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体结构与功能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人体结构与功能
  • 窦肇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096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79页
  • 文件大小:196MB
  • 文件页数:525页
  • 主题词:人体-机能(生物)-医学院校-教材-人体结构-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体结构与功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内容 1

(一)解剖学 1

(二)生理学 1

(三)人体发育学 1

二、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常用术语 2

(一)形态学基本术语 2

1.标准姿势 2

2.方位术语 2

3.轴和面 2

4.组织 3

5.HE染色 3

(二)功能学常用术语 3

1.新陈代谢 3

2.生长与发育 3

3.兴奋性 3

4.生殖 4

5.内环境与稳态 4

6.神经调节 4

7.体液调节 4

8.自身调节 4

9.反馈 4

三、人体结构与功能常用研究方法 5

(一)光学显微镜技术 5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 5

1.透射电镜 5

2.扫描电镜 5

3.冷冻蚀刻技术 5

(三)组织化学技术 5

1.一般组织化学 6

2.荧光组织化学 6

3.免疫组织化学 6

(四)细胞电生理技术 6

1.微电极技术 6

2.电压钳(制)技术 6

3.膜片钳技术 6

四、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学习方法 7

(一)形态与功能相互联系的观点 7

(二)进化发展的观点 7

(三)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7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7

第二章 细胞学 9

第一节 细胞膜 9

一、生物膜的化学成分 10

(一)膜脂 10

1.磷脂 10

2.糖脂 10

3.胆固醇 10

(二)膜蛋白 10

1.嵌入蛋白 10

2.表在蛋白 11

(三)膜糖类 11

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11

三、细胞膜的特性 12

(一)膜的不对称性 12

1.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 12

2.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12

(二)膜的流动性 12

1.膜脂的流动性 12

2.膜蛋白的流动性 12

四、细胞膜的功能 12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2

1.单纯扩散 12

2.易化扩散 12

3.主动转运 13

4.入胞和出胞 14

(二)细胞膜的受体 14

1.膜受体的结构、分类和特点 15

2.膜受体与细胞识别 15

(三)膜抗原与免疫作用 15

第二节 细胞核 16

一、核被膜和核孔复合体 16

(一)核被膜 16

(二)核孔与核孔复合体 17

二、染色质与染色体 17

(一)染色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17

(二)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18

三、核仁 18

四、核基质 18

第三节 细胞器 19

一、内质网 19

(一)内质网的形态与结构 19

(二)内质网的类型及其功能 19

1.粗面内质网 19

2.滑面内质网 20

二、高尔基复合体 21

(一)形态、分布和结构特性 21

(二)功能 21

1.细胞分泌活动 21

2.在分泌过程中的加工修饰作用 21

3.细胞内物质运输 21

三、核糖体 22

(一)核糖体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22

(二)核糖体组装 22

(三)核糖体功能 22

四、溶酶体 23

(一)形态与特性 23

(二)种类 23

(三)功能 24

1.消化作用 24

2.参与受精过程 24

3.参与激素分泌过程 24

(四)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 24

五、过氧化物酶体 24

(一)形态与特性 24

(二)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 24

六、线粒体 25

(一)形态、数量和结构特点 25

(二)线粒体的主要功能 25

(三)线粒体异常与疾病 26

七、细胞骨架 26

(一)微管 26

(二)微丝 27

(三)中间丝 27

八、中心粒、鞭毛与纤毛 28

(一)中心粒 28

(二)鞭毛和纤毛 28

第四节 细胞增殖 29

一、无丝分裂 29

二、细胞增殖周期和有丝分裂 29

(一)间期 29

1.G1期 29

2.S期 30

3.G2期 30

(二)分裂期(M期) 30

1.前期 30

2.中期 30

3.后期 30

4.末期 30

(三)胞质分裂 30

三、减数分裂 31

(一)第一次减数分裂 32

1.前期 32

2.中期 33

3.后期 33

4.末期 33

(二)第二次减数分裂 33

第五节 细胞凋亡 34

一、影响凋亡的因素 34

(一)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胞内因子 34

1.ICE样蛋白酶 35

2.Fas 35

3.P53和C-myc 35

(二)抑制细胞凋亡的细胞内因子 35

二、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35

(一)发育中的细胞凋亡 35

(二)免疫系统的细胞凋亡 35

(三)细胞凋亡与衰老 35

(四)损伤、修复与细胞凋亡 35

第六节 细胞的特殊结构和连接 35

一、细胞的特殊结构 36

(一)微绒毛 36

(二)纤毛 36

(三)基膜 36

(四)质膜内褶 37

二、细胞连接 37

(一)紧密连接 37

(二)中间连接 37

(三)桥粒 37

(四)缝隙连接 37

第七节 细胞与组织 38

一、上皮组织 38

(一)单层上皮 38

1.单层扁平上皮 38

2.单层立方上皮 38

3.单层柱状上皮 39

(二)复层上皮 39

1.复层扁平上皮 39

2.变移上皮 39

(三)腺上皮 40

二、结缔组织中的细胞 40

(一)成纤维细胞 40

(二)巨噬细胞 41

(三)浆细胞 42

(四)肥大细胞 42

(五)脂肪细胞 42

三、细胞外基质 42

(一)糖胺多糖与蛋白聚糖 43

(二)胶原和弹性蛋白 43

(三)粘着成分 44

第八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4

一、细胞生物电的观测 44

二、静息电位 45

(一)产生的条件 45

(二)产生的机制 45

(三)生理意义 46

1.与膜的兴奋性有关 46

2.是一种能量储备形式 46

3.维持兴奋的不衰减性传导 46

三、动作电位 46

(一)变化过程 46

1.去极相 46

2.复极相 46

(二)形成机制 47

(三)阈电位 48

(四)动作电位的传导 48

第九节 细胞的整体性 49

第三章 运动系统 50

第一节 骨学 50

一、概述 50

(一)骨的形态分类 50

1.长骨 50

2.短骨 50

3.扁骨 50

4.不规则骨 50

(二)骨的构造 51

1.骨质 51

2.骨细胞 52

3.骨髓 53

4.骨膜 53

(三)骨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54

(四)骨发生 54

1.膜内成骨 54

2.软骨内成骨 54

二、躯干骨 55

(一)椎骨 55

1.椎骨的一般形态 55

2.各部椎骨的形态特点 55

(二)胸骨 57

(三)肋 57

(四)躯干骨的骨性标志 58

三、四肢骨 58

(一)上肢骨 58

1.锁骨 58

2.肩胛骨 58

3.肱骨 59

4.尺骨 59

5.桡骨 59

6.手骨 60

7.上肢骨的体表标志 60

(二)下肢骨 60

1.髋骨 60

2.股骨 61

3.髌骨 61

4.胫骨 61

5.腓骨 62

6.足骨 62

7.下肢骨的体表标志 62

四、颅骨 62

(一)颅骨的组成 62

1.脑颅骨 62

2.面颅骨 62

(二)颅的整体观 63

1.颅的上面 63

2.颅的侧面 63

3.颅的前面 63

4.颅底外面 65

5.颅底内面 65

(三)颅骨的体表标志 65

第二节 软骨和软骨组织 66

一、透明软骨 67

二、纤维软骨 67

三、弹性软骨 67

第三节 骨连结 68

一、概述 68

(一)直接连结 68

(二)间接连结 68

1.关节的基本结构 68

2.关节的辅助结构 69

3.关节的运动形式 69

二、躯干骨的连结 70

(一)脊柱 70

1.椎骨间的连结 70

2.脊柱的整体观 70

3.脊柱的功能 71

(二)胸廓 71

1.胸廓的构成和形态 71

2.胸廓的功能 71

三、颅骨的连结 72

四、四肢骨的连结 72

(一)上肢骨的连结 72

1.锁骨的连结 72

2.肩关节 72

3.肘关节 72

4.前臂骨的连结 73

5.手关节 73

(二)下肢骨的连结 74

1.骨盆 74

2.髋关节 75

3.膝关节 75

4.小腿骨连结 76

5.足关节 76

6.足弓 76

第四节 肌学 77

一、概述 77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77

(二)肌的起止和配布 77

(三)肌的命名 78

(四)肌的辅助结构 78

1.筋膜 78

2.滑膜囊 78

3.腱鞘 78

(五)骨骼肌纤维的结构 78

1.肌原纤维 80

2.横小管 80

3.肌质网 80

(六)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80

1.运动终板处兴奋的传递 81

2.兴奋——收缩耦联 81

(七)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82

1.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82

2.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82

二、躯干肌 83

(一)背肌 83

1.斜方肌 83

2.背阔肌 83

3.竖脊肌 83

(二)胸肌 83

1.胸上肢肌 83

2.胸固有肌 84

(三)膈 84

(四)腹肌 84

1.前外侧群 84

2.后群 86

3.腹肌的肌间结构 86

4.腹部筋膜 87

(五)会阴肌 87

三、头颈肌 87

(一)头肌 87

1.面肌 87

2.咀嚼肌 87

(二)颈肌 88

1.浅群 88

2.深群 88

四、四肢肌 88

(一)上肢肌 88

1.肩肌 89

2.臂肌 89

3.前臂肌 89

4.手肌 90

5.上肢的局部结构 90

(二)下肢肌 90

1.髋肌 90

2.大腿肌 91

3.小腿肌 92

4.足肌 92

5.下肢的局部结构 92

第四章 神经系统 93

第一节 概述 93

一、神经系统的分布 93

二、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94

(一)反射 94

(二)反射弧 94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94

(一)灰质和白质 94

(二)神经核与神经节 94

(三)网状结构 94

(四)纤维束和神经 95

第二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 95

一、神经元 95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95

1.胞体 95

2.突起 96

(二)神经元的分类 97

1.按突起数目 97

2.按神经元功能 97

3.按神经元释放递质的性质 97

(三)突触 97

1.突触的结构 98

2.突触的分类 98

(四)突触信息传递过程 98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99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99

(五)神经递质 100

1.外周神经递质 100

2.中枢神经递质 100

(六)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00

1.单向传递 101

2.突触延搁 101

3.总和 101

4.兴奋节律的改变 101

5.后发放 101

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101

(七)突触传递的抑制现象 101

1.突触后抑制 101

2.突触前抑制 102

二、神经胶质细胞 103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03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03

三、神经纤维与神经 103

(一)神经纤维 103

1.有髓神经纤维 103

2.无髓神经纤维 104

(二)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 104

1.双向传导 104

2.绝缘性 104

3.生理完整性 104

4.相对不疲劳性 105

(三)神经 105

四、神经末梢 105

(一)感觉神经末梢 105

1.游离神经末梢 105

2.被囊神经末梢 106

(二)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 106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 107

一、脊髓 107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107

(二)脊髓各段与椎骨的位置关系 108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 109

1.灰质 109

2.白质 109

(四)脊髓的功能 111

1.感觉传导功能 111

2.调节躯体运动 111

二、脑 113

(一)脑干 113

1.脑干的外形 113

2.脑干的内部结构 115

3.脑干的功能 117

(二)小脑 117

1.小脑的位置和外形 117

2.小脑的内部结构 118

3.小脑的功能 118

(三)间脑 119

1.丘脑 120

2.后丘脑 120

3.下丘脑 120

4.第三脑室 121

5.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121

(四)端脑 122

1.大脑半球的外形 122

2.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123

3.边缘系统 128

4.痛觉 128

第四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30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130

(一)硬膜 130

1.硬脊膜 130

2.硬脑膜 130

(二)蛛网膜 132

(三)软膜 132

二、脑的血管 133

(一)动脉 133

1.颈内动脉 133

2.椎动脉 133

3.大脑动脉环 134

(二)静脉 134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134

四、血-脑屏障 136

第五节 周围神经系统 137

一、脊神经 137

(一)颈丛 138

1.组成和位置 138

2.分支 138

(二)臂丛 139

1.组成和位置 139

2.分支 139

(三)胸神经前支 142

(四)腰丛 143

、 1.组成和位置 143

2.分支 144

(五)骶丛 145

1.组成和位置 145

2.分支 145

二、脑神经 147

(一)嗅神经 148

(二)视神经 148

(三)动眼神经 148

(四)滑车神经 149

(五)三叉神经 149

1.眼神经 149

2.上颌神经 149

3.下颌神经 149

(六)展神经 150

(七)面神经 151

(八)前庭蜗神经 151

(九)舌咽神经 151

(十)迷走神经 152

1.喉上神经 153

2.喉返神经 153

(十一)副神经 154

(十二)舌下神经 154

第六节 内脏神经 155

一、内脏运动神经 155

(一)交感神经 155

1.交感神经节 155

2.交感干 155

3.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156

(二)副交感神经 158

1.脑干的副交感神经 158

2.骶部的副交感神经 158

(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158

(四)内脏神经丛 159

1.心丛 159

2.肺丛 159

3.腹腔丛 159

4.腹主动脉丛 159

5.腹下丛 159

二、内脏感觉神经 159

(一)内脏感觉的传入通路 159

(二)内脏感觉的特点 160

三、自主神经的递质与受体 160

(一)自主神经末梢的递质 160

1.乙酰胆碱 160

2.去甲肾上腺素 160

(二)自主神经的受体 160

1.胆碱能受体 160

2.肾上腺素能受体 161

四、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161

(一)交感神经对主要器官的作用 161

1.循环器官 161

2.呼吸器官 162

3.消化器官 162

4.泌尿生殖器官 162

5.眼 162

6.皮肤 162

7.内分泌腺和新陈代谢 162

(二)副交感神经对主要器官的作用 162

1.循环器官 162

2.呼吸器官 162

3.消化器官 162

4.泌尿器官 162

5.眼 162

6.内分泌 162

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162

一、感觉传导路 163

(一)躯干、四肢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63

(二)躯干、四肢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 163

(三)头面部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 163

(四)浅、深感觉传导通路的对比分析 164

1.共同要点 164

2.区别各传导束不同的交叉部位 164

(五)视觉传导通路 165

二、运动传导路 166

(一)锥体系 166

1.皮质核束 166

2.皮质脊髓束 167

(二)锥体外系 168

第八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电活动 169

一、条件反射 169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 169

(二)条件反射的消退和分化 170

(三)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170

二、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 170

三、大脑皮质细胞的电活动 171

(一)正常脑电图的波形 171

(二)皮层诱发电位 172

四、觉醒与睡眠 172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173

(二)睡眠的时相 173

1.正相睡眠 173

2.异相睡眠 173

第五章 感觉器 175

第一节 概述 175

一、感受器、感觉器的定义和分类 175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75

(一)适宜刺激 175

(二)换能作用 175

(三)编码作用 176

(四)适应现象 176

第二节 视器——眼 176

一、眼球 176

(一)眼球壁 176

1.外膜 176

2.中膜 177

3.内膜 178

(二)眼球内容物 180

1.房水 180

2.晶状体 180

3.玻璃体 181

(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181

1.眼的折光系统及简化眼 181

2.视调节 181

3.折光异常 181

(四)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182

1.暗适应与明适应 182

2.视敏度 182

3.视野 182

4.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82

二、眼副器 183

(一)眼睑 183

(二)结膜 184

(三)泪器 184

1.泪腺 184

2.泪道 184

(四)眼球外肌 184

三、眼的血管和神经 185

(一)眼的动脉 185

(二)眼的静脉 185

(三)眼的神经 185

第三节 前庭蜗器——耳 186

一、外耳 186

(一)耳廓 186

(二)外耳道 186

(三)鼓膜 187

二、中耳 187

(一)鼓室 187

1.鼓室的壁 187

2.听小骨 188

(二)咽鼓管 188

(三)乳突小房 188

三、内耳 188

(一)骨迷路 188

1.前庭 189

2.骨半规管 189

3.耳蜗 189

(二)膜迷路 189

1.膜迷路的一般结构 189

2.膜迷路的功能 191

第六章 内分泌系统 194

第一节 概述 194

一、内分泌系统及其功能 194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94

(一)特异性 195

(二)高效能 195

(三)信使作用 195

(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95

三、激素的分类 195

(一)含氮激素 195

1.肽类和蛋白质激素 195

2.胺类激素 195

(二)类固醇(甾体)激素 195

四、激素作用的基本原理 195

(一)含氮激素作用原理——第二信使学说 195

(二)类固醇激素作用原理——基因表达学说 196

第二节 甲状腺 197

一、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 197

二、甲状腺的一般结构 197

(一)甲状腺滤泡 197

(二)滤泡旁细胞 198

三、甲状腺激素的代谢 199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199

1.甲状腺腺泡聚碘 199

2.碘的活化和酪氨酸的碘化 199

3.偶联 199

(二)甲状腺激素的贮存、分泌、运输和代谢 200

1.贮存 200

2.释放 200

3.运输 200

4.代谢 200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200

1.对代谢的影响 200

2.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01

3.其它作用 201

(四)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201

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 201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 201

3.甲状腺的自身调节 201

第三节 甲状旁腺 202

一、甲状旁腺的形态和位置 202

二、甲状旁腺的组织结构特点 202

(一)主细胞 202

(二)嗜酸性细胞 203

三、甲状旁腺激素的功能及分泌调节 203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功能 203

1.对骨的作用 203

2.对肾的作用 203

(二)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203

第四节 肾上腺 203

一、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 203

二、肾上腺皮质 204

(一)肾上腺皮质的结构特点 204

1.球状带 204

2.束状带 205

3.网状带 205

(二)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205

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 205

2.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205

3.对其它组织器官的作用 206

(三)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206

1.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轴 206

2.反馈调节 206

三、肾上腺髓质 206

第五节 下丘脑与垂体 207

一、下丘脑 207

(一)下丘脑调节性肽 207

(二)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 207

(三)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联系 208

二、垂体的形态结构 208

(一)腺垂体 209

1.远侧部 209

2.中间部 211

3.结节部 211

(二)腺垂体分泌的调节 211

1.下丘脑对腺垂体的调节 211

2.外周靶腺激素对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的反馈调节 211

3.反射性调节 212

(三)神经垂体 212

1.升压素 212

2.催产素 212

第六节 其他 213

一、松果体 213

二、前列腺素 213

三、胃肠激素 214

第七章 血液 215

第一节 概述 215

一、血液的组成 215

二、血量及血液的理化特性 216

(一)正常血量及其变化 216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216

1.颜色和比重 216

2.血液的粘滞性 216

3.血浆渗透压 216

4.血液的酸碱度 217

三、血液的功能 217

(一)运输功能 217

(二)缓冲功能 217

(三)免疫和防御功能 217

(四)调节体温功能 218

第二节 血细胞 218

一、红细胞 218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218

(二)红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218

1.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218

2.红细胞的特性 219

二、白细胞 220

(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 220

1.白细胞分类 220

2.正常值及生理变异 220

(二)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220

1.中性粒细胞 220

2.嗜酸性粒细胞 221

3.嗜碱性粒细胞 221

4.淋巴细胞 222

5.单核细胞 222

三、血小板 222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结构 222

(二)血小板的功能和特性 223

1.粘附 223

2.聚集 223

3.释放反应 223

4.收缩 223

5.吸附 223

第三节 骨髓与血细胞的发生 224

一、骨髓的结构 224

二、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224

(一)造血干细胞 225

(二)造血祖细胞 225

三、血细胞发生的一般规律 225

(一)血细胞发生各阶段形态演变规律 225

(二)各系血细胞发生过程及命名 225

(三)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225

1.红细胞生成与破坏 225

2.血小板的破坏 226

3.白细胞的破坏 227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227

一、血液凝固 227

(一)凝血因子 227

(二)凝血过程 228

1.内源性凝血 228

2.外源性凝血 229

(三)抗凝系统 229

二、纤维蛋白溶解 229

(一)纤溶酶原激活物 229

1.血管激活物 230

2.组织激活物 230

3.依赖因子Ⅻ的激活物 230

(二)纤维蛋白降解 230

(三)纤溶抑制物 230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 230

一、ABO血型系统 231

(一)ABO血型的分类依据 231

(二)ABO血型与输血原则 231

二、Rh血型系统 232

第八章 循环系统 234

第一节 心脏 234

一、心的位置、外形及体表投影 234

(一)位置和外形 234

(二)体表投影 235

二、心腔的形态结构 236

(一)右心房 236

(二)右心室 236

(三)左心房 237

(四)左心室 237

三、心壁的微细结构 237

(一)心壁的一般构造 238

1.心内膜 238

2.心肌膜 238

3.心外膜 239

(二)室间隔与房间隔 240

(三)心骨骼 240

四、心脏的传导系统 240

(一)窦房结 241

(二)房室结 241

(三)房室束 242

(四)Purkinje纤维网 242

五、心脏的血管 242

(一)动脉 242

1.右冠状动脉 242

2.左冠状动脉 242

(二)静脉 242

1.冠状窦 242

2.心最小静脉 243

3.心前静脉 243

六、心包 243

(一)纤维心包 243

(二)浆膜心包 243

七、心肌的生理特性 243

(一)心肌纤维的生物电活动及产生原理 244

1.普通心肌纤维的跨膜电位及产生原理 244

2.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产生原理 245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246

1.自动节律性 246

2.兴奋性 247

3.传导性 249

4.收缩性 249

(三)离子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250

1.钾离子 250

2.钙离子 251

3.钠离子 251

八、体表心电图 251

(一)心电图的导联 252

(二)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252

1.P波 252

2.QRS波群 252

3.T波 252

4.U波 252

5.PR间期(或PQ间期) 252

6.PR段 252

7.QT间期 253

8.ST段 253

九、心动周期与心脏射血 253

(一)心率和心动周期 253

1.心率 253

2.心动周期 253

(二)心室射血过程和机制 254

1.心室收缩与射血 254

2.心室舒张与充盈 255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56

1.心输出量 256

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256

3.心脏射血功能的储备 257

(四)心音 258

1.第一心音 258

2.第二心音 258

第二节 血管 258

一、概述 258

(一)血管的分类 258

(二)血液循环途径及功能意义 259

1.体循环 259

2.肺循环 260

(三)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260

1.动脉间吻合 260

2.静脉间吻合 260

3.小动静脉吻合 260

(四)血管壁的微细结构 261

1.血管壁的组成和一般结构 261

2.动脉 263

3.静脉 263

4.毛细血管 263

二、肺循环的血管 264

(一)肺循环动脉 264

(二)肺循环静脉 265

三、体循环的血管 265

(一)体循环动脉 265

1.主动脉 265

2.头颈部动脉 265

3.上肢的动脉 268

4.胸部的动脉 268

5.腹部的动脉 268

6.盆部的动脉 270

7.下肢的动脉 270

(二)体循环静脉 271

1.上腔静脉系 271

2.下腔静脉系 273

四、血管生理 276

(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基本规律 277

(二)动脉血压 277

1.动脉血压的形成 277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278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278

4.动脉脉搏 279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 279

1.静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 279

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279

(四)微循环 280

1.微循环的组成 280

2.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和血流控制 281

(五)组织液和淋巴液 282

1.组织液的生成 282

2.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282

3.淋巴液的生成和意义 283

第三节 循环系统功能的调节 283

一、神经调节 283

(一)心血管活动中枢 283

1.延髓心血管中枢 283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284

(二)心的神经支配 284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284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284

(三)血管的神经支配 284

1.缩血管神经纤维 285

2.舒血管神经纤维 285

(四)心血管反射 285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285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 286

3.其它心血管反射 287

二、体液调节 287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 287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87

2.血管紧张素 288

3.血管升压素 288

4.心房钠尿肽 288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因素 288

1.激肽 288

2.组胺 288

3.前列腺素 288

4.组织代谢产物 289

第四节 淋巴管道 289

一、毛细淋巴管 289

二、淋巴管 289

三、淋巴干 289

(一)左颈干、右颈干 289

(二)左锁骨下干、右锁骨下干 289

(三)左支气管纵隔干、右支气管纵隔干 289

(四)肠干 289

(五)左腰干、右腰干 290

四、淋巴导管 290

(一)胸导管 290

(二)右淋巴导管 290

第九章 免疫系统 291

第一节 淋巴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 291

一、淋巴细胞 291

(一)胸腺依赖淋巴细胞 291

1.辅助性T细胞 291

2.抑制性T细胞 291

3.细胞毒性T细胞 291

(二)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291

(三)大颗粒淋巴细胞 292

1.杀伤细胞 292

2.自然杀伤细胞 292

二、抗原呈递细胞 292

第二节 淋巴组织 292

一、弥散淋巴组织 293

二、淋巴小结 293

第三节 淋巴器官 293

一、胸腺 293

(一)胸腺的形态和位置 293

(二)胸腺的微细结构 294

1.皮质 294

2.髓质 294

3.血-胸腺屏障 295

(三)胸腺的功能 296

二、淋巴结 296

(一)主要淋巴结的分布 296

1.头颈部的淋巴结群 296

2.上肢的淋巴结群 296

3.胸部的淋巴结群 297

4.腹部的淋巴结群 297

5.盆部和下肢的淋巴结群 297

(二)淋巴结的微细结构 297

1.皮质 297

2.髓质 298

3.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 298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 299

(四)淋巴结的功能 299

1.滤过淋巴液 299

2.参与免疫应答 299

三、脾 299

(一)脾的形态和位置 299

(二)脾的微细结构 300

1.白髓 300

2.边缘区 300

3.红髓 300

(三)脾的血液循环 301

(四)脾的功能 301

1.滤血 301

2.储血 301

3.造血 302

4.免疫 302

四、扁桃体 302

第四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03

第十章 呼吸系统 304

第一节 呼吸道 304

一、鼻 304

(一)外鼻 304

(二)鼻腔 305

1.鼻前庭 305

2.固有鼻腔 305

(三)鼻旁窦 305

二、喉 306

(一)喉软骨及其连结 306

1.甲状软骨 306

2.环状软骨 306

3.会厌软骨 307

4.杓状软骨 307

(二)喉肌 307

(三)喉腔 307

三、气管及主支气管 308

(一)气管 308

(二)主支气管 309

(三)气管、主支气管的组织结构 309

1.粘膜 310

2.粘膜下层 310

3.外膜 310

第二节 肺 310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310

二、肺内支气管和肺段 311

三、肺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呼吸的关系 312

(一)肺的一般结构 312

(二)肺的组织结构 312

1.导气部组织结构特点 312

2.呼吸部组织结构特点 312

3.肺间质 315

(三)肺血液和淋巴循环的特点 316

1.肺的血液循环特点 316

2.肺的淋巴循环特点 316

第三节 胸膜和纵隔 317

一、胸腔、胸膜与胸膜腔 317

(一)胸腔 317

(二)胸膜 317

(三)胸膜腔 317

(四)胸膜腔负压 317

1.胸膜腔负压及其形成原理 317

2.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318

二、胸膜的分布及胸膜隐窝 318

三、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319

四、纵隔 320

第四节 肺通气和气体交换 320

一、肺通气原理 321

(一)肺通气的动力 321

1.呼吸运动 321

2.呼吸形式 321

(二)肺通气的阻力 322

1.弹性阻力 322

2.非弹性阻力 322

(三)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322

1.基本肺容积 323

2.肺容量 323

3.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323

二、气体交换原理 324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 324

1.气体分压 324

2.气体张力 325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325

1.肺换气 325

2.组织换气 325

(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25

1.呼吸膜面积和厚度 325

2.肺通气/血流比值 325

第五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26

一、氧的运输 326

(一)O2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326

(二)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 327

(三)氧离曲线 327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328

(一)碳酸氢盐的形成 328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成 329

第六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329

一、呼吸的中枢控制 329

(一)延髓呼吸中枢 329

(二)脑桥呼吸中枢 330

(三)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 330

二、化学感受性反射 331

(一)化学感受器 331

1.外周化学感受器 331

2.中枢化学感受器 331

(二)CO2对呼吸的影响 331

(三)低O2对呼吸的影响 332

(四)H+对呼吸的影响 333

三、机械感受性反射 333

(一)肺牵张反射 333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334

第七节 肺的非呼吸功能 334

一、肺的防御功能 334

(一)调节吸入气 334

(二)阻挡和清除作用 334

(三)吞噬作用 334

二、肺的过滤功能 334

三、肺的代谢功能 334

(一)肺参与合成、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 334

(二)肺参与活化、灭活的生物活性物质 335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 336

第一节 概述 336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336

二、消化系统的功能 337

三、消化管的基本结构 337

(一)粘膜 337

1.上皮 337

2.固有膜 337

3.粘膜肌层 337

(二)粘膜下层 337

(三)肌层 337

(四)外膜 338

第二节 消化管 338

一、口腔 338

(一)唇 338

(二)颊 339

(三)腭 339

(四)牙 339

1.牙的形态及构造 339

2.牙式 339

(五)舌 340

1.形态 340

2.粘膜 340

3.舌肌 341

(六)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341

1.唾液的分泌及作用 341

2.咀嚼和吞咽 341

二、咽 342

(一)咽的形态位置 342

(二)咽的分部 342

1.鼻部 343

2.口部 343

3.喉部 343

三、食管 344

(一)食管的形态位置 344

(二)食管壁的微细结构 344

四、胃 345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345

(二)胃的位置 345

(三)胃壁的微细结构 346

1.粘膜 346

2.粘膜下层 348

3.肌层 348

4.外膜 348

(四)食物在胃内的消化 348

1.胃液的分泌及成分 348

2.胃的运动 350

(五)胃的血管和神经 351

1.胃的动脉 351

2.胃的静脉 352

3.胃的神经 352

五、小肠 352

(一)小肠的形态与分部 352

1.十二指肠 352

2.空肠和回肠 354

(二)小肠壁的微细结构 354

1.粘膜 354

2.粘膜下层 355

3.肌层 355

4.外膜 356

(三)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 356

1.胰液的分泌及作用 356

2.胆汁的分泌及作用 357

3.小肠液的分泌及作用 357

4.小肠的运动 357

(四)食物在小肠内的吸收 358

1.吸收的概念 358

2.主要营养物质吸收形式和途径 358

六、大肠 360

(一)盲肠和阑尾 360

(二)结肠 360

(三)直肠 361

(四)肛管 361

(五)食物的大肠内消化 361

1.大肠液的成分及作用 362

2.大肠的运动 362

3.粪便的形成和排便反射 362

第三节 消化腺 363

一、唾液腺 363

(一)唾液腺的形态位置 363

1.腮腺 363

2.下颌下腺 363

3.舌下腺 363

(二)唾液腺的组织结构 363

1.分泌部 363

2.排泄部 364

二、胰 364

(一)胰的形态位置 364

(二)胰的微细结构及功能 364

1.外分泌部 364

2.内分泌部 365

三、肝 366

(一)肝的形态 366

(二)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366

(三)肝的微细结构 367

1.肝小叶 367

2.门管区 369

(四)胆囊 370

1.胆囊的形态位置 370

2.输胆管道 370

(五)肝的血供 371

1.肝门静脉 371

2.肝固有动脉 372

第四节 消化功能的调节 372

一、神经调节 372

(一)消化管的神经支配 372

(二)消化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373

1.非条件反射 373

2.条件反射 373

二、体液调节 373

(一)促胃液素 373

(二)缩胆囊素 374

(三)促胰液素 374

(四)血管活性肠肽 374

(五)生长抑素 374

(六)胰高血糖素 374

第五节 腹膜 375

一、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 375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376

(一)腹膜内位器官 376

(二)腹膜间位器官 376

(三)腹膜外位器官 376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376

(一)网膜及网膜囊 376

1.大网膜 376

2.小网膜 377

3.网膜囊 377

(二)系膜 377

1.小肠系膜 378

2.阑尾系膜 378

3.横结肠系膜 379

4.乙状结肠系膜 379

(三)韧带 379

1.肝的韧带 379

2.脾的韧带 379

(四)陷凹 379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 380

第一节 肾的结构 381

一、肾的形态和位置 381

(一)形态 381

(二)位置 382

二、肾的大体结构 382

(一)肾皮质 382

(二)肾髓质 382

三、肾的微细结构 383

(一)肾单位 383

1.肾小体 384

2.肾小管 386

(二)集合小管系 387

(三)球旁复合体 387

1.球旁细胞 387

2.致密斑 387

3.球外系膜细胞 388

4.极周细胞 388

(四)肾间质 388

(五)肾血液循环及功能特点 388

1.肾的血管 388

2.肾血液供应与分布 388

3.肾毛细血管网与毛细血管血压 388

4.肾血流量的调节 389

第二节 尿生成 390

一、肾小体的滤过功能 390

(一)滤过膜的通透性 390

(二)有效滤过压 391

(三)滤过率、滤过分数与血浆清除率 392

1.滤过率 392

2.滤过分数 392

3.血浆清除率 392

(四)影响肾小体滤过的因素 393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393

2.有效滤过压 393

3.肾小体血浆流量 394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尿功能 394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94

1.重吸收方式 394

2.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395

3.影响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397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398

1.H+的分泌 398

2.NH3的分泌 399

3.K+的分泌 399

4.排泄功能 399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400

一、尿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400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400

1.外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400

2.内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400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 400

二、尿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401

第四节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402

一、抗利尿激素 402

(一)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402

(二)血容量的改变 402

(三)其他影响因素 403

二、醛固酮 403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404

(二)血K+与血Na+浓度 405

第五节 排尿管道 405

一、输尿管 405

二、膀胱 405

(一)形态 405

(二)位置 406

(三)组织结构 406

三、尿道 406

(一)男性尿道 406

1.前列腺部 407

2.膜部 407

3.海绵体部 407

(二)女性尿道 407

第六节 尿液及其排放 407

一、尿液 407

(一)尿量 407

(二)尿的理化性状 407

(三)尿的化学成分 408

二、排尿 408

(一)尿的输送与贮存 408

(二)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408

1.盆神经 408

2.腹下神经 408

3.阴部神经 408

(三)排尿反射 409

第十三章 生殖系统 410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 410

一、男性内生殖器 410

(一)睾丸 410

1.睾丸的位置和形态 410

2.睾丸的结构 410

3.睾丸的功能 413

(二)生殖管道 414

1.附睾 415

2.输精管、射精管 415

(三)附属腺 415

1.精囊腺 415

2.前列腺 415

3.尿道球腺 416

二、男性外生殖器 416

(一)阴囊 416

(二)阴茎 417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 418

一、女性内生殖器 419

(一)卵巢 419

1.卵巢的位置和形态 419

2.卵巢的组织结构 419

3.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423

(二)输卵管 424

1.子宫部 424

2.峡部 424

3.壶腹部 424

4.漏斗部 424

(三)子宫 425

1.子宫的形态 425

2.子宫的位置 425

3.子宫的固定装置 425

4.子宫壁的组织结构 426

5.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426

(四)阴道 428

(五)前庭大腺 428

二、女性外生殖器 429

(一)阴阜 429

(二)大阴唇 429

(三)小阴唇 429

(四)阴道前庭 430

(五)阴蒂 430

附 乳房 430

1.乳房的位置 430

2.乳房的形态 430

3.乳房的微细结构 431

会阴 431

第十四章 皮肤 433

第一节 皮肤结构 433

一、表皮 433

(一)角蛋白形成细胞 434

1.基底层 434

2.棘层 434

3.颗粒层 434

4.透明层 435

5.角化层 435

(二)非角蛋白形成细胞 435

1.黑素细胞 435

2.Langerhans细胞 435

3.Merkel细胞 435

二、真皮 435

(一)乳头层 435

(二)网状层 436

第二节 皮肤的附属结构 436

一、毛 436

二、皮脂腺 436

三、汗腺 437

(一)小汗腺 437

(二)大汗腺 438

四、指(趾)甲 438

第三节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与皮肤老化 438

一、血管 438

1.皮下组织血管丛 438

2.真皮下血管丛 438

3.真皮浅部血管丛 438

二、淋巴管 438

三、皮肤的老化 439

(一)内在性老化 439

(二)日光性老化 439

第十五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440

第一节 能量代谢 440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440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441

(一)直接测热法 441

(二)间接测热法 441

1.食物的热价 441

2.食物的氧热价 442

3.呼吸商 442

4.能量代谢率的简易测算 442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443

(一)肌活动 443

(二)精神活动 443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443

(四)环境温度 443

四、基础代谢 444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445

一、体温 445

(一)正常体温 445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445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446

(一)机体的产热过程 446

(二)机体的散热过程 447

1.辐射 447

2.传导和对流 447

3.蒸发 447

三、体温调节 448

(一)温度感受器 448

1.外周温度感受器 448

2.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 448

(二)体温调节中枢 449

(三)体温调节机制 449

第十六章 人体发育 451

第一节 胚胎发育 451

一、配子与受精 451

(一)配子 451

1.精子的获能 451

2.卵子的成熟 452

(二)受精 452

二、卵裂、胚泡形成与植入 453

(一)卵裂 453

(二)胚泡形成 453

(三)植入 453

1.植入的时间 454

2.植入过程 454

3.植入部位 454

4.植入过程胚泡的变化 454

5.蜕膜形成 455

6.植入条件 455

三、胚层形成 455

(一)内胚层的形成 455

(二)外胚层的形成 456

(三)中胚层的形成 456

四、三胚层分化 457

(一)内胚层的分化 457

(二)外胚层的分化 458

(三)中胚层的分化 459

1.轴旁中胚层 459

2.侧中胚层 460

3.间介中胚层 460

五、胎膜与胎盘 460

(一)胎膜 460

1.绒毛膜 462

2.羊膜 463

3.卵黄囊 463

4.尿囊 463

5.脐带 464

(二)胎盘 464

1.胎盘的结构 464

2.胎盘的血液循环 464

3.胎盘屏障 465

4.胎盘的功能 465

六、双胎、联胎和多胎 466

(一)双胎 466

1.双卵双胎 466

2.单卵双胎 467

(二)联胎 467

七、出生缺陷与优生 467

(一)出生缺陷 467

1.发生概况 467

2.分类 467

(二)出生缺陷的发生原因 468

1.遗传因素 468

2.环境因素 468

(三)胚胎的致畸敏感期 468

(四)优生学 468

1.预防性优生学 468

2.演进性优生学 469

3.优境学 470

4.优心学 470

第二节 胚胎形成与细胞行为 470

一、细胞粘着与识别 470

二、细胞骨架在形态发生中的作用 470

三、细胞凋亡与形态发生 470

四、胚胎细胞的分化 471

第三节 胚后发育 471

一、青春期 471

(一)男性青春期发育 471

(二)女性青春期发育 472

1.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 472

2.乳房的发育 472

3.青春期内分泌 472

二、更年期 473

(一)男性更年期 473

(二)女性更年期 473

1.月经变化 473

2.卵巢的变化 474

3.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 474

三、老年期 474

四、衰老 475

(一)衰老发生的基本规律 475

(二)衰老学说 476

五、死亡 478

(一)濒死期 478

(二)临床死亡期 478

(三)生物学死亡期 478

(四)脑死亡 479

精品推荐