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基础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学基础
  • 成都中医学院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75
  • 标注页数:231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2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医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绪言 1

第二章阴阳 12

第一节阴阳的基本概念 12

第二节阴阳的具体运用 16

附:五行 19

第三章整体观念 22

第一节人体的组成 22

一、脏腑 22

(一)脏腑的概念 22

(二)五脏是构成五个生理系统的中心 23

(三)五脏之间的整体性 25

二、经络 28

(一)经络的概念 28

(二)经络的内容 28

(三)经络理论的临床运用 31

附:经络实质的研究动态 32

三、气、精、血、津液 33

(一)气 34

(二)精 37

(三)血 40

(四)津液 42

(五)气、精、血、津液的整体性 43

第二节人与自然 45

二、自然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46

一、自然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46

三、自然环境与治疗 48

第四章病因与预防 51

第一节病因 51

一、六因 53

附:疫疠 59

二、精神因素 60

三、劳倦与饮食 61

四、虫积 62

五、痰 63

七、物理因素 64

六、创伤与虫兽伤 64

第二节预防 65

第五章诊法与辨证纲要 71

第一节诊法 71

一、望诊 72

(一)全身情况 72

(二)局部情况 75

(三)舌诊 76

二、闻诊 83

(一)听声音 83

(一)寒热 84

三、问诊 84

(二)嗅气味 84

(二)汗 85

(三)头、身躯 85

(四)饮食、口味 87

(五)二便 87

(六)睡眠 88

(七)妇女经、带、胎、产 88

(八)小儿 88

四、切诊 89

(一)切脉 89

(二)其他切诊 95

第二节辨证纲要 97

一、八纲辨证 97

(一)寒热 98

(二)虚实 100

(三)表里 102

(四)阴阳 105

二、卫气营血辨证 108

(一)卫分 109

(二)气分 109

(三)营分 112

(四)血分 113

(一)太阳病 116

三、六经辨证 116

(二)阳明病 118

(三)少阳病 119

(四)太阴病 121

(五)少阴病 122

(六)厥阴病 123

(七)六经传变及其相互关系 124

四、几种常用辨证方法的相互关系 126

一、生理与病理 131

(一)心 131

第一节心与小肠 131

第六章脏腑证治 131

(二)小肠 133

附:心包络 133

二、辨证论治 134

(一)心气虚与心阳虚 134

(二)心阴虚与心血虚 135

(三)心火上炎 136

(四)胸阳不通,心血瘀阻 137

(五)痰蒙心窍 137

(六)痰火扰心 138

(七)小肠虚寒 139

(八)小肠气痛 140

一、生理与病理 141

(一)肝 141

第二节肝与胆 141

(二)胆 143

二、辨证论治 143

(一)肝气郁结 144

(二)肝经实火 144

(三)热动肝风 145

(四)血虚风动 146

(五)阴虚阳亢,肝风内动 147

(六)寒滞肝经 148

(七)胆实证 148

(八)胆虚挟痰证 149

(一)脾 150

一、生理与病理 150

第三节脾与胃 150

(二)胃 152

二、辨证论治 153

(一)脾胃虚弱 153

(二)脾胃虚寒 154

(三)中气下陷 155

(四)脾不统血 156

(五)湿困脾阳 156

(六)脾蕴湿热 157

(七)胃阴不足 158

(八)胃中湿热 159

(十)食滞胃脘 160

(九)胃火炽盛 160

第四节肺与大肠 161

一、生理与病理 161

(一)肺 161

(二)大肠 163

二、辨证论治 164

(一)肺气虚 164

(二)肺阴虚 164

(三)肺燥咳嗽 165

(四)痰浊阻肺 166

(五)风寒犯肺 166

(七)肺热咳嗽 167

(六)外寒里饮 167

(八)大肠虚证 168

(九)大肠热结 169

(十)大肠湿热 169

第五节肾与膀胱 170

一、生理与病理 170

(一)肾 170

(二)膀胱 173

附一:命门 173

附二:三焦 174

二、辨证论治 175

(二)肾气不固 176

(一)肾阳亏虚 176

(四)肾虚水泛 177

(三)肾不纳气 177

(五)肾阴亏虚 178

(六)阴虚火旺 179

(七)膀胱虚寒 179

(八)膀胱湿热 180

第六节脏腑合病 181

一、心脾两虚 181

二、心肾不交 182

三、肝脾不和 183

四、肝胃不和 183

六、肝火犯肺 184

五、肝胆湿热 184

七、肺脾两虚 185

八、脾肾阳虚 186

九、肺肾阴虚 186

十、肝肾阴虚 187

第七章治疗法则 189

第一节治疗原则 189

一、治病求本 189

二、标本缓急 190

三、因势利导 192

四、治分阶段 193

五、因人制宜 194

六、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 196

第二节常用治法 197

一、解表法 197

二、涌吐法 200

三、泻下法 201

四、和解法 203

五、表里双解法 204

六、祛风法 205

七、温里回阳法 206

八、祛暑法 208

九、祛湿法 209

十、润燥法 211

十一、清热泻火法 212

十二、理气法 215

十三、理血法 216

十四、祛痰法 218

十五、消导化积法 220

十六、驱虫法 221

十七、开窍通关法 222

十八、重镇安神法 223

十九、平熄内风法 224

二十、固涩法 225

二十一、补益法 226

二十二、治痈疡法 22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