经病理学 335

五、神经电生理学 335

六、免疫学 336

第三篇 精神药物的分类和药理学原理 341

第一章 抗精神病药 341

第一节 概述 341

第二节 经典抗精神病药 342

一、结构-作用的相关性 343

二、长效制剂抗精神病药 346

三、药理学特性 347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347

五、药理作用机制 349

六、适应证 349

七、不良反应 350

八、药物相互作用 352

第三节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353

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药理学特性 353

二、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临床目标和神经药理学目标 355

三、氯氮平 357

四、利培酮 364

五、奥氮平 370

六、喹硫平 374

七、阿立哌唑 377

八、齐拉西酮 382

九、氨磺必利 387

十、鲁拉西酮 388

十一、布南色林 391

十二、阿塞那平 394

十三、其他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395

第四节 正在研发中的新型代表药物 401

一、亚型选择性DA拮抗剂 401

二、DA激动剂 401

三、5-HT作用类药物 402

四、M型胆碱能药物 403

五、肾上腺素能药物 403

六、谷氨酸能药物 404

七、Sigma受体拮抗剂 407

八、抗精神病药的研究新方向与可能的新方法 407

第五节 抗精神病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处理 410

一、迟发性运动障碍 410

二、抗精神病药物与代谢综合征 411

三、抗精神病药物和猝死 413

四、抗精神病药物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415

五、恶性综合征 418

第二章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422

第一节 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 422

一、结构与作用相关性 423

二、药理学特性 426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 426

四、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429

五、作用机制 430

六、适应证 431

七、不良反应 434

八、药物间相互作用 438

第二节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440

一、发展历史 440

二、药理学特性 442

三、作用机制 443

四、适应证 443

五、不良反应 444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 445

七、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食物间的相互作用 446

八、特殊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447

第三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450

一、氟西汀 450

二、舍曲林 458

三、帕罗西汀 463

四、氟伏沙明 476

五、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 481

第四节5-HT2A拮抗剂及5-HT再摄取抑制剂 490

一、曲唑酮 490

二、奈法唑酮 494

第五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499

一、文拉法辛和去甲文拉法辛 499

二、度洛西汀和米那普仑 507

第六节 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 516

一、结构与作用相关性 516

二、药理学特性 517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 517

四、作用机制 517

五、适应证 518

六、不良反应 520

七、药物间相互作用 521

八、过量服用 521

第七节 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 522

一、发展历史 522

二、结构与作用相关性 523

三、药理学特点 523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524

五、作用机制 525

六、适应证 526

七、不良反应 529

八、药物间相互作用 530

第八节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532

一、药物化学结构 532

二、药理学特性 532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 533

四、作用机制 533

五、适应证 534

六、不良反应 536

七、药物间相互作用 536

第九节 褪黑素能受体激动剂和5-HT2c受体拮抗剂 538

一、药物化学结构 538

二、药理学特性 538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 539

四、作用机制 539

五、适应证 540

六、不良反应 541

第十节 苯二氮草类 542

一、概述 542

二、化学结构与作用相关性 542

三、药理学特性 542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543

五、作用机制 545

六、适应证 545

七、不良反应 547

八、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548

九、相关特殊问题 548

第十一节5-HT部分激动剂 556

一、丁螺环酮 556

二、坦度螺酮 561

三、吉吡隆 564

第十二节5-羟色胺再摄取增强剂 567

一、药物化学结构 567

二、药理学特性 568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 568

四、作用机制 568

五、适应证 570

六、不良反应 571

七、药物间相互作用 572

第十三节 情感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探索性治疗 573

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拮抗剂 573

二、P物质受体(NK-1)拮抗剂 576

三、抑制皮质醇增加的药物 578

四、其他 581

第三章 心境稳定剂 585

第一节 锂盐 585

一、发展历史 585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586

三、药理学特性 586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586

五、作用机制 586

六、适应证 587

七、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591

八、不良反应 592

九、药物间相互作用 594

十、小结和展望 595

第二节 丙戊酸盐 595

一、发展历史 595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596

三、药理学特性 596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596

五、作用机制 597

六、适应证 598

七、疗效的预测 601

八、不良反应 602

九、药物间相互作用 603

第三节 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 604

一、发展历史 604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605

三、药理学特性 606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606

五、作用机制 608

六、适应证 609

七、不良反应 613

八、药物间相互作用 617

第四节 拉莫三嗪 623

一、发展历史 623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623

三、药理学特性 624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624

五、作用机制 624

六、适应证 625

七、不良反应 627

八、剂量 628

九、药物间相互作用 628

十、总结 629

第五节 加巴喷丁 629

一、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629

二、药代动力学 630

三、适应证 630

四、不良反应 633

五、药物间相互作用 633

六、总结 633

第六节 其他用于双相障碍治疗的药物 633

一、抗精神病药 633

二、抗抑郁药 641

三、苯二氮?类抗焦虑药 643

四、其他药物 645

第四章 镇静催眠药 648

第一节 苯二氮草类药 648

一、发展历史 648

二、结构与作用相关性 648

三、药理作用 650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652

五、对睡眠各阶段的作用 653

六、适应证 654

七、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 655

第二节 非苯二氮草类 656

一、唑吡坦 657

二、佐匹克隆 658

三、扎来普隆 658

第三节 巴比妥类 658

一、发展历史 658

二、结构与作用相关性 659

三、对不同睡眠时段的影响 660

四、适应证 660

五、不良反应 661

六、过量反应 661

七、耐受性与依赖性 661

八、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661

第四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662

一、褪黑素能受体激动剂 662

二、乙醇类和γ-羟基丁酸盐 663

三、抗组胺药 663

四、沙利度胺 663

第五章 促认知药 665

第一节 概述 665

第二节 胆碱酯酶抑制剂 667

一、多奈哌齐 667

二、重酒石酸卡巴拉汀 668

三、加兰他敏 670

四、石杉碱甲 672

五、四氢氨基吖啶 672

第三节 谷氨酸受体阻断剂 673

美金刚 673

第四节 抗氧化剂 675

司来吉兰 675

第五节 钙通道拮抗剂 676

一、尼莫地平 676

二、氟桂利嗪 678

三、桂利嗪 678

第六节 脑代谢赋活剂 679

一、麦角碱衍生物 679

二、γ-氨酪酸衍生物 681

三、奥拉西坦 682

四、甲氯芬酯 683

五、维生素类 683

第七节 神经肽类药 686

一、脑活素 686

二、小牛血清蛋白提取物 687

第八节 其他药物 688

一、胞磷胆碱 688

二、银杏叶提取物 689

三、他汀类药物 689

第九节 促认知新药的研发及阿尔茨海默病诊断药物研究 689

一、改变阿尔茨海默病病程的药物 689

二、阿尔茨海默病分子显像药物 693

第六章 中枢神经兴奋剂 699

第一节 概述 699

第二节 苯丙胺 699

一、结构与作用的关系 699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分布 700

三、作用机制 701

四、适应证与临床应用 701

五、不良反应与毒性 702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 703

第三节 哌甲酯 703

一、结构与作用的关系 703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分布 703

三、作用机制 703

四、适应证与临床应用 704

五、不良反应和毒性 704

六、药物相互作用 704

第四节 莫达非尼 705

一、结构与作用的关系 705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分布 705

三、作用机制与代谢活性 705

四、适应证与临床应用 706

五、不良反应和毒性 706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 706

第五节 其他药物 706

一、匹莫林 706

二、可乐定 707

第四篇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学 711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711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712

一、阳性症状 712

二、阴性症状 713

三、神经认知缺陷 713

四、情感症状 714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 714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药物治疗 715

一、急性期的治疗目标 715

二、治疗药物评价 717

三、临床治疗策略与实际问题的处理 724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的巩固和维持期治疗 729

一、治疗分期 729

二、精神分裂症的复发 729

三、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作用 730

四、治疗依从性 730

五、维持治疗的时间 730

六、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731

七、维持治疗的方法 732

八、维持治疗对功能后果的影响 733

九、维持治疗时共病情况或症状群的处理 733

十、维持治疗时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治疗的相互作用 735

第五节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736

第六节 与治疗相关的医学问题 736

一、吸烟 737

二、锥体外系症状群 737

三、迟发性运动障碍和迟发性肌张力障碍 738

四、恶性综合征 738

五、高催乳素血症 739

六、体重增加、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739

七、精神活性物质相关障碍 740

八、抑郁 740

九、自杀 741

十、强迫症状 741

第七节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循证医学 742

一、CATIE研究 742

二、EUFEST研究 744

第二章 抑郁障碍的治疗 747

第一节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747

一、症状表现 747

二、病程特征 748

第二节 抑郁症的临床评估、治疗原则和策略 748

一、精神科评估 748

二、体格检查 749

三、治疗目标 751

四、治疗原则 751

五、治疗策略 751

第三节 抗抑郁药物的分类及常用抗抑郁药物 752

一、抗抑郁药物的分类 752

二、主要抗抑郁药物 754

第四节 抑郁症急性期的治疗 761

一、药物的选择 761

二、疗效的判定及换药 761

三、影响抗抑郁药选择的因素 762

四、药物相互作用 763

第五节 抑郁症的巩固和维持治疗 764

一、巩固期治疗 764

二、维持期治疗 764

第六节 对不同类型及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治疗 765

一、对不同类型抑郁障碍的治疗 765

二、对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治疗 766

第七节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 766

一、增加抗抑郁药物的剂量 767

二、抗抑郁药物合并增效剂 767

三、两种不同类型或不同药理机制的抗抑郁药联用 768

第八节 抑郁障碍治疗的循证医学(STAR*D) 768

第三章 双相障碍的治疗 771

第一节 双相障碍治疗目标与原则 771

第二节 急性躁狂发作及混合发作的治疗 772

一、锂盐 773

二、丙戊酸钠 773

三、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 774

四、抗精神病药物 774

五、其他治疗 776

六、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776

第三节 急性双相抑郁发作的治疗 777

一、心境稳定剂 778

二、抗精神病药物 778

三、抗抑郁药物 780

四、其他治疗 781

五、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781

第四节 维持治疗 782

一、锂盐 782

二、丙戊酸盐 782

三、拉莫三嗪 783

四、卡马西平 783

五、抗精神病药物 783

六、其他治疗 784

七、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784

第五节 双相障碍治疗循证医学 785

一、双相障碍系统治疗的增强计划概述 785

二、双相障碍系统治疗的增强计划主要研究结果 787

第六节 与治疗相关的问题 790

一、精神病学有关特征 790

二、人口学及心理社会因素 791

三、跨文化问题 793

四、儿童和青少年 793

五、老年患者 793

第四章 焦虑障碍的治疗 795

第一节 概述 795

一、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795

二、焦虑障碍药物治疗的历史 796

第二节 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 797

一、焦虑症状群 797

二、常见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 797

第三节 治疗目标、原则、策略及常用药物 799

一、治疗目标 799

二、药物治疗原则 799

三、药物治疗策略 800

四、常用的抗焦虑药物 800

第四节 临床治疗与评价 804

一、强迫障碍 804

二、惊恐障碍 806

三、社交焦虑障碍 808

四、特殊恐惧 812

五、广泛性焦虑障碍 812

六、急性应激障碍 816

第五节 焦虑抑郁共病的治疗 816

第五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821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 821

第二节 精神创伤性事件的危机干预 822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 823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 824

第五节 治疗时注意的问题 827

第六章 老年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 830

第一节 老年人的药代学特点 830

一、吸收 830

二、分布 830

三、代谢 831

四、排泄 831

第二节 老年人药效学特点 831

第三节 老年人常用精神药物的使用 832

一、抗精神病药 832

二、抗抑郁药 833

三、抗焦虑药 833

第四节 老年人精神药物的使用原则 834

第七章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治疗 836

第一节 儿童和青少年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836

第二节 儿童和青少年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837

第三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治疗 838

一、中枢精神兴奋剂 838

二、抗抑郁剂 843

第四节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846

一、儿童青少年用抗精神病药的分类 846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儿童青少年患者中的使用 847

三、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850

四、药物治疗的策略 851

五、预后 851

第五节 儿童情绪障碍的药物治疗 852

一、儿童抑郁症 852

二、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 854

三、儿童广泛性焦虑障碍 855

四、儿童恐惧症 856

五、儿童强迫症 856

第六节 儿童抽动障碍的药物治疗 857

一、短暂性抽动障碍 857

二、多发性运动和发声联合抽动障碍 857

第七节 儿童孤独症的药物治疗 858

一、传统抗精神病药 858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859

三、抗抑郁剂 859

四、中枢兴奋剂 860

五、其他药物治疗 860

第八章 物质依赖相关障碍的治疗 862

第一节 概论 862

一、药物依赖治疗的基本原则 862

二、药物依赖治疗的主要目标 863

三、药物治疗 864

四、心理社会康复治疗 865

第二节 酒依赖的治疗 865

一、戒酒治疗 866

二、拮抗剂治疗 866

三、抗乙醇渴求药物 866

四、酒依赖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 867

第三节 阿片类药物依赖 867

一、脱毒治疗 867

二、阿片类药物依赖的维持治疗 868

三、纳曲酮预防复发治疗 870

第四节 可卡因依赖 871

一、抗渴求药物 871

二、并发精神障碍 872

第五节 尼古丁依赖 872

一、尼古丁替代治疗 872

二、非尼古丁药物治疗 872

第六节 其他物质依赖 873

一、苯二氮?类药物和其他镇静剂 873

二、致幻剂 873

三、苯丙胺类兴奋剂 874

四、大麻 874

第九章 进食障碍的治疗 876

第一节 概述 876

第二节 神经性贪食症 876

一、治疗前评估 877

二、心理治疗 877

三、药物治疗 877

四、治疗方案 878

第三节 神经性厌食症 879

一、治疗前评估 879

二、躯体治疗 880

三、心理治疗 880

四、药物治疗 880

第四节 暴食障碍 881

第十章 人格障碍的治疗 883

第一节 概述 883

第二节 人格障碍治疗的医疗观念变化 884

一、人格障碍亟需医学干预 884

二、人格障碍的一般诊疗原则 885

三、人格障碍与药物治疗 885

第三节 戏剧性/多变类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 887

一、精神药物治疗 887

二、药物治疗结论和治疗指南 891

第四节 奇特/怪癖类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 892

第五节 焦虑/抑制类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 893

第六节 人格障碍共病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要点 894

第十一章 妊娠期和哺乳期精神药物的使用 897

第一节 概述 897

第二节 妊娠期精神药物使用的问题 899

一、抗精神病药 899

二、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900

三、心境稳定剂 902

四、镇静催眠药 903

五、其他 903

第三节 哺乳期精神药物使用的问题 903

一、抗精神病药 904

二、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904

三、心境稳定剂 905

四、镇静催眠药 905

第四节 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精神药物的原则 905

第十二章 失眠的治疗 908

第一节 概述 908

一、失眠的生理机制 909

二、睡眠的实验研究 910

三、失眠的评估 910

第二节 失眠的病因和分类 911

一、病因 911

二、失眠分类 914

第三节 失眠的治疗 915

一、失眠的治疗目标 915

二、短暂或短期失眠的治疗 916

三、长期失眠的综合治疗 917

第四节 特殊人群失眠的治疗 924

一、老年人的失眠 924

二、妊娠期或哺乳期及儿童的失眠 925

第十三章 精神障碍的物理治疗 927

第一节 电抽搐治疗 927

一、发展史 928

二、作用机制 929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930

四、电抽搐治疗的方法 933

五、合并用药治疗问题 938

六、不良反应及处置 939

七、疗程 940

第二节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 943

一、经颅磁刺激技术 943

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精神科的应用 944

第十四章 精神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948

第一节 医生所持有的理念和观点 948

一、药物治疗的基础 948

二、心理治疗的基础 949

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950

第二节 药物治疗的选择 951

一、药物治疗是心理治疗的基础 951

二、改变对药物治疗的偏见 952

三、增加治疗信心 952

四、有助于家庭和社会功能的改善 953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选择 953

一、心理治疗的动机 953

二、心理治疗的时机 954

三、医生的受训情况 954

第四节 影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选择的因素 955

中英文对照索引 95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