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 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张学军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11471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569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872页
- 主题词:皮肤病学-基本知识;性病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皮肤病学基础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 1
第一章 皮肤的发生(皮肤的胚胎学)&李春英 高天文 1
第一节 表皮的发生 1
一、角质形成细胞的发生 2
二、黑素细胞的发生 2
三、朗格汉斯细胞的发生 4
四、梅克尔细胞的发生 4
第二节 皮肤附属器的发生 4
一、毛囊及毛发 4
二、外泌汗腺 5
三、顶泌汗腺 6
四、皮脂腺 6
五、指(趾)甲 6
第三节 真皮的发生 7
第四节 真-表皮交界的发生 8
第五节 胚胎过程各阶段皮肤的特征 8
一、胚胎的皮肤 8
二、胚胎向胎儿皮肤的转变 9
三、胎儿的皮肤 9
四、胎儿活检和产前诊断 10
第六节 人类皮肤胚胎发生过程中的主要事件的时间段 11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13
第一节 表皮 15
一、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李承新 高天文 15
二、黑素细胞&李春英 高天文 21
三、朗格汉斯细胞 24
四、梅克尔细胞 26
第二节 真表皮连接&李承新 高天文 27
第三节 真皮 28
一、胶原纤维 29
二、网状纤维 30
三、弹力纤维 31
四、基质 31
五、真皮的细胞成分 31
第四节 皮下组织 34
第五节 皮肤附属器&廖文俊 高天文 35
一、毛和毛发 35
二、毛囊 35
三、皮脂腺 39
四、外泌汗腺 39
五、顶泌汗腺 40
六、甲 41
第六节 皮肤的神经 42
第七节 皮肤的血管 44
第八节 皮肤的淋巴管 45
第九节 皮肤的肌肉 46
第十节 皮肤黏膜移行部位的组织学&马翠玲 高天文 46
一、口唇 46
二、口腔黏膜 46
三、阴茎 46
四、阴唇和阴蒂 47
五、乳头和乳晕 47
第三章 皮肤细胞生物学 49
第一节 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张建中 51
一、角质形成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51
二、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节 52
三、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其调节 54
四、角质形成细胞的肿瘤转化 55
五、角质形成细胞的自我保护 56
六、角质形成细胞的信号传导 56
七、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57
八、角质形成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关系 58
九、以角质形成细胞病变为主的皮肤病 59
十、角质形成细胞的研究方法 60
第二节 黑素细胞生物学&项蕾红 63
一、黑素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63
二、黑素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黑素生成的调节 66
三、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间的关系 72
四、黑素细胞相关皮肤病 74
五、黑素细胞基本研究方法 78
第三节 朗格汉斯细胞生物学&程浩 81
一、朗格汉斯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81
二、朗格汉斯细胞与皮肤免疫功能 90
三、朗格汉斯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91
四、皮肤病中朗格汉斯细胞的改变 93
五、朗格汉斯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96
第四节 Merkel细胞及未分类细胞生物学&项蕾红 98
一、Merkel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99
二、Merkel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关系 101
三、皮肤病中Merkel细胞的改变 102
四、未定细胞 104
第五节 真皮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何威 104
一、成纤维细胞的相关称谓或相关细胞 104
二、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05
三、真皮成纤维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 107
四、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基本功能 108
五、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 109
六、成纤维细胞相关皮肤病 110
七、成纤维细胞基本研究方法 114
第六节 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阎国富 116
一、内皮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16
二、内皮细胞的增殖、血管发生及其调节 117
三、内皮细胞与皮肤炎症和免疫 119
四、血管内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 121
五、内皮细胞与皮肤病 121
六、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125
第七节 皮肤肥大细胞生物学&程浩 127
一、皮肤肥大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27
二、皮肤肥大细胞与炎症介质 133
三、肥大细胞的免疫功能 135
四、与皮肤肥大细胞相关的皮肤病 136
五、皮肤肥大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139
第八节 皮肤神经细胞生物学&常建民 141
一、皮肤神经细胞的构成及特征 141
二、神经细胞与神经递质 143
三、皮肤病中的神经细胞变化 144
四、皮肤神经细胞基本研究方法 145
第九节 皮肤脂肪细胞生物学&伍津津 145
一、脂肪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46
二、脂肪源性干细胞 148
三、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节 150
四、脂肪细胞与脂肪代谢 154
五、皮肤病中脂肪细胞的变化 156
六、脂肪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156
第十节 毛囊、皮脂腺生物学 157
一、毛囊、皮脂腺细胞组成及其特性 157
二、毛囊发育及毛发生长调节 161
三、以毛囊、皮脂腺为主要病变的皮肤病 167
四、毛囊、皮脂腺的基本研究方法 167
第十一节 皮肤创伤修复的细胞生物学&何威 176
一、皮肤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176
二、皮肤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 177
三、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 179
四、皮肤创伤异常愈合 184
五、胚胎皮肤创伤的无瘢痕修复 186
六、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意义及启示 188
第四章 皮肤生理学&刘彦群 魏志平 199
第一节 皮肤的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 200
一、屏障的解剖学基础 200
二、屏障的生理学基础 201
三、皮肤的屏障作用 202
四、皮肤的吸收作用 204
五、影响皮肤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的因素 205
第二节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207
一、汗腺 207
二、皮脂腺 210
第三节 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 212
一、体温 212
二、体热平衡 213
三、体温调节 215
第四节 皮肤的感觉作用 217
一、皮肤感觉分类 217
二、皮肤感觉的电生理学 217
三、皮肤感觉与神经传导的关系 217
四、皮肤感觉阈值 217
五、皮肤感觉定位 218
六、皮肤后感觉 218
七、几种常见的皮肤感觉 218
第五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223
一、皮肤对免疫学发展的作用 224
二、皮肤免疫系统 224
三、皮肤的免疫监视功能 228
第六节 皮肤的呼吸功能 228
一、二氧化碳 228
二、透皮氧分压 229
第七节 皮肤的内分泌功能 229
一、类固醇 229
二、蛋白质和多肽 231
三、甲状腺激素 233
四、维生素D激素 233
第八节 皮肤的社交功能 234
一、视觉交流 234
二、气味交流 235
第九节 皮肤附属器生理学 235
一、毛发生理 235
二、指(趾)甲生理 237
三、汗腺生理 238
四、皮脂腺生理 240
第十节 皮肤的老化 242
一、皮肤老化的形态学改变 243
二、皮肤老化对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 244
三、皮肤老化对创伤愈合的影响 246
第十一节 皮肤的营养生理 247
一、热能 247
二、蛋白质 248
三、脂类 248
四、糖类 249
五、水和电解质 250
六、微量元素 251
七、维生素 252
第五章 皮肤生物化学 259
第一节 皮肤的新陈代谢&周建光 郑敏 261
一、能量代谢 261
二、糖代谢 261
三、脂类代谢 262
四、蛋白质代谢 264
五、水和电解质代谢 265
第二节 角蛋白与其他表皮蛋白、表皮角化过程及其调节&于建斌 265
一、角蛋白的分类与表达 266
二、角蛋白多肽结构 267
三、角蛋白中间丝的形成 267
四、参与细胞套膜形成及角化过程的其他蛋白 268
五、细胞套膜的形成以及软角化 270
六、硬角化 272
七、角蛋白与其他表皮蛋白表达的调节 272
八、药物对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影响 274
第三节 真皮蛋白和蛋白降解酶&张宪旗 郑敏 275
一、胶原蛋白 275
二、弹性蛋白 278
三、基质降解酶 280
四、真皮蛋白质代谢与皮肤病 284
第四节 皮肤脂质代谢&严建良 郑敏 285
一、皮肤的脂质含量 285
二、表皮脂质和皮脂脂质的成分 285
三、皮肤脂质的代谢 286
四、皮肤脂质的异常 287
第五节 皮肤结缔组织代谢&张建中 287
一、参与皮肤结缔组织代谢的主要细胞 287
二、胶原 288
三、弹性蛋白 289
四、基质 290
五、结缔组织成分的分解 290
六、结缔组织成分合成和分解的调节 291
七、各种结缔组织疾病中的代谢变化 292
八、影响结缔组织成分代谢的药物 293
第六节 皮肤色素沉着与调节&周平 294
一、皮肤的颜色 294
二、黑素沉着的调节 295
第七节 皮肤内的有关介质&满孝勇 郑敏 298
一、血管活性物质 298
二、皮肤中的化学趋化介质 301
三、皮肤中的神经介质 303
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306
第八节 皮肤内的有关受体 307
一、糖皮质激素受体 308
二、性激素受体 309
三、维A酸受体 310
四、组胺受体 313
五、其他 313
第九节 基底膜分子&于建斌 318
一、皮肤基底膜带结构 318
二、皮肤基底膜带分子组成 318
三、皮肤基底膜带功能 324
四、皮肤基底膜带与遗传性大疱性皮肤病 325
五、皮肤基底膜带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326
第十节 皮肤的细胞外基质&张宪旗 郑敏 327
一、胶原 327
二、弹性纤维 327
三、纤维粘连蛋白 328
四、层粘连蛋白 329
五、纤蛋白 329
六、蛋白多糖与氨基聚糖 330
七、表皮基底膜 333
八、细胞外基质受体 335
九、基质降解酶 335
第十一节 皮肤内的自由基&周平 336
一、自由基的概念 336
二、自由基的来源 336
三、自由基的生物学作用 339
四、机体对自由基损伤的防御 340
五、自由基与皮肤病 342
六、抗氧化疗法 344
第六章 皮肤分子生物学 349
第一节 概述&小朱红 陆洪光 何春涤 349
一、皮肤分子生物学的历史 349
二、皮肤分子生物学的现状与展望 350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350
一、DNA分离与纯化技术及其在皮肤病中的应用&齐瑞群 高兴华 350
二、核酸杂交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洪玉晓 高兴华 353
三、基因克隆与表达在皮肤病中的应用&范星 张胜权 张学军 355
四、基因文库技术在皮肤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徐生新 张学军 361
五、DNA序列的测定、化学合成在皮肤病中的应用&徐宏慧 李远宏 365
六、PCR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368
七、基因工程抗体在皮肤病中的应用&张驰 张学军 374
八、转基因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郑松 高兴华 378
九、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皮肤病&王凯波 肖尚喜 张学军 380
十、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及其在皮肤研究中的应用&大朱红 周海涛 何春涤 385
第三节 皮肤病与分子生物学 389
一、病毒性皮肤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张士发 389
二、大疱性皮肤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徐媛媛 曹双林 耿龙 397
三、皮肤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陈江 何春涤 399
四、炎症性皮肤病和银屑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宋丽新 张士发 424
五、结缔组织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429
第七章 皮肤免疫学 441
第一节 概述&陆前进 李亚萍 442
一、皮肤在免疫学发展中的作用 442
二、皮肤免疫的基本概念 443
三、皮肤免疫学研究现状 445
第二节 皮肤免疫系统&陆前进 邱湘宁 446
一、皮肤免疫系统的概念 446
二、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 446
三、皮肤免疫系统的免疫球蛋白与补体 456
四、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 458
第三节 皮肤抗原&严开林 461
一、抗原的基本概念 461
二、表皮抗原 461
三、基底膜抗原 465
四、朗格汉斯细胞抗原 468
五、核抗原 470
第四节 皮肤内的黏附分子&梁云生 罗勇奇 471
一、细胞黏附分子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471
二、细胞黏附分子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分布和作用 475
三、黏附分子在表皮发生中的作用 477
四、黏附分子与皮肤病 478
第五节 抗体与皮肤病&张桂英 杨盛波 481
一、与SLE有关的自身抗体 482
二、与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有关的自身抗体 486
三、与硬皮病有关的自身抗体 486
四、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有关的自身抗体 488
五、与大疱性皮肤病有关的自身抗体 488
六、与其他皮肤病有关的自身抗体 489
第六节 细胞因子与皮肤病&张桂英 胡南 489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489
二、细胞因子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490
三、表皮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 494
四、细胞因子与皮肤病 497
五、重组细胞因子及其抗体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501
第七节 趋化因子与皮肤病&苏玉文 张静 曾丽 503
一、趋化因子的概念 503
二、趋化因子受体 504
三、趋化因子的作用 505
四、在免疫性/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506
五、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507
六、在肿瘤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507
第八节 补体与皮肤病&苏玉文 张静 陈磊平 508
一、补体的生物学特点 508
二、与补体有关的皮肤病 509
第九节 细胞介导免疫与皮肤病&李亚萍 邱湘宁 510
一、嗜酸性粒细胞 511
二、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513
三、T淋巴细胞 515
第十节 HLA与皮肤病&周英 肖嵘 汪峰 517
一、HLA基本概念 517
二、HLA与皮肤病 524
第十一节 皮肤病的免疫学紊乱及发病机制&李干群 梁云生 529
一、结缔组织病 529
二、大疱性皮肤病 537
三、免疫缺陷性皮肤病 542
四、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546
五、感染及传染性皮肤病 552
六、皮肤恶性肿瘤 562
七、其他免疫相关性皮肤病 565
第十二节 流式细胞技术原理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张广森 龚凡杰 576
一、流式细胞技术发展简史 576
二、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及应用特点 577
三、流式细胞仪在皮肤科领域中的应用 578
第八章 皮肤光生物学 584
第一节 概述&毕志刚 585
第二节 电磁波辐射 585
一、电磁波的物理性质 585
二、光源 586
三、光的生物学效应 586
第三节 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影响 587
一、紫外线辐射对正常皮肤的作用 587
二、皮肤对光的防御作用 588
三、皮肤对光的异常反应 589
第四节 紫外线辐射与细胞信号传导&李圆圆 阎春林 590
一、紫外线致DNA损伤及修复与细胞信号转导 590
二、紫外线作用于细胞膜成分与细胞信号转导 590
三、紫外线作用于细胞质非核成分及细胞信号转导 591
四、紫外线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591
五、结语 592
第五节 皮肤光敏反应&阎春林 592
一、光敏反应、光毒反应、光变态反应 592
二、光敏反应的分子机制 592
三、光毒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593
四、光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593
五、光敏物质 594
六、光敏物质的检测方法 595
第六节 紫外线与皮肤免疫&毕志刚 596
一、紫外线对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 596
二、紫外线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 596
三、紫外线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597
四、紫外线对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597
五、紫外线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597
六、紫外线对免疫系统影响的可能机制 598
第七节 皮肤光老化&阎春林 600
一、临床特点 601
二、组织学及生物化学改变 601
三、作用光谱 601
四、皮肤老化与光老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602
五、光老化的预防与治疗 602
第八节 光致癌 603
一、简介 603
二、光致癌过程的三项物理参数:波长、剂量、时间 603
三、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 604
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605
五、光致癌过程中紫外线的免疫抑制作用 605
六、活性氧和自由基 607
七、光致癌的预防 607
第九节 光敏性皮肤病 608
一、外源性光敏性皮炎 608
二、特发性光敏性皮肤病 609
三、皮肤卟啉病 610
四、DNA修复缺陷性疾病 611
五、紫外线照射诱发或加重的皮肤病 614
第九章 皮肤病原生物学 617
第一节 皮肤微生态学基础&李珊山 郝飞 619
一、皮肤表面的地形学 619
二、皮肤表面的气候 619
三、皮肤的结构 620
四、皮肤表面的化学成分 622
五、皮肤的腺体 623
六、皮肤表面的扩展定义 624
七、皮肤表面寄居物的部位 624
八、皮肤表皮防御系统的破坏和修复机制 625
第二节 皮肤寄居微生物的营养学&刘原君 刘全忠 625
一、胞外酶类 627
二、无机离子 628
三、氧 628
四、碳/能源 629
五、氮源 630
六、维生素 631
七、脂类 631
第三节 影响皮肤菌群的有关因素&李燕 刘全忠 632
一、皮肤结构 633
二、pH 634
三、温度 635
四、水合作用 636
五、氧和二氧化碳 636
六、光 637
七、黏附因素 638
第四节 皮肤寄居微生物菌群的相互作用&翟志芳 郝飞 638
一、皮肤寄居菌群间拮抗作用 639
二、皮肤寄居菌群间及其与人和动物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641
三、皮肤寄居菌群间遗传物质的相互作用 641
第五节 皮肤微生物的黏附和皮肤菌群的发展变化&李珊山 郝飞 643
一、皮肤微生物的黏附 643
二、出生后皮肤菌群的发展变化 647
第六节 细菌与皮肤病&翟志芳 郝飞 648
一、概论 648
二、葡萄球菌感染性皮肤病 649
三、A群链球菌感染性皮肤病 652
四、皮肤结核病 654
第七节 病毒与皮肤疾病 656
一、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656
二、病毒的检测方法 656
三、病毒的分类 657
四、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 658
五、病毒引起的皮肤病 658
第八节 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宋志强 667
一、概述 667
二、昆虫纲 668
三、蛛形纲 679
四、其他节肢动物性皮肤病 686
第九节 麻风&王群 郝飞 687
一、麻风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687
二、流行病学 687
三、发病机制 688
四、临床特征 692
五、诊断 696
六、治疗 696
七、预防 699
第十节 其他微生物所致的皮肤感染&高琴 刘全忠 699
一、衣原体所致的皮肤病 699
二、立克次体所致的皮肤病 702
三、螺旋体引起的皮肤病 706
第十一节 Reiter综合征&罗娜 郝飞 710
一、历史及流行病学 710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711
三、临床表现 713
四、实验室检查 714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714
六、治疗 714
第十二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张建中 715
一、流行病学 715
二、临床NTM感染类型 716
三、NTM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718
四、诊断 720
五、治疗 721
六、预防 722
下册 725
第十章 医学真菌学 725
第一节 总论&刘维达 吕雪莲 李筱芳 727
一、真菌分类 727
二、真菌的形态 728
三、真菌的构造 730
四、真菌的生长与生殖 732
五、真菌免疫 736
六、真菌分子生物学 741
七、医学真菌基因组学 745
八、皮肤真菌组织病理学 747
九、真菌病动物模型 749
十、医学真菌学研究展望 750
第二节 皮肤癣菌属&冉玉平 752
一、分类 752
二、形态学 756
三、生理与生化 757
四、主要皮肤癣菌简介 758
第三节 念珠菌属&刘维达 763
一、分类 763
二、形态学 763
三、生理生化 763
四、毒力因子 763
五、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 765
六、主要念珠菌简介 768
七、念珠菌病 770
第四节 马拉色菌属&冉玉平 张浩 773
一、分类 773
二、形态学 773
三、生理生化 774
四、体表生态学 776
五、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 776
六、主要马拉色菌简介 777
七、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779
第五节 隐球菌属及其他酵母样真菌&温海 779
一、分类 779
二、形态学 780
三、生理生化 780
四、毒力因子 781
五、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 781
六、其他酵母样真菌 782
第六节 真菌&张宏 姜红浩 何罕燕 783
一、曲霉属 783
二、青霉属 785
三、毛霉属、根霉属和犁头霉属 787
四、球孢子菌属 788
五、副球孢子菌属 789
六、鼻孢子菌属 789
七、蛙粪霉属 790
八、地霉属 791
九、拟青霉属 791
十、帚霉属 792
十一、链格孢霉属 792
十二、镰孢霉属 792
第七节 双相真菌&李春阳 793
一、申克孢子丝菌 793
二、荚膜组织胞浆菌 795
三、粗球孢子菌 798
四、皮炎芽生菌 800
五、副球孢子菌 801
六、马尔尼菲青霉菌 803
第八节 暗色孢科真菌&李若瑜 李东明 804
一、概论 804
二、各论 805
第九节 放线菌和奴卡菌&席丽艳 811
一、概论 811
二、各论 812
三、放线菌属所致的疾病 814
第十节 抗真菌药物&刘维达 李岷 吕雪莲 818
一、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818
二、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820
三、抗真菌感染治疗的一些新进展 824
四、病原真菌耐药机制 832
第十一节 医学真菌实验室技术简介&吕桂霞 刘维达 李若瑜 835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835
二、检验方法 835
三、真菌的培养检查 836
四、真菌病病理检查法 839
五、动物接种 840
六、真菌的免疫学检测 842
七、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843
八、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试验 843
第十一章 皮肤病理学 845
第一节 皮肤组织病理的基本变化&肖毅 846
一、表皮的变化 846
二、真皮的变化 850
三、皮下组织的变化 854
第二节 真皮浸润细胞的形态&尤德渊 854
一、粒细胞类 854
二、淋巴细胞类 855
三、浆细胞 856
四、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类 857
第三节 皮肤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技术&倪晓 857
一、皮肤活体组织检查技术 858
二、制片技术 859
三、偏振光镜检查 862
四、组织化学 863
五、电子显微镜技术 874
六、形态定量学 877
第四节 免疫组织病理检查&陈明华 879
一、上皮组织标记物 879
二、黑素细胞标记物 880
三、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标记物 880
四、间叶组织标记物 880
五、淋巴造血组织标记物 880
第五节 各论 882
一、感染性皮肤病&张美华 882
二、非感染性皮肤病 892
三、物理性皮肤病 895
四、大疱性皮肤病 896
五、结缔组织病&姜萍 897
六、肉芽肿性皮肤病 899
七、血管炎 901
八、脂膜炎和脂膜病 902
九、营养与代谢性皮肤病 903
十、弹性纤维性疾病 906
十一、角化异常性皮肤病&陈明华 907
十二、萎缩性皮肤病 908
十三、先天性和遗传性皮肤病 908
十四、色素性皮肤病 909
十五、皮肤附属器疾病 909
十六、皮肤肿瘤 910
十七、黑素细胞肿瘤和瘤样病变 917
十八、表皮良性黑素细胞肿瘤和瘤样病变 917
十九、真皮良性黑素细胞肿瘤 918
二十、恶性黑素瘤的前驱病变 918
二十一、周围神经组织肿瘤 919
二十二、皮肤淋巴网状组织肿瘤 920
第十二章 皮肤遗传学&孙良丹 张学军 922
第一节 遗传学原理 923
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923
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926
三、遗传的基本规律 929
四、遗传性疾病发生基础 930
五、遗传性皮肤病的类型 933
第二节 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 934
一、概论 934
二、遗传方式 934
三、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研究策略 937
四、目前已定位或确定致病基因的单基因遗传皮肤病 941
第三节 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 945
一、概论 945
二、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945
三、多基因遗传病研究策略 951
四、目前几种主要多基因皮肤病研究现状 955
五、多基因遗传病研究展望 958
第四节 遗传性皮肤病的诊断 959
一、病史、症状和体征 959
二、系谱分析 959
三、细胞遗传学检查 959
四、生化检查 960
第五节 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诊断概论 960
一、基因诊断概述 960
二、基因诊断的技术、方法及应用 960
第六节 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 962
一、基因治疗概述 962
二、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 964
三、几种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 968
第十三章 皮肤病诊断学 971
第一节 皮肤病的症状与体征&顾军 972
一、主观症状 972
二、客观体征 972
第二节 皮肤病的诊断&顾军 973
一、接诊 974
二、病史 974
三、临床检查 974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杨文林 张堂德 977
一、血液检查 977
二、微生物及寄生虫检查 981
三、细胞学诊断 992
四、活体组织检查 995
五、生化检查 996
六、特殊血清免疫学检查 1002
第四节 皮肤试验&席丽艳 1010
一、斑贴试验 1010
二、划痕试验 1012
三、皮内试验 1013
四、光生物学试验 1013
五、其他皮肤试验 1014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曹双林 1015
一、皮肤病诊断中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1015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在皮肤科的应用 1018
第六节 特殊检查&张堂德 1038
一、毛细血管镜检查 1038
二、皮肤镜检查 1039
三、滤过紫外线灯检查 1039
四、肌电图 1040
五、超声检查 1041
六、激光多普勒流速仪 1042
七、影像技术检查 1042
八、生物共振技术 1043
第七节 治疗试验和追踪观察&丁街生 张堂德 1044
一、治疗试验 1044
二、追踪观察 1049
第十四章 性传播疾病基础 1051
第一节 梅毒&连石 1053
一、梅毒的微生物学基础 1053
二、梅毒的致病基础 1053
三、早期梅毒自愈的机制 1054
四、螺旋体免疫逃逸的机制 1055
五、机体的免疫学反应 1055
第二节 淋病 1056
一、淋病的发病机制 1056
二、淋病的实验室诊断 1062
第三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侯淑萍 刘全忠 1067
一、病因学 1068
二、发病机制 1069
三、流行病学 1073
四、临床表现 1073
五、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1075
六、治疗 1075
第四节 软下疳&尹跃平 刘全忠 1077
一、概述 1077
二、病原学 1078
三、发病机制 1079
四、组织病理 1080
五、临床与治疗 1080
第五节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侯淑萍 刘全忠 108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082
二、流行病学 1082
三、临床表现 1083
四、诊断与治疗 1084
第六节 细菌性阴道病 1085
一、细菌性阴道病的命名 1085
二、细菌性阴道病的流行病学 1085
三、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 1086
四、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机制 1086
五、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 1087
六、细菌性阴道病相关并发症 1088
七、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 1089
八、细菌性阴道病治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090
第七节 尖锐湿疣 1090
一、微生物学基础 1090
二、流行病学基础 1091
三、尖锐湿疣病毒受体 1091
四、生理温度下HPV病毒与受体的结合过程 1091
五、受体后的生物学效应 1091
第八节 生殖器疱疹 1095
一、病原学 1095
二、病毒的免疫学 1097
三、生殖器疱疹实验诊断 1101
第九节 艾滋病 1103
一、历史与起源 1103
二、流行病学 1105
三、病原学 1106
四、发病机制 1108
五、HIV感染与临床 1109
六、实验室检测与诊断 1112
七、预防与治疗 1114
第十五章 皮肤病治疗学 1122
第一节 皮肤病的预防&杨森 张安平 1124
一、大力宣传和普及皮肤病的预防知识 1124
二、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与健康 1124
三、注意皮肤病与精神因素、食物及工作环境的关系 1125
四、对感染性皮肤病的预防 1125
五、对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 1125
六、加强对遗传性皮肤病的预防 1125
第二节 内用药物疗法 1125
一、抗组胺类药物 1125
二、脱敏疗法 1129
三、维生素类药物 1130
四、甾体激素 1133
五、抗生素 1139
六、抗真菌药物 1144
七、抗麻风药物 1147
八、抗病毒药物 1148
九、抗肿瘤药物 1149
十、免疫调节药物及其疗法 1153
十一、碘化钾 1157
十二、维A酸 1157
十三、封闭疗法 1158
第三节 皮肤病外用药物治疗&刘晓明 高明阳 宋智琦 1159
一、外(局部)用药物基质的基本成分 1159
二、外用药物的分类及剂型 1163
三、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1166
四、非皮质类固醇类外用药物 1167
五、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1173
第四节 光化学疗法&骆丹 1182
一、光感药物及光源 1183
二、光化学疗法的作用机制 1184
三、光化学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1184
四、副作用及其处理 1188
五、PUVA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 1189
第五节 光动力疗法 1190
一、概述 1190
二、介导药物及光源 1190
三、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 1192
四、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1192
五、副作用及其处理 1195
第六节 物理疗法&顾恒 1195
一、激光 1195
二、冷冻 1195
三、放射治疗 1198
四、电疗 1202
第七节 激光治疗&刘盛秀 杨森 1205
一、激光发射原理 1205
二、激光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1206
三、激光类型 1206
四、激光的特性 1207
五、激光美容发展史 1208
六、激光美容治疗的原理 1210
七、激光治疗时参数的选择影响因素 1210
八、皮肤科常用的激光 1211
九、激光的安全防护 1221
十、激光美容的注意事项 1222
十一、激光治疗的禁忌证 1222
第八节 外科疗法&杨海平 王玲 1222
一、化学外科 1223
二、注射外科 1224
三、封包疗法 1224
四、皮肤磨削术 1225
五、刮除术 1225
六、切割术 1226
七、修治术 1226
八、脂肪抽吸术 1226
九、皮肤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1227
十、自体皮肤移植术 1227
十一、皮肤扩张术和皮肤伸展术 1229
十二、毛发外科 1230
十三、甲外科 1231
十四、文饰与化妆术 1231
十五、皮肤活组织标本的外科采取 1231
第十六章 皮肤药理学 1233
第一节 总论&林麟 1234
一、皮肤结构、超微结构、功能与药理学的关系 1235
二、经皮吸收 1236
三、药物在皮肤中的分布与代谢 1240
四、经皮吸收的临床应用意义 1241
五、合理用药 1242
第二节 抗组胺药&张安平 1242
一、组胺与组胺受体 1243
二、组胺受体信号转导机制 1243
三、组胺在过敏/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1244
四、抗组胺药物的种类 1245
五、抗组胺药物的合理使用 1257
第三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1257
一、来源、分泌及其调节 1257
二、基本化学结构与构效关系特点 1258
三、生理药理作用及其作用原理 1258
四、药动学 1261
五、临床用途 1263
六、不良反应与禁忌证 1263
七、药物相互作用 1264
八、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1265
九、用药方法与疗程 1266
十、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1268
第四节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1269
一、免疫抑制剂概述 1269
二、免疫增强剂 1275
第五节 皮肤科常用抗菌药物&杨雁 1280
一、青霉素类 1280
二、头孢菌素类 1281
三、碳青霉烯类 1283
四、大环内酯类 1283
五、林可霉素类 1284
六、氨基糖苷类 1285
七、四环素类 1285
八、氯霉素类 1286
九、喹诺酮类 1287
十、磺胺类 1288
十一、抗病毒药 1289
十二、抗真菌药 1290
十三、抗麻风药 1291
十四、抗结核病药 1292
十五、硝基咪唑类 1292
第六节 维生素A酸类&崔勇 1293
一、概述 1293
二、维A酸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1293
三、维A酸类药物的生物学效应 1294
四、维A酸类药物的分类 1294
五、维A酸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 1295
六、维A酸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296
第七节 维生素D3类及其类似物&林麟 1297
一、概述 1297
二、骨化三醇 1297
三、他卡西醇 1299
四、卡泊三醇 1300
第八节 抗疟药&崔勇 1301
一、概述 1301
二、抗疟药的作用机制 1301
三、抗疟药的生物学效应 1302
四、抗疟药的分类 1302
五、抗疟药的临床适应证 1303
六、抗疟药的不良反应 1303
第九节 外用药剂&林麟 1304
一、概述 1304
二、外用药物的类别 1304
三、外用药物的剂型 1320
四、外用药物载体 1323
第十七章 皮肤毒理学&朱启星 1326
第一节 概述 1327
第二节 外来物经皮渗透与吸收 1327
一、化学物经皮渗透的毒理学意义 1328
二、化学物经皮渗透的基本法则 1328
三、化学物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 1329
第三节 外来物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 1331
一、皮肤屏障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 1331
二、外来物对皮肤屏障的破坏及其修复过程 1331
第四节 皮肤毒作用类型和机制 1333
一、接触性皮炎 1333
二、光毒性作用 1335
三、痤疮和氯痤疮 1336
四、色素异常 1338
五、肉芽肿疾病 1338
六、荨麻疹 1338
七、中毒性表皮溶解坏死 1341
八、皮肤肿瘤 1341
第五节 外源化学物对皮肤细胞的毒作用 1343
一、外源化学物在皮肤细胞中的代谢 1344
二、外源化学物对皮肤细胞的损伤 1345
第六节 理化因素对毛发的损伤 1349
一、头发的物理性损伤 1350
二、头发的化学损伤 1352
第七节 皮肤毒理学研究方法和评价 1354
一、皮肤吸收试验 1354
二、皮肤屏障功能评价方法 1357
三、一般皮肤毒性试验 1359
四、皮肤原发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1363
五、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1368
六、皮肤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试验 1376
七、皮肤细胞毒理学研究方法 1378
八、发质评价指标和头发损伤检测 1379
第十八章 皮肤病心理学 1382
第一节 绪论&杨雪琴 1383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1383
二、健康的概念 1384
三、皮肤病学科的发展 1385
第二节 心身疾病概述&汤占利 彭永年 1386
一、心身医学 1386
二、心身疾病 1388
三、身心失调——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心理问题 1389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1389
五、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390
第三节 心身性皮肤性病&彭永年 汤占利 1391
一、心身性皮肤性病概述 1391
二、皮肤瘙痒的心理学特征 1392
三、搔抓的行为特征 1392
四、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的皮肤病 1393
五、典型心身性皮肤病 1394
六、皮肤病及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1399
第四节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杨雪琴 1400
一、心理因素致病机制概述 1400
二、情绪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1400
三、心理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1401
四、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共同作用机制 1401
五、心身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 1402
第五节 皮肤病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杨雪琴 张力军 1403
一、人格和行为评定 1403
二、情绪和情感评定量表 1404
三、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测定 1407
四、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1408
五、睡眠质量检测 1413
第六节 皮肤病的心理治疗及护理 1415
一、皮肤病心理治疗概述&杨雪琴 1415
二、心理疏导疗法&彭永年 1417
三、生物反馈治疗&杨雪琴 1418
四、腹式呼吸训练疗法&张力军 杨雪琴 1421
五、皮肤病的心理护理&杨雪琴 1423
第十九章 皮肤病流行病学&叶冬青 1427
第一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概述 1428
第二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的疾病定义 1430
一、疾病定义的基本内涵 1430
二、确定疾病定义的方法 1430
三、判断疾病定义优劣的标准 1432
四、确定疾病定义时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1432
第三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434
一、疾病频率和危险度测量 1434
二、描述性流行病学 1436
三、病例对照研究 1440
四、队列研究 1444
五、试验性研究 1447
六、遗传流行病学 1449
七、分子流行病学 1450
第四节 皮肤病的预防和监测 1455
一、皮肤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1455
二、皮肤病监测 1459
第五节 循证医学在皮肤病学中的应用 1461
一、定义 1461
二、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461
三、应注意的问题 1463
第六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464
一、感染性皮肤病 1464
二、炎症性皮肤病 1468
三、结缔组织病 1470
四、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1473
五、重症药疹 1474
六、遗传性皮肤病 1475
七、皮肤肿瘤 1476
第七节 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 1478
一、流行概况 1479
二、性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486
第八节 我国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前景 1486
一、研究前景 1486
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487
英中文对照 1488
索引 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