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础医学概要 3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基础医学概要  3
  • 何群力,赵卫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2077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520页
  • 主题词:基础医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基础医学概要 3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七篇 医学免疫学 1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述 1

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简介 1

一、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1

二、免疫学及其分支学科 2

三、免疫学发展简史 3

四、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 4

第二节 免疫组织和器官 4

一、中枢免疫器官 5

二、外周免疫器官 7

三、黏膜免疫系统 9

四、淋巴细胞再循环 10

第二章 抗原 11

第一节 抗原的基本概念 11

第二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1

一、异物性 12

二、理化性质 12

三、宿主因素 13

四、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13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13

一、抗原的特异性 13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15

第四节 抗原的种类 15

一、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5

二、根据产生抗体时是否依赖T细胞分类 16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6

四、根据抗原的产生方式分类 17

五、其他分类 17

第五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7

一、佐剂 17

二、超抗原 17

三、丝裂原 18

第六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19

一、病原微生物 19

二、细菌的外毒素和类毒素 19

三、动物免疫血清 19

四、异嗜性抗原 19

五、同种异型抗原 20

六、自身抗原 20

七、肿瘤抗原 20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22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23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3

二、J链和分泌片 24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25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26

一、同种型 26

二、同种异型 26

三、独特型 26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7

一、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27

二、激活补体 27

三、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27

四、通过胎盘 28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28

一、IgG 28

二、IgM 28

三、IgA 28

四、IgD 29

五、IgE 29

第五节 人工制备的抗体类型 29

一、多克隆抗体 29

二、单克隆抗体 29

三、基因工程抗体 30

第四章 补体系统 31

第一节 概述 31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与理化性质 31

二、补体成分的命名 32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32

一、经典途径 32

二、旁路途径 33

三、MBL途径 34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通路 35

五、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35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节 36

一、补体系统的自身调节 36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36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37

一、溶细胞、溶菌及溶解病毒作用 37

二、调理作用 38

三、引起炎症反应 38

四、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38

第五节 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 38

一、补体成分的遗传性缺陷 38

二、补体成分的含量改变 38

第五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 40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 40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40

二、免疫细胞表面的CD分子 41

第二节 黏附分子 42

一、黏附分子的类型 42

二、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43

三、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44

第三节 细胞因子 45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45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46

三、细胞因子的分类 47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48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50

第一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组成及定位 50

一、经典的MHCⅠ类和Ⅱ类基因 51

二、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51

第二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53

一、多基因性 53

二、多态性 54

三、连锁不平衡和单元型遗传 55

第三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的分布、结构及功能 55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的分布与结构 55

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56

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功能 58

第四节 HLA与临床医学 59

一、HLA与器官移植 59

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59

三、HLA和疾病关联 59

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61

第七章 免疫细胞 62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 62

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63

一、吞噬细胞 63

二、树突状细胞 66

三、NK细胞 67

四、其他细胞 69

第三节 适应性免疫细胞 70

一、T淋巴细胞 70

二、B淋巴细胞 75

第八章 免疫应答 79

第一节 概述 79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提呈 80

一、抗原提呈细胞 80

二、抗原提呈 80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 84

一、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 84

二、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 86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87

四、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88

第四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 88

一、细胞免疫 89

二、体液免疫 94

第五节 免疫耐受 100

一、免疫耐受的形成 101

二、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102

三、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103

第九章 超敏反应 10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105

一、Ⅰ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分 105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07

三、Ⅰ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 109

四、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09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10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10

二、Ⅱ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 111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12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12

二、Ⅲ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 113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14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14

二、Ⅳ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 115

第五节 各型超敏反应的比较与相互关系 116

一、各型超敏反应的特征比较 116

二、各型超敏反应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116

第十章 免疫学应用 118

第一节 免疫学诊断 118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118

二、免疫细胞的检测 124

第二节 免疫学预防 125

一、人工主动免疫 126

二、人工被动免疫 126

三、计划免疫 127

第三节 免疫学治疗 127

一、免疫分子治疗 127

二、免疫细胞治疗 128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 129

第八篇 医学微生物学 131

第十一章 绪论 131

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述 131

一、微生物的特点 131

二、微生物的种类 131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32

第二节 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132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32

一、经验微生物时期 132

二、实验微生物时期 133

三、现代微生物时期 134

第十二章 细菌学总论 136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36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36

二、细菌的结构 137

三、细菌的形态检查法 145

第二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145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145

二、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146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 147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149

第三节 消毒与灭菌 150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50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52

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54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154

二、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 155

三、噬菌体 155

四、细菌变异的机制 156

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60

一、细菌的致病性 161

二、机体的抗菌免疫 164

三、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165

第六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67

一、细菌学诊断 167

二、血清学诊断 168

三、人工主动免疫 169

四、人工被动免疫 170

第十三章 细菌学各论 171

第一节 球菌 171

一、葡萄球菌属 171

二、链球菌属 174

三、肺炎链球菌 176

四、奈瑟菌属 177

第二节 肠道杆菌 179

一、埃希菌属 179

二、志贺菌属 181

三、沙门菌属 182

第三节 弧菌属 185

一、霍乱弧菌 185

二、副溶血性弧菌 186

第四节 螺杆菌属 186

第五节 厌氧性细菌 187

一、厌氧芽胞梭菌属 187

二、无芽胞厌氧菌 190

第六节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90

一、放线菌属 190

二、诺卡菌属 191

第七节 分枝杆菌属 191

一、结核分枝杆菌 191

二、麻风分枝杆菌 194

第八节 白喉棒状杆菌 195

第九节 动物源性细菌 196

一、炭疽芽胞杆菌 196

二、布鲁菌属 197

三、鼠疫耶氏菌 198

第十节 其他细菌 199

一、铜绿假单胞菌 199

二、流感嗜血杆菌 199

三、百日咳鲍特菌 200

四、军团菌属 200

五、空肠弯曲菌 201

第十四章 其他微生物 202

第一节 支原体 202

一、生物学性状 20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4

四、防治原则 204

第二节 衣原体 204

一、生物学性状 2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7

四、防治原则 207

第三节 立克次体 207

一、生物学性状 20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9

四、防治原则 209

第四节 螺旋体 209

一、钩端螺旋体 210

二、梅毒螺旋体 211

三、回归热螺旋体 213

四、伯氏疏螺旋体 213

第十五章 病毒学总论 214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214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214

二、病毒的增殖 216

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19

四、病毒遗传学 219

五、病毒的分类 220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20

一、病毒的感染 220

二、抗病毒免疫 223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25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225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26

三、病毒感染的治疗 226

第十六章 病毒学各论 227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227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228

二、副粘病毒 230

三、风疹病毒 232

四、腺病毒 232

五、冠状病毒 233

六、鼻病毒和呼肠病毒 234

第二节 肠道病毒与急性胃肠炎病毒 234

一、肠道病毒 234

二、急性胃肠炎病毒 236

第三节 肝炎病毒 237

一、甲型肝炎病毒 237

二、乙型肝炎病毒 238

三、丙型肝炎病毒 243

四、丁型肝炎病毒 244

五、戊型肝炎病毒 245

第四节 疱疹病毒 245

一、单纯疱疹病毒 246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47

三、巨细胞病毒 248

四、EB病毒 249

第五节 黄病毒与出血热病毒 250

一、黄病毒 250

二、出血热病毒 253

第六节 反转录病毒 254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54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 257

第十七章 其他病毒与朊粒 259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259

一、生物学性状 25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0

四、防治原则 260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260

一、生物学性状 2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1

四、防治原则 261

第三节 痘病毒 261

第四节 细小DNA病毒 261

第五节 朊粒 262

一、生物学特性 26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6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62

四、防治原则 263

第十八章 真菌学 264

第一节 真菌概述 264

一、生物学性状 264

二、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267

三、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267

四、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268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268

一、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268

二、深部感染真菌 270

第九篇 人体寄生虫学 273

第十九章 总论 273

一、共生和寄生现象 273

二、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 273

三、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274

四、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 275

五、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276

六、寄生虫病的现状 277

第二十章 原虫 279

第一节 原虫概论 279

一、形态 279

二、生理 280

三、生活史类型 280

四、致病特点 281

第二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281

一、生物学 281

二、致病 282

三、诊断 284

四、流行 285

五、防治 285

第三节 阴道毛滴虫 286

一、生物学 286

二、致病 286

三、诊断 287

四、流行 287

五、防治 288

第四节 疟原虫 288

一、生物学 288

二、致病 290

三、诊断 292

四、流行 293

五、防治 294

第五节 刚地弓形虫 295

一、生物学 295

二、致病 296

三、诊断 297

四、流行 298

五、防治 298

第二十一章 吸虫 299

第一节 吸虫概论 299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300

一、生物学 300

二、致病 302

三、诊断 302

四、流行 303

五、防治 303

第三节 卫氏并殖吸虫 304

一、生物学 304

二、生活史 304

三、致病机制与病理 305

四、临床表现 306

五、诊断 306

六、流行 307

七、防治 307

第四节 日本血吸虫 308

一、形态 308

二、生活史 309

三、致病机制及病理 310

四、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311

五、诊断 312

六、流行 312

七、防治 313

第二十二章 绦虫 315

第一节 概论 315

一、形态 315

二、生活史 316

三、致病 316

第二节 链状带绦虫 316

一、生物学 316

二、致病 318

三、诊断 319

四、流行 320

五、防治 320

第三节 肥胖带绦虫 321

一、生物学 321

二、致病 322

三、诊断 322

四、流行 323

五、防治 323

第四节 细粒棘球绦虫 323

一、生物学 324

二、致病 325

三、诊断 326

四、流行 326

五、防治 327

第二十三章 线虫 328

第一节 线虫概论 328

一、生物学 328

二、致病 329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 329

一、生物学 329

二、致病 330

三、诊断 332

四、流行 332

五、防治 333

第三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333

一、生物学 333

二、致病 336

三、诊断 338

四、流行 338

五、防治 339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 339

一、形态 339

二、生活史 339

三、致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340

四、实验诊断 342

五、流行病学 342

六、治疗及预防 342

第五节 旋毛形线虫 342

一、生物学 343

二、致病 344

三、诊断 345

四、流行 345

五、防治 346

第二十四章 医学节肢动物学 347

一、主要特征 347

二、主要类群 347

三、生物学 348

四、医学节肢动物的危害 349

五、病媒节肢动物的判定 351

六、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 351

第十篇 病理学 355

第二十五章 病理学绪论 355

一、涵盖内容 355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55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55

四、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 357

五、病理学的发展 358

第二十六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359

第一节 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359

第二节 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360

一、萎缩 360

二、肥大 362

三、增生 362

四、化生 363

第三节 细胞、组织的损伤 364

一、可逆性损伤 364

二、不可逆性损伤 369

第四节 损伤的修复 374

一、再生 374

二、纤维性修复 378

三、创伤愈合 379

第二十七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83

第一节 充血 383

一、动脉性充血 384

二、静脉性充血 384

第二节 血栓形成 386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386

二、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388

三、血栓的结局 389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89

第三节 栓塞 390

一、栓子运行途径 390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391

第四节 梗死 393

一、梗死的原因和形成条件 393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变 394

三、常见的器官梗死 395

四、梗死的影响和结局 396

第二十八章 炎症 398

第一节 炎症概述 398

一、炎症的概念 398

二、炎症的原因 399

三、炎症的意义 399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400

一、变质 400

二、渗出 400

三、增生 408

四、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408

第三节 炎症的组织学类型 411

一、变质性炎 411

二、渗出性炎 414

三、增生性炎 422

第四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430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430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430

第五节 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431

一、炎症的经过和临床分类 431

二、炎症的结局 432

第二十九章 肿瘤 434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435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学特征 435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 435

二、肿瘤的异型性和分化 437

第三节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438

一、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特性 438

二、肿瘤的生长方式 440

三、肿瘤的扩散 440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442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443

一、局部影响 443

二、全身影响 443

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444

一、良恶性肿瘤区别的意义 444

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444

三、良恶性肿瘤区别中应注意的问题 445

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445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445

二、肿瘤的分类 446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 447

一、上皮组织肿瘤 447

二、间叶组织肿瘤 450

第八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455

一、癌前病变 455

二、非典型性增生 456

三、原位癌 456

第九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456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457

二、外界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 459

三、内在致瘤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462

第三十章 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465

第一节 常规病理学实验技术 465

一、大体观察 465

二、石蜡切片术与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465

三、显微镜观察 466

第二节 特殊病理学实验技术 467

一、组织化学技术 467

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468

三、细胞培养术和组织工程 469

四、电子显微镜技术 470

第三节 新技术方法 471

一、原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471

二、核酸原位杂交技术 472

三、显微切割技术 473

四、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 474

五、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474

六、流式细胞技术 475

七、图像分析技术 476

八、生物芯片技术 477

九、生物信息学技术 478

第三十一章 尸检与临床病理讨论会 480

第一节 尸体剖验 480

一、尸检的目的和意义 480

二、尸体解剖室及其基本设施 480

三、尸体解剖前的准备工作 480

四、尸体解剖的注意事项 481

五、尸体解剖的方法和记录 481

六、病理诊断 485

第二节 临床病理讨论会 485

一、概述 485

二、进行程序 486

三、预期结果 486

四、病例举例 487

【附录一】人体正常器官的重量及大小 491

【附录二】临床检验及体检参考值 494

主要参考文献 49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