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藏象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藏象学
  • 云南中医学院等编写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7221000913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159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1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藏象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藏象学的形成与发展 1

一、藏象学的形成 1

(一)人体解剖知识是藏象学形态的基础 1

(二)生理现象观察是藏象学类比的依据 2

(三)医疗实践体验是藏象学形成的根据 2

(四)古代哲学思想是藏象学说理的工具 3

二、藏象学的发展 3

(一)《内经》奠定了藏象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3

(二)后世补充发展了藏象学理论的内容 4

第二节 藏象学的含义与性质 5

一、藏象学的含义 5

二、藏象学的性质 5

第三节 藏象学的认识论特点 6

一、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6

二、脏腑概念的综合观 8

三、司外揣内的联系观 8

四、以常衡变的相对观 9

第四节 藏象学的主要内容 10

第二章 脏腑 12

第一节 五脏 12

一、肺 12

(一)主要生理功能 13

(二)生理特性 14

二、心 15

(一)主要生理功能 16

(二)生理特性 17

【附】心包络 18

三、脾 19

(一)主要生理功能 18

(二)生理特性 21

四、肝 23

(一)主要生理功能 23

(二)生理特性 26

五、肾 27

(一)主要生理功能 27

(二)生理特性 30

【附】命门 30

第二节 六腑 33

一、胆 33

(一)藏泄胆汁 33

(二)胆主决断 34

二、胃 34

三、小肠 35

四、大肠 36

五、膀胱 37

六、三焦 37

(一)通行元气 38

(二)运行水液 38

【附】关于三焦部位及各自生理功能特点 38

第三节 奇恒之腑 41

一、脑 42

二、女子胞 43

【附】精室 43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46

第一节 精 46

一、精的含义 46

二、精的生理功能 47

(一)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 47

(二)滋养荣润脏腑经脉 47

(三)化生血液 48

(四)充养脑髓 48

第二节 气 48

一、气的含义 48

(一)气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质 49

(二)气又是对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机能活动的概括 49

二、气的生成及来源 49

三、气的功能及分类 50

(一)气的生理功能 50

(二)气的分类 51

第三节 血 54

一、血的含义 54

二、血的生理功能 55

第四节 津液 56

一、津液的含义 56

二、津液的生理功能 56

第四章 经络 58

第一节 经络的含义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58

一、经络的含义 58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59

(一)经脉 59

(二)络脉 59

(三)连属体系 60

第二节 十二经脉 60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60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流注和交接规律 61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62

(一)循行于体表部分(外行线)的分布特点 62

(二)循行于体腔内部分(内行线)的分布特点 63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63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63

(一)手太阴肺经 63

(二)手阳明大肠经 64

(三)足阳明胃经 64

(四)足太阴脾经 66

(五)手少阴心经 66

(六)手太阳小肠经 66

(七)足太阳膀胱经 68

(八)足少阴肾经 69

(九)手厥阴心包经 70

(十)手少阳三焦经 70

(十一)足少阳胆经 71

(十二)足厥阴肝经 73

第三节 奇经八脉 74

一、督脉 74

(一)循行部位 74

(二)基本功能 75

二、任脉 75

(一)循行部位 75

(二)基本功能 76

三、冲脉 76

(一)循行部位 76

(二)基本功能 77

四、带脉 78

(一)循行部位 78

(二)基本功能 78

五、阴跷脉、阳跷脉 78

(一)循行部位 78

(二)基本功能 79

六、阴维脉、阳维脉 80

(一)循行部位 80

(二)基本功能 81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81

一、经别 81

(一)生理功能 81

(二)循行路线 82

二、别络 83

(一)生理功能 83

(二)分布部位 83

三、经筋 84

(一)生理功能 84

(二)分布部位 85

四、皮部 86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86

一、沟通上下表里,联系脏腑组织 86

(一)脏腑之间的联系 87

(二)脏腑与五官之间的联系 87

(三)经络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87

(四)脏腑与骨节、肌肉、皮肤的联系 88

二、运行气血 88

三、感应传导作用 88

四、调节机能平衡 88

第五章 人体内外环境的联系 93

第一节 人体内环境的联系 93

一、脏腑之间的联系 93

(一)脏与脏的关系 93

(二)脏与腑的关系 98

(三)腑与腑的关系 99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100

二、脏腑与形体官窍五液的联系 100

(一)心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其华在面,在液为汗 101

(二)肺在体合皮,在窍为鼻,其华在毛,在液为涕 101

(三)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 102

(四)肝在体合筋,在窍为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 102

(五)肾在体合骨,在窍为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液为唾 103

三、精、气、血、津液的联系 104

(一)气与血 104

(二)气与津液 105

(三)气与精 105

(四)精与血 106

(五)血与津液 106

四、局部与整体的联系 107

第二节 人体与外环境的联系 109

一、人体与自然的联系 109

(一)人体与四时五气 109

(二)人体与月廓空满 112

(三)人体与昼夜晨昏 112

(四)人体与地域 113

二、人体与社会环境的联系 114

第六章 整体生命活动过程 117

第一节 呼吸 117

一、呼吸的一般过程 118

二、肺与呼吸 118

三、其他脏腑与呼吸 118

第二节 饮食物的代谢 120

一、饮食物代谢的一般过程 120

二、胃与饮食物的代谢 120

三、脾与饮食物的代谢 121

四、其它脏腑与饮食物的代谢 121

第三节 津液的代谢 122

一、津液代谢的一般过程 123

二、脾、胃与津液的代谢 123

三、肺与津液的代谢 123

四、肾、膀胱与津液的代谢 124

五、其他脏腑与津液的代谢 124

第四节 血的生成及运行 124

一、血的生成及运行的一般过程 125

二、心与血的运行 126

三、其他脏腑与血的运行 127

第五节 生长、发育与生殖 129

一、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一般过程 129

二、肾与生长、发育及生殖 130

三、其它脏腑、器官、经络与生长、发育及生殖 131

第六节 精神、意识与思维 133

一、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般过程 133

(一)认知过程 133

(二)情感过程 134

(三)意志过程 134

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关系 135

(一)心与精神意识思维 135

(二)肾与精神意识思维 136

(三)肝胆与精神意识思维 137

(四)其它脏腑与精神意识思维 137

【附】神 138

第七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140

一、升降出入的基本含义 141

二、气机升降出入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形式 141

(一)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一般规律 142

(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具体形式 142

(三)经络气机的升降出入 143

三、气机的升降出入与整体平衡 143

第七章 体质 146

第一节 中医理论中的体质及其特点 146

一、中医对体质的认识 146

二、中医体质理论的特点 147

(一)阴阳五行是认识体质分型的依据 147

(二)脏腑的功能形态结构是形成体质的重要因素 148

(三)生活和临床实践是认识体质的佐证 148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与分类 148

一、体质的生理基础 148

(一)体质与阴阳气血 149

(二)体质与脏腑经络 149

二、体质的分类 150

(一)按阴阳气的多少分类 150

(二)按五行之气的多少分类 150

(三)按体型肥瘦分类 151

(四)按五脏功能强弱分类 152

(五)综合分类 152

第三节 影响体质的因素 153

一、先天禀赋因素 153

二、性别年龄因素 154

三、精神情志因素 154

四、生活因素 155

(一)饮食营养 155

(二)锻炼与劳逸 155

(三)房室因素 155

五、环境因素 156

(一)自然环境 156

(二)社会环境 156

六、疾病、药物因素 15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