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口腔生物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口腔生物学
  • 樊明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23481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29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口腔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牙齿矿化组织和骨 1

第一节 牙齿发育简述 1

第二节 牙釉质 3

一、釉质的化学特性 4

二、釉质的组织结构 5

第三节 牙本质 9

一、牙本质的理化特性 9

(二)牙本质小管 10

(一)牙本质增生线 10

二、牙本质的结构 10

(三)罩牙本质 11

(四)髓周牙本质 11

(五)管间、管周、球状和球间牙本质 12

(六)原发、继发和第三牙本质 12

(七)托姆斯粒层 13

三、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和敏感性 13

(一)细胞 14

一、牙骨质的基本结构 14

第四节 牙骨质 14

(二)胞外基质 15

二、牙骨质的类型 15

(一)按牙骨质内有无细胞分类 15

(二)按纤维来源以及有无细胞分类 16

三、釉牙骨质界 16

第五节 骨 17

一、细胞 17

二、骨基质 18

三、骨的结构类型 20

四、牙槽骨 20

第二章 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与功能 22

第一节 口腔上皮的结构 22

一、口腔上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结构 22

(一)细胞核 22

(二)内质网和核蛋白体 22

(三)线粒体 22

二、口腔上皮的组织结构 23

(七)细胞间质和张力丝 23

(一)角化上皮 23

(四)高尔基复合体 23

(六)细胞间连接 23

(五)溶酶体 23

(二)非角化上皮 24

三、非角质形成细胞 25

(一)朗罕细胞 25

(二)黑色素细胞 25

(三)梅克尔细胞 25

(二)基底复合物的成分来源与功能 26

(一)结构 26

四、基底复合物 26

第二节 口腔上皮的细胞更新 27

一、上皮的增殖细胞 27

二、细胞周期 27

三、更新节律 27

六、上皮更新的速率 28

(三)表皮生长因子 28

(二)皮质类固醇激素 28

(一)肾上腺素 28

五、全身因素对上皮增殖的影响 28

四、控制细胞增殖和成熟的机制 28

七、上皮更新的年龄因素 29

第三节 口腔上皮的生化特征 29

一、上皮的化学成分 29

(一)张力丝和角蛋白 29

(二)透明角质颗粒 30

(三)细胞膜 30

(四)脂质 30

(五)糖蛋白复合物 30

二、上皮的代谢 31

(一)能量转换 31

(二)合成代谢 31

(三)细胞溶解 31

一、腺泡 33

第三章 唾液腺和唾液 33

第一节 唾液腺组织学 33

(一)浆液性腺泡 34

(二)粘液性腺泡 34

(三)混合性腺泡 35

二、导管系统 35

(一)闰管 35

(二)纹管 35

(三)排泄管 35

三、肌上皮细胞 36

四、神经支配 36

第二节 唾液分泌与收集 37

一、唾液收集方法 37

二、影响唾液分泌的因素 38

(一)流速 38

(五)年龄、性别和种族 39

(四)遗传的作用 39

(三)饮食 39

(二)腺体类型 39

第三节 唾液成分与功能 40

一、唾液电解质 40

(一)分泌机制 40

(二)唾液主要电解质 41

二、蛋白质 44

(一)分泌过程 44

(二)成分 45

(三)其他大分子物质 52

三、功能 52

第四章 痛觉、温度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56

第一节 痛觉 56

一、刺激和测量 56

二、痛觉理论 57

(一)特异学说 57

(二)闸门控制学说 57

(一)一级传入机制 58

(二)脑干 58

三、传入通路及机制 58

(三)丘脑和大脑皮层 59

四、口腔颌面部的特殊疼痛 59

(一)牵涉痛 59

(二)颞下颌关节疼痛功能紊乱综合征 59

(三)三叉神经痛 60

(四)牙痛 60

一、刺激和测量 63

第二节 温度觉 63

二、一级传入机制 64

(一)解剖学方面 64

(二)生理学方面 64

三、中枢通路及机制 65

第三节 触觉 65

一、刺激和测量 65

(一)皮肤和粘膜 65

(一)解剖学方面 66

二、一级传入机制 66

(二)牙周组织和颞下颌关节 66

(二)生理学方面 67

三、中枢通路及机制 67

(一)一级传入通路 67

(二)脑干 67

第四节 味觉和嗅觉 68

(一)一般特征和测量 68

一、味觉 68

(四)大脑皮层 68

(三)丘脑 68

(二)一级传入机制 69

(三)中枢通路及机制 70

(四)改变味觉的因素 70

二、嗅觉 70

第五章 咀嚼、吞咽及其相关活动 72

第一节 口腔颌面部神经生理基础 72

一、肌肉 72

(一)肌梭 73

三、肌肉感受器和初级传入纤维 73

二、运动单位 73

(二)腱器官 74

(三)传入通道与中枢调节 74

第二节 神经反射 75

一、简单反射活动 75

(一)一般特征 75

(二)颌反射 75

(三)面部反射 77

(五)咽、喉及腭反射 78

(四)舌反射 78

二、中枢调节和外周感觉调节 79

(一)中枢调节 79

(二)感觉调节 80

第三节 咀嚼 80

一、一般特征 80

二、咀嚼效率与消化 81

三、下颌运动 81

五、咀嚼运动的类型 82

四、咀嚼运动 82

七、咀嚼的神经控制 83

八、中枢和外周感觉调节与?关系 83

(一)咬合运动 83

六、咀嚼时的肌肉活动 83

(二)息止颌位 84

第四节 吞咽 84

一、一般特征 84

二、吞咽运动 85

四、吞咽的中枢机制与外周感觉调节 86

三、吞咽中的肌肉活动 86

第六章 口腔免疫体系 87

一、唾液屏障 87

(一)唾液 88

(二)龈沟液 90

二、粘膜物理屏障 92

三、免疫细胞屏障 93

六、口腔内免疫影响因素 94

四、免疫球蛋白屏障 94

五、口腔耐受性 94

第七章 药物与口腔副作用 96

第一节 药物的唾液分泌 96

一、唾液中药物水平的检测 97

二、唾液中药物的浓度 98

第二节 药物的口腔副作用 99

一、苯妥英钠性牙龈增生 99

三、四环素与四环素牙 100

二、抗生素引起的口腔菌群失调 100

四、洗必泰的口腔着色 101

五、皮质激素治疗的口腔表现 102

六、甾体类激素的口腔表现 102

七、引起口腔干燥的药物 103

八、引起多涎的药物 104

第三节 牙髓局部用药的生物学反应 105

一、牙髓用药 105

(一)对牙髓组织无刺激作用的药物 105

(二)影响牙髓活性的药物 106

(一)具有组织相容性的药物 107

二、根管消毒药物 107

(二)对根尖周组织产生刺激作用的药物 109

第八章 营养与口腔健康 110

第一节 营养与口腔组织的生长发育 110

一、营养对口腔硬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 111

(一)牙齿硬组织 111

(二)骨组织 111

(二)口腔上皮 112

二、营养对口腔软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 112

(一)唾液腺 112

第二节 营养与组织损伤和修复 113

一、营养与组织损伤 113

二、营养与组织修复 113

第三节 营养与感染 114

一、宿主、致病原和营养之间的关系 114

三、营养不良与口腔感染 115

二、营养与口腔防御机制 115

第四节 营养与龋病 116

一、碳水化合物与龋病关系的研究 116

(一)流行病学调查 116

(二)动物研究 117

(三)人体研究 117

二、蔗糖对龋病发生的独特作用 117

三、蛋白质的作用 118

(一)氟化物 119

四、矿物质的作用 119

(二)钙、磷和磷酸盐 120

(三)钙、磷比例 120

(四)镁 120

五、维生素的作用 120

六、其他营养物质的作用 121

(一)微量元素 121

(二)脂类 121

(一)唾液和龈沟液 122

一、营养因素对牙周病发生的可能机制 122

第五节 营养与牙周病 122

(二)龈沟上皮的屏障功能 123

(三)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 123

二、特殊营养物质的作用 124

(一)蛋白质的作用 124

(二)维生素的作用 124

(三)矿物质的作用 125

(一)唇 126

(二)舌 126

一、营养不良的口腔粘膜表征 126

二、营养不良与口腔粘膜组织的改变 126

第六节 营养与口腔粘膜病 126

(三)颊和腭粘膜 127

第九章 口腔微生物 128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28

一、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28

(一)有益作用 128

二、口腔环境及微生态系统 129

(二)损害作用 129

(一)口腔生态学 130

(二)口腔微生态环境 130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的发育 131

一、口腔微生物的获得 131

二、附着与定植 132

(一)影响附着的因素 132

(二)细菌附着机制 132

第三节 口腔天然菌群 133

一、革兰阳性球菌 134

(一)链球菌属 134

(二)厌氧球菌 136

(三)葡萄球菌和微球菌 136

二、革兰阴性球菌 136

(一)韦永菌 136

(二)放线菌 137

(一)乳杆菌属 137

(二)奈瑟菌属 137

三、革兰阳性杆菌 137

(三)罗氏菌 138

(四)马氏丝杆菌 138

(五)蛛网菌属 138

(六)双歧杆菌 138

(七)丙酸菌属 138

四、革兰阴性厌氧杆菌 139

(一)类杆菌属 139

(九)真杆菌属 139

(八)棒状杆菌属 139

(二)梭状杆菌属 140

(三)纤毛菌属 141

(四)沃康菌属 141

(五)月形单孢菌属 141

(六)竹节菌属 141

(七)弯曲杆菌属 141

五、革兰阴性兼性厌氧杆菌 141

(二)放线杆菌属 142

(一)嗜血菌属 142

(三)嗜碳酸噬纤维菌属 143

(四)埃氏腐蚀菌 143

(五)肠道杆菌和假单孢菌属 143

六、螺旋体属 143

七、支原体 144

八、真菌 144

十、原虫 145

九、病毒 145

第十章 口腔细菌的糖代谢 146

第一节 糖的分解代谢 147

一、细菌细胞外的糖分解 147

(一)细菌降解多糖的能力 147

(二)细胞外蔗糖酶与蔗糖的降解 148

二、细菌细胞对糖的摄取 148

(一)透性酶转运系统 148

(二)磷酸转移酶系统 148

三、细菌细胞内的糖分解 149

(一)糖酵解途径 150

(二)磷酸戊糖途径与恩特纳—道德洛夫途径 152

(三)糖原分解 154

(四)丙酮酸与糖代谢的终末产物 154

四、口腔微生物的能量贮存 155

第二节 糖的合成代谢 157

一、细胞内聚合物 157

(一)细胞内多糖的合成 157

(一)葡糖基转移酶与葡聚糖 158

(二)细胞内多糖的作用 158

二、细胞外聚合物 158

(二)果糖基转移酶与果聚糖 161

第三节 糖代谢的调节 161

一、限速酶 161

二、 乳酸阀门” 162

(二)核酸的组成、分布及基本化学结构 164

一、生命的主要遗传物质—DNA 164

(一)遗传物质的认识 164

第十一章 分子遗传与口腔疾病 164

第一节 分子遗传学基础 164

(三)DNA结构模型 165

二、DNA的复制 165

(一)DNA复制中的几个概念 165

(二)DNA复制的方式 166

(一)RNA的类型 167

(二)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167

三、基因表达 167

(三)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168

四、中心法则 170

五、基因表达的调节 171

第二节 分子克隆技术 172

一、分子克隆常用材料 172

二、分子克隆的主要步骤 172

第三节 分子克隆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173

一、变形链球菌属致龋毒力因子 173

(一)葡糖基转移酶 174

(二)其他介异变形链球菌粘附的因子 176

(三)变形链球菌致龋的毒力因子 177

二、核酸杂交法检测牙周病相关细菌 178

(一)概述 178

(二)核酸杂交的分子基础 178

(三)探针 178

(四)控针的标记 179

(五)探针的验证 180

(六)核酸杂交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180

第二节 牙菌斑与龋病 181

一、获得性膜的生物学特性 181

第十二章 龋病的生物学基础 181

第一节 概述 181

二、菌斑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182

三、菌斑细菌间的相互作用 183

四、菌斑糖代谢 184

(一)糖的分解代谢 184

(二)糖的合成代谢 185

(二)菌斑液的组成 187

五、菌斑的细胞外液 187

(一)牙菌斑液相的概念 187

(三)菌斑细胞外液及其与龋病的关系 188

六、控制菌斑的途径及进展 189

(一)化学方法 189

(二)免疫方法 190

第三节 龋齿发生的化学动力学过程 192

一、牙釉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192

二、有机酸的产生及扩散 192

三、釉质溶解的化学反应过程 193

四、釉质脱矿的速度 194

五、初期龋的表层下脱矿 195

第四节 再矿化 196

一、初期釉质龋的再矿化 196

(二)氟化物 197

(三)菌斑pH值 197

二、影响再矿化的生物学因素 197

(一)唾液中钙和磷酸离子的作用 197

(四)食物 198

(五)牙面获得性膜 198

(一)成牙本质细胞层 199

(四)固有牙髓 199

(二)少细胞层 199

(三)多细胞层 199

一、牙髓的形态学分层 199

第一节 牙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99

第十三章 牙髓病的生物学基础 199

二、牙髓的细胞 200

(一)成牙本质细胞 200

(二)成纤维细胞 200

(三)其他细胞 200

三、牙髓纤维 201

四、牙髓基质 201

五、牙髓的神经分布 202

六、牙髓的微循环 202

八、牙髓的增龄变化 203

七、牙髓组织的新陈代谢 203

九、牙髓的功能 204

第二节 牙髓对龋损和牙体治疗的反应 204

一、牙髓对龋损的反应 204

二、牙髓对牙体治疗的反应 205

(一)局部应用麻醉药物对牙髓的影响 205

(二)备洞对牙髓的影响 205

(三)窝洞洁净剂、消毒药物和酸蚀剂对牙髓的影响 206

(四)充填材料对牙髓的影响 207

(五)牙髓对牙体治疗的综合反应 208

第三节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微生物学 209

一、牙髓病和根尖周病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209

二、牙髓和根尖周组织感染的途径 211

(一)牙本质小管 211

三、髓腔感染的控制 212

(二)冲洗液和根管内药物的使用 212

(一)手术野的隔离 212

(三)牙周膜 212

(二)牙髓直接暴露 212

(四)血源性感染 212

(三)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 213

(四)概管充填 213

(五)全身用药 213

一、牙龈 214

(一)正常牙龈 214

第一节 牙周组织学及生理学特点 214

第十四章 牙周病的生物学基础 214

(二)牙龈上皮和结缔组织 215

(三)龈沟和龈牙结合 215

(四)龈沟液 216

(五)牙龈的防御机制 217

(六)龈牙结合的根方移位 217

二、牙周支持组织 218

(一)牙骨质 218

(二)牙槽骨(突) 219

(三)牙周膜 220

一、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221

第二节 牙周炎的病因学说 221

二、特异性菌斑学说 222

三、研究进展 222

第三节 牙周炎的微生物因素 223

一、微生物因素的概念问题 223

二、龈下菌斑的生态学 223

(一)随着性龈下菌斑 224

(二)非符着性龈下菌斑 224

(三)龈下菌斑与牙周炎活跃性的关系 224

三、牙周炎相关细菌 224

(一)培养研究 225

(二)龈下微生物的致病性研究 226

(三)抗生素研究 227

第四节 牙周炎的宿主因素 227

一、慢性龈炎及成人慢性牙周炎 227

(一)宿主反应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228

(二)宿主反应对机体的破坏作用 228

三、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230

二、局限型青少年牙周炎 230

第十五章 无牙颌口腔的变化 232

第一节 口腔粘膜的增龄改变 232

一、覆盖口腔的粘膜 232

(一)正常口腔粘膜的分布 232

(二)覆盖在无牙颌骨上的粘膜 232

(三)戴义齿患者的口腔粘膜 233

(四)口腔粘膜与年龄的关系 233

一、无牙颌牙槽嵴吸收的规律 235

(一)骨形态的改变 235

第二节 剩余牙槽嵴吸收的病理学 235

二、组织改变的原因 235

(二)骨吸收后与软组织关系的改变 236

二、剩余牙槽嵴的病理学 237

(一)肉眼观 237

(二)显微病理学 237

第三节 牙槽嵴吸收的病因学 238

(一)解剖因素 239

(二)代谢因素 239

(三)机械因素 241

(四)其他因素 242

第十六章 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 244

第一节 一般概念 245

一、厌氧生活 245

二、氧和氧化还原电位作用 245

三、厌氧感染的协同作用 245

四、厌氧感染的特征 246

第二节 口腔厌氧菌 246

一、核梭杆菌 246

二、产黑色素类杆菌 247

三、革兰阳性厌氧球菌 247

四、放线菌 248

五、螺旋体 248

六、韦永球菌 249

二、标本转送 250

三、实验室处理 250

第三节 厌氧菌的细菌学鉴定 250

一、标本收集 250

(四)脓肿形成和组织坏死 251

(一)切排和引流 251

二、治疗 251

(七)一般抗生素无效 251

(五)革兰染色 251

(六)一般培养法无效 251

(三)气体形成 251

(二)恶臭 251

(一)感染的部位和特征 251

一、特征 251

第四节 厌氧菌感染的诊治 251

(二)抗菌药物的选择 252

第十七章 唇腭裂的生物学基础 254

第一节 唇腭裂的多基因遗传 254

第二节 化学致畸与唇腭裂 255

一、药物致畸 255

二、化学物质的致畸机制 255

一、正常人和唇裂患者口轮匝肌的解剖 257

第三节 唇腭裂的解剖学基础 257

二、正常人和腭裂患者腭肌的解剖 258

三、腭裂功能性修复的解剖学基础 259

第四节 唇腭裂患者的免疫状态 260

第五节 腭裂成形术对牙、?、颌发育的影响 261

一、唇腭裂患者牙、?、颌畸形发育的影响因素 261

二、腭成形术对牙、?、颌发育影响的生物学基础 262

三、腭裂成形术影响牙、?、颌发育的形态特点 262

第十八章 颞下颌关节的生理及功能 264

第一节 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学 264

一、关节窝与关节结节 264

二、髁状突 265

三、关节盘 265

四、关节囊与关节腔 266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运动 267

一、下颌的开闭运动 267

五、关节韧带 267

二、下颌的前后运动 269

三、下颌的侧向运动 269

第三节 颞下颌关节的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 269

第四节 关节内紊乱 270

第十九章 骨移植生物学基础及其在口腔科的应用 272

第一节 骨的解剖生理 272

一、骨的组织学 272

二、骨的发生与生长 273

三、骨再生的细胞学机制 274

第二节 移植骨的愈合与成活机制 274

一、移植骨的愈合与再血管化 274

二、移植骨植入后新骨形成的机制 275

(一)骨诱导学说 275

(二)骨生成学说 275

(二)同系异体骨移植 276

(一)自体骨移植 276

(三)同种异体骨移植 276

第三节 骨移植的种类与临床应用的基本条件 276

(三)爬行替代学说 276

一、骨移植的种类 276

(四)异种骨移植 277

二、移植骨应具备的基本性质 277

三、植骨成功的基本条件 277

第四节 骨移植在口腔科的应用 277

一、自体骨移植 277

(二)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 278

(一)自体颗粒性骨髓—松质骨移植 278

(三)非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 279

二、同种异体骨移植 280

(一)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免疫学 280

(二)降低同种异体骨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及措施 280

(三)同种异体骨移植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281

三、异种骨移植 282

一、创伤愈合方式和类型 283

(一)创伤愈合方式 283

第二十章 口腔创伤愈合生理 283

(二)创伤愈合类型 284

二、创伤愈合的分期及组织学变化 284

(一)炎性期 285

(二)血管新生期 285

(三)成纤维细胞增生期 286

(四)结缔组织修复期 286

(五)上皮再生期 286

(七)瘢痕改建期 287

(六)伤口收缩期 287

三、口腔组织创伤的愈合 288

(一)拔牙创口的愈合 288

(二)牙根折断的愈合 288

(三)颌骨骨折的愈合 289

四、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290

(一)影响创伤愈合的全身性因素 290

(二)影响创伤愈合的局部性因素 291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其他因素 291

五、创伤愈合研究的进展 292

主要参考文献 29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