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毒理学基础 第7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毒理学基础  第7版
  • 孙志伟,陈雯,周建伟,张文昌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4633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77页
  • 文件大小:292MB
  • 文件页数:503页
  • 主题词:毒理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毒理学基础 第7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1

一、描述毒理学 1

二、机制毒理学 2

三、管理毒理学 2

第二节 毒理学简史 3

一、学科萌芽期 3

二、学科形成期 4

三、学科发展期 5

四、我国毒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6

第三节 毒理学应用 6

一、毒理学研究领域 6

二、安全性评价 7

三、风险评估 7

四、法规毒理学 7

第四节 毒理学展望 8

一、系统毒理学 8

二、表观遗传毒理学 9

三、替代毒理学 9

四、计算毒理学 9

五、管理毒理学 10

六、转化毒理学 10

七、新的毒性测试策略 11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12

第一节 毒物、毒性与毒作用 12

一、毒物 12

二、毒性 13

三、毒作用 14

四、作用模式与毒作用路径 18

第二节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18

一、剂量、效应和反应 18

二、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研究及其应用 20

三、时间-反应(效应)关系 22

四、低剂量兴奋效应 23

五、生物标志 24

第三节 毒性参数与安全限值 24

一、一般毒性参数 25

二、特殊毒性参数 27

三、安全限值 28

第三章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31

第一节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32

一、化学毒物跨膜转运 32

二、吸收 34

三、分布 37

四、排泄 39

第二节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41

一、生物转化的意义 41

二、生物转化酶 43

三、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44

四、影响化学毒物生物转化的某些因素 53

第三节 毒物动力学 55

一、经典毒物动力学 56

二、生理毒物动力学模型 60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64

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和靶器官 64

一、毒物在体内转运和转化 64

二、增毒与解毒作用 66

第二节 靶分子的反应 69

一、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类型 69

二、终毒物对靶分子的有害影响 71

第三节 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72

一、细胞应激 72

二、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76

三、细胞稳态失调 79

第四节 修复障碍 83

一、损伤修复机制 83

二、修复障碍及其引起的毒作用 85

第五节 毒物毒作用的表观遗传机制 87

一、DNA甲基化 88

二、组蛋白修饰 89

三、染色质重塑 90

四、非编码RNA 91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 94

第一节 化学物因素 94

一、化学结构 94

二、理化性质 96

三、化学物纯度 98

第二节 机体因素 98

一、物种、品系差异 98

二、个体间的遗传学差异 99

三、机体其他因素对毒作用的影响 101

第三节 暴露因素 104

一、暴露剂量与内剂量 104

二、暴露途径 104

三、暴露持续时间 105

四、暴露频率 105

五、溶剂和助溶剂 105

第四节 环境因素 105

一、气象因素 106

二、噪声与辐射 106

三、昼夜与季节节律 106

四、动物饲养条件 107

第五节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107

一、联合作用的方式 107

二、联合作用的类型 107

三、联合作用的评价 109

第六章 毒理学实验设计 113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选择 113

一、物种选择 113

二、品系选择 114

三、微生物级别选择 115

四、个体选择 115

五、实验动物的管理 116

六、模式生物简介 116

第二节 染毒方式 117

一、受试物及溶剂 117

二、剂量和剂量的换算 118

三、染毒方式 118

第三节 毒理学实验设计原则 119

一、体内试验设计原则 120

二、体外试验设计原则 122

三、转基因动物模型应用 126

四、毒理基因组学实验设计原则 130

五、毒理学实验设计常用的方法 130

第四节 毒理学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 131

一、毒理学实验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131

二、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 132

三、高通量检测及数据处理简介 134

第七章 一般毒性作用 137

第一节 概述 137

第二节 急性毒性作用 137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137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38

三、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138

四、急性毒性分级 141

第三节 局部刺激作用 143

一、眼刺激试验 143

二、皮肤刺激试验 144

三、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145

第四节 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146

一、概述 146

二、研究方法 148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54

第一节 概述 154

第二节 突变类型 155

一、基因突变 155

二、染色体畸变 157

三、基因组突变 157

第三节 DNA损伤的修复 158

一、直接修复 158

二、碱基切除修复 158

三、核苷酸切除修复 158

四、双链断裂修复 159

五、交联修复 159

第四节 致突变化学物及其作用机制 159

一、以DNA为靶的直接诱变作用 160

二、不以DNA为靶的间接诱变作用 161

第五节 致突变作用的危害 162

一、体细胞突变后果 162

二、生殖细胞突变后果 162

三、遗传损伤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 163

四、影响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遗传因素 163

第六节 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检测 164

一、致突变实验的分类 164

二、化学物致突变检测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164

三、常用的遗传毒理学实验 166

第九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172

第一节 概述 172

第二节 化学致癌过程 172

第三节 化学致癌机制 174

一、体细胞突变学说 174

二、表观遗传变异学说 176

三、非突变致癌机制 177

第四节 与化学致癌相关的分子事件 179

一、端粒调控与细胞永生化 179

二、细胞周期调控紊乱 179

三、细胞凋亡与肿瘤发生 180

第五节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180

一、根据对人类和动物致癌作用分类 180

二、按化学致癌作用模式分类 183

第六节 化学致癌物筛查的基本方法 184

一、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185

二、遗传毒性试验 185

三、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186

四、哺乳动物致癌试验 186

五、促癌剂的检测 188

六、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动物在致癌物筛查中的应用 188

七、人群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189

第十章 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190

第一节 概述 190

第二节 发育毒性与致畸性 191

一、基本概念 191

二、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92

三、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 196

四、父源性发育毒性 197

五、人类发育毒物或致畸物 199

第三节 致畸(发育毒性)作用机制 201

一、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 202

二、细胞损伤与死亡 202

三、干扰细胞与细胞间交互作用 203

四、通过胎盘毒性引起发育毒性 204

五、干扰母体稳态 204

六、宫内重编程与胚胎发育毒性 205

第四节 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试验与评价 208

一、哺乳动物发育毒性试验 208

二、流行病学研究和人类发育毒物的确定 210

三、发育毒性的初筛和替代试验 212

第十一章 毒理基因组学与系统毒理学 215

第一节 概述 215

第二节 毒理基因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 216

一、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平台 217

二、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 218

三、代谢组学技术平台 220

四、生物信息学 221

第三节 毒理基因组学研究的内容及其应用 226

一、毒作用机制研究 226

二、外源化学物毒性预测 227

三、比较毒理学研究 228

四、混合物联合毒作用研究 228

五、表型锚定 229

六、风险评估 229

七、信息整合 230

第四节 从毒理基因组学到系统毒理学 230

第十二章 管理毒理学 232

第一节 概述 232

一、管理毒理学的定义 232

二、化学品安全性管理 232

三、毒理学家在化学品管理中的作用 233

第二节 安全性评价 234

一、概念 234

二、安全性评价的原则 234

三、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 235

四、优良实验室规范 237

五、3R原则和毒理学替代法 237

六、毒性测试新策略 238

第三节 风险分析 239

一、风险分析基本概念 239

二、健康风险评估 241

三、风险管理 247

四、风险交流 249

第四节 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介绍 250

第十三章 转化毒理学 257

第一节 概述 257

一、转化毒理学的概念 257

二、转化毒理学的产生背景 257

三、转化毒理学的特征 259

第二节 转化毒理学研究内容 259

一、研究内容概述 259

二、生物标志 261

第三节 转化毒理学研究方法 262

一、研究方法概述 262

二、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 263

第四节 转化毒理学研究实践 264

一、杀虫脒的致癌作用研究 264

二、拟除虫菊酯卫生标准的制定 265

三、黄曲霉毒素中毒 266

第五节 转化毒理学展望 268

第十四章 纳米材料毒理学 269

第一节 概述 269

第二节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毒性 270

一、纳米粒子引起机体损伤的特性 270

二、纳米粒子在体内的吸收、迁移和代谢 271

三、纳米粒子的毒性 273

四、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因素 275

五、纳米材料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76

第三节 纳米材料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276

一、体外纳米材料的表征研究方法 277

二、纳米粒子在体外毒性效应的研究方法 277

第十五章 放射毒理学 283

第一节 辐射分类与电离辐射剂量学 283

一、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 283

二、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284

三、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285

四、电离辐射剂量学 286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与常见核素介绍 288

一、核衰变 289

二、反应堆事故中毒理学意义较大的核素 290

三、医学应用中毒理学意义较大的核素 291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效应 293

一、体内过程 293

二、作用特点 295

三、生物学效应 296

四、影响因素 299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生物效应的分子基础 299

一、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00

二、对DNA影响 301

三、对生物膜影响 302

四、信号转导和基因诱导 303

五、表观遗传反应 303

第十六章 血液毒理学 305

第一节 概述 305

一、血液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305

二、血液系统的毒作用 306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对红细胞的毒作用 307

一、对红细胞生成的影响 307

二、对血红蛋白呼吸功能的影响 309

三、对红细胞寿命期的影响 311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对白细胞的毒作用 312

一、对粒细胞生成和功能的影响 312

二、中毒性白血病 313

第四节 外源化学物对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毒作用 314

一、对血小板生成的影响 314

二、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315

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315

第五节 血液毒作用研究方法与评价 317

一、动物模型 317

二、外周血液学监测 318

三、体外骨髓实验 318

第十七章 免疫毒理学 321

第一节 概述 321

一、免疫毒理学发展概况 321

二、免疫毒理学生物学基础 322

三、免疫毒理学研究展望 325

第二节 免疫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327

一、免疫抑制作用 328

二、超敏反应 330

三、自身免疫 331

四、免疫缺陷 332

第三节 免疫毒性作用试验方法与评价 333

一、外源因素免疫毒性作用的检测方案 333

二、外源因素免疫毒性作用的检测 335

三、外源因素免疫毒性作用评价 339

第十八章 生殖毒理学 341

第一节 概述 341

一、生殖毒理学 341

二、内分泌干扰化学物 341

三、生殖危害 342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系统的损害作用与机制 344

一、改变激素受体的识别、结合、跨膜信号转导及活化 344

二、干扰内源性激素的合成、分泌、代谢、排泄和生物利用度 345

三、对靶性腺睾丸和卵巢细胞的损伤 345

第三节 生殖毒性研究与评价 346

一、雄性生殖毒性检测与评价 346

二、雌性生殖毒性检测与评价 348

三、生殖毒性综合评价 349

第十九章 神经和行为毒理学 352

第一节 概述 352

第二节 外源性化学物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 353

一、神经毒物及分类 353

二、外源化学物对神经系统损伤的类型 354

三、神经毒性作用特点 355

第三节 神经毒作用机制 356

一、缺氧性损伤 356

二、神经递质与神经毒性 356

三、离子通道异常 357

四、受体信号转导异常 358

五、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及异常活化 359

六、细胞骨架损伤 361

七、α-突触核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 362

第四节 神经和行为毒理学研究方法与评价 363

一、慢性中毒病人的特殊临床表现观察 363

二、神经行为测试 363

三、神经电生理学方法 365

四、神经化学方法 365

五、神经病理学方法 365

六、神经影像学方法 365

七、神经毒理学体外研究 367

八、动物神经系统疾病模型 367

第二十章 呼吸毒理学 369

第一节 概述 369

一、与呼吸毒理学相关的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功能 369

二、呼吸系统毒物 372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对呼吸系统的损伤作用 376

一、急性损伤 376

二、超敏反应 377

三、慢性损伤 378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致呼吸系统损伤机制 381

一、颗粒性毒物在呼吸道内的沉积与清除 381

二、毒物对呼吸系统细胞损伤的机制 382

三、肺表面活性物质损伤及细胞因子在肺损伤中的作用 383

四、肺损伤的修复与代谢防御 383

第四节 呼吸毒理学研究方法 384

一、整体试验 384

二、支气管肺泡灌洗 387

三、体外试验 389

第二十一章 肝脏毒理学 391

第一节 概述 391

一、研究化学性肝损伤的意义 391

二、肝脏生物学特征 392

三、肝脏毒物分类 393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对肝脏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 394

一、肝细胞死亡 395

二、胆汁淤积 396

三、肝窦状隙损害 397

四、脂肪肝 397

五、肝纤维化与肝硬化 399

六、特异体质肝损伤 399

七、免疫介导性肝损伤 400

八、肝肿瘤 401

九、肝脏生物学功能障碍 402

第三节 化学性肝损伤的检测与评价 403

一、肝损伤的体内试验评价 403

二、肝损伤的体外试验评价 407

第二十二章 肾脏毒理学 411

第一节 概述 411

一、肾脏毒理学的概念 411

二、肾脏结构与功能的生物学基础 411

三、肾毒物的分类 412

四、肾脏对毒物的易感性 413

第二节 中毒性肾损害的部位与类型 413

一、中毒性肾损害的部位 413

二、中毒性肾损害的类型与表现 414

第三节 肾损害的毒作用机制 416

一、细胞死亡 416

二、毒物及代谢产物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416

三、细胞膜功能丧失 417

四、细胞骨架损害 417

五、线粒体损伤 417

六、钙稳态失衡 417

第四节 肾损害的检测与评价 418

一、整体试验 418

二、离体试验 419

第二十三章 心血管毒理学 421

第一节 概述 421

一、心血管毒理学的概念 421

二、心血管毒物的来源及种类 421

三、心血管毒物与心血管疾病 422

第二节 心血管毒物的毒性效应 422

一、心血管毒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423

二、心血管毒物对血管的毒性作用 426

第三节 心血管毒物的毒作用机制 427

一、心脏毒性的毒作用机制 427

二、血管毒性的毒作用机制 434

第四节 心血管毒性的检测与评价 436

一、概述 436

二、心血管毒理学实验方法 437

三、形态学和功能学检测与评价 437

第二十四章 皮肤毒理学 439

第一节 概述 439

一、皮肤毒理学的概念 439

二、皮肤的功能及毒理学意义 439

第二节 皮肤毒作用类型和机制 441

一、接触性皮炎 441

二、皮肤光毒性 443

三、痤疮 445

四、色素异常 446

五、肉芽肿 446

六、荨麻疹 446

七、中毒性表皮溶解坏死 447

八、皮肤肿瘤 447

第三节 皮肤毒理学研究方法和评价 448

一、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448

二、皮肤致敏试验 449

三、皮肤光毒性试验 449

四、人体皮肤安全性检验方法 449

推荐阅读 451

附录 毒理学相关信息资源 453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46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