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战创伤学 第1卷 战创伤学总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华战创伤学  第1卷  战创伤学总论
  • 付小兵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52512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24页
  • 文件大小:140MB
  • 文件页数:558页
  • 主题词:创伤-军事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华战创伤学 第1卷 战创伤学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战创伤学的发展简史与现状及展望 1

第一节 战伤和创伤与战创伤医学的概念 1

第二节 国外战创伤医学发展简史 2

一、自然哲学模式时期 2

二、生物医学模式时期 4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期 7

第三节 中国战创伤医学发展简史 7

第四节 现代战创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0

一、战伤伤情评估研究 10

二、战伤早期诊断研究 11

三、战现场急救及紧急救治规范研究 12

四、技术集成研究 13

五、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14

参考文献 14

第二章 现代战创伤学研究方法学概论 16

第一节 实验性研究 16

一、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 16

二、火器伤模型 17

三、腹腔感染模型 20

四、内毒素中毒模型 20

第二节 回顾性研究 22

一、战创伤评分系统 22

二、循证研究 26

第三节 前瞻性研究 27

参考文献 30

第三章 战创伤流行病学概论 31

第一节 战创伤的流行病学 31

一、战伤流行病学 31

二、创伤流行病学 32

第二节 现代战创伤登记及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35

一、现代战伤登记及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35

二、现代创伤登记及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40

第三节 现代战创伤的类别分型 41

一、现代战伤的类别分型 41

二、现代创伤的类别分型 44

第四节 现代战创伤的特点和主要死亡原因 46

一、现代战伤的特点和主要死亡原因 46

二、现代创伤的特点和主要死亡原因 49

第五节 现代战创伤严重度分析方法 51

一、现代战伤严重度分析方法 51

二、现代创伤严重度分析方法 52

参考文献 54

第四章 战创伤的阶梯救治程序与防控原则 55

第一节 野战外科的特点 55

一、军事体制及作战行动特点 55

二、战场环境特点 56

三、战伤伤病员特点 56

第二节 伤病员分类 57

一、分类的意义、形式和要求 57

二、伤病员分类的医学依据 58

三、伤病员分类标志 59

四、战现场检伤分类 61

第三节 战创伤分级救治程序 62

一、分级救治的概念 62

二、分级救治的梯次配置 63

三、各级救治技术范围 65

第四节 战创伤阶梯救治程序的研究与进展 68

一、时效救治 68

二、治送结合 70

第五节 战创伤的预防与控制原则 72

一、原发性损伤的预防 72

二、继发性损伤的预防 73

参考文献 75

第五章 战创伤救治卫勤组织与实施 76

第一节 概述 76

一、战创伤救治卫勤组织 76

二、战创伤救治工作实施 77

三、战创伤救治卫勤组织与实施的要求 78

第二节 战创伤救治规则 79

一、伤员救治内容与要求 79

二、战创伤救治优先顺序 79

三、战创伤救治基本技术 80

四、医疗后送文书规范 118

第三节 战创伤救治组织体系 119

一、救治机构类型与救治范围 119

二、医疗后送体系 121

第四节 战创伤伤病员救治后送 123

一、伤病员后送的组织 123

二、伤病员后送的形式 124

三、伤病员后送的原则与要求 126

参考文献 128

第六章 战创伤严重程度评估 129

第一节 战创伤评估概述 129

一、评估目的 129

二、创伤评分法的类型及用途 129

第二节 院前评估 130

一、快速伤情评估 130

二、根据致伤机制和并存疾病评估 130

三、院前创伤严重度评分方法 131

第三节 院内评估 134

一、CRASHPLAN系统评估 134

二、影像学检查精确评估 135

三、复苏无效时的重点评估 135

四、院内创伤严重度评分方法 135

第四节 其他评估 149

一、火器伤伤口的评估 149

二、野战外科创伤严重程度客观评分方法 151

第五节 评估的动向与展望 152

一、快速评估 152

二、动态评估 153

三、预后评估 153

参考文献 155

第七章 战创伤应激和神经内分泌改变 156

第一节 应激和动态平衡 156

一、概述 156

二、动态平衡和应激的概念 157

三、调节动态平衡和应激的物质 158

四、应激反应的中枢和外周功能 161

第二节 应激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其调节 162

一、概述 162

二、下丘脑-垂体内分泌系统 162

三、自主神经系统 165

四、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特性和作用 165

五、应激性HPA紊乱及机制 167

六、与急性和慢性应激相关的疾病 168

第三节 免疫应激和神经内分泌反应 169

一、概述 169

二、免疫应激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170

三、神经内分泌对外周免疫应激的调控 173

第四节 严重创伤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176

一、概述 176

二、创伤应激中HPA反应 177

三、糖皮质激素作用的改变 178

四、危重伤病员HPA功能障碍 180

第五节 严重创伤后炎性应激与神经内分泌失调 183

一、概述 183

二、严重脓毒症时神经内分泌失调 183

三、免疫功能障碍及其神经内分泌机制 186

参考文献 188

第八章 战创伤后生化与代谢改变 190

第一节 细胞 190

一、细胞的概念、结构和化学组成 190

二、细胞膜及其功能 192

三、细胞质基质、内质网及细胞器 195

第二节 战创伤后蛋白质代谢 197

一、蛋白合成与降解 197

二、氨基酸代谢 199

三、氨基酸转运 199

四、蛋白质的补充 200

五、谷氨酰胺 201

第三节 创伤后细胞糖代谢 201

一、高血糖 201

二、乳酸血症 203

第四节 创伤后脂类代谢 203

一、激素调节 203

二、细胞因子影响脂肪动员代谢 204

三、活性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 204

第五节 微量元素变化及其意义 205

一、几种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及功能 205

二、烧伤后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208

三、烫伤后血清、组织钙离子的变化 211

第六节 严重烧伤后高代谢 212

一、烧伤后机体能量代谢改变概况 212

二、烧伤伤员并发侵袭性感染时代谢改变 213

三、休克期切痂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214

四、质子渗漏与解偶联蛋白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214

参考文献 217

第九章 战创伤后免疫反应 219

第一节 概述 219

一、天然免疫系统 219

二、获得性免疫系统 220

三、炎症及免疫反应认识的演变 220

第二节 创(烧)伤后免疫功能障碍机制 221

一、抑制因子学说 221

二、抑制性细胞学说 224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 224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创伤感染中的作用 225

一、T淋巴细胞克隆无反应性 225

二、CD4+T淋巴细胞功能性分化 226

三、CD4+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 227

四、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改变 227

第四节 创伤后免疫状态监测及其意义 228

一、免疫监测的必要性 228

二、选择免疫监测的恰当标记物 229

三、炎性反应程度评价 229

四、评估炎症所致组织损伤 230

五、侵入性感染的辅助诊断 232

六、危重伤病员免疫状态的监测 233

第五节 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 234

一、抗炎治疗回顾 235

二、脓毒症干预新途径 236

三、脓毒症免疫调理新策略 239

参考文献 241

第十章 战创伤休克 243

第一节 概述 243

一、战创伤休克的临床分类 243

二、战创伤休克的研究演变 244

第二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 244

一、休克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与机制 244

二、创伤性休克后心脏功能障碍的发生特点与机制 245

三、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发生及其机制 250

四、休克后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其机制 252

第三节 休克临床诊断与监测 256

一、休克的诊断 256

二、休克的监测指标和监测技术 256

第四节 休克容量复苏与药物治疗 263

一、休克的容量复苏新概念 263

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265

三、改善心脏功能 266

四、改善微循环 266

五、纠正酸中毒 266

六、恢复休克血管低反应性新措施 267

七、适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267

八、抗菌药物的应用 267

参考文献 267

第十一章 战创伤感染 270

第一节 概述 270

第二节 战创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271

一、主要病原体的演变 271

二、创伤感染病原体的来源及入侵途径 272

三、菌量计数的临床意义 272

第三节 战创伤后化脓性感染 273

一、概述 273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273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274

四、治疗与预防 275

第四节 战创伤后非芽孢厌氧菌感染 276

一、概述 276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276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276

四、治疗与预防 278

第五节 战创伤后肠源性感染 279

一、概述 279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279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280

四、治疗与预防 281

第六节 战创伤后破伤风 281

一、概述 281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282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282

四、治疗与预防 283

第七节 战创伤后气性坏疽 284

一、概述 28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284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285

四、治疗与预防 286

第八节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287

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287

二、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290

参考文献 291

第十二章 战创伤后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293

第一节 水与电解质平衡 293

一、水与电解质的分布与调节 294

二、水与电解质的生理功能 298

三、水与电解质紊乱的纠正方法 300

第二节 酸碱平衡与紊乱 305

一、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 305

二、酸碱平衡调节 306

三、常见的酸碱失衡类型 308

四、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 308

五、酸碱失衡判断的基本指标 309

六、常见酸碱失衡类型及纠正 310

七、酸碱失衡基本判断方法 316

八、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316

参考文献 319

第十三章 战创伤输血 321

第一节 战创伤输血适应证 321

第二节 输血在战创伤外科的应用 322

一、血型抗原与抗体 322

二、主要血液制品 324

三、不同血液制品的应用指征 326

四、输血方法、速度及输血注意事项 327

五、输血不良反应 328

第三节 术中和术后减少输血的措施 332

一、严格手术操作 332

二、微创手术 332

三、血流阻断技术 332

四、止血药物和材料 332

五、术中和术后血液回收自体输血 332

第四节 战创伤伤病员的大量输血 333

一、大量输血的定义 333

二、大量输血的流程和方案 333

三、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 336

四、大量输血时可能出现的代谢问题 337

五、大量输血时病理性出血(微血管出血)的原因 338

第五节 战创伤后输血研究进展 339

一、凝血功能的监测 339

二、大量输血方案 340

三、战创伤中全血的应用 341

四、止血药物的应用 341

五、结语及展望 341

参考文献 342

第十四章 战创伤麻醉与监护 344

第一节 麻醉前对伤情的估计和处理 344

一、战创伤伤病员的特点 344

二、麻醉前对战创伤伤病员的评估 345

三、麻醉前对战创伤伤病员的紧急处理 348

第二节 麻醉方法选择 351

一、战创伤伤病员常用麻醉方法 351

二、特殊创伤伤病员的麻醉 355

第三节 战创伤伤病员的麻醉监护与监测项目 363

一、呼吸功能监测 364

二、循环功能检测 365

三、体温监测 367

四、全身麻醉深度监测 368

五、神经肌肉阻滞监测 368

六、器官灌注监测 370

七、神经系统的监测 371

八、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监测 371

九、失血量的估计 373

第四节 麻醉过程中主要并发症的预防 373

一、麻醉相关并发症 373

二、围术期相关并发症 375

第五节 战创伤伤病员的镇痛与镇静 381

一、战创伤伤病员的镇静治疗 381

二、战创伤伤病员的镇痛治疗 383

参考文献 387

第十五章 战创伤后营养支持 389

第一节 战创伤应激后代谢与营养改变 389

一、糖类代谢改变特点 389

二、脂肪代谢改变特点 390

三、蛋白质代谢改变特点 391

四、能量代谢改变特点 392

五、应激后微量营养素的变化 392

六、营养不良类型 395

第二节 营养状态与营养支持评估 395

一、体重与体重指数 395

二、体脂丢失的判断 396

三、体内蛋白质储存量的测定 396

四、肌力判断 397

五、能量消耗的测定 397

六、实验室指标 398

第三节 危重伤病员营养支持治疗的基本原则 399

一、营养支持目的 399

二、营养支持指征 400

三、营养支持时机 400

四、营养支持途径 400

五、能量与营养需要及供给 401

第四节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 403

一、肠内营养支持 403

二、肠外营养支持 406

三、药理营养素及其作用 408

第五节 营养支持在某些危重症的应用特点 411

一、急性重症胰腺炎伤病员营养支持 411

二、急性呼吸衰竭伤病员营养支持 411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伤病员营养支持 412

四、严重颅脑损伤伤病员营养支持 413

五、心功能不全伤病员营养支持 414

六、严重创伤伤病员营养支持 414

参考文献 415

第十六章 战创伤后内脏并发症 417

第一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417

一、概述 417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418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419

四、治疗与预防 421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 424

一、概述 42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424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425

四、治疗与预防 426

第三节 肝功能不全 429

一、概述 429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429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430

四、治疗与预防 432

第四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433

一、概述 433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434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435

四、治疗与预防 436

第五节 胃肠功能障碍 439

一、应激性溃疡 439

二、急性胃扩张 441

三、麻痹性肠梗阻 443

第六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44

一、概述 44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444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445

四、治疗与预防 447

第七节 颅内并发症 449

一、脑水肿 449

二、脑脓肿 451

三、脑脂肪栓塞综合征 453

第八节 脓毒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455

一、概述 45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459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464

四、治疗与预防 467

参考文献 471

汉英对照索引 473

英汉对照索引 50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