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 本科中医药类 第3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本科中医药类  第3版
  • 高思华,王键主编;张光霁,纪立金,战丽斌,张俊龙,曹继刚,张庆祥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2472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54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270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 本科中医药类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中医学的概念及学科属性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7

四、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13

五、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15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17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7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 17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20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2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32

一、五行学说的形成 32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35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7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0

第三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45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特点 46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特点 46

三、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可分不可离 46

第二章 精气神与生命 49

第一节 精气神与生命要素 49

一、精是构成与维持生命的基础 49

二、气是激发与推动生命的动力 50

三、神是统摄与调控生命的主宰 51

第二节 精气神与生命现象 51

一、胎孕、发育与寿命 51

二、思维与情志 52

三、感觉与运动 53

四、睡眠与呼吸 53

五、饮食与二便 54

第三章 藏象学说 57

第一节 概论 57

一、藏象的概念 57

二、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58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58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60

第二节 五脏 61

一、心 61

二、肺 64

三、脾 67

四、肝 70

五、肾 74

附:命门 78

第三节 六腑 79

一、胆 79

二、胃 80

三、小肠 81

四、大肠 82

五、膀胱 83

六、三焦 83

第四节 奇恒之腑 85

一、脑 85

二、髓 85

三、骨 86

四、脉 86

五、女子胞 86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88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88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91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92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94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100

第一节 精 100

一、精的概念 100

二、精的生成 101

三、精的贮藏与施泄 101

四、精的功能 102

第二节 气 103

一、气的概念 103

二、气的生成 104

三、气的运动 105

四、气的功能 106

五、气的分类 107

第三节 血 110

一、血的概念 110

二、血的生成 110

三、血的运行 111

四、血的功能 112

第四节 津液 112

一、津液的概念 112

二、津液的代谢 113

三、津液的功能 114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15

一、精与气的关系 115

二、精与血的关系 115

三、精与津液的关系 116

四、气与血的关系 116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 117

六、血与津液的关系 118

第五章 经络 121

第一节 经络概念与经络系统 121

一、经络的概念 122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22

第二节 经脉 123

一、十二经脉 123

二、奇经八脉 132

三、经别、经筋、皮部 139

第三节 络脉 142

一、别络 142

二、浮络 144

三、孙络 144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44

一、沟通联系作用 144

二、运行气血作用 146

三、感应传导作用 146

四、调节平衡作用 146

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47

一、阐释病理变化 147

二、指导临床诊断 148

三、指导疾病治疗 148

四、指导养生保健 149

第六章 禀赋与体质 152

第一节 禀赋 152

一、概念 152

二、禀赋的形成 152

三、禀赋与先天之本的关系 153

四、禀赋与后天之本的关系 153

五、禀赋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153

第二节 体质 154

一、概念 154

二、体质的形成 156

三、影响体质的因素 156

四、体质的分类 158

五、体质理论应用 159

第七章 病因与发病 162

第一节 病因 162

一、外感病因 163

二、内伤病因 170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174

四、其他致病因素 178

第二节 发病 182

一、发病原理 182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183

三、发病类型 184

第八章 病机 188

第一节 概论 188

一、病机学说的概念及特点 188

二、病机学说的层次与结构 189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90

一、邪正盛衰 190

二、阴阳失调 194

三、气血失常 199

四、津液代谢失常 202

第三节 系统病机 204

一、内生五邪病机 204

二、外感病机 207

三、脏腑病机 208

四、经络病机 214

第四节 疾病传变与转归 215

一、疾病的传变 215

二、疾病的转归 220

第九章 养生与治未病 223

第一节 养生 223

一、基本概念 224

二、基本原则 224

三、养生主要方法 225

第二节 治未病 228

一、基本概念 228

二、基本原则 229

三、主要方法 230

第十章 治则与治法 235

第一节 基本治则 236

一、治病求本 237

二、扶正祛邪 239

三、调整阴阳 240

四、调理脏腑 242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243

六、三因制宜 244

第二节 基本治法 246

一、汗法 247

二、吐法 247

三、下法 248

四、和法 248

五、温法 249

六、清法 250

七、消法 250

八、补法 251

主要参考书目 25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