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经典精读 供中医类专业使用 案例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经典精读  供中医类专业使用  案例版
  • 陈建章主编;邓棋卫,刘建国,孟萍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8351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08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16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古籍-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经典精读 供中医类专业使用 案例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黄帝内经》部分 3

第一章 绪论 3

一、作者与沿革 3

二、内容与体例 3

三、主要学术成就 4

四、学习方法和要求 5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7

一、阴阳学说 7

二、五行学说 10

第三章 藏象 14

一、五脏 14

二、五神 16

三、六腑及奇恒之府 16

四、精、气、神 17

五、三焦 18

第四章 病因病机 20

一、阴阳失调病因病机 20

二、外感病因病机 21

三、内伤病因病机 23

第五章 病证 26

一、伤寒病证 26

二、阴阳交病证 26

三、厥证病证 27

四、痹证病证 27

五、痿证病证 28

六、痛证病证 29

第六章 诊法 32

第七章 经络 36

一、经脉的生理功能 36

二、经络在临床诊治上的意义 36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 36

四、奇经的循行路线 42

第八章 养生 44

《伤寒论》部分 53

第一章 概论 53

一、《伤寒论》的版本沿革和学术发展概要 53

二、伤寒的含义 53

三、六经的概念 54

四、《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54

五、六经病证治则治法 56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58

一、太阳病纲要 58

二、太阳中风证 59

三、太阳中风证的兼证、变证与禁忌证 60

四、太阳伤寒经输不利证 63

五、太阳伤寒证及兼证 63

六、太阳蓄水证 65

七、太阳蓄血证 66

八、邪热壅肺证 67

九、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 67

十、协热下利证 67

十一、心阳虚证 68

十二、阳虚兼水气证 70

十三、脾虚证 71

十四、肾阳虚证 72

十五、阴阳两虚证 74

十六、热实结胸证 75

十七、寒实结胸证 76

十八、热痞证 76

十九、寒热错杂痞证 77

二十、上热下寒证 79

第三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80

一、阳明病纲要 80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80

三、阳明病脉证 80

四、阳明病里热实证的外证和脉象 81

五、热扰胸膈证 81

六、胃热弥漫证 82

七、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 82

八、阴虚水热互结证 83

九、阳明腑实证 83

十、脾约证 85

十一、津亏便结证 85

十二、下法禁忌 86

第四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87

一、少阳病提纲 87

二、少阳病本证 87

三、少阳病兼证 89

第五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91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91

二、太阴病证治 91

三、太阴病预后 93

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95

一、少阴病辨证纲要 95

二、少阴病本证 95

三、少阴病兼变证 99

四、少阴病治禁 100

五、少阴病预后 101

第七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02

一、厥阴病辨证纲要 102

二、厥热胜复 102

三、厥阴病本证 102

四、厥逆证治 104

五、辨呕哕下利证 107

六、厥阴病预后 108

《金匮要略》部分 111

第一章 绪论 111

一、作者与沿革 111

二、内容与体例 111

第二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112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112

二、病因分类,早期防治 112

三、表里新久同病均须审因论治 113

第三章 痉湿暍病脉证 115

一、湿病 115

二、暍病 116

第四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 118

一、百合病 118

二、狐惑病 119

第五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 121

一、血痹病 121

二、虚劳病 121

第六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 124

一、痰饮的分类 124

二、水饮与五脏的关系 124

三、痰饮的治则 125

四、痰饮咳嗽治疗的主方 125

第七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 129

一、消渴病的证候 129

二、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129

三、消渴病及小便不利治疗的主方 130

第八章 水气病脉证 132

一、水气病分类 132

二、风水病的机理 132

三、水气病治疗的主方 133

第九章 黄疸病脉证 135

一、黄疸病的病机 135

二、黄疸的分类和主症 135

三、黄疸病治疗的主方 136

第十章 妇人杂病脉证 138

《温病学》部分 143

第一章 绪论 143

一、温病学的定义、地位和研究对象 143

二、温病学的重要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成就 143

三、学习《温病学》的要求和方法 145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范围和分类 146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48

一、温疫的病因与发病 148

二、温热病的病因与发病 148

三、湿热病的病因与发病 149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论治 150

一、卫气营血辨治 150

二、三焦辨治 157

第五章 温病的特殊诊法 164

一、辨舌 164

二、验齿 170

三、辨斑疹 172

四、辨白? 174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原则 175

一、温疫病治则 175

二、温热病卫气营血治则 175

三、温热病三焦治则 176

第七章 风温 178

一、概念及发病特点 178

二、辨证施治 178

三、原文选摘 179

第八章 春温 181

一、概念及发病特点 181

二、辨证施治 181

三、原文选摘 182

第九章 暑温 184

一、概念及发病特点 184

二、辨证施治 184

三、原文选摘 185

第十章 湿温 187

一、概念及发病特点 187

二、辨证施治 187

三、原文选摘 188

第十一章 伏暑 190

一、概念及发病特点 190

二、辨证施治 190

三、原文选摘 191

第十二章 秋燥 193

一、概念及发病特点 193

二、辨证施治 193

三、原文选摘 194

第十三章 大头瘟 195

一、概念及发病特点 195

二、辨证施治 195

三、原文选摘 195

第十四章 烂喉痧 197

一、概念及发病特点 197

二、辨证施治 197

三、原文选摘 197

第十五章 温疫 199

一、概念及发病特点 199

二、辨证施治 199

三、原文选摘 200

附录 温病专用方剂索引 20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