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承淡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2819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91页
- 主题词:针灸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针科学 3
第一章 总论 3
一、针术之由来 3
二、针术之定义 4
三、针之构造与种类 4
四、针之选择与保存 4
第二章 各论 6
一、刺针之练习 6
二、刺针之方式 8
三、刺针之方向 9
四、刺针之目的 10
五、直接刺激与间接刺激 11
六、刺针之感通作用 11
七、刺针前之准备与注意 11
八、刺针时之消毒 12
九、刺针时医者与患者之体位 13
十、进针时之程序 13
十一、进针后之手技 16
十二、一般应用之新针法 17
十三、出针之手法 18
十四、晕针之处置 18
十五、出针困难之处置 19
十六、折针之处置 20
十七、出针后遗感觉之处置与防止 21
十八、出针后皮肤变色及高肿之处置 21
十九、针尖刺达骨节时之处置 22
二十、针治之适应证及不适应证 22
二十一、针治之禁忌 23
二十二、皮肤针之应用法 23
第三章 针科之科学原理 25
一、刺针刺激之种类 25
二、刺针刺激之绝缘传导 26
三、针治对血液之影响 26
四、针治之止血法有效之理由 26
五、针治之科学研究 26
六、吉村、后藤、越智三博士之研究报告 30
七、刺针孔之大小 31
八、关于刺针点 31
九、结论 31
第二编 灸科学 35
第四章 总论 35
一、灸法之起源 35
二、灸术之定义 35
三、施灸之原料 36
四、艾之制法 36
五、艾绒之保存法 36
六、艾灸之特殊作用 37
七、艾炷之大小 37
八、艾炷之壮数 37
九、灸刺激之强弱与温度 38
第五章 各论 39
一、灸法之种类 39
二、灸术之现象 39
三、灸术之应用 40
四、灸术之医治工作 41
五、灸术之健体作用 41
六、施灸之目的 42
七、各种灸法 42
八、施灸之方法 44
九、施灸之前后 44
十、施灸上之注意 45
十一、灸痕化脓之理由 45
十二、灸后处置法 45
十三、灸痕化脓之防止法 46
十四、灸疮之洗涤法 46
十五、于灸痕续行施灸之方法 46
十六、灸与摄生 47
十七、施灸之禁忌 47
第六章 灸之科学研究 49
一、灸之科学的研究引言 49
二、?田、原田两博士之灸之研究 49
三、后藤博士之研究 51
四、逸智博士之灸之研究 52
五、五博士之灸之研究总括 54
六、结论 57
第三编 经穴学 61
第七章 总论 61
第一节 经穴之定义 61
第二节 经穴之分类 62
第三节 人体各部之区别 63
一、头部 63
二、颈部及项部 64
三、躯干 64
四、四肢 65
第四节 骨度法 69
第八章 各论十四经穴 71
第一节 肺经 71
第二节 大肠经 75
第三节 胃经 82
第四节 脾经 95
第五节 心经 101
第六节 小肠经 104
第七节 膀胱经 109
第八节 肾经 129
第九节 心包经 136
第十节 三焦经 139
第十一节 胆经 146
第十二节 肝经 159
第十三节 督脉 163
第十四节 任脉 171
第九章 经外奇穴 178
第四编 治疗学 201
针灸治疗总论 201
第十章 疾病总论 201
第一节 健康之意义 201
第二节 疾病之成因 202
第三节 疾病原因之说明 203
第四节 疾病症状之说明 204
第五节 循环障碍 205
第六节 代谢障碍 206
第七节 进行性病变(修补) 207
第八节 炎症 208
第九节 肿疡(肿胀) 209
第十节 自家中毒 210
第十一章 针灸与疾病 212
一、针灸与免疫 212
二、针灸与杀菌 213
三、针灸与消炎 213
四、针灸与营养 214
五、针灸与镇静 214
六、针灸与强壮 215
七、针灸与收敛 215
八、针灸与强心 216
九、针灸与利尿、通便、发汗 216
第十二章 刺激点与疾病 218
一、强壮作用之刺激点 218
二、镇静作用之刺激点 219
三、调整作用之刺激点 220
四、其他疾病之一般刺激点 220
五、结论 221
第十三章 提供初学针灸之临床应用及参考一些问题 224
一、针灸取穴多少及治疗间隔问题 224
二、如何决定病症之应针或应灸 225
三、如何避免针治危险 225
四、针灸刺激强弱之适用及针刺程序 226
五、针灸效果不一致之原因 226
六、针与灸效果之特点 227
七、结论 227
针灸治疗各论 228
第十四章 呼吸器病 228
第一节 喉头疾患 228
第二节 气管及气管支疾患 232
第三节 肺脏疾患 234
第四节 肋膜疾患 239
第十五章 循环器病 242
第一节 心脏疾患 242
第二节 脉管之疾患 246
第三节 血液病 247
第十六章 消化器病 249
第一节 口腔疾患 249
第二节 咽头疾患 252
第三节 食管疾患 253
第四节 胃疾患 255
第五节 肠疾患 262
第六节 腹膜疾患 268
第七节 肝胆疾患 269
第十七章 泌尿生殖器病 273
第一节 肾脏疾患 273
第二节 膀胱疾患 275
第三节 溺道疾患 278
第四节 生殖器疾患 278
第十八章 脑、脊髓及神经系病 282
第一节 脑髓疾患 282
第二节 脊髓疾患 286
第三节 末梢神经疾患 288
一、知觉障碍 288
二、神经痛 289
三、运动神经麻痹 295
第四节 运动神经痉挛 302
第五节 炎性及变性神经变化 304
第六节 官能的神经病 307
第七节 运动器病 314
第十九章 妇人科病 319
第一节 内外阴部疾患 319
第二节 子宫及卵巢疾患 320
第三节 其他妇人科疾患 323
第二十章 小儿科病 327
第二十一章 内分泌障碍 329
第二十二章 新陈代谢病 331
第二十三章 五官器病 333
第一节 眼疾患 333
第二节 耳鼻疾患 335
第二十四章 传染病 337
第一节 十大传染病 337
第二节 其他之传染病 343
附录:针灸治疗分类摘要 347
第一节 内景篇 347
第二节 外景篇 349
第三节 杂病篇 355
第四节 灸治篇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