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自学丛书 第14分册 针灸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自学丛书  第14分册  针灸
  • 杨医亚,刘世昌著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7500045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中医(学科: 自学 学科: 丛书) 针灸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自学丛书 第14分册 针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上篇 经络腧穴 1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1

第一节 经络 1

一、经络的含义 1

二、经络与针灸的关系 2

三、经络的组成 3

(一)十二经脉 4

(二)奇经八脉 7

(三)十五络脉 9

(四)十二经别 10

(五)十二经筋 11

(一)生理方面 12

四、经络的作用 12

(六)十二皮部 12

(二)病理方面 13

(三)诊断方面 13

(四)治疗方面 14

第二节 腧穴 14

一、腧穴的分类 15

(一)十四经穴 15

(二)经外奇穴 15

(三)阿是穴 16

二、腧穴的作用 16

(一)局部作用 16

(二)邻近作用 16

三、腧穴的取法 17

(三)远道作用 17

(四)整体作用 17

(一)体表自然标志取穴法 19

(二)手指同身寸法 19

(三)骨度取穴法 20

(四)简便取穴法 20

四、特定穴 22

(一)五输穴 22

(二)原穴 22

(三)络穴 23

(四)背俞穴 24

(五)募穴 24

(六)八脉交会穴 24

(七)八会穴 25

(八)十六郄穴 26

(九)下合穴 26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28

第一节 十二经脉 28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28

中府 29

云门 30

天府 30

侠白 30

尺泽 30

孔最 31

列缺 31

太渊 32

经渠 32

少商 33

鱼际 33

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 34

商阳 35

二间 36

三间 36

合谷 37

阳溪 37

偏历 38

温溜 38

下廉 38

肘髎 38

曲池 39

手三里 39

上廉 39

手五里 40

臂臑 41

肩髃 41

巨骨 41

天鼎 42

扶突 42

禾髎 42

迎香 43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43

承泣 46

地仓 47

巨髎 47

四白 47

大迎 48

颊车 48

下关 48

头维 49

人迎 49

水突 50

气舍 50

缺盆 50

气户 50

屋翳 51

膺窗 51

库房 51

乳中 52

乳根 52

不容 52

承满 52

梁门 53

关门 53

太乙 53

滑肉门 53

天枢外陵 54

大巨 54

水道 55

归来 55

伏兔 56

髀关 56

气冲 56

阴囊 57

梁丘 57

犊鼻 57

足三里 58

上巨虚 58

条口 59

下巨虚 59

丰隆 59

解溪 60

冲阳 60

历兑 61

内庭 61

陷谷 61

四、足太阴脾经(21穴) 65

隐白 65

大都 66

太白 67

公孙 67

商丘 67

三阴交 68

漏谷 68

地机 69

阴陵泉 69

血海 69

冲门 70

箕门 70

府舍 71

腹结 71

大横 71

腹哀 71

食窦 72

天溪 72

胸乡 72

周荣 73

大包 73

五、手少阴心经(9穴) 75

青灵 76

少海 76

极泉 76

灵道 77

通里 77

阴郄 78

神门 78

少府 78

少冲 79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 79

少泽 81

前谷 82

后溪 82

腕骨 83

阳谷 83

养老 83

肩贞 84

支正 84

小海 84

臑俞 85

天宗 85

秉风 85

曲垣 86

肩外俞 86

肩中俞 86

天窗 86

天容 87

颧髎 87

听宫 87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89

攒竹 91

睛明 91

眉冲 92

曲差 92

五处 92

承光 92

通天 93

络却 93

玉枕 93

天柱 93

大杼 94

风门 94

厥阴俞 95

心俞 95

肺俞 95

督俞 96

膈俞 96

肝俞 97

胆俞 97

脾俞 97

胃俞 98

三焦俞 98

肾俞 98

气海俞 99

大肠俞 99

关元俞 99

中膂俞 100

白环俞 100

膀胱俞 100

小肠俞 100

上髎 101

次髎 101

中髎 101

下髎 102

会阳 102

承扶 102

殷门 102

浮郄 103

委阳 103

委中 103

膏肓俞 104

魄户 104

附分 104

神堂 105

?? 105

膈关 105

魂门 105

阳纲 106

意舍 106

胃仓 106

肓门 106

志室 107

胞肓 107

秩边 107

承山 108

承筋 108

合阳 108

飞扬 109

跗阳 109

昆仑 109

仆参 110

申脉 110

金门 110

京骨 110

束骨 111

通谷 111

至阴 111

八、足少阴肾经(27穴) 116

涌泉 117

大钟 118

然谷 118

太溪 118

水泉 119

照海 119

复溜 119

交信 120

筑宾 120

阴谷 120

横骨 121

大赫 121

中注 122

肓俞 122

四满 122

气穴 122

商曲 123

石关 123

阴都 123

通谷 124

幽门 124

步廊 124

神封 125

灵墟 125

神藏 125

?中 125

俞府 126

九、手厥阴心包经(9穴) 128

天泉 129

天池 129

郄门 130

间使 130

曲泽 130

内关 131

大陵 131

劳宫 132

中冲 132

十、手少阳三焦经(23穴) 133

关冲 134

液门 135

中渚 135

阳池 136

外关 136

三阳络 137

支沟 137

会宗 137

四渎 138

天井 138

清冷渊 138

消泺 139

臑会 139

肩髎 139

天髎 139

天牖 140

翳风 140

耳门 141

角孙 141

颅息 141

?脉 141

和髎 142

丝竹空 142

十一、足少阳胆经(44穴) 144

瞳子髎 145

听会 146

上关 146

颔厌 146

悬颅 146

率谷 147

天冲 147

曲鬓 147

悬厘 147

浮白 148

头窍阴 148

完骨 148

本神 148

阳白 149

头临泣 149

目窗 149

正营 149

承灵 150

脑空 150

风池 150

渊液 151

肩井 151

日月 152

京门 152

辄筋 152

带脉 153

五枢 153

维道 153

居髎 153

环跳 154

风市 154

中渎 155

阳关 155

阳陵泉 155

光明 156

阳辅 156

外丘 156

阳交 156

悬钟 157

丘墟 157

足临泣 158

地五会 158

侠溪 158

窍阴 158

十二、足厥阴肝经(14穴) 162

大敦 163

行间 163

太冲 163

蠡沟 164

中封 164

膝关 165

曲泉 165

中都 165

阴包 166

五里 166

阴廉 166

急脉 166

章门 167

期门 167

第二节 奇经八脉 169

一、任脉(24穴) 169

会阴 169

关元 170

曲骨 170

中极 170

石门 171

气海 171

阴交 172

神阙 172

水分 172

下脘 172

建里 173

中脘 173

上脘 173

中庭 174

鸠尾 174

巨阙 174

膻中 175

玉堂 175

紫宫 175

华盖 175

璇玑 176

天突 176

廉泉 176

承浆 177

二、督脉(28穴) 179

长强 180

命门 181

阳关(腰) 181

腰俞 181

悬枢 182

脊中 182

中枢 182

筋缩 182

至阳 183

灵台 183

神道 183

身柱 183

陶道 184

大椎 184

哑门 184

强间 185

脑户 185

风府 185

后顶 186

百会 186

前顶 186

囟会 186

上星 187

神庭 187

素髎 187

水沟人中 188

兑端 188

龈交 188

印堂 191

四神聪 191

一、头颈部 191

第三节 经外奇穴 191

鱼腰 192

上明 192

太阳 192

球后 193

金津 193

玉液 193

牵正 193

翳明 194

安眠 194

百劳 194

耳尖 194

定喘 195

崇骨 195

二、躯干部 195

腰眼 196

痞根 196

呃逆 196

三、四肢部 196

十宣 196

十二井 197

四缝 197

中魁 197

落枕 198

腰痛穴 198

八邪 198

中泉 199

牙痛穴 199

二白 199

肘尖 200

膝眼 200

?顶 201

中篇 针灸法 203

第一章 针法 203

第一节 毫针 203

一、针的构造 203

三、针的修理与保存 204

(一)针的修理 204

二、针的规格 204

(二)针的保存 205

四、持针的方法 205

五、刺针的练习方法 205

(一)练习指力 206

(二)练习捻针 206

第二节 刺针应注意的事项 206

一、针的检查 206

二、消毒工作 207

三、选择长短适宜的针 207

四、安置好病人姿势 207

五、寻找穴位 207

八、小儿宜浅刺 208

第三节 刺针时医生的态度 208

六、解释工作 208

七、防止曲针 208

第四节 刺针时病人的体位 209

一、卧位 209

(一)仰卧位 209

(二)俯卧位 210

(三)侧卧位 210

二、坐位 210

(一)头面部 210

(二)上肢 211

一、进针法 212

第五节 毫针刺法 212

(一)单指押手进针法 212

(三)背部 212

(四)下肢 212

(二)双指押手进针法 213

(三)挟持押手法 213

(四)舒张押手法 213

二、进针的角度 214

(一)直刺 214

(二)斜刺 214

(三)横刺 214

三、针刺的深度 214

四、针刺的感觉 215

(一)提插补泻法 216

(二)捻转补泻法 216

五、针刺的基本手法 216

(三)平补平泻法 217

六、出针法 218

第六节 针刺异常现象的处理 219

一、晕针 219

二、滞针 220

三、弯针 220

四、断针 220

五、血肿 221

六、刺伤内脏的处理 221

(一)肺脏 221

(二)延脑或脊髓 222

(三)心、肝、脾、肾及其他 222

(一)艾柱的制法 223

二、艾柱艾条的制法 223

(五)起罐后的处理 223

第二章 灸法 223

一、灸的原料 223

第一节 灸的原料及制法 223

(二)艾条的制法 224

第二节 常用灸法 224

一、直接灸 224

二、间接灸 225

(一)隔姜灸 225

(二)隔蒜灸 225

(三)隔盐灸 226

(四)附子饼灸 226

三、艾条灸 226

第三节 灸的作用 227

四、温针灸 227

第四节 灸法注意事项 228

第三章 其他治法 229

第一节 拔罐疗法 229

一、火罐的种类 229

(一)竹筒火罐 229

(二)陶制火罐 229

(三)玻璃火罐 230

二、拔罐的方法 230

(一)投火法 230

(二)闪火法 230

(二)罐型选择 231

(一)术前准备 231

(三)拔罐时间 231

(四)贴棉法 231

(三)滴酒火法 231

三、操作程序 231

(四)起罐方法 232

四、注意事项 232

五、适应证 232

六、禁忌证 233

七、常见病证的拔罐穴位 233

感冒 233

头痛 233

百日咳 233

疟疾 233

腿痛 234

腰痛 234

肩背痛 234

胁痛 234

股难伸屈 234

手不能举 234

风寒疼痛 234

哮喘 234

腹痛 234

痢疾 234

呕吐 234

呃逆 234

胃痛 234

瘾疹 234

一、操作方法 235

第二节 三棱针 235

(一)点刺法 235

小腿抽筋 235

目赤肿痛 235

痛经 235

关节扭伤及跌打损伤 235

(二)散刺法 236

(三)挑刺法 236

二、作用 236

三、适应证 236

四、禁忌证 236

第三节 皮肤针 237

一、操作方法 237

二、叩刺部位 237

第四节 皮内针 238

三、适应证 238

四、禁忌证 238

一、操作方法 239

二、适应证 239

三、注意事项 239

第五节 火针 239

一、操作方法 240

二、适应证 240

三、注意事项 240

第六节 耳针 240

一、耳壳表面解剖名称 241

三、常用穴的功能 242

心 242

二、耳穴的分布 242

肝 243

脾 244

肺 244

肾 244

小肠 244

大肠 244

胆 244

胃 244

膀胱 244

三焦 244

膈 244

脑点 245

脑干 245

枕 245

子宫 245

枕小神经 245

交感 245

皮质下 245

内分泌 245

肾上腺 245

神门 245

四、操作方法 246

五、取穴原则 246

六、禁忌证 246

腹胀 247

呕吐 247

腹泻 247

消化不良 247

便秘 247

胆石症、胆囊炎、胆道蛔虫症 247

咳嗽 247

肺炎 247

哮喘 247

急、慢性支气管炎 247

上呼吸道感染 247

七、常见病证取穴提要 247

胃肠溃疡 247

皮肤搔痒症 248

喉炎 248

眼疾 248

口腔溃疡 248

鼻炎 248

耳鸣 248

湿疹、荨麻疹 248

急性肾炎 248

痛经、闭经、白带、月经不调 248

遗尿 248

失眠 248

头痛 248

心律不齐、心绞痛 248

高血压 248

胸点 249

二、手针穴位 249

一、操作方法 249

第七节 手针 249

晕车晕船 249

多汗症 249

胸痛 249

挫伤 249

腰痛点 250

脊柱点 250

后头点 250

坐骨神经点 250

偏头点 250

咽喉点 250

会阴点 250

颈项点 250

肩点 250

前头点 250

踝点 250

眼点 250

头顶点 250

三、适应证 251

踝点 251

眼点 251

胸点 251

胃肠点 251

足跟点 251

咳喘点 251

夜尿点 251

会阴点 252

后头点 252

脊柱点 252

坐骨神经点 252

夜尿点 252

咳喘点 252

胃肠点 252

颈项点 252

咽喉点 252

腰痛点 252

头顶点 252

肩点 252

前头点 252

偏头点 252

一、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 253

(一)标准定位线 253

(二)刺激区 253

第八节 头针 253

足跟点 253

二、操作方法 256

(一)针具 256

(二)体位 257

(三)方法 257

三、适应证 257

四、头针治疗选区举例 257

头痛 257

三叉神经痛 257

脑血栓形成 257

急性腰扭伤 258

急、慢性湿疹 258

肩关节周围炎 258

妇女白带或功能性子官出血 258

五、注意事项 258

舞蹈病 258

急、慢性胃炎 258

头晕、耳鸣 258

脑出血 258

支气管哮喘 258

第九节 指针 259

一、操作方法 259

二、适应证 259

三、常见疾病的指针治疗 259

神志不清 259

腰痛 260

一、适应证 260

第十节 穴位注射 260

腿痛 260

咽喉痛 260

胃痛 260

牙痛 260

头痛 260

二、操作方法 261

三、注射剂量 261

四、疗程 261

五、常用药物 261

六、注意事项 262

二、试针 263

一、准备 263

第二节 操作方法 263

第四章 针刺麻醉 263

第一节 针麻的穴位与针法 263

三、选穴 264

(一)体针麻醉的选穴 264

(二)耳针麻醉的选穴 264

四、刺激与诱导 265

(一)手法与捻针 265

(二)电针或电极板刺激 265

(三)其他刺激方法 266

五、常见手术针麻选穴举例 267

第三节 辅助用药 267

第四节 针麻的要求 267

第一节 治疗法则 269

一、辨证论治 269

下篇 针灸治疗 269

第一章 治疗总论 269

二、施术准则 270

三、八纲运用 271

第二节 处方规律 271

一、局部取穴 271

二、邻近取穴 272

三、循经取穴 272

四、对称取穴 272

五、经验取穴 272

(二)原穴与络穴 273

六、特定穴的运用 273

(一)五输穴 273

(三)俞穴与募穴 274

(四)郄穴与八会穴 274

(五)八脉交会穴 274

(六)下合穴 275

(七)八会穴 275

第二章 常见病的治疗 276

第一节 内科疾病 276

一、感冒 276

(一)风寒型 276

(二)风热型 277

(一)外感咳嗽 278

二、咳嗽 278

(二)内伤嗽咳 279

三、喘证 281

(一)实喘 281

(二)虚喘 282

四、中暑 283

(一)轻证 284

(二)重证 284

五、肺痨 285

六、呕吐(附:呃逆) 286

(一)实证 287

(二)虚证 288

七、噎膈(附:反胃) 289

八、胃痛 290

九、黄疸 291

十、腹痛 292

十一、泄泻 293

(一)急性泄泻 293

(二)慢性泄泻 294

十二、痢疾 295

十三、便秘 296

(一)实秘 296

(二)虚秘 297

十四、脱肛 298

十五、眩晕 299

十六、失眠(附:健忘) 299

十七、心悸 300

(一)癫证 301

十八、癫狂 301

(二)狂证 302

十九、痫证 303

二十、水肿 304

二十一、癃闭 305

(一)实证 305

(二)虚证 306

二十二、淋证 306

二十三、遗精 308

二十四、阳痿 309

二十五、疝气 310

二十六、脚气 310

二十七、头痛 311

二十八、胸胁痛 312

二十九、腰痛 313

三十、中风 314

(一)中经绚 315

(二)中脏腑 316

三十一、痹证 318

三十二、痿证 319

三十三、疟疾 320

第二节 妇、儿科疾病 321

一、月经不调 321

二、痛经 322

(一)实证 323

(二)虚证 323

(二)血瘀经闭 324

(一)血枯经闭 324

三、经闭 324

四、崩漏 325

五、带下 326

六、滞产 327

七、缺乳 328

八、阴挺 329

九、胎位不正 330

十、惊风 330

(一)急惊风 330

(二)慢惊风 331

十一、疳积 332

十二、遗尿 332

一、疔疮 333

第三节 外科、五官科疾病 333

二、瘾疹 334

三、痄腮 335

四、乳痈 336

五、肠痈 337

六、痔疮 338

七、瘰疬 339

八、气瘿 340

九、目赤肿痛 340

十、咽喉肿痛 341

(一)实证 341

(二)虚证 341

十一、扭挫伤 342

十二、牙痛 343

十三、鼻衄 344

十四、鼻渊 345

十五、耳鸣、耳聋(附:聋哑) 345

附录 针灸歌诀 349

一、四总穴歌 349

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 349

(一)十二穴 349

(二)十二穴主治杂病歌诀 349

三、百症赋 351

四、席弘赋 352

五、胜玉歌 354

六、玉龙歌 35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