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核磁共振成像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俎栋林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2966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91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821页
- 主题词: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核磁共振成像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
§1 原子核的磁性 1
一、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 1
二、原子核的磁化和顺磁磁化率(paramagnetic susceptibility) 4
§2 核磁共振条件 6
一、塞曼能级和共振跃迁 6
二、自由核磁矩的拉莫尔进动和共振章动 7
一、自旋-晶格相互作用,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 9
§3 弛豫过程和弛豫时间 9
二、自旋-自旋相互作用,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 11
三、相关时间 13
§4 NMR量子力学描述 14
§5 磁共振经典理论 16
一、磁化强度矢量M和弛豫假设 16
二、布洛赫方程和旋转坐标系 17
三、布洛赫方程的稳态解 19
四、NMR信号的高度、宽度、形状等特征量 20
五、原子核的动态(横向)磁化率 22
§6 布洛赫方程的暂态解,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 24
六、主磁场不均匀引起的吸收线加宽 24
一、磁化强度M的绝热章动 25
二、自由感应衰减 26
三、FID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7
四、非选择激发RF脉冲和选择激发RF脉冲 28
§7 自旋回波 30
§8 简单脉冲序列,弛豫时间T1、T2的测量 32
一、反转恢复序列测量T1 32
二、自旋回波序列(90°-τ-180°)测T2 33
三、CP序列(90°-τ-180°-2τ-180°-2τ-…)测T2 34
四、CPMG脉冲序列(90°-τ-180°y-2τ-180°y-2τ-…)测T2 35
五、T1ρ的测量 36
§9 NMR信号检测与信噪比 36
一、并联谐振 36
二、NMR信号强度 38
三、噪声和噪声指数 39
四、NMR信噪比 42
参考文献 43
§1 人体磁共振成像(MRI)的生理基础 45
第二章 NMR成像基本原理 45
一、人体水含量 46
二、弛豫时间 47
三、自旋-晶格弛豫 48
四、自旋-自旋弛豫 51
五、肿瘤鉴别(tumor discrimination) 52
§2 用线性梯度磁场进行空间编码和劳特伯NMR成像实验 53
一、线性梯度效应 53
二、投影 55
三、背投影(back projection) 57
四、劳特伯NMR成像实验 59
§3 投影重建技术和理论简介 60
一、层析技术诞生和发展简史 60
二、断层投影(tomography projectons) 61
三、直接背投影 62
四、滤波背投影 62
五、卷积滤波 64
六、傅里叶重建 64
§4 傅里叶成像(Fourier imagmg) 66
七、迭代重建 66
一、修改的劳特伯投影重建方案 67
二、傅里叶成像实验 68
三、二维傅里叶变换 69
四、傅里叶成像技术与投影重建技术的比较 71
§5 傅里叶成像理论 72
一、傅里叶成像的数学分析 72
二、广义自旋密度和线形函数 75
三、恩斯特(Ernst)二维及多维谱理论简介 76
§6 Spin-Warp傅里叶成像 79
§7 层面(slice)选择 80
一、层面取向和位置 80
二、层面厚度 82
§8 RF脉冲 82
一、选择性RF脉冲,软脉冲 83
二、非选择性RF脉冲,硬脉冲 83
三、sinc函数形RF脉冲 83
四、高斯型RF脉冲 85
五、选择饱和(selective saturation) 86
参考文献 88
§1 自旋回波脉冲序列 91
一、基本单层面(slice)自旋回波脉冲序列的时序图 91
第三章 临床常用的基本脉冲序列 91
二、采样、采样率、采样带宽和频率编码方向线分辨率 93
三、“混叠”问题和过取样 94
四、数据矩阵与K空间 95
五、二维图像的信噪比 96
六、信噪比对场强的依赖性 97
七、相位编码方向极限分辨能力和梯度强度的关系 98
九、加权像 99
八、自旋回波序列的像元素信号强度公式 99
十、成像时间 100
§2 改进的自旋回波变型序列 100
一、标准双回波和多回波序列 100
二、快自旋回波脉冲序列 101
三、fSE的图像对比度 103
四、多层面SE脉冲序列(MSE) 103
五、快SE和多层面SE相结合 104
六、三维SE脉冲序列 105
一、标准IR序列的时序 107
§3 反向恢复脉冲序列 107
二、快反转恢复序列(fast IR) 108
三、多层面IR序列 109
四、T1-加权的IR实像动态范围 109
五、对比度概念,差噪比 110
§4 对比度模型和压脂肪技术(STIR) 114
一、本征对比度 114
二、SE对比度加权成像 114
三、IR序列的重T1-对比度加权成像 116
五、抑制脑脊液的FLAIR技术 120
四、抑制脂肪的STIR技术 120
§5 梯度回波(GE)序列 121
一、基本GE回波序列 121
二、允许小角倾倒 122
三、单位时间信噪比、单位时间差噪比 123
四、T2*弛豫效应 124
五、选层RF脉冲和选层梯度 124
六、RF功率沉积 126
一、残余横向磁化强度的再聚焦 128
§6 残余横向磁化强度再聚相GE序列(GRASS) 128
二、稳态自由进动 129
三、CE-FAST(或PSIF)序列的时序 130
四、对比度 131
五、三维GRASS序列 135
§7 破坏残余横向磁化强度的GE序列,FLASH 136
§8 磁化强度预备的梯度回波序列 139
一、T1-加权的MP-RAGE序列 140
§9 梯度回波序列的临床应用 141
二、T2-加权的MP-RAGE序列 141
一、GE稳态和半稳态三类变型序列的使用条件和对比度 142
二、混叠问题(aliasing) 143
三、横向相干的破坏方式 143
四、化学位移、水和脂肪分离的Dixon方法 144
五、高效率和高分辨成像 145
六、功能MR研究 145
§10 图像信噪比(SNR) 146
一、图像信噪比的基本表达式 146
二、接收电路的病人负载 146
三、高、低场MRI系统中体元信噪比 148
四、SNR的实用表示 149
五、扫描参数引入SNR 150
六、接收机对SNR的影响 150
七、弛豫对SNR的影响 151
参考文献 151
第四章 MRI动力学和传播子矩阵 155
§1 MRI动力学方程的解 155
一、布洛赫方程的矩阵形式 155
二、旋转坐标系中的Bloch方程 156
§2 传播子矩阵的初步应用 157
三、传播子矩阵 157
一、FID信号 158
二、自旋回波(90°-τ-180°-τ-echo)序列 159
三、“8”球回波和受激回波 160
四、梯度回波 165
§3 自旋回波(SE)序列的像元信号公式的导出 166
§4 反转恢复(IR)脉冲序列像元信号公式的导出 167
§5 破坏残余M′⊥的梯度回波成像序列像元信号公式的导出 170
一、残余横向磁化强度M′⊥ 170
二、对残余横向磁化强度M′⊥的不同处理 172
三、破坏梯度回波序列像元信号强度公式 173
§6 稳态自由进动 175
一、SSFP形成的物理机制 176
二、稳态自由进动的定性模型 177
三、SSFP的定量计算 179
四、连续偏置分布 182
五、交变相位脉冲列 183
六、小倾角RF脉冲 184
一、在急速重复的脉冲列中的稳态磁化强度 187
§7 稳态自由进动再聚焦梯度回波序列 187
二、SSFP梯度回波信号的时域图像强度和对比度 189
三、SSFP梯度回波信号的频域图像强度和对比度 191
四、原始FISP序列 192
五、SSFP双回波 194
参考文献 195
第五章 高速扫描序列 198
§1 提高成像速度的途径、K空间和高速序列类别 198
一、扫描时间和半傅里叶成像 198
二、归一化K空间 199
三、脉冲梯度和在K空间的扫描轨迹 200
§2 回波平面成像(EPI) 202
一、EPI序列的时序 202
二、EPI对硬件的要求 203
三、EPI图像对比度 204
§3 变形EPI序列 205
一、BEST序列 205
二、SE-EPI混合序列 205
三、GE-EPI混合序列 206
一、蚊香式(spiral)扫描序列 207
§4 渐开平面螺旋序列 207
二、方形蚊香序列 211
§5 高速FLASH成像 212
一、自旋密度加权的高速(snapshot)FLASH成像 212
二、T1-加权反向恢复(IR)高速FLASH成像 213
三、T2-加权的SE高速FLASH成像 214
四、化学位移选择性高速FLASH成像 215
五、谱的高速FLASH成像 215
§6 DANTE超快成像序列(DUFIS) 216
一、DANTE自旋回波列的2DMRI序列 217
二、DANTE受激回波列的2DMRI序列 219
三、3DDANTE超快梯度回波成像 219
§7 三维高速成像移频BURST序列 220
一、频移BURST3D成像时序和频移原理 220
二、FS-Burst序列的优势 221
三、两个回波列的特性 222
§8 高速成像RUFIS序列 222
§9 RARE序列 224
§10 高速STEAM序列 226
§11 GRASE序列 227
参考文献 228
第六章 扩散磁共振成像 231
§1 扩散对磁共振信号的影响 231
一、扩散现象的物理描述 231
二、在平衡态和稳态条件下如何观察扩散 232
三、扩散对MR信号的影响 233
§2 扩散磁共振成像理论及扩散自旋回波序列 235
一、支配磁化强度M扩散输运的Bloch-Torrey方程 235
二、磁共振扩散测量方法和脉冲序列 237
三、扩散磁共振成像 240
四、扩散成像自旋回波(SE)序列 242
§3 b因子计算 244
一、在扩散谱测量的自旋回波序列中b因子的计算 244
二、在脉冲梯度SE序列中b因子随脉冲波形的变化 246
三、在扩散MRI中成像编码梯度对b因子的贡献 246
四、在SE扩散成像实验中的扩散时间和扩散梯度的“滤波”效应 249
五、裁剪脉冲序列使bi和bct最小 249
一、最小可测量的扩散系数 251
§4 扩散MRI灵敏度及其生物系统中的扩散效应 251
二、最佳梯度因子b 252
三、生物系统中微观动力学和微观结构效应 253
四、受限制扩散 253
五、各向异性扩散 255
六、在多隔间系统中的扩散 257
七、代谢扩散 257
§5 受激回波扩散成像序列 258
一、受激回波序列 258
二、测量扩散的受激回波序列 259
三、受激回波扩散成像 260
五、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加权STEAM成像研究 261
四、受限制扩散的STEAM成像 261
六、人脑的扩散加权高速STEAM成像序列 264
§6 稳态自由进动(SSFP)快扩散敏感成像 265
一、稳态自由进动(SSFP)中的相干路径 266
二、SSFP中的扩散灵敏度 267
三、扩散敏感SSFP成像 268
四、人脑的SSFP扩散敏感像 269
一、运动伪影 271
§7 扩散EPI成像 271
二、EPI扩散加权成像序列 272
三、人脑的EPI扩散成像研究结果 273
§8 在扩散张量成像中b矩阵的解析计算 275
一、b矩阵的一般表达式 276
二、MR扩散谱b矩阵一般表达式 277
三、扩散张量成像SE序列b矩阵一般表达式 278
四、扩散张量成像EPI序列?矩阵一般表达式 281
§9 扩散张量MR成像 286
一、宏观有效扩散张量?及其对回波信号的影响 287
二、有效扩散张量?的成像实验测量——扩散张量成像(DTI) 288
三、只用7次DWIs确定?的简单方法 289
四、扩散椭球 290
五、扩散张量?的不变量 291
六、仅用7次DWIs和25次DWIs实验结果的比较 295
七、扩散张量成像的临床应用 298
§10 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病尤其是中风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299
一、在正常脑中的扩散 299
二、脑瘤中的水扩散 303
三、表观扩散系数(ADC)和脑缺血 304
四、对缺血时ADC减小原因的进一步推测 308
五、集成的扩散/灌注MRI对中风的检查、诊断和处理 309
六、在中风时集成的扩散/血液动力学MRI的作用 312
七、脑缺血时水扩散减小的机制和预测值 315
参考文献 320
第七章 血流MR成像和血管MR造影 326
§1 生理血流运动 326
一、运动类型 326
二、流体在管道中和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描述 327
三、血管血流特征 328
§2 流动血对MR信号的影响 329
一、流空效应及高速信号损失 330
二、湍流引起信号损失 330
三、层流引起奇回波散相、偶回波重聚相 331
四、凝滞和舒张赝门控 334
五、流动相关增强(FRE) 336
六、血流异常和血管疾病诊断 338
七、辨别血栓和慢血流 341
一、流动的综合效应及流动鬼影 344
§3 流动伪影和流动补偿技术 344
二、抑制FRE鬼影的预饱和技术 345
三、流动补偿即GMN技术 346
四、用流动补偿产生的新问题 349
五、心电门控 351
§4 血流在梯度回波图像上的流入(inflow)或TOF效应 351
一、在破坏GE序列中信号强度与激发脉冲数、倾倒角的定量关系 352
二、二维成像 353
三、三维成像 355
四、对低速流入效应的理解 356
五、克服TOF饱和的措施 357
一、相位成像概念和方法 358
§5 相位成像 358
二、相位像的灰度表示 359
三、相位差像 359
四、在相位分布图中的运动伪影 360
五、用相位像检查主磁场均匀性 360
六、测量磁化率分布 361
§6 MR流动测量,飞行时间法 364
一、团注激发跟踪测量方法 364
七、用“斑马条纹”相位像显示流动效应 364
二、激发团注一维跟踪法 366
三、团注预饱和跟踪测量方法 366
四、临床应用 367
§7 流动测量,相敏法 368
一、相敏法测量流动的SE序列 368
二、相敏法测量流动的GE序列 369
三、用相位差对比度测量流动仿真(phantom)的实例 371
四、应用相敏法应注意的问题 371
五、用一维相位数据(RACE)测流速 373
§8 MR速度成像 374
六、RACE的临床应用价值 374
§9 血管造影(MRA),飞行时间(TOF)法 378
一、二维流入敏感(或TOF)法 379
二、最大强度投影显示 381
三、三维傅里叶变换梯度回波TOF 381
四、黑血造影,最小强度投影 386
五、三维快速黑血成像和黑血MRA 387
一、用相位探测运动的原理 389
§10 相位对比度血管造影(PC MRA) 389
二、PC MRA的重要属性 395
三、相敏流动成像脉冲序列 396
四、数据后处理 398
五、临床应用 399
§11 全身MRA 405
一、对比度最佳化 405
二、头和颈MRA 405
三、心血管成像 406
四、肾动脉 409
五、四肢血管成像 410
六、未来发展前景 411
参考文献 411
第八章 灌注成像 416
§1 灌注概念和描写微血管的基本物理参数 416
一、灌注基本概念 416
二、血细胞比容和法拉由斯效应 417
三、平均渡越时间 418
一、借助于自由可扩散示踪剂的组织灌注 419
§2 传统组织灌注及可视化方法 419
四、灌注、血流和流速概念的区分 419
二、非可扩散示踪剂 421
三、标记微球沉积法 423
§3 借助于外源示踪剂的MR灌注成像 424
一、含氘(2H)示踪剂 424
二、基于氧17水的脑血流测量 425
三、19FNMR脑血流成像 429
§4 顺磁性对比剂的灌注MR成像 430
一、对比度增强剂(contrast agent) 430
三、弛豫率 431
二、顺磁性对比剂两种作用机制 431
四、磁化率 432
五、动态磁化率对比度技术 433
§5 对比剂增强灌注MRI的临床应用 437
一、磁化率(x)对比度和脑血管疾病 437
二、脑瘤性疾病 439
三、神经变性疾病 443
§6 体元内非相干运动(IVIM)和相干运动(IVCM)成像 445
一、毛细血管模型和IVIM效应 445
二、体元内不相干运动(IVIM)和相干运动(IVCM) 447
三、IVCM成像 448
四、IVIM成像 450
五、IVIM和经典灌注 451
§7 IVIM成像中扩散和灌注的分离 452
一、IVIM成像 452
二、扩散和灌注的分离 454
§8 动脉血水自旋标记的非侵入灌注MRI 455
一、磁标记 455
二、灌注率的测量 455
三、推广到成像 457
五、磁化强度转移效应 458
四、动脉水标记技术 458
六、动物实验例子 459
七、人脑灌注研究 459
参考文献 461
第九章 MR图像伪影 464
§1 混叠伪影、截断或跳动伪影 464
一、混叠伪影及抑制办法 464
二、边缘跳动伪影 467
一、磁场扰动和材料磁性 471
§2 金属材料伪影和磁化率伪影 471
二、金属材料伪影 472
三、磁化率伪影 475
四、魔角效应 479
§3 主磁场B0、梯度和RF场不均匀产生的伪影 481
一、主磁场不均匀对图像的影响 481
二、梯度伪影 483
三、RF场伪影 486
一、中央点或中央斑伪影 489
二、中分线伪影 489
§4 四类中央伪影和部分体积平均伪影 489
三、中分拉链(zipper)伪影 490
四、中央扩展伪影 492
五、部分体积平均伪影 493
§5 数据限幅、数据丢失、数据错误引起的伪影 495
一、数据点错误引起条纹伪影 495
二、数据限幅截顶引起对比度畸变伪影 496
三、数据丢失引起的伪影 498
一、化学位移失配机制和伪影特征表现 499
四、正交相敏检波器不正确引起的伪影 499
§6 化学位移空间失配伪影(CSMAS)和IR序列中的黑界限伪影 499
二、黑分界线伪影 504
§7 MRI中运动效应和鬼影 507
一、鬼影形成的基本机制 507
二、运动类型及情形 509
三、运动伪影的特征 510
四、影响鬼影强度的因素 511
三、信号平均(SA:signal averaging) 512
二、屏住呼吸(BH:breath holdding) 512
一、限制体运动(RES:restrainmg) 512
§8 不监视运动抑制运动伪影的措施 512
四、变TR和NEx 513
五、降低运动组织的信号强度 515
六、调换梯度的方向 515
七、用梯度再聚相的运动补偿 516
八、空间预饱和 518
九、短TE,快序列 521
§9 监视运动、抑制运动伪影的措施 521
一、门控 522
二、调序相位编码 523
三、导航回波自适应校正 523
四、后处理技术 526
五、各种方法属性和欠缺的比较 527
六、不同方法的结合 528
参考文献 529
第十章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 532
§1 大脑活动时的生理变化 532
一、代谢和血流变化 532
二、脑活动地图转化到代谢和血流地图 533
三、在功能活动期间细胞代谢和血流的变化 536
四、脑血流(CBF)/脑氧代谢率(CMRO2)失配 537
五、脑葡萄糖代谢率(CMRGLc)/脑氧代谢率(CMRO2)失配 538
六、在功能活动期间细胞代谢和血流变化的总体物理图像 539
§2 基于磁化率对比度的fMRI原理 540
一、功能MRI响应的符号 540
二、功能MRI网络 540
三、体磁化率(BMS)效应 541
四、生理现象和生理学参数 546
五、代谢 547
一、脑活动感应的MRI信号 551
§3 BOLD功能MRI原理 551
二、红细胞感应的磁化率效应 553
三、血管内、外BOLD贡献 554
四、氧消耗代谢率变化和脑血流变化之间不耦合 554
五、对神经活动的BOLD响应 555
六、BOLD fMRI的空间特异性 557
§4 BOLD信号变化的基本理论模型 560
一、BOLD信号变化的生物物理模型 560
二、BOLD效应的多址性 563
§5 用于fMRI的脉冲序列 567
一、GE和SE序列对流入的灵敏度 568
二、在GE和SE序列中的磁化率对比度 568
三、EPI序列 571
四、使用EPI应注意的问题 574
五、GE和SE BOLD成像序列的最佳参数 576
六、GE-EPI和SE-EPI的BOLD对比度的实验比较 577
§6 二维和三维BOLD梯度回波fMRI方法的最佳效率 578
一、BOLD效应对回波时间(TE)的依赖关系 578
二、三维fMRI方法比2D多层面fMRI方法的优越之处 582
三、3D和2D fMRl方法中的信号稳定性 585
§7 对刺激早期负响应的fMRI研究 589
一、大脑皮层对刺激的早期响应 589
二、用功能谱(fMRS)探测早期响应的研究 589
三、最初用MRI观察到的早期响应 590
四、早期响应对刺激持续时间的依赖 591
五、早期响应对回波时间TE的依赖 595
六、早期响应对场强B0的依赖 597
§8 图像配准 597
一、导言 597
二、图像配准基本原理 598
三、同模态图像配准 604
四、配准后的残留伪影 607
五、空间归一化 608
§9 BOLD和其他fMRI技术的空间分辨率 613
一、技术方面的考虑 614
二、血管网络结构方面的考虑 614
三、生理学方面的考虑 617
二、神经-血液动力学事件的级联 619
一、fMRI对比度 619
§10 fMRI的时间分辨率 619
三、时间分辨率问题 621
§11 事件相关的fMRI 624
一、在ER-fMRI中实验设计问题 625
二、单事件fMRI:单一思想测量 626
三、在体元内或感兴趣区(ROI)内潜伏期的辨别 627
四、跨体元或跨ROI的潜伏期辨别 627
五、fMRI的时间分辨率 630
一、脑fMRI数据特征 631
二、实验设计和数据预处理 631
§12 fMRI统计步骤和方法 631
三、统计分析 632
四、感兴趣区分析 633
五、两种不同实验类型数据处理的差异 633
六、ER-fMRI实验结果 634
七、其他分析方法 635
参考文献 636
第十一章 油/水质子化学位移成像 643
§1 化学位移和MRI信号 643
一、化学位移 643
二、自旋-自旋耦合 645
三、质子密度 647
四、弛豫(T1和T2) 648
§2 与脉冲序列有关的脂肪化学位移 650
一、在EPI序列中沿相位编码轴化学位移伪影 650
二、在梯度回波(GE)序列中油/水相位对消伪影 651
§3 Dixon化学位移成像(CSI) 654
一、基于SE序列的原始Dixon方法 654
二、抑制脂肪的CHOPPER序列 655
三、磁场不均匀性效应 658
一、三点(π,0,-π)Dixon(3PD)技术 660
§4 三点式Dixon技术 660
二、三点不对称采样(0,π/2,π)Dixon方法 662
三、基于GE序列的Dixon方法 665
§5 对脂肪的频率选择性抑制方法 665
一、脂肪的选择激发,CHESS序列 666
二、窄带激发脉冲的设计 667
三、脂肪的选择性饱和 669
四、水的选择激发 670
一、基于弛豫率的STIR技术 671
§6 脂肪/水分离或抑制的其他方法及混合方法 671
五、梯度反向CHESS技术 671
二、SPIR技术 672
三、自旋-自旋耦合(J-耦合)方法 672
四、基于谱的CSI成像技术 673
五、混合方法 674
§7 脂肪/水CSI的临床应用 676
一、CSI的优越性 677
二、CSI的缺点 678
三、顺磁对比剂的应用,PEACH方法 679
参考文献 681
第十二章 自旋锁定成像和磁化强度转移成像 684
§1 自旋锁定成像 684
一、自旋锁定技术测T1ρ和T1ρ色散 684
二、在旋转坐标系中的纵向弛豫 685
三、SL成像、T1ρ加权像和T1ρ像 685
四、RF功率沉积和特定吸收率 686
§2 T1ρ色散成像 687
一、T1ρ色散 687
二、T1ρ色散成像 688
三、临床结果和意义 689
§3 磁化强度转移成像 692
一、双池模型和磁化强度转移概念 692
二、磁化强度转移成像 694
三、MT效应对照射功率和频偏的依赖 695
四、饱和转移对1H1池弛豫时间的影响 696
五、组织特异性和对比度 697
六、MTC图像临床应用 697
七、MTC的负效应 699
一、实验条件和方法 700
§4 磁化强度转移定量理论 700
二、双池模型参数 701
三、耦合的布洛赫方程 702
四、稳态解 703
五、洛伦兹线形和高斯线形 704
六、偏照的直接效应 704
七、MT效应和模型参数的提取 705
八、Z谱 708
九、最佳偏照条件 709
一、动态核极化 710
§5 动态核极化和双共振技术 710
二、DNP成像 711
三、核欧沃豪色效应(NOE)和双共振技术 712
参考文献 713
第十三章 在活体中定域磁共振谱和谱成像 715
§1 生物体内NMR谱 715
一、基本原理 715
一、活体中MRS发展历史 717
§2 用MRS谱可观测的活体中的代谢过程 717
二、参考谱峰和标准物质 717
三、MRS对仪器的要求 717
二、活体中间代谢产物 718
三、中间代谢产物的MRS 720
§3 活体中可观测的MR谱 720
一、磷-31谱 720
二、氢-1谱 723
三、钠(23Na)谱和钾(■K)谱 724
四、氮-14和氮-15谱 727
六、氟-19谱 728
五、碳13谱 728
§4 MRS定位技术及其他有关技术 731
一、表面线圈定位法 731
二、层面选择性B0-梯度方法 733
三、表面线圈和B0梯度相结合的组合方法 737
四、抑制水峰的方法 737
五、选择性抑制脉冲技术 738
六、双共振技术 738
§5 磁共振谱成像(MRSI)脉冲序列 744
一、四维傅里叶成像 744
二、回波时间编码(ETE)谱成像 746
三、回波平面谱成像(EPSI) 749
四、多回波谱成像 750
参考文献 750
第十四章 MRI扫描器 755
§1 MRI扫描器总体结构简介 756
一、磁体部分 757
二、谱仪部分 758
三、计算机部分 759
一、超导磁体系统 760
§2 MRI主磁体系统简介 760
二、永磁磁体系统 764
三、电磁体 766
§3 MRI梯度系统概述 766
一、度量梯度线圈优劣的指标 767
二、超导MRI梯度线圈传统结构 768
三、永磁或电磁MRI系统的梯度线圈结构 769
四、梯度线圈的新发展 771
五、梯度放大器和开关时间 772
六、涡流产生的机制 773
二、LC谐振槽路 774
§4 MRI的RF线圈系列 774
一、RF线圈的功能和本征物理特性 774
三、RF线圈设计考虑要点 777
四、螺线管线圈 778
五、在圆柱内产生横向磁场的线圈 779
六、鸟笼线圈 780
七、RF线圈系列 781
§5 射频谱仪系统 782
一、概述 782
二、RF开关 783
三、RF线圈和发射机的匹配 786
四、RF线圈和接收机前放的连接 787
五、压控衰减器(VCA) 787
六、低通滤波器 789
七、正交混合器(quadrature hybrid)和正交调制器 789
八、发射通道 789
九、RF功率放大器 789
参考文献 790
后记 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