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冠状动脉疾病与侧支循环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冠状动脉疾病与侧支循环
  • 孔宪明,高海青,陈玉国主编;杨君莉,朱贵月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7383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62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580页
  • 主题词:冠状血管-动脉疾病-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冠状动脉疾病与侧支循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2

上篇 基础知识与诊断技术 2

第一章 冠状动脉解剖与心脏的超微结构 2

第一节 动脉 2

第二节 静脉 12

第三节 心脏的血管吻合 14

第四节 心脏的超微结构 16

第五节 微循环 22

第六节 冠状动脉造影的分析和诊断 25

参考文献 25

第二章 冠脉循环的生理与病理生理 26

第一节 冠脉循环的生理 26

第二节 冠脉循环的病理生理 33

第三节 心肌梗死时的冠脉侧支循环 38

第三章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41

第一节 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态学 41

第二节 冠脉侧支血管救治急性冠状动脉闭塞一例报告 45

第三节 冠脉侧支循环研究的目前动态 48

第四节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研究进展 55

参考文献 60

第四章 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62

第一节 概述 62

第二节 慢性心肌缺血促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67

第三节 急性心肌缺血促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73

第四节 微小性栓塞促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78

第五节 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与消失(退化) 83

第一节 冠状动脉造影的分析与诊断要点 88

第五章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与冠脉侧支循环的常用诊断技术 88

第二节 冠状动脉造影脉冲响应分析评价心肌微循环 108

第三节 心肌对比显像超声心动图法对冠脉侧支循环的定量性评价 114

第四节 非放射性彩色微粒体法对冠脉侧支循环定量性评价 114

第五节 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测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及室壁冠脉血供对应关系的研究 121

第六节 冠状动脉造影对评价冠脉侧支循环变化的局限性 126

中篇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与冠脉侧支循环 130

第六章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与快速形成 130

第一节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是为机体准备好的冠状动脉的应急旁路血管 130

第二节 冠脉侧支循环对预防心肌缺血的局限性 130

第三节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和血管新生疗法 131

第四节 基因疗法在血管新生疗法中的临床应用 132

第七章 冠脉侧支循环对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 133

第一节 反复的、短时间的缺血性刺激影响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与消退 134

第二节 负荷运动试验和反复性缺血性刺激致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消退 136

第三节 肝素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形成 138

第四节 冠状动脉痉挛和冠脉侧支循环形成 138

第五节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与冠脉侧支循环血管 139

第六节 冠脉侧支循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139

第七节 展望 141

第八章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意义 143

第一节 心绞痛的定义、分类与发病机制 143

第二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153

第三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侧支循环 163

第四节 冠脉侧支循环的评价与展望 164

第五节 临床荟萃与展望 165

第一节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和缩小梗死范围的影响 166

第九章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的保护性作用 166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防治 167

第三节 心肌无再灌流现象的现代认识 179

第四节 梗死前心绞痛对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及其影响 185

第五节 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性心肌的耐受性的影响 185

第六节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186

参考文献 193

第十章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残存心肌 195

第一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残存心肌 195

第二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作用与评价 198

第三节 冠脉侧支循环径路和心肌冬眠血流量的关系 203

第四节 侧支循环对残存心肌存活性的展望 205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07

第十一章 心肌缺血时冠脉-左室分流的临床意义 207

第二节 结果 211

第三节 讨论 214

第十二章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负荷运动耐受量 218

第一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218

第二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219

第三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血流储备 219

第四节 运动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其影响 222

第五节 结论 223

第十三章 运动康复训练和冠脉侧支循环形成 224

第一节 冠脉侧支循环径路 224

第二节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225

第三节 心脏病康复训练与冠脉侧支循环血流的实验研究 227

第四节 结论 228

下篇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诊断、治疗及康复 230

第十四章 冠脉侧支循环的诊断和治疗——由PTCA对侧支循环的生理性评价 230

第一节 冠状动脉造影对侧支循环径路的评价 231

第二节 依对侧的冠状动脉造影对侧支血流动力学的观察 232

第三节 闭塞性冠状动脉末梢压的测定 232

第四节 冠状动脉内心电图对侧支循环的评价 234

第五节 用冠状动脉造影术对PTCA术中的CWP和侧支血流的评价 235

第六节 临床实例观察记录 236

第七节 球囊导丝和多普勒血流导丝技术对冠脉和侧支血流变化的评价 238

第八节 结语 243

第十五章 心肌对比显像超声心动图法对冠脉侧支循环的评价 244

第一节 介入性技术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灌注血流的影响 245

第二节 介入性操作对侧支循环灌注区域远端的心肌显像和左心室壁运动观察 246

第三节 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管的形态学与功能的评价 247

第四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心肌负荷运动的反应性 248

第五节 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法对侧支循环评价的局限性 248

第六节 展望 249

第十六章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侧支循环评价 250

第一节 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侧支血管 250

第二节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冠脉侧支循环和冠状动脉远端末梢压 252

第三节 讨论 253

第十七章 药物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影响 255

第一节 缺血性心肌的代谢变化和硝酸甘油 256

第二节 冠脉侧支循环和药物的作用 257

第三节 冠脉侧支循环血管的扩张 257

第四节 药物对冠脉侧支循环的新生及其形成 258

第五节 展望 263

第十八章 干细胞移植与心肌细胞再生的研究进展 265

第一节 胚胎干细胞 265

第二节 肌卫星细胞 266

第三节 骨髓源性干细胞 266

第四节 心脏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 267

第五节 心肌组织中的心肌细胞增殖现象 268

第六节 展望 269

参考文献 269

第十九章 造血干细胞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 271

第一节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 271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与血管母细胞 272

第五节 造血干细胞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274

第四节 造血干细胞与血管形成 274

第三节 造血干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关系 274

第六节 展望 275

参考文献 276

第二十章 心肌缺血预适应中的离子通道 278

第一节 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 278

第二节 L-型钙通道 280

第三节 氯通道 281

第四节 展望 282

参考文献 282

第二十一章 缺血性心脏病细胞移植疗法的理想工具——骨髓基质干细胞 285

第一节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 285

第二节 为什么骨髓中含有基质干细胞 286

第三节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的应用前景 287

参考文献 288

第二十二章 介入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 290

第一节 切割球囊成形术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90

第二节 血管内低频高能量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融的临床应用 293

第三节 远端保护装置AngioguardTM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96

第四节 药物涂层支架临床应用进展 300

第五节 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303

第六节 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306

第七节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介入治疗的进展 309

第八节 PTC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及其进展 312

参考文献 333

第二十三章 基因技术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339

第一节 基因诊断与治疗的基础知识 340

第二节 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基因治疗 341

第三节 药物性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研究现状 344

第四节 基因疗法增加侧支循环和心肌组织灌注 346

第五节 基因疗法促进心肌血管新生作用的实验 348

第六节 心肌缺血中血管新生及其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354

第七节 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的体外模型 356

第八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361

第九节 静脉应用bFGF对兔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 366

第十节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 368

参考文献 372

第二十四章 心血管疾病的血管生成 381

第一节 血管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 381

第二节 血管生成的分析方法 383

第三节 促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 386

第四节 血管生成的抑制因子 389

第五节 心脏发育和心肌肥厚中的血管生成 391

第六节 血管畸形和血管瘤 397

第七节 未来用途 398

参考文献 398

第二十五章 内皮祖细胞的血管再生作用 406

第一节 内皮祖细胞 406

第二节 内皮祖细胞对心脏的修复作用 408

第三节 结论 409

参考文献 410

第二十六章 中药与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412

第一节 中药研究血管生成的方法 412

第二节 中药研究血管生成的进展 414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416

参考文献 417

第二十七章 不同方式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的实验研究 418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418

第二节 结果 419

第三节 讨论 420

参考文献 421

第二十八章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与微循环障碍 422

第一节 心脏微循环的特点 422

第二节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与典型微循环障碍 428

第三节 心力衰竭与微循环障碍 435

第四节 休克与微循环障碍 439

第五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微循环障碍 441

第六节 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微循环障碍 472

第七节 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简介 479

第八节 中医中药对微循环障碍的治疗 482

第九节 非药物疗法对心衰并微循环障碍的治疗 485

参考文献 487

第二十九章 运动应激诱导热休克蛋白70表达与心肌缺血再灌注 489

第一节 热休克蛋白70 489

第二节 运动应激与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490

第三节 运动应激与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保护 492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 493

参考文献 493

第三十章 侧支循环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 495

第一节 现代心脏康复的基本概念 495

第二节 现代心脏康复的基本原则 497

第三节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500

第四节 运动与心脏血管疾病康复的基础研究 519

第五节 运动与心血管康复的实践资料简介 523

第六节 心血管疾病康复运动方案(处方) 529

第七节 侧支循环与运动负荷耐受量 540

第八节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及其运动训练 540

参考文献 540

第三十一章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 543

第一节 外周血干细胞的定义 543

第二节 外周血干细胞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544

第三节 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冠心病 547

第四节 外周血干细胞的基因转染及治疗应用 550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550

参考文献 550

附录 心脏病主要临床检验正常参考值 55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