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临床学基础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临床学基础
  • 湖南中医学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76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临床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水肿 (31 1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祖国医药学的发展梗概 1

目 录 1

第三节阴阳五行 (1 2

(十七)润燥法 (21 3

第二节人与自然 8

第二章脏象学 22

第一节脏腑的功能 23

一、五脏 24

二、六腑 34

三、奇恒之府 37

一、脏与脏的关系 45

第二节脏腑相互间的关系 45

二、腑与腑的关系 49

三、脏与腑的关系 50

第三节五脏与形体官窍 52

第四节精神、气血、津液 56

第三章经络学 64

第一节经络的分类与命名 64

第二节经脉的特点 66

第三节经络的作用 69

一、手太阴肺经 72

第四节十四经脉 72

二、手阳明大肠经 74

三、足阳明胃经 77

四、足太阴脾经 80

五、手少阴心经 82

六、手太阳小肠经 84

七、足太阳膀胱经 87

八、足少阴肾经 90

九、手厥阴心包经 92

十、手少阳三焦经………………………………………………(93 )十二、足少阳胆经 96

十二、足厥阴肝经 98

十三、督脉 101

十四、任脉 103

第五节经络实质的研究 105

(十)安神法 105

第四章病因学 110

第一节发病原理 110

第二节致病因素 113

一、六淫 113

二、七情 120

三、饮食 121

四、外伤 122

五、其他因素 123

第三节病理变化 123

一、病情演变 124

二、脏腑病理 127

三、经络病理 135

四、气血津液病理 140

第一节问诊 146

第五章诊断学 146

第二节望诊 151

一、神色形态望诊 151

二、舌象望诊 154

三、耳廓望诊 165

四、眼鼻唇齿望诊 165

五、皮肤望诊 166

六、分泌物和排泄物望诊 167

七、小儿指纹望诊 168

第三节闻诊 169

一、听声音 169

二、嗅气味 170

第四节切诊 171

一、切脉 171

(一)切脉的部位 172

(二)正常脉象 173

(三)病理脉象 174

1.浮脉类 175

2.沉脉类 176

3.迟脉类 177

4.数脉类 179

5.虚脉类 180

6.实脉类 181

(四)切脉的注意事项 182

二、触诊 183

第六章防治学 185

第一节预防 185

第二节治法 186

(一)扶正与祛邪 187

一、治疗原则 187

(二)治标与治本 189

(三)正治与反治 191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93

二、治疗方法 195

(一)解表法 195

(二)涌吐法 196

(三)泻下法 197

(四)和解法 198

(五)表里双解法 200

(六)温里法 200

(七)清热法 201

(八)开窍法 202

(九)祛风法 204

(十一)补益法 205

(十二)固涩法 207

(十三)消导法 208

(十四)理气法 209

(十五)理血法 210

(十六)祛湿法 212

(十八)祛痰法 214

(十九)驱虫法 216

(二十)痈疡疗法 217

第七章证治学总论 218

第一节 八纲辨证 219

一、表里 219

二、寒热 221

三、虚实 224

四、阴阳 225

第二节伤寒证治 228

一、太阳病证治 229

二、阳明病证治 233

三、少阳病证治 236

四、太阴病证治 239

五、少阴病证治 240

六、厥阴病证治 244

第三节温病证治 248

一、卫气营血证治 249

(一)卫分证治 250

(二)气分证治 252

(三)营分证治 255

(四)血分证治 256

二、三焦病证治 258

(一)上焦病证治 258

(二)中焦病证治 259

(三)下焦病证治 261

第四节杂病证治 263

一、肺病证治 263

二、心病证治 265

三、脾病证治 267

四、肝病证治 268

五、肾病证治 271

六、胃病证治 273

七、胆病证治 274

八、小肠病证治 275

九、大肠病证治 276

十、膀胱病证治 277

十一、脏腑兼病证治 278

发热 286

第一节身形病证治 286

第八章证治学各论 286

痉证 290

痹证 293

厥证 296

痿证 298

第二节脏病证治 300

咳嗽 300

喘证 303

哮证 305

痰饮 307

黄疸 309

臌胀 315

积聚 318

心悸 320

眩晕 323

失眠 325

中风 327

癫、狂、癎 330

消渴 334

虚劳 336

遗精 340

呕吐 342

第三节腑病证治 342

噎膈 344

呃逆 346

泄泻 348

便秘 350

淋正 352

癃闭 354

第四节疼痛证治 355

头痛 355

胸痹 358

胁痛 360

胃痛(附:吐酸) 362

腹痛 364

腰腿痛 367

第五节 出血证治 369

咳血 369

吐血 370

便血 371

尿血 372

紫癜 373

附:方剂 37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