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影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8407944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644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6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微生物及微生物学 1
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微生物学 1
目录 1
绪论 1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2
今日的医学微生物学特点向医院感染转变 3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 5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5
第一篇 临床细菌学检验总论 5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学和形态学检查法 5
三、影响因素 6
二、细菌的大小 6
一、细胞壁 7
第二节 细菌的基本结构 7
二、细胞膜 13
三、细胞浆 14
四、核质 15
一、鞭毛 16
第三节 细菌的特殊结构 16
二、菌毛 17
三、荚膜 18
五、芽胞 19
四、微荚膜 19
一、L型的定义及命名 21
第四节 细菌的非典型形态与结构 21
三、瘰疠分枝杆菌 22
二、L型的生物学特性 22
三、L型的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23
四、细菌L型的检查 24
一、显微镜 25
第五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25
二、不染色细菌标本的检查法 26
三、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 27
一、细菌的主要化学组成 34
第二章 细菌生理学及生理学检查法 34
第一节 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 34
二、细菌的主要物理性状 35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36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36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 38
三、细菌的营养机制 39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42
一、细菌的酶类 45
第三节 细菌的分解代谢 45
二、发酵 46
一、病毒性感染的方式与途径 48
三、需氧呼吸(又叫有氧氧化) 48
四、无氧呼吸 51
五、能量的贮存与释放 51
六、氧化还原电势与细菌厌氧培养原理 52
第四节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54
一、糖的分解代谢产物 54
二、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产物 56
三、枸橼酸盐利用 58
第五节 细菌的合成代谢及其产物 58
一、概述 59
二、合成作用的条件 59
三、前体物质的合成 62
四、高分子物质(聚合物)的形成 62
五、与医学有关的其他代谢产物 63
第六节 细菌代谢的调节 64
一、酶活性调节(又称别位调节) 64
二、酶合成的调节 67
第七节 细菌的生理学检查法 70
一、培养基的种类及制备方法 70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72
三、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75
四、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查法 76
第三章 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 96
第一节 概述 96
一、正性相互关系 96
二、负性相互关系 97
三、中立 98
第二节 人体的正常菌群 99
一、概念 99
二、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 99
三、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99
四、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 101
第二节 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102
一、概念 102
二、诱因 102
三、分类 102
四、菌群失调的常见菌类 103
五、实验室检查法原则 103
第四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04
第一节 概述 104
第二节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05
一、温度 105
二、干燥 107
三、光线与射线 107
四、超声与声波 108
五、滤过除菌 108
第三节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09
一、化学消毒剂 109
二、影响因素 112
第四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 113
一、噬菌体 113
二、细菌素 116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抗菌免疫 117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因素 117
一、概述 117
二、细菌的致病因素 117
第二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121
一、非特异性免疫 121
二、特异性免疫 123
第三节 传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124
一、传染来源 124
二、传染类型 124
三、传染病的传播 124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25
第一节 细菌变异的现象 125
一、形态变异 125
二、结构变异 125
三、菌落变异 126
四、毒力变异 126
五、抗原性变异 126
六、酶活性变异 126
七、耐药性变异 127
第二节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127
一、细菌染色体 127
二、质粒 128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发生机理 128
一、基因突变 129
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131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135
第七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136
第一节 细菌的传统分类与数值分类 136
一、传统分类法 136
二、数值分类法 143
第二节 DNA碱基组成相似性分类法 143
第二篇 细菌、支原体、放线菌和螺旋体 145
第八章 致病性球菌及微生物学检查法 145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45
一、生物学性状 145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147
三、临床意义 152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53
一、生物学性状 153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155
三、临床意义 159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160
一、生物学性状 160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161
三、临床意义 163
第四节 四联球菌和八叠球菌简介 163
一、四联球菌 163
二、八叠球菌 164
第五节 奈瑟氏菌属 164
一、脑膜炎球菌 164
二、淋病奈瑟氏菌……………………17? 172
第九章 肠杆菌科及其微生物学检查法 172
第一节 概述 172
一、通性 172
二、分类…… …… … … 1? 178
第二节 埃希氏菌属 178
一、生物学性状 179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180
三、临床意义 185
第三节 志贺氏菌属 186
一、生物学性状 186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189
三、临床意义 192
第四节 沙门氏菌属 193
一、物学性状 193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198
三、临床意义 203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及摩根氏菌属 205
一、生物学性状 205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207
三、临床意义 209
第六节 克雷伯氏菌属、肠杆菌属及沙雷氏菌属 209
一、克雷伯氏菌属 209
二、肠杆菌属 213
三、沙雷氏菌属 215
四、哈夫尼菌属 217
第十章 分枝杆菌属及其微生物学检查法 219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219
一、生物学性状 220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222
三、临床意义 224
第二节 非典型分枝杆菌 224
一、堪萨斯分枝杆菌 225
二、海分枝杆菌 225
七、蟾分枝杆菌 226
四、苏尔加分枝杆菌 226
五、戈登分枝杆菌 226
六、鸟胞内复合分枝杆菌 226
十一、非洲分枝杆菌 227
八、溃疡分枝杆菌 227
九、龟分枝杆菌 227
十、偶发分枝杆菌 227
第三节 分枝杆菌鉴定简介 228
十二、耻垢分枝杆菌 228
十三、云南分枝杆菌 228
十四、上海分枝杆菌 228
二、光反应性试验 229
一、鉴别培养 229
三、生化反应 230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234
第四节 麻风分枝杆菌 234
一、生物学性状 234
三、临床意义 235
一、生物学性状 236
第十一章 棒状杆菌属及其微生物学检查法 236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236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238
三、临床意义 240
第二节 其他棒状杆菌 241
五、假结核棒状杆菌 242
一、溃疡棒状杆菌 242
二、假白喉棒状杆菌 242
三、结膜干燥杆菌 242
四、阴道棒状杆菌 242
第十二章 致病性弧菌及其微生物学检查法 243
六、溶血棒状杆菌 243
七、化脓棒状杆菌 243
八、其他 243
一、生物学性状 245
第一节 霍乱弧菌 245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249
三、临床意义 253
一、生物学性状 254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254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255
三、临床意义 256
第一节 概述 257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及其微生物学检查法 257
一、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258
第二节 厌氧性细菌的检验方法 258
三、检验方法 260
二、检验程序 260
一、黑色消化球菌 266
第三节 临床常见的厌氧球菌 266
二、消化链球菌属 267
三、韦荣氏球菌属 268
一、类杆菌属 269
第四节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269
二、梭状杆菌属 273
三、纤毛菌属 275
第五节 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276
二、优杆菌属 277
一、丙酸杆菌属 277
三、放线菌属 278
四、乳酸杆菌属 280
五、双歧杆菌属 281
六、蛛网菌属 282
一、破伤风梭菌 283
第六节 厌氧芽胞杆菌 283
二、气性坏疽病原群 285
三、肉毒梭菌 288
四、艰难梭菌 291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292
第十四章 几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及微生物学检查法 292
一、流感嗜血杆菌 293
二、其他嗜血杆菌简介 296
第二节 鲍特氏菌属 297
一、百日咳鲍特氏菌 298
一、概述 300
二、副百日咳鲍特氏菌简介 300
三、支气管败血鲍特氏菌简介 300
第三节 假单胞菌属 300
二、铜绿假单胞菌 302
三、荧光假单胞菌 305
五、类鼻疽假单胞菌 306
四、嗜麦芽假单胞菌 306
一、生物学性状 307
第四节 产碱杆菌属 307
三、临床意义 308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08
一、生物学性状 309
第五节 不动杆菌属 309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10
第六节 莫拉氏莫拉氏亚属 311
三、临床意义 311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12
第七节 气单胞菌属 312
一、生物学性状 312
三、临床意义 313
第八节 邻单胞菌属 314
一、概述 315
第九节 军团杆菌属 315
二、生物学性状 31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317
四、临床意义 321
一、弯曲菌属 322
第十节 弯曲菌 322
二、幽门弯曲菌 326
第十五章 人兽共患病原菌 327
一、生物学性状 328
第一节 布鲁氏菌属 328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30
三、临床意义 334
一、生物学性状 335
第二节 鼠疫耶尔森氏菌 335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38
三、临床意义 344
第三节 土拉热弗朗西氏菌 345
一、生物学性状 346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47
一、生物学性状 349
三、临床意义 349
第四节 鼻疽假单胞菌 349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50
三、临床意义 351
一、生物学性状 352
第五节 红斑丹毒丝菌 352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53
一、生物学性状 354
三、临床意义 354
第六节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 354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55
一、生物学性状 357
三、临床意义 357
第七节 炭疽杆菌 357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59
三、临床意义 362
第十六章 支原体及其检验方法 364
一、生物学性状 365
第一节 概述 365
三、临床意义 368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68
一、肺炎支原体 370
第二节 主要的病原性支原体 370
二、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 371
第十七章 病原性放线菌及其检验方法 372
第三节 无胆甾原体、螺旋原体简介 372
一、无胆甾原体 372
二、螺旋原体 372
一、伊色列氏放线菌(A.israelii) 373
第一节 厌氧性放线菌 373
二、牛型放线菌(A.bovis) 374
一、奴卡氏放线菌(Nocardia) 375
第二节 需氧性放线菌 375
二、马杜拉放线菌(Actinomadura) 376
一、生物学性状 377
第十八章 螺旋体及其检验方法 377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377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79
三、临床意义 385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86
第二节 回归热螺旋体 386
一、生物学性状 386
三、临床意义 387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88
第三节 梅毒螺旋体 388
一、生物学性状 388
三、临床意义 391
二、奋森氏螺旋体 392
第四节 雅司病螺旋体与奋森氏螺旋体简介 392
一、雅司病螺旋体 392
四、临床意义 393
第五节 伯氏包柔氏螺旋体 393
一、形态与染色 393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393
三、莱姆病的临床诊断依据 393
第十九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395
第三篇 病毒、衣原体和立克次体 395
二、结构与化学组成 396
第一节 病毒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396
一、大小与形态 396
一、病毒的增殖(复制)周期 398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398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401
二、顿挫感染与缺损病毒 401
二、化学因素的影响 402
第三节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402
一、物理因素的影响 402
一、突变 403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403
二、基因重组 404
三、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405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406
第一节 病毒性感染 408
第二十章 病毒性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408
二、病毒在宿主细胞间的扩散 409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409
四、病毒的致病机理 410
五、肿瘤的病毒性病原问题 413
一、非特异性免疫 414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414
二、特异性免疫 416
三、免疫功能的相互作用和免疫性的持续时间 418
二、检查方法 419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419
第二十一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419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419
一、免疫预防 423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预防及治疗 423
二、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 424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425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425
第二十二章 病毒学各论 425
二、副粘病毒 428
三、腺病毒 431
四、其他呼吸道病毒简介 432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434
第二节 肠道病毒 434
二、柯萨奇病毒 436
四、新型肠道病毒 437
三、埃可病毒 437
五、轮状病毒 438
一、甲型肝炎病毒 439
第三节 肝炎病毒 439
六、Norwak病毒 439
二、乙型肝炎病毒 440
四、丁型肝炎病毒 445
三、丙型肝炎病毒 445
第四节 疱疹病毒 446
五、戊型肝炎病毒 446
一、单纯疱疹病毒 447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448
三、巨细胞病毒 449
四、EB病毒 451
第五节 虫媒病毒 452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453
三、登革病毒 455
二、森林脑炎病毒 455
四、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456
一、生物学性状 457
第六节 狂犬病毒 457
四、防治原则 458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45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458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459
第七节 逆转录病毒 459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和Ⅱ型 461
第二十三章 衣原体及其检验方法 462
一、分类 463
第一节 概述 463
二、生物学性状 464
一、生物学性状 467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 46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468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469
第三节 鹦鹉热衣原体 471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472
一、生物学性状 472
第二十四章 立克次体及其检验方法 473
三、临床意义 473
第一节 概述 474
二、生物学性状 475
一、分类与流行情况……………………47? 47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476
第二节 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立克次体……………47?一、普氏立克次体 479
二、莫氏立克次体 480
四、Q热立克次体 483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4? 483
一、概念 486
第一节 真菌的概念及其分类 486
第四篇 临床真菌学检验 486
第二十五章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48? 486
二、结构 488
一、真菌的基本形态 488
二、分类……………………48? 488
第二节 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488
二、真菌的繁殖方式 492
一、真菌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 49? 492
第三节 真菌的生理…………49? 492
一、真菌性感染 493
第五节 真菌的致病性 493
第四节 真菌的抵抗力和变异性 493
一、真菌的抵抗力 493
二、真菌的变异性 493
二、真菌毒素中毒 494
二、注意事项 495
一、常见标本的类别 495
三、真菌性变态反应 495
第二十六章 真菌的常规检验法 495
第一节 临床标本的采集 495
一、?固液 496
第二节 不染色标本的直接检查 496
一、革兰氏染色 497
第三节 染色标本检查 497
二、制片检查方法 497
四、嗜银染色(GMS) 498
三、糖原染色 498
二、乳酸酚棉蓝染色 498
五、粘蛋白卡红染色(M? 499
第四节 真菌的培养 500
六、荧光染色法 500
二、培养基 501
一、培养?皿 501
二、培养方法 503
四、牛乳分解试验 505
三、同化氮源试验或利用硝酸钾试验 505
第五节 真菌的生化反应 505
一、糖类发酵试验 505
二、同化碳源 505
第二十七章 浅部真菌及其检查法 506
七、测定淀粉样化合物 506
五、明胶液化试验 506
六、尿素分解试验 506
第一节 毛癣菌属 507
二、石膏样癣菌 508
一、红色癣菌………………………50? 508
二、疣状癣菌 509
五、紫色癣菌 510
四、黄癣菌 510
第二节 常见的小孢子菌属皮肤癣菌 512
一、铁锈色小孢子菌 512
六、断发癣菌…………………………? 512
三、羊毛状小孢子菌 513
二、石膏样小孢子菌 513
四、奥杜盎小孢子菌 514
第三节 絮状表皮癣菌 515
二、直接检查 516
一、标本的采集 516
第二十八章 深部真菌及其检查法 516
第一节 新生(型)隐球菌 516
五、鉴定依据 517
四、生化反应 517
三、培养特点 517
六、临床意义 518
三、培养特点 519
二、直接检查 519
第二节 白色假丝酵母菌 519
一、标本的采集 519
四、鉴定试验 520
六、临床意义 522
五、鉴定依据 522
五、鉴定依据 523
四、动物接种 523
第三节 申克氏孢子丝菌 523
一、标本的采集 523
二、直接检查 523
三、培养检查 523
三、培养检查 524
二、直接检查 524
六、临床意义 524
第四节 暗色孢科菌 524
一、标本的采集 524
二、直接检查 526
一、标本的采集 526
四、鉴定依据 526
五、临床意义 526
第五节 曲(霉)菌 526
三、培养检查 527
三、培养检查 529
二、直接检查 529
四、鉴定依据 529
五、临床意义 529
第六节 毛霉菌 529
一、标本的采集 529
五、临床意义 533
四、鉴定依据 533
第二十九章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34
第五篇 常见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及质量控制 534
三、注意事项 535
二、标本的采集方法 535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535
一、血液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535
二、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36
一、检验程序 536
第二节 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36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39
二、标本的采集方法 540
一、尿液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540
第三十章 尿液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40
第一节 标本采集 540
二、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41
一、检验程序 541
三、注意事项 541
第二节 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41
第三节 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543
一、粪便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病原微生物 544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544
第三十一章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44
二、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45
一、检验程序 545
二、标本的采集方法 545
三、注意事项 545
第二节 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45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49
二、标本的采集方法 551
一、痰液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551
第三十二章 痰液及支气管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51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551
二、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52
一、检验程序 552
三、注意事项 552
第二节 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52
第三十三章 化脓及创伤感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55
二、注意事项 555
第三节 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555
一、临床意义 555
二、标本的采集方法 556
一、化脓及创伤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556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556
二、检验方法、结果分析及报告方式 557
一、检验程序 557
第二节 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57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60
三、注意事项 562
二、标本的采集方法 562
第三十四章 鼻咽部、咽部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62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562
一、鼻咽部、咽部标本中可发现的细菌 562
二、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63
一、检验程序 563
第二节 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63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65
一、检验程序 567
第二节 检验方法 567
第三十五章 脑脊髓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67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567
一、脑脊液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567
二、标本的采集方法 567
三、注意事项 567
二、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68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69
二、采集方法 570
一、穿刺液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570
第三十六章 穿刺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70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570
二、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71
一、检验程序 571
三、注意事项 571
第二节 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571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72
一、烧伤标本中可能出现的细菌 573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573
第三十七章 烧伤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73
二、检验三原则 574
一、检验程序 574
二、标本的采集方法 574
三、注意事项 574
第二节 检验方法 574
三、检验方法 575
一、生殖器官标本中可能发现的细菌 576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 576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76
第三十八章 生殖器官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576
二、检验方法 577
一、检验程序 577
二、标本采集方法 577
三、注意事项 577
第二节 检验方法 577
第三节 临床意义 578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580
第一节 概述 580
第三十九章 医院感染及判定指标 580
三、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 581
二、医院感染的特点 581
一、医院感染的重点区 583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判定指标 583
二、医院感染的判定指标 584
二、抑菌试验 586
一、体外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 586
第四十章 指导抗菌治疗的实验室试验 586
第一节 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586
三、杀菌试验 596
四、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598
五、细菌Beta-内酰胺酶的检测 599
一、肉汤稀释法 601
第二节 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601
六、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仪器化和自动化 601
二、琼脂稀释法 602
三、肉汤-纸片测定法 603
一、绝对浓度间接法 604
第三节 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604
二、1%溶血液体培养基快速法 607
二、菌?混合加药法 609
一、药基混合法 609
第四节 真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609
一、体液内抗菌药物的活性测定 610
第五节 体内抗菌药物的活性和浓度的测定 610
二、体内菌药物浓度测定 611
一、对检验工作人员的要 613
第四十一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第一节 室内质量控制 613
二、仪器设备的监测 614
三、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615
四、质控用标准菌株的保存与应用 616
五、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量控制 618
六、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 619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和评价标准 625
一、空间质量评价的方法和目的 625
七、室内质量的全面控制 625
第二节 室间质量评价 625
三、注意事项 626
附录一 常用英汉专业词汇对照 627
附录二 常用专业名词索引 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