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自学丛书 第2分册 诊断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自学丛书  第2分册  诊断
  • 杨医亚主编;陈孟恒,夏锦堂,王体仁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7500061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医自学丛书 第2分册 诊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诊法 3

第一节 望诊 4

一、望神色形态 4

(一)望神 5

(二)望色 7

(三)望形体 10

(四)望姿态 11

二、望局部 12

(一)望头与发 12

(二)望面 13

(三)望目 13

(四)望鼻 15

(五)望耳 15

(六)望口唇 16

(七)望齿龈 17

(八)望咽喉 17

(九)望颈项 18

(十)望胸腹 18

(十一)望腰背 19

(十二)望四肢 19

(十三)望皮肤 20

(十四)望前后二阴 24

三、舌诊 25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 25

(二)舌诊的内容 26

(三)舌质与舌苔的关系 36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 36

(五)望舌应注意的事项 38

四、望排出物 41

(一)望痰涎 41

(二)望呕吐物 41

(三)望大便 42

(四)望小便 42

五、望小儿指纹 43

(一)望指纹的方法 43

(二)望指纹的临床意义 43

第二节 闻诊 45

一、听声音 46

(一)语声 47

(二)呼吸声 49

(三)咳嗽声 51

(四)呕吐声 51

(五)呃逆声与嗳气声 52

(六)嚏声 53

(七)欠声 53

(八)呻吟声 53

二、嗅气味 54

(一)嗅病体气味 54

(二)嗅口气味 54

(三)嗅排出物气味 55

第三节 问诊 55

一、问一般情况 56

二、问生活习惯 57

三、问既往病史与家属病史 58

四、问起病 58

五、问现在症状 58

(一)问寒热 59

(二)问汗 62

(三)问疼痛 65

(四)问睡眠 71

(五)问饮食与口味 72

(六)问二便 75

(七)问耳目 78

(八)问经、带、胎、产 80

(九)问小儿 85

第四节 切诊 86

一、脉诊 87

(一)脉象的形成及脉诊的意义 88

(二)脉诊的部位 88

(三)诊脉的方法 93

(四)正常脉象 96

(五)病理脉象与主病 98

(六)相兼脉与主病 107

(七)脉症顺逆与从舍 110

(八)败脉诊法 111

(九)诊妇女脉 113

(十)诊小儿脉 114

二、按诊 115

(一)按肌肤 115

(二)按手足 116

(三)按虚里 116

(四)按胃脘部 117

(五)按腹部 117

(六)按俞穴 118

附:李时珍《濒湖脉学》二十七脉“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 119

第二章 辨证 128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29

一、表里辨证 130

(一)表证 131

(二)里证 132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133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33

附:半表半里证 134

二、寒热辨证 134

(一)寒证 135

(二)热证 135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136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37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141

三、虚实辨证 142

(一)虚证 143

(二)实证 144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145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145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148

四、阴阳辨证 152

(一)阴证 153

(二)阳证 153

(三)阴虚证 154

(四)阳虚证 154

(五)亡阴证 155

(六)亡阳证 155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158

一、气病辨证 158

(一)气虚证 158

(二)气陷证 159

(三)气滞证 159

(四)气逆证 160

二、血病辨证 162

(一)血虚证 162

(二)血瘀证 162

(三)血热证 164

(四)血寒证 164

三、气血同病辨证 166

(一)气滞血瘀证 166

(二)气虚血瘀证 167

(三)气血两虚证 167

(四)气虚失血证 168

(五)气随血脱证 169

四、津液病辨证 169

(一)津液不足证 169

(二)水液停聚证 171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77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81

(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181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 182

(三)心火亢盛 184

(四)痰迷心窍 184

(五)痰火扰心 185

(六)心血瘀阻 186

(七)小肠实热 187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87

(一)肺气虚 189

(二)肺阴虚 190

(三)痰湿阻肺 191

(四)风寒束肺与寒邪客肺 191

(五)风热犯肺与热邪壅肺 193

(六)燥邪犯肺 194

(七)大肠湿热 194

(八)大肠液亏 195

三、脾与胃病辨证 197

(一)脾气虚 198

(二)脾阳虚 198

(三)脾气下陷 199

(四)脾不统血 199

(五)寒湿困脾 200

(六)脾胃湿热 200

(七)胃阳虚 201

(八)胃阴不足 202

(九)寒邪犯胃 202

(十)胃火炽盛 203

(十一)食滞胃脘 203

四、肝与胆病辨证 204

(一)肝气郁结 204

(二)肝火上炎 207

(三)肝血虚 208

(四)肝阴虚 208

(五)肝阳上亢 209

(六)肝风内动 210

(七)寒滞肝脉 211

(八)肝胆湿热 212

(九)胆郁痰扰 213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213

(一)肾阳虚 216

(二)肾阴虚 217

(三)肾气不固 218

(四)肾精不足 219

(五)膀胱湿热 220

六、脏腑兼病辨证 220

(一)心肾不交 222

(二)心肾阳虚 223

(三)心肺气虚 223

(四)心脾两虚 224

(五)肺肾气虚 225

(六)肺肾阴虚 226

(七)肝肾阴虚 227

(八)脾肺气虚 227

(九)脾肾阳虚 228

(十)肝火犯肺 229

(十一)肝脾不调 230

(十二)肝胃不和 23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233

一、太阳病证 234

(一)太阳经证 234

(二)太阳腑证 236

二、阳明病证 237

(一)阳明经证 237

(二)阳明腑证 238

三、少阳病证 238

四、太阴病证 239

五、少阴病证 240

(一)少阴寒化证 240

(二)少阴热化证 241

六、厥阴病证 241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244

一、卫分证 245

二、气分证 245

(一)邪热壅肺 246

(二)热扰胸膈 246

(三)胃热亢盛 246

(四)热结肠道 247

三、营分证 247

(一)热灼营阴 248

(二)热陷心包 248

四、血分证 249

第六节 三焦辨证 250

一、上焦病证 252

二、中焦病证 253

三、下焦病证 254

附1 病案书写 256

一、书写病案的重要意义 256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 257

三、病案的格式 258

(一)住院病案格式的内容和要求 258

(二)住院证治记录 261

(三)门诊病案 261

附2 参考方剂 26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